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教学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甘亚[1](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严斯静[2](2020)在《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本科护生在护理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的真实感受及学习体验;2.探讨适合本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练习的电子档案袋内容;3.评价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提高护生理论知识水平和护理技能操作水平的应用效果,探讨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对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为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运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6级本科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本科护生在校内开放实验室下学习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开放实验室的建议,为护理教育者完善开放实验室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阶段为实验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7级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生在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中应用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法,开放实验室练习不作评价。在实验开始前,2组分别发放基线资料调查问卷,由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组成,收集2组护生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2组分别发放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比较2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观察组发放自设的电子档案袋效果评价表,调查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效果评价。结果:1.护生肯定了开放实验室模式对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积极作用,并对实验室预约、建立实践后效果追踪机制的管理方面提出建议。2.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护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实验结束后共发放94份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观察组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100%;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回收率100%。观察组发放电子档案袋效果评价表,对电子档案袋进行描述性分析,发放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100%。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4.观察组护生对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开放实验室总体评价效果好。观察组护生对电子档案袋评价方法的满意度达83%-96%,护生认为电子档案袋有助于及时发现薄弱知识点,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其反思。结论:1.开放实验室模式优势突出,护生可利用课余空挡预约实验室练习,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2.基于电子档案袋式的形成性评价可有效提高护生的护理理论及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体现在实践前测检验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后测考察护生对现有技能的运用能力,阶段性自评与反思使护生回顾此阶段的学习方法,反思学习效果与标准操作的差距,从而主动调整学习方法。3.基于电子档案袋式的形成性评价可促进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在评价法启发了护生的学习意识,使其明确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动机,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落实具体的学习行为。4.基于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开放实验室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护生对此评价法有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中推广使用。
李慧[3](2020)在《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研究 ——以T卫生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兼具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实践素养形成的核心途径;实践教学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达成实践教学目标、生成师生实践能力的活动体系或过程。护理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其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并学会运用其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因此,实践教学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护理学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规范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及恰切地运用护理批判性思维,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基于此,本文以T卫生职业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改进建议。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梳理有关文献,界定“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相关概念,了解关于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并对已有文献进行评述。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介绍,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并对诸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予以阐述。第三部分,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T卫生职业学校的管理者、护理专业教师及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总结现存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T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和管理问题,从强化教师个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加强学校实践教学标准建设、完善社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层面提出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争做“双师型”教师;完善实践教学能力管理组织、构建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制度和评价标准、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政府加大推动力度、加深与医院配合力度、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良性互动等改进对策。
