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半径论文_罗树林,黄雨亭,戴工华,季伟琴,翟桂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稳定半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半径,水文地质,稳定,参数,地下水,动力学,迭代法。

稳定半径论文文献综述

罗树林,黄雨亭,戴工华,季伟琴,翟桂香[1](2019)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置换术后的中期随访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上海市东方医院骨科自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20例(20膝)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初次单侧TKA,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或合并其他手术、药物成瘾、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它炎症疾病、膝关节感染或可疑感染。其中女15例,男5例;平均年龄(68. 3±0. 5)岁。对照组20例为采用多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置换。采用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KSS评分、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观察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及对照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比例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所有病例均无感染,松动及静脉血栓症,平均随访(4. 1±0. 6)年。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等均显示良好。两组术后膝关节KSS评分(t=1. 428,P <0. 05)、膝功能评分比较(t=2. 75,P <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中期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1期)

范李,李刚炎,陈冉,胡大伟,赵莉[2](2017)在《客车急转工况下转向稳定的横向力系数与转弯半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客车快速转弯或变道过急等急转工况易发生侧滑或侧翻等问题,提出采用横向力系数作为客车急转工况下转向稳定的评估指标,推导考虑悬架的横向力系数计算式;通过分析横向力系数对行驶稳定性的影响,定义了客车急转工况下横向力系数的预警阈值、危险阈值及其与车速的关系;面向主动安全控制,提出基于横向力系数阈值的转向稳定的转弯半径计算模型,选取典型客车参数,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计算模型进行仿真验证,模型所得结果正确有效,与IPG Truck Maker所得极限值接近,并具有1.15~1.30倍安全系数.研究结果可为客车急转工况下的转向稳定评估及主动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陈崇希[3](2014)在《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与可持续开采量:地下水动力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歧再讨论——对薛禹群院士讨论的答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薛禹群院士在本人的"商榷"发表后的1年2个月给出了答复,随即笔者在之后的第2个月(2011年11月27日)就将本文发出,经与编辑部几次的沟通、修改后,最终定稿。为方便起见,本文(按时序)将《薛教材》、《陈教材》、《商榷》和《答复》分别指文献[1-4]。另外,最近尚银生等先生[5]也参与讨论,对此表示感谢。由于本文已包括所需回复的基本内容,故不再另文回复,请见谅。(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崇希[4](2013)在《无界含水层抽水井可否使用“影响半径”稳定井流公式——对朱大同教授“讨论”的回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大同教授发表"关于Dupuit公式和Forchheimer公式的讨论"[1](下文简称"讨论")一文,使笔者能有多一个方面的思考。下面基本按"讨论"一文的顺序表明笔者的意见。1有没有必要"托人从法国巴黎图书馆复印1863年Dupuit的原着"?笔者[2]的讨论是应《水利学报》读者提出的我国当前两本地下水动力学教材的关键问题——有关Dupuit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在阐述上的矛盾——而开展讨论的。其中回顾了我国水文地质专业地(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尚银生,胡孟卿[5](2013)在《对《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与可持续开采量:地下水动力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歧》一文的理解与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利学报》本着负责的态度,及时转发了读者来信所关切的3个问题[1]。陈崇希、薛禹群两位先生先后发表了相应的观点。其引经据典的探究、措辞犀利的辩驳,理清了原来模糊、甚至错误的概念和观点,使人获益匪浅。结合对两文的理解与体会,本文试图比较明白地回答读者所关注的问题。1Dupuit稳定流模型1.1关于稳定井流稳定井流能否形成?文献[1]没有直接回答读者所关注的Dupuit稳定流模型等问题,似乎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与薛禹群院士商榷上",特别是放在文献[2]中Dupuit稳定流部分存在所谓的不能理解、(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罗艳艳,程林松,黄世军[6](2011)在《考虑动半径和粘度变化的稠油非牛顿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稠油非牛顿特征,在Bingham流体渗流方程基础上,通过对动半径和粘度进行表征,建立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动半径变化和粘度变化的非牛顿稠油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完善Bingham型稠油渗流数学模型.通过空间、时间离散差分及Matlab数值计算,得到非牛顿稠油非稳态渗流地层压力分布.结果表明,相同产量下,随启动压力梯度增大,动半径向井方向移动;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压降曲线越陡,相应近井压降越大;相同启动压力梯度下,产量越大,不同吞吐周期压力差距越大.将半径和粘度动态变化相结合,弥补了现行非牛顿稠油渗流数学模型的一个缺陷.(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1年06期)

杨牧之[7](2011)在《矩阵稳定半径的数值解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控制论中,矩阵的稳定半径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相应系统的稳定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系统的优劣。传统的矩阵理论很少涉及稳定半径的求解。本文系统的研究了矩阵稳定半径问题,分析总结了已有的数值算法,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路径跟踪法求解稳定半径的数值算法,分别用以求解复稳定半径和实稳定半径。通过Matlab进行的数值实验,证实文中的算法可以有效得求解稳定半径问题,并且通过求解大量随机矩阵的稳定半径,我们统计出算法在平均意义下的计算时间与矩阵规模的平方成正比。(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1-05-01)

