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酸化抗原论文_苏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唾液酸化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唾液,路易斯,胃腺,唾液酸,糖苷,肿瘤。

唾液酸化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苏超[1](2018)在《唾液酸化TF抗原及其氟代衍生物的化学酶法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相关糖抗原(Tumor-associated carbogydrate antigens,TACAs)是肿瘤细胞表面重要标记分子,也是抗肿瘤疫苗研究发展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人们对TACAs的认识更加深入,逐步认识到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肿瘤疫苗设计的重要性。因此获得结构稳定的肿瘤相关糖抗原,对于其生物活性研究、抗肿瘤疫苗的研发至关重要。其中,Thomsen-Friedenreich(TF)抗原是一种包含半乳糖、N-乙酰氨基半乳糖残基(GalNAc)的二糖,,其中GalNAcα-可以通过氧苷键或是氮苷键与粘蛋白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相连。TF-Ag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肿瘤靶点,因为它在乳腺癌、结肠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肝脏和胃癌中都有过量表达,由TF-Ag介导的细胞粘附在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而且还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扩散能力。以TF-Ag为靶标的肿瘤疫苗的首次研究是由Georg Spillier小组在1995发表的。然而,由于天然的Tn、sTn、TF等抗原免疫耐受、免疫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者们开始对天然肿瘤相关糖抗原结构进行修饰、改造。研究结果表明,F原子的引入可以很好的提高肿瘤糖疫苗的免疫原性。虽然氟代修饰的TACAs能很好的改善其本身的免疫原性,但是其化学合成存在着操作复杂、条件苛刻、收率低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策略,便于大量获取氟代TF抗原,进一步用于活性研究。本文成功开展了一个以重组大肠杆菌来源的CMP-唾液酸合成酶和醛缩酶和来自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PmST1催化的“一釜叁酶”反应策略。这一反应策略能够高效、高选择性的大量合成TF抗原及其氟代衍生物。首先,以半乳糖氨基盐酸盐为起始反应物,通过化学法合成还原端连有丙基迭氮、3-位OH裸露的半乳糖苷作为为受体,以C-6氟原子取代的全乙酰半乳糖亚胺酯为供体,经过糖苷化反应和保护基脱除得到TF、6-F-TF抗原;其次,我们以ManNAc为原料,在其C-2位或 C-6 位进行结构修饰,分别得到 ManGc、ManNHTFA、6-F-ManNAc、6-N3-ManNAc等单糖砌块,作为应用“一釜叁酶”体系合成的前体化合物;随后,利用成功发展的“一釜叁酶”的合成策略,快速、高效的大量合成sTF抗原、sTF衍生物及其内酯化合物,并对氟代糖展开了稳定性研究:最后,通过方酸化学将寡糖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成功的得到系列寡糖-BSA糖蛋白缀合物,以便于后期活性研究。本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功的利用“一釜叁酶”体系大量合成了唾液酸化TF抗原以及氟代衍生物。(2)首次创新性的利用化学法成功的合成了含有内酯结构的唾液酸化TF抗原及其氟代衍生物的,此法能够锁定叁糖底物中可以自由旋转的Neu5Acα2-3Gal二糖单元,为进一步研究在叁糖水平上唾液酸转移酶的底物适应性提供了基础。(3)成功的以氟代sTF抗原稳定性为研究目标,在唾液酸糖苷酶水解的作用下,展开了对氟原子的引入对唾液酸糖苷键稳定性影响的评价,总结构效关系规律,为肿瘤糖疫苗的制备提供基础。(4)利用方酸化学,通过Linker将氟代sTF与BSA蛋白相连,从而得到糖蛋白缀合物,为后期进行免疫原性测试以及抗体识别交叉反应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吴悦,吴炯,王蓓丽,郭玮,潘柏申[2](2017)在《乳胶凝集法检测唾液酸化糖链抗原KL-6的性能观察及其对间质性肺病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胶凝集法检测唾液酸化糖链抗原KL-6的性能,并评估KL-6对间质性肺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4例表面健康人血清KL-6水平,验证试剂盒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比较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组、其他肺病组和表面健康人组血清KL-6水平,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价KL-6对ILD的诊断性能。结果:44例表面健康人血清KL-6水平有43例在厂商提供的参考范围内(>90%),通过验证。ILD组、其他肺病组和表面健康人组KL-6中位浓度分别为824(187.9~8 214)、246(101~2 129)、168(98~41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500U/mL为临界值,KL-6诊断ILD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89.8%。KL-6诊断IL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2(95%CI 0.793~0.911,P<0.000 1)。结论: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清KL-6的性能符合要求;KL-6对ILD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是潜在的诊断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7年05期)