高筱卉[4](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李海[5](2019)在《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实践知能是上海“青浦经验”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概念,是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青浦实验、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三个阶段40年左右的实践研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团队关于实践知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词源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与实践知能有关的词语“知识”、“能力”、“实践”的生活来源及其发展,分析了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哲学观点以及各个不同哲学观点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尤其是结合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四个问题,进一步探寻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重新界定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在鲍建生教授关于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框架进行了细化。在这个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下,以《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为主要干预性课程,选择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内容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对某高校的2015级44名职前数学教师、2016级76名职前数学教师在2017年秋季学期和2018年秋季学期分别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干预性教学。本文以设计研究为研究的方法论,在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基础上,编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讨论等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解决四个研究问题:(1)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是怎样的?(2)职前数学教师在学习干预课程中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证明的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他们理解这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帮助?(3)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框架之下,职前数学教师对研究者提供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文本案例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作用?(4)经过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产生了哪些变化?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现状不容乐观,但同时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并非空白,虽然职前数学教师没有真正做数学教师的经验,但他们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和支持系统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积累,这些积累来自于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包括中小学的教育过程和大学教育过程和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做中小学数学家教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通过接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课堂把控能力还比较薄弱;2.通过运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进行教学干预,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表现为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3.实践知能模型应用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应用过程中需做好设计,即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干预过程;4.在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和学,也要注重随时将理论与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组织、引导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思考、分析和研讨,不但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教学理论,也有利于理解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5.为职前数学教师提供比较成熟的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教学案例,并且组织他们对案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讨论、交流,对他们理解三个定理的证明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6.通过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设计教学、讨论和信心宣告,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的支持系统(信念与态度)得到提高。7.本研究设计的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教学,对提高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研究、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对高校数学教师教育数学专业任课教师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且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相信,为开拓新的数学教育研究广阔天地,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做出了些许的进展工作。
张晶[6](2019)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文中提出共享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教育坚持共享发展的大背景,结合N校化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采用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促使化学师范生全员参与、全程培养、全面发展,旨在构建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以解决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技能培养不均衡及不全面、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对论文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意义和方法、研究思路和内容等进行概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教育、本硕互动学习以及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对“共享发展理念”“本硕互动”“教学技能培养”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概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导生制”“Barnes的AERP模式”等相关研究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本硕互动”学习模式打好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阐述了模式构建的思路,并对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依托课程分析所培养的化学教学技能。通过对指导思想、模式程序、模式流程及模式评价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完成了“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第四部分“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与评价。阐述了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按照模式流程实施的过程,运用个人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对“本硕互动”学习模式进行评价。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对“本硕互动”学习模式在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等多方面实践研究进行展望。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构建并实践“本硕互动”学习模式,两者在教师教育课程依托下,通过互动学习既解决了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为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了基础,并且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锻炼提供了支持和平台。“本硕互动”学习模式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师范生培养、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有良好运用效果,期望能够为师范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文佳唯[7](2019)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训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过程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师范教育和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发展。教学语言技能作为教师最基础的教学技能之一,理应也是师范教育培养计划中关注的重点。然而,传统的教学语言技能训练主要集中于时间有限且资源缺乏的课堂学习,其教学方式早已无法满足当前师范生提高教学语言技能水平的实际需求。