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囊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技术,制剂,免疫,肝细胞,鼠害,胰岛,吸湿性。
微囊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章,崔栩,马丰英,王宏华,蒋贻海[1](2018)在《益生菌微囊化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囊化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和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种新兴技术。论文简述了益生菌微囊化技术的壁材选择和包埋工艺,重点介绍了微囊化技术在提高益生菌抗逆性、食品加工和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应用以及用作黏膜免疫佐剂和疫苗载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益生菌微囊化技术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周巧仪,余鹏灵,王琴,蒋攀文,李艳芹[2](2015)在《微囊化技术在中兽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兽药的传统机型以散剂、丸剂、粉剂等原始剂型居多,中兽药在微囊缓释剂、靶向制剂等新剂型方面几乎为空白,并且由于中兽药在不良环境下极易失活,丧失药效,使其应用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微囊化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具有保护芯材、缓释、靶向以及提高生物利用度等特点,将微囊化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中,能够使中草药更易于储存、运输和应用,达到缓释、控释及靶向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因此,在制药业中引入微囊化技术对扩大中药制剂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微囊化技术的优势及其在中兽药制剂中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0-20)
李北兴,张大侠,张灿光,管磊,王凯[3](2014)在《微囊化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农药领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常用的微囊化技术(喷雾干燥法、溶剂蒸发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相分离法和自组装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并介绍了微流体及配位法两种微囊化新技术。结合国内农药微囊制剂的登记情况,提出应依据微囊化的目的开发相应的农药微囊产品,如掩蔽气味、抗光解、减少淋溶和飘移等,并应结合药剂的理化特性、防治对象、用药环境、施药方式、实践需要和最终的防治效果等综合因素,决定该农药是否适宜开发成微囊产品,并选择适宜的壁材、微囊化技术及剂型。指出种子处理剂微囊、果蔬保鲜剂微囊、植物精油微囊、昆虫性信息素微囊及土壤处理剂微囊是目前亟待拓展的微囊化研究方向,此外,芯材在不同环境中的释放动态、因缓释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壁材的降解等也值得研究者关注。总之,研究开发安全、可降解的囊壁材料,探索高工效和真正具有控释效果的微囊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琳,李杰,刘延国,栗敏[4](2014)在《微囊化技术在饲用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在畜禽生产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但其在不良环境下极易失活,丧失益生的功能。微囊化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具有保护芯材的功能,可改善芯材在加工或宿主体内定植的有效性,微囊化技术应用于微生态制剂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文章综述了微囊化技术的发展、功能特性及在饲料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饲料博览》期刊2014年04期)
李漫,袁杰利,刘党生[5](2014)在《工业生产益生菌微囊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益生菌的微囊技术因其能显着提高益生菌的在胃肠道中的存活率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从益生菌微囊技术中所使用的包埋材料出发,深入论述了能应用于生产的微囊技术,并引出生产不同益生菌产品的常用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易鹏[6](2013)在《微囊化技术降低中药浸膏粉吸湿性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湿性是影响中药浸膏粉及其成方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含有多糖和皂苷的浸膏粉,吸湿性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选择吸湿性强的中药浸膏粉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囊化来降低浸膏粉的吸湿性,提高药物的抗湿性,从而提高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茯苓主要成分为多糖和叁帖类,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对于增强机体免疫有显着的效果还有明显的抗肿瘤以及保护肝脏的作用,应用十分广泛。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茯苓多糖浸膏粉有较强的吸湿性,在空气中放置数小时即粘结成团。故本文以该药为模型药物,通过微囊化来最大限度的降低浸膏粉的吸湿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茯苓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微波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出的最佳工艺为:温度80℃,提取40min,溶媒量1:30,微波功率600w。茯苓浸膏粉微囊化阶段,将提取所得的浸膏粉采用单凝聚法,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一效应面法优选微囊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囊心囊材比1:3.57,搅拌速度为702r/min,成囊温度48.5℃,戊二醛浓度2.5%。所制得微囊制备工艺稳定、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符合要求。通过比较茯苓浸膏粉和茯苓多糖微囊的相对临界湿度,粒径分布,堆密度,休止角,比表面积,Zeta电位发现:茯苓多糖微囊吸湿性降低,相对临界湿度提高,粒径增大,堆密度增大,休止角减小流动性增加,比表面积减小,Zeta电位增大。吸湿机理探索:茯苓浸膏粉吸湿性强是因为粒度不规整、比表面积大,因而比表面自由能大、Zeta电位低。比表面自由能大、Zeta电位低导致浸膏粉不稳定,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降低比表面自由能,到达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5-01)