孟欣[3](2014)在《双唾液酸化四糖抗原表位的化学酶法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唾液酸化神经节苷酯四糖抗原表位存在于多种细胞表面,并在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红细胞表面高度糖基化的血型糖蛋白(glycophorin)上最主要的糖链,这一糖链除了可以避免红细胞的聚集外,还参与了红细胞所介导的众多生理过程。这一四糖结构也是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黏蛋白MUCⅡ上的特异性肿瘤相关糖抗原。此外,这一四糖也是神经节苷脂GDla、GTlaα和GQ1bα非还原末端特征结构,是髓磷脂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 MAG)与神经节苷脂结合时所能识别的最小结构单元,且这一四糖特征结构为其结合活性最高的天然受体。这一特征四糖结构还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上的唯一O-聚糖链。大量合成这种富含唾液酸的寡糖用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其功能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发展一种高效、便捷的合成方法将极大地促进以其为先导化合物的药物发现进程。然而,由于这类天然唾液酸糖苷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不稳定性,给分离纯化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和评价其生物学意义,寻找一种快速、高效合成双唾液酸化四糖及其拮抗剂的合成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有文献报道用化学法或化学酶法对其及相关拮抗剂的合成进行研究,但是化学法合成需要进行反复的保护与脱保护操作,并且收率较低、立体选择性不高;而且,九碳糖唾液酸由于其自身独特结构,使得唾液酸糖苷键的生成成为糖合成领域的经典挑战。酶法合成中使用的唾液酸糖基转移酶具有高效性、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避免了化学法中反复的保护与脱保护操作,简化了合成步骤,提高了效率。酶法合成这类双唾液酸化四糖需要使用α2-3唾液酸转移酶和α2-6唾液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分别将唾液酸引入到二糖Galβ1-3GalNAc的C3’和C6位。目前,仅有一例酶法合成的报道,采用的是鸡来源的重组a2-6唾液酸转移酶I(chST6GalNAc I)和猪来源的重组a2-3唾液酸转移酶I(pST3Gal I)成功合成了双唾液酸化的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Galβ1-3GalNAcaSer/Thr)。但是,利用哺乳动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困难:(1)哺乳动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均为II型跨膜蛋白,现有的技术手段很难实现其可溶性蛋白的大量表达;(2)该系列酶往往具有严格的底物专一性,底物适用性窄,例如报道中的唾液酸转移酶只对糖肽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近年来发现的细菌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能在重组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而且容易纯化,具有表达量高、底物适应性宽等优点。因此,我们考虑充分结合化学合成和酶法合成的各自优点,运用化学酶法合成策略来合成双唾液酸化四糖抗原表位。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釜多酶”合成体系的构建利用合作者发展的“一釜多酶”体系,使用相应的几种糖基转移酶,我们高效地完成了p1-3半乳糖苷键、a2-3唾液酸糖苷键、a2-6唾液酸糖苷键的酶法合成。(2)随机糖苷化法合成双唾液酸化四糖抗原表位分别在二糖Galβ1-3GalNAc和叁糖Neu5Acα2-3Galβ-3GalNAc水平上,进行随机唾液酸化的酶法合成考察。结果显示,P. damsela a2-6唾液酸转移酶,不能区分二糖结构Galβ1-3GalNAc中的半乳糖和N-乙酰氨基半乳糖,既能将唾液酸加到N-乙酰氨基半乳糖的C6位羟基,也能将其加到半乳糖的C6'位羟基。(3)化学操纵下的区域选择性酶法唾液酸化由于随机糖苷化的方法不能得到天然四糖抗原表位,我们尝试使用化学手段,首先在叁糖Neu5Aca2-3Galβ1-3GalNAc结构中引入内酯结构,使原本能自由旋转的Neu5Acα2-3Gal二糖结构单元构型锁定,然后使用a2-6唾液酸转移酶在内酯叁糖的N-乙酰半乳糖C6位选择性地引入唾液酸,实现了天然四糖抗原表位的高效合成。(4)双唾液酸化四糖抗原表位衍生物的合成此前的构效关系表明,在双唾液酸化神经节苷脂四糖抗原表位的a2-3连接的唾液酸C9位引入疏水性基团,可极大地提高该类化合物与MAG受体的结合。