因此,变革教学方式成为推动高校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2018年,教育部等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倡导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在此大背景下,混合式学习与其倡导的要旨不谋而合,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进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于是从以上角度出发,本研究尝试将混合式学习的理念应用于教学语言技能训练,设计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方案流程,以期能有效解决当前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语言技能、教学语言技能及混合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了教学语言技能、混合式学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实践共同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前期现状调查问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原因,提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方案。其次,该方案整体包含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和单项技能训练阶段:以混合式学习理念为指导,以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为核心,在理论学习阶段引入小组汇报来设计师生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在单项技能训练阶段则根据课堂训练的需要对相关的在线资源进行随时调用。同时在进一步细分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将两个阶段划分成课前、课中、课后环节,课前和课后的活动主要是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课中则主要是在微格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三个环节中将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帮助学习者更容易把握教学语言技能的相关理论及运用技巧。再次,运用行动研究法,将所构建的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方案流程应用于语速、音量技能的实际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训练学生对教学中语速、音量技能的灵活控制。实践之后,对学习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最后,通过在线学习数据、实验对比数据及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全方位掌握学习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学习参与情况、学习效果及对混合式学习训练方案应用的态度。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能有效支持混合式学习的开展。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习与课堂训练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2)对快语速组、慢语速组、低音量组及高音量组分别采用“诗歌朗诵法”、“绕口令法”、“Lombard效应法”、“配乐朗诵法”。经过实验对比数据表明:其一,诗歌朗诵法对快语速组师范生有减慢语速的作用,但在该方式干预下不存在性别、年级的显着差异;其二,绕口令法对慢语速组师范生有提高语速的作用,在该方式干预下存在年级因素的显着性差异;其三,Lombard效应法下模仿宽嗓子的歌唱家唱歌对低音量组师范生有提高音量的作用,在该方式干预下存在年级因素的显着性差异;其四,配乐朗诵法对高音量组师范生有降低音量的作用,根据实际实验情况,师范生在此方式下更容易理解转换音量大小的技巧。(3)学习者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是持认可态度的,对混合式学习资源及学习活动设计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无论是微信公众平台还是课堂训练,学习者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还提高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能力。
汤乐民,金国华,吕广明,咸华,沈卫星,李敏,程纯[8](2014)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文中认为以建设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南通大学在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以人为本的环境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个中心"、"两种环境"、"三大平台"、"四项要求"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搭建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按照《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和《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设置、调整和更新实验课程。注重模拟临床环境与真实临床环境的结合,同时整合各临床学科技能训练内容,南通大学探索出了一套教学理念先进、课程结构合理、模拟环境逼真、教学效果反馈的临床技能训练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邓海艳[9](2014)在《综合模拟训练在护理本科生护理技能强化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近年来,综合实验、模拟教学是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外,模拟教学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国外针对模拟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使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国内高校也开始注重高仿真模拟教学法、综合模拟教学法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护理综合模拟训练指综合运用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在接近临床实际工作的模拟场景中,对模拟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一种实践性培训方法。在国内护理学教育领域,综合模拟训练尚未普遍开展,特别是在普通护理院校仍较少开展这一训练模式。查到的文献多关于综合模拟训练在手术室护理、岗前培训、急重症监护教学中运用的报道。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综合模拟训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能实现护理教学与护理实践更好的衔接,缩短学生临床适应期等。目前,护理教育是典型的分段、分科教育模式,学生各单科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能过关,但却无法将各科知识、技能进行整合,临床带教老师反映,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缺乏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较低。此外,大部分护理技能操作练习结束一段时间后,学生才下临床实习,很多操作学生已遗忘或不熟悉。因此,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实习前护理技能强化训练是连接课堂知识与临床应用的桥梁环节,是培养护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最好时机。越来越多的护理教育者认识到实习前对学生开展技能强化训练的重要性,对强化训练的效果和训练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到目前为止,在实习前护理技能训练中开展开综合模拟训练的报道非常少。我校是由四个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普通本科院校,因训练场地、设备、师资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较少开展综合模拟训练。护理技能训练较多沿用传统的模式“演示—练习—考核”,虽然对规范教学和临床护理操作起到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护理技能强化训练采用传统的分课程、分操作项目独立练习,多在普通实验室开展,以模型为操作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相关文献报道,一些地方性的职业院校也存在着类似问题,强化训练偏重于基础护理学的技能操作,强调以“技术操作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研究指出,实习前强调熟练的技能并不能完全达到提高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的目的,经过综合强化训练,才能更好的适应临床的复杂工作。在综合分析了当前关于实习前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的契机,本研究尝试把综合模拟训练模式运用于实习前护理技能强化训练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各课程的重要知识、技能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展综合模拟强化训练,探索其训练方案和应用效果。研究目的1.制定可行的护理本科生实习前技能强化训练的综合模拟训练方案。2.通过对实习前护理本科生开展综合模拟强化训练,并与传统强化训练比较,探讨综合模拟训练的训练效果。3.总结经验,为综合模拟训练在护理技能强化训练中的开展提供一定依据。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100名即将开始实习的2009级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抽签的简单随机分组方式,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2.