陈崇希[8](2010)在《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与可持续开采量:地下水动力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歧——与薛禹群院士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收到《水利学报》编辑部转来读者的来信述:"仔细翻阅我国两本具代表性的地下水动力学教材[1-2](薛禹群1997;陈崇希等,1999)时,发现对Dupuit模型的认识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并且列出3个问题:"1.Dupuit稳定流模型与影响半径;2.如何获取影响半径;3.在均匀流中定流量抽水,能否形成稳定流?"指出2本教材在这3个问题上有很大差异,因此该读者"特别向薛禹群和陈崇希两位老师请教,以澄清认识。"本人作为地下水动力学的一名教员,有责任接受此项任务。(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李颖,林洪生[9](2010)在《时延离散广义系统稳定半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时延离散广义系统在任意仿射参数扰动下的鲁棒稳定性问题.首先定义时延离散广义系统的稳定半径,同时给出时延离散广义系统稳定半径的计算公式.最后,对于系统正则指数为1的情况,给出了求解方法.(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曹鹏[10](2009)在《小半径弯桥受力与空间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弯梁桥缺乏专门的指导规范,对于小半径的弯桥仍按一般直梁桥来设计是不合适的,而且目前的桥梁规范没有考虑弯桥上作用多辆超载汽车和桥面堵车导致满布汽车这些越来越常见的现象,另外,小半径的弯桥弯扭耦合效应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加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本文首先总结了半径较小的弯桥受力表现出明显不同于直桥的特点:弯曲和扭转耦合,内外梁体受力不均匀、抗扭稳定性受到活载、温度效应影响很大。在设计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对抗扭稳定的影响。接着,阐述了用能量法分析连续弯梁桥的理论基础,对两种典型的支承方式下的连续弯梁桥,列出了详细的内力、反力计算公式;指出了预应力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步骤。强调预应力的设计对调整全桥内力的分布和改善结构的抗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其后,本文运用Midas FEA、Civil分析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的小半径弯梁桥的内力、变形,分别建立了小半径预应力混凝土弯桥、钢筋混凝土弯桥的梁单元、实体单元模型,通过对比不同支承方式下弯桥在荷载组合下的支座反力和扭矩,详细论证弯桥梁体重心、预应力、活载及温度作用影响结构的抗扭效果;讨论了支承方式对结构抗扭稳定性的影响,认为双支座抗扭是小半径匝道桥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支座布置方式;通过分析支座反力影响线与车辆行驶位置的关系,初步查明了近年来匝道桥倾覆事故的原因;并建议通过试算对独柱点铰支承的弯桥设置合理的预偏心值,来达到较好的抗扭效果;通过模型计算和分析,总结出:应从预应力的合理设计、支座布置方式的合理选取这两方面来以确保弯桥在运营期间避免由于温度效应、汽车离心力、预应力引起梁体向弯外侧爬移、倾覆,出现支座脱空、墩顶横向偏压破坏等病害。对独柱点铰支承的小半径弯桥,说明了设置预偏心以调整梁体的扭矩、改善支座反力分布的原理,并通过对实例的试算,得出合理的支座预偏心值。最后,讨论了温度效应对于小半径弯桥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支承形式下的温度荷载引起的反力和扭矩的对比,强调了应设置合理的支座来避免温度效应对弯桥的不利影响,防止弯箱梁出现的“爬移”和支座脱空等常见病害。(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9-11-01)

稳定半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客车快速转弯或变道过急等急转工况易发生侧滑或侧翻等问题,提出采用横向力系数作为客车急转工况下转向稳定的评估指标,推导考虑悬架的横向力系数计算式;通过分析横向力系数对行驶稳定性的影响,定义了客车急转工况下横向力系数的预警阈值、危险阈值及其与车速的关系;面向主动安全控制,提出基于横向力系数阈值的转向稳定的转弯半径计算模型,选取典型客车参数,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计算模型进行仿真验证,模型所得结果正确有效,与IPG Truck Maker所得极限值接近,并具有1.15~1.30倍安全系数.研究结果可为客车急转工况下的转向稳定评估及主动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稳定半径论文参考文献

[1].罗树林,黄雨亭,戴工华,季伟琴,翟桂香.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置换术后的中期随访报告[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

[2].范李,李刚炎,陈冉,胡大伟,赵莉.客车急转工况下转向稳定的横向力系数与转弯半径计算[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陈崇希.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与可持续开采量:地下水动力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歧再讨论——对薛禹群院士讨论的答复[J].水利学报.2014

[4].陈崇希.无界含水层抽水井可否使用“影响半径”稳定井流公式——对朱大同教授“讨论”的回复[J].水利学报.2013

[5].尚银生,胡孟卿.对《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与可持续开采量:地下水动力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歧》一文的理解与体会[J].水利学报.2013

[6].罗艳艳,程林松,黄世军.考虑动半径和粘度变化的稠油非牛顿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J].计算物理.2011

[7].杨牧之.矩阵稳定半径的数值解法[D].清华大学.2011

[8].陈崇希.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与可持续开采量:地下水动力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歧——与薛禹群院士商榷[J].水利学报.2010

[9].李颖,林洪生.时延离散广义系统稳定半径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曹鹏.小半径弯桥受力与空间稳定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δR引起的地速误差δR引起的姿态误差Fig4.23Groundvel...γ=时一阶稳定区域及其谱半...γ=时二阶稳定区域及其谱半...中粗斜线右下的叁角区域为一阶稳定区...中曲线与w坐标轴围成的区域为二阶稳定...

标签:;  ;  ;  ;  ;  ;  ;  

稳定半径论文_罗树林,黄雨亭,戴工华,季伟琴,翟桂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