因此,以9N3Neu5Ac为底物,应用我们所发展的新方法,成功高效地合成了含有非天然的唾液酸单元9N3Neu5Ac的双唾液酸四糖。这一新合成策略具有较为广泛的底物适应性。运用此策略,我们也成功的合成了包括含有Neu5Gc的双唾液酸四糖的系列衍生物。综上,我们利用细菌来源的两种唾液酸转移酶Pasteurella multocida a2-3唾液酸转移酶(PmSTl)和Photobacterium damselae a2-6唾液酸转移酶(Pd2-6ST),运用含有内酯结构的叁糖进行“一釜多酶”体系的化学酶法的合成,通过化学手段干预Pd2-6ST的底物选择性,实现了双唾液酸化神经节苷脂四糖抗原表位的高效合成。本文所发展的方法解决了目前化学或酶法合成该类糖链结构中所存在不足,而且相似的策略和思路同样可以用来尝试其他的底物和底物适应性广泛的酶类。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结论:(1)本文全面考察了唾液酸a2-6唾液酸转移酶Pd2-6ST对Galβ1-3GalNAcβProN3、Galβ1-3GalNAcaProN3,、Neu5Acα2-3Galβ1-3GalNAcβProN3、 Neu5Aca2-3Galβ1-3GalNAcaProN3、9N3Neu5Aca2-3Galβ1-3GalNAcβProN3、Neu5Gcα2-3Ga1β1-3GalNAcβProN3和Neu5Aca2-3Galβ1-3GalSEt及含有唾液酸内酯的系列寡糖的底物选择性,发现了Pd2-6ST对上述底物的结合特点。(2)针对细菌来源的a2-6唾液酸转移酶Pd2-6ST的底物选择性差,不能大量、高效合成双唾液酸化四糖结构的不足,创新性地发展了一个化学操纵的策略,改变了该酶的底物选择性。首次应用细菌来源的a2-6唾液酸转移酶实现了这类四糖抗原表位的高效合成。这一策略将化学法的灵活性和酶法的高效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本实验使用的酶类均能在重组大肠杆菌中大量、可溶性地表达,易于纯化,为合成这类双唾液酸化复杂寡糖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3)首次利用所发展的化学操纵策略高效合成了包括含有迭氮基团的MAG天然受体拮抗剂的系列衍生物。迭氮基团的引入,方便后续运用“点击化学”的方法,迅速扩增化合物库,以期发现新的具有更好活性的先导化合物。(4)首次利用所发展的化学操纵策略实现了含有Neu5Gc的双唾液酸四糖的合成。这一化学操纵策略为其它酶的底物适应性的改造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23)

闫俊[4](2013)在《化学酶法合成氟代Thomsen-Friedenreich(T)抗原及其唾液酸化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表面过度表达肿瘤相关糖抗原(tumor-associated carbohydrate antigens, TACAs)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近二十年来,基于TACAs而进行的抗肿瘤疫苗的合成与研发成为国际糖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天然TACAs设计的疫苗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然而绝大多数这类糖疫苗由于不能激起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未能通过临床试验。天然TACAs的低免疫原性主要归咎于其在人机体正常组织存在着低水平表达,因而被机体视为“自己”的内源性物质。此外,TACAs对内源性的糖苷酶等敏感,容易被降解导致部分疫苗丢失了糖抗原的完整性,进而降低了其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对TACAs进行非天然修饰逐渐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常见的非天然改造方法有在天然TACAs中引入氟代脱氧糖、碳苷以及硫苷等。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TF或T抗原,Galβ1,3GalNAcaSer/Thr)是最为常见的TACAs之一,在90%的肿瘤细胞表面均存在过度表达,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肺癌等。近来有报道将引入氟取代的T-MUC1糖蛋白类似物应用于抗肿瘤疫苗的研究,并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高强度和专一的免疫反应。这是由于氟基团的引入不仅会增强T抗原的免疫原性,同时也有效的改善了其代谢稳定性、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尽管氟代策略在药物研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多氟代药物(如LipitorTM, ProzacTM等)在全球药物销售额排名中领先,但是却只有极少的氟代寡糖,包括氟代T抗原及其类似物被合成。这主要是由于氟代T抗原和其它类型含有β1,3-半乳糖苷键寡糖的化学或酶法合成上的挑战性所导致的。氟代寡糖的合成不仅需要反复的保护和脱保护操作,而且氟代糖砌块的反应活性较其相应的天然糖砌块大大降低,因而氟代糖砌块涉及的寡糖化学合成通常需要在剧烈反应条件下(如微波协助,加热等)才能进行,这使得氟代寡糖的合成效率低,总收率不高。因此,迫切地需要发展一个快速、高效、可行的合成策略,来大量获取氟代T抗原及其类似物用于进一步的疫苗活性评价。本论文成功发展了一个以来自于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的D-半乳糖-1,3-N-乙酰-D-己糖胺磷酸化酶(BiGalHexNAcP)和来自于大肠杆菌K-12(E. coli κ-12)的重组半乳糖激酶(EcGalκ)催化的一锅双酶反应策略来合成不同类型的β1,3-半乳糖苷键。与半乳糖转移酶催化的糖苷化反应相比,BiGalHexNAcP催化成