研究方法2009级护理本科班在大三第二个学期开设的实习前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课程共40学时,主要针对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门主要专业课程的操作进行强化训练。(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强化训练法,即分课程、分操作项目独立练习,教师演示,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操作,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2)实验组采用综合模拟训练法,教师依据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教学重点,按系统或将各科常见、多见病设计成典型临床病例,在仿真的场景中,模拟再现临床常见疾病的接诊、救护场景。学生围绕病例模拟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综合运用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去发现、分析、解决病人问题,完成对病人的接诊、救护工作。在模拟仿真的环境开展训练,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综合专业环境,提前接触专业实践,拉近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距离,实现综合模拟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目的。3.效果评价方法(1)强化训练前,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19](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对比两组学生的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决策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5个方面的成绩,有无显着性差异。(2)强化训练结束后,通过客观结构化考试,对比两组学生的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决策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5个方面的成绩差别,进行强化训练效果评价。同时采用自制问卷:①调查两组学生对技能强化训练效果的评价及建议;②调查实验组学生对综合模拟训练的评价及建议。(3)学生实习一个月后,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临床带教老师对两组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价。4.统计方法采用Graph Pad Prism5.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两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学生年龄、性别、专业课程平均成绩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OSCE考核结果(1)强化训练前两组学生OSCE考核各项能力成绩对比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强化训练前两组学生的护理评估能力总成绩(t=0.1148,P=0.9088)、沟通交流能力总成绩(t=0.4972,P=0.6202)、分析决策能力总成绩(t=0.5424,P=0.5888)、技术操作能力成绩(t=0.5622,P=0.5753)、健康教育能力总成绩(t=0.5736,P=0.5675),5项能力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强化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OSCE考核各项能力成绩对比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强化训练后实验组在护理评估能力总成绩(t=12.38,P=0.000012)、沟通交流能力总成绩(t=21.35,P=0.000024)、分析决策能力总成绩(t=14.28,P=0.000022)、健康教育能力总成绩(t=16.64,P=0.000036)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技术操作能力成绩(t=0.7756,P=0.439800)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强化训练前后OSCE考核各项能力成绩对比经配对样本t检验,综合模拟训练模式强化训练后,实验组在护理评估能力总成绩(t=13.20,P=0.000041)、沟通交流能力总成绩(t=17.18,P=0.000065)、分析决策能力总成绩(t=14.86,P=0.000036)、技术操作能力成绩(t=11.24,P=0.000072)、健康教育能力总成绩(t=14.93,P=0.000024)5项能力成绩较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强化训练前后OSCE考核各项能力成绩对比经配对样本t检验,传统强化训练模式训练后,对照组在技术操作能力成绩上提高(t=11.29,P=0.0000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护理评估能力总成绩(t=1.630,P=0.1063)、沟通交流能力总成绩(t=1.713,P=0.0898)、分析决策能力总成绩(t=1.687,P=0.0947)、健康教育能力成绩(t=1.464,P=0.1463)提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护理技能强化训练效果评价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技能强化训练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技能操作能力、训练满意度均提高(P<0.05),参与意识、训练效果均增强(P<0.01)。4.综合模拟训练反馈结果(1)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建议80%以上学生对教师的表现持肯定程度,建议教师可更多地参与,增强师生互动。(2)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建议50%的学生认为自己课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建议训练结束后,自我反思总结。(3)学生对综合模拟训练实施的评价和建议100%的学生认为综合模拟训练让他们发现自己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表示愿意再次参加类似的训练;80%的学生认为从训练中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40%的学生认为模拟与临床相似,有真实感。建议教师要增加模拟训练的真实感,更贴近临床。(4)对训练内容的评价和建议90%以上的学生对训练内容很满意、认为学时合理、培训对自己的帮助大;40%的学生认为训练的难度大。建议教师根据情况调整模拟的难度,教师应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充实丰富强化训练的内容,(5)学生对综合模拟训练效果的评价100%以上的学生表示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综合技能的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有利于实习时尽快适应临床工作;9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观察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临床应急应变能力、提高了交流沟通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练习的兴趣。建议以后在护理技能强化训练中,甚至在各课程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中多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5.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学生实习一个月后,临床带教老师对两组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实验组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明显提高(P<0.01),其技能操作熟悉程度、团队合作、表达沟通、观察判断、应急应变、评判性思维及健康教育能力均得到提高(P<0.01)。研究结论1.通过研究,建立了集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模拟强化训练方案。2.OSCE考核表明,综合模拟训练在提高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健康教育能力。3.综合模拟训练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和训练效果,提高训练满意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利于实习时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更受学生欢迎。4.综合模拟训练转变了以往“以技术操作为中心”的强化训练观念,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应急应变、评判性思维等临床综合能力上具有显着效果。5.开展综合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模拟的真实性、难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还需不断研究探索,逐步完善。