陶婧,张宏利,韩崇选,刘竹乾[7](2011)在《微囊化技术及其在鼠害治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囊化是药物制备的新技术,主要用于药剂学、生物医学、动物生产和农业等领域。本研究在对微囊化技术系统探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微囊化技术在生物灭鼠剂研发中的作用,提出了微囊化生物灭鼠剂研发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杨晓昀,陈儿同,周燕,刘宝林,张华[8](2010)在《微囊化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微囊的免疫隔离保护和可控缓释的特性得到了医学领域的重视,并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帕金森症、肝衰竭、镇痛、肿瘤等疾病治疗过程中。目的:综述微囊化技术的特性以及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64/2009PubMed数据库(网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0/2009万方数据库(网址http://www.wanfangdata.com.cn)有关微囊化移植,微囊化可控缓释,微囊化技术在医学应用方面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英文关键词为"microencapsulated,transplantation,controlled release"。中文关键词为"微囊化"。结果与结论:微囊作为一种载体,为细胞提供了一个叁维培养基质,改善细胞间的作用,提高细胞的功能;为异体细胞提供了免疫屏障,阻挡免疫细胞的识别,但又不妨碍营养物质、氧气及代谢产物运输;为机体提供可控的长期稳定缓释有效成分治疗疾病。微囊化技术在糖尿病方面研究比较多,在帕金森症、肝衰竭、脊髓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骨科领域、肿瘤癌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但微囊化技术从个别动物试验成功到真正临床广泛应用还有很漫长的历程,在拓宽微囊化技术在医学领域运用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理想刚性结构、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控半透膜性的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29期)
王加祥,韩宝叁,吴旭波,余松林,黄芳[9](2010)在《肝细胞微囊化技术理论进展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细胞分离技术日趋成熟,肝细胞移植成为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但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反应,制约了其广泛应用。肝细胞微囊化有助于为肝细胞移植的推广应用提供大量的具有高度活性和良好功能的肝细胞。文章就肝细胞微囊化技术及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肝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冻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03期)
贾宁,仇锦春,李嵘[10](2008)在《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囊作为一种新剂型新技术由于其突出的优点,目前这一剂型已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尽管中药微囊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综述了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单体化合物、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在中药制剂现代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微囊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兽药的传统机型以散剂、丸剂、粉剂等原始剂型居多,中兽药在微囊缓释剂、靶向制剂等新剂型方面几乎为空白,并且由于中兽药在不良环境下极易失活,丧失药效,使其应用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微囊化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具有保护芯材、缓释、靶向以及提高生物利用度等特点,将微囊化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中,能够使中草药更易于储存、运输和应用,达到缓释、控释及靶向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因此,在制药业中引入微囊化技术对扩大中药制剂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微囊化技术的优势及其在中兽药制剂中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囊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孙玉章,崔栩,马丰英,王宏华,蒋贻海.益生菌微囊化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8
[2].周巧仪,余鹏灵,王琴,蒋攀文,李艳芹.微囊化技术在中兽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3].李北兴,张大侠,张灿光,管磊,王凯.微囊化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农药领域的应用[J].农药学学报.2014
[4].张琳,李杰,刘延国,栗敏.微囊化技术在饲用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J].饲料博览.2014
[5].李漫,袁杰利,刘党生.工业生产益生菌微囊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
[6].易鹏.微囊化技术降低中药浸膏粉吸湿性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7].陶婧,张宏利,韩崇选,刘竹乾.微囊化技术及其在鼠害治理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
[8].杨晓昀,陈儿同,周燕,刘宝林,张华.微囊化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9].王加祥,韩宝叁,吴旭波,余松林,黄芳.肝细胞微囊化技术理论进展与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10].贾宁,仇锦春,李嵘.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