刘巧元[10](2012)在《论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对接教学》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概念,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随着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具备较高素质、较宽知识面,较广泛的职业能力的“通才型”人才将更受社会各企业的青睐。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全面贯彻“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观,各门学科教学围绕以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全部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因而存在重专业技能课轻文化基础课的现象,而对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文化基础课却不够重视。如中职语文课程是职业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属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学力,它对于学生基本文化修养与素质的形成,从事各类职业所必备的通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颇,目前的中职语文课程的地位却逐渐降低,甚至被“边缘化”。针对中职语文目前的教学困境,本人以提高中职学生的从业能力为宗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尝试将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进行对接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从而促使学生职业能力全面提高。笔者认为这是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训练怎样结合、怎样同步提高进行的有益探索。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语文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提出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二部分针对中职语文的教学困境,尝试从确立中职语文为专业化服务的理念、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分专业设置教学目标等五个方面进行困境突围。第三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具体阐述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进行对接的途径、方法及原则等。第四部分是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对接教学实践性案例。
二、加强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教学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与启示 |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
5.1 指导思想 |
5.2 优化原则 |
5.3 优化思路 |
5.4 优化策略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研究假设 |
4.研究内容 |
5.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国内外开放实验室研究现状 |
二、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的概述 |
三、文献总结 |
第二部分 本科护生在校内开放实验室中学习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对象的伦理学研究要求 |
3.研究方法 |
4 实施流程 |
5 评价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7.结果 |
8.讨论 |
第四部分 对完善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开放实验室的建议 |
1. 搭建混合式学习平台 |
2. 促进自我导向学习是电子档案袋内容设定的核心 |
3. 引入研究生参与电子档案袋整理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1.结论 |
2.启示 |
3.创新点 |
4.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研究 ——以T卫生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实践能力 |
(二)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自实践教学 |
(三)重视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护理专业教师 |
(二)实践教学 |
(三)实践教学能力 |
(四)实践教学能力管理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中的应用 |
二、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
(一)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在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中的应用 |
三、行为科学理论 |
(一)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行为科学理论在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中的应用 |
四、社会学习理论 |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社会学习理论在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现状调查 |
一、T卫生职业学校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研方法 |
(四)调研问卷编制 |
(五)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三、调查情况分析 |
(一)基本资料分析 |
(二)专业素养情况 |
(三)教学能力情况 |
(四)拓展能力情况 |
四、学生调查情况分析 |
第四章 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现存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现存问题 |
(一)教师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社会层面 |
二、成因分析 |
(一)教师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社会层面 |
第五章 改进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的对策思考 |
一、强化教师个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
(一)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三)争做“双师型”教师 |
二、加强学校实践教学标准建设 |
(一)完善实践教学能力管理组织 |
(二)构建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制度 |
(三)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
(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
(五)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
三、社会层面 |
(一)政府加大推动力度 |
(二)加深医院与学校合作力度 |
(三)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良性互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 2 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 3 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访谈提纲(管理者版) |
附录 4 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访谈提纲(教师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和主题 |
1.2 现状和不足 |
1.3 范围和角度 |
1.4 设想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结果和意义 |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
2.1 术语 |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
2.3 理论基础 |
3 SC教学设计模式 |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
3.2 通用模式 |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
3.6 总结 |
4 SC大学教学方法 |
4.1 问题与方法 |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
4.4 合作学习方法 |
4.5 通识学习方法 |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
4.7 积极讲座法 |
5 简要总结 |
5.1 背景与目标 |
5.2 理论与方法 |
5.3 基本内容 |
5.4 主要创新 |
5.5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
(5)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到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
1.1.2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重要转型 |
1.1.3 我国职前数学教师培养概要及其主要问题 |
1.1.4 初中几何证明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教学困难 |
1.1.5 重视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1.2.1 职前数学教师 |
1.2.2 实践知能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了解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1.3.2 优化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数学教师培养的方式 |
1.3.3 为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1.4 研究问题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实践知能 |
2.1.1 实践知能相关词语的词源分析 |
2.1.2 知识的哲学理论概览 |
2.1.3 知识及其分类 |
2.1.4 实践的哲学理论概览 |
2.1.5 教师知识及其分类 |
2.1.6 教师知识的实践取向 |
2.1.7 已有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
2.2 发展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模式、方法与措施 |
2.3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推理与证明教学知识研究 |
2.4 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
2.4.1 什么是推理与证明 |
2.4.2 数学推理与证明历史发展的简要轮廓 |
2.4.3 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框架 |
3.1 已有“知能”研究文献述评 |
3.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和结构 |
3.2.1 顾泠沅先生和鲍建生教授关注实践知能的缘起及基本研究思路 |
3.2.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发展的简要脉络 |
3.2.3 已有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述评 |
3.2.4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研究的展望 |
3.2.5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 |
3.2.6 本研究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定义及其框架 |
3.2.7 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进一步细化 |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三个定理的选定 |
4.3 实践知能发展干预性课程的教学 |
4.3.1 干预课程的教学目标 |
4.3.2 干预课程的教学内容 |
4.3.3 干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 |
4.4 研究方法 |
4.4.1 设计研究概述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
4.4.2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子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 |
4.5 研究流程 |
4.5.1 设计研究的研究流程 |
4.5.2 第一轮、第二轮研究研究流程 |
4.6 研究工具 |
4.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前后测)的形成 |
4.6.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的形成 |
4.7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具体实施 |
4.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的实施 |
4.7.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访谈的实施 |
4.8 研究数据的收集 |
4.9 研究数据的分析方式 |
4.10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
4.10.1 研究的信度 |
4.10.2 研究的效度 |
4.10.3 研究的伦理 |
第5章 第一轮研究结果 |
5.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5.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
5.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
5.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
5.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
5.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
5.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
5.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
5.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
5.2.4 小结 |
5.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
5.3.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
5.3.2 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
5.3.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
第6章 第二轮研究结果 |
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6.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
6.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
6.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
6.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
6.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中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
6.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
6.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
6.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
6.3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
6.3.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
6.3.2 职前数学教师对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
6.3.3 职前数学教师对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
6.3.4 案例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
6.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
6.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
6.4.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
6.4.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
第7章 对两轮研究的总结 |
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7.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掌握的现状 |
7.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
7.2 教学理论的学习、讨论和分析对掌握三个定理教学的价值 |
7.3 教学案例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
7.4 两轮研究问卷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
7.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
7.4.2 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
7.4.3 从两轮研究中访谈个别研究对象而发现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启示与建议 |
8.2.1 研究启示 |
8.2.2 建议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4 研究的主要贡献 |
8.5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职前数学教师对其他同学三个定理证明的讨论提纲 |
附录2 :研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3 :职前数学教师从业信心宣告书 |
附录4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 |
附录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
2.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
3.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学习思考提纲 |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研讨讨论提纲 |
附录8 :职前数学教师干预性课程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个人简历 |
2.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 |
3.发表论文 |
致谢 |
(6)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教育大环境影响下的教学改革 |
1.1.2 基于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
1.1.3 基于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所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助于优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 |
1.3.2 有助于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 |
1.3.3 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教学能力 |
1.3.4 有助于帮助师范生全面职业规划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共享发展理念下教育的文献研究 |
1.4.2 关于“本硕互动”学习的文献研究 |
1.4.3 关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文献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共享发展理念 |
2.1.2 本硕互动 |
2.1.3 教学技能培养 |
2.2 相关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导生制 |
2.2.3 Barnes的AERP模式 |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
3.1 相关要素分析 |
3.1.1 主体要素分析 |
3.1.2 共享要素分析 |
3.1.3 技能要素分析 |
3.2 依托课程分析 |
3.2.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2.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2.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2.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3 “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
3.3.1 指导思想 |
3.3.2 模式程序 |
3.3.3 模式流程 |
3.3.4 模式评价 |
第四章 “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
4.1 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2 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3 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学技能实践评价 |
4.3.1 实习生问卷分析 |
4.3.2 指导老师访谈问卷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教学语言研究现状 |
1.2.2 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6.1 相关概念界定 |
1.6.2 理论基础 |
2 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调研概况 |
2.1.1 调研目标 |
2.1.2 调研内容 |
2.1.3 调研方法 |
2.2 调查问卷数据及分析 |
2.2.1 师范生对教学语言技能的整体认知 |
2.2.2 师范生对教学语言技能运用的课堂认知 |
2.2.3 师范生对微格教学语言技能培养现状的认知 |
2.3 调查小结 |
2.3.1 总结问题 |
2.3.2 分析原因 |
2.3.3 后续解决思路 |
3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训练方案设计与开发 |
3.1 前期分析 |
3.1.1 学习者分析 |
3.1.2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分析 |
3.1.3 学习环境分析 |
3.2 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
3.2.1 线上资源设计 |
3.2.2 线下资源设计 |
3.3 学习活动设计 |
3.3.1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
3.3.2 课中学习活动设计 |
3.3.3 课后学习活动设计 |
3.4 学习评价设计 |
3.4.1 训练过程评价 |
3.4.2 训练结果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训练方案应用实践—以语速、音量为例 |
4.1 前期分析 |
4.1.1 学习者分析 |
4.1.2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分析 |
4.1.3 学习环境分析 |
4.2 学习资源的设计 |
4.2.1 训练原理的分析 |
4.2.2 学习资料的选取 |
4.3 语速组学习活动设计 |
4.3.1 训练目的 |
4.3.2 训练结果假设 |
4.3.3 训练准备 |
4.3.4 训练实施流程 |
4.4 音量组学习活动设计 |
4.4.1 训练目的 |
4.4.2 训练结果假设 |
4.4.3 训练准备 |
4.4.4 训练实施流程 |
4.5 学习评价设计 |
4.5.1 训练过程评价 |
4.5.2 训练结果评价 |
5 应用效果分析 |
5.1 基于在线学习数据分析 |
5.1.1 在线学习笔记提交情况 |
5.1.2 平台菜单点击情况 |
5.2 基于实验对比的数据分析 |
5.2.1 快速组实验数据分析 |
5.2.2 慢速组实验数据分析 |
5.2.3 低音量组实验数据分析 |
5.2.4 高音量组实验数据分析 |
5.3 基于问卷的数据分析 |
5.3.1 问卷设计 |
5.3.2 问卷数据分析 |
5.4 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8)地方综合性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心的建设背景 |
2 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
2.1 基础技能训练平台 |
2.2 专业及综合技能训练平台 |
2.3 临床技能考核平台 |
3 更新临床实践教学理念与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
3.1 重视基础技能实验 |
3.2 加强专业及综合技能实验 |
4 强化高水平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的建设 |
5 中心的建设成效 |
6 结语 |
(9)综合模拟训练在护理本科生护理技能强化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相关概念 |
2 研究背景 |
3 理论基础 |
4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技术路线 |
4 研究方法与步骤 |
5 评价指标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OSCE考核成绩 |
3 护理技能强化训练效果评价 |
4 综合模拟训练反馈结果 |
5 实习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1 综合模拟训练的优势 |
2 在强化训练中实施综合模拟训练的问题与体会 |
第五章 总结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3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论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对接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和文献综述 |
1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
1.1 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多数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
1.2 统一的教材样式难以体现各类专业的特色需求 |
1.3 传统的读写教学模式难以反映各类专业的现实特性 |
1.4 边缘化的课程性质难以发挥语文课程的感召力 |
2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困境的突围前提 |
2.1 确立中职语文为专业能力训练服务的理念 |
2.2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侧重强化相关教学目标 |
2.3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实践性教学 |
2.4 中职语文教师主动了解和参与相关专业技能训练 |
2.5 中职语文的考核评价与相关专业技能评价相结合 |
3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对接 |
3.1 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综合化 |
3.2 科学设置语文课程内容 |
3.3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
3.4 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对接的方法 |
3.5 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对接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对接教学实践性案例 |
后记 |
四、加强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教学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2]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D]. 严斯静. 广州医科大学, 2020(11)
- [3]护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管理研究 ——以T卫生职业学校为例[D]. 李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D]. 李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D]. 张晶. 宁夏大学, 2019(02)
- [7]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训练研究[D]. 文佳唯.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地方综合性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 汤乐民,金国华,吕广明,咸华,沈卫星,李敏,程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11)
- [9]综合模拟训练在护理本科生护理技能强化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邓海艳.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10]论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对接教学[D]. 刘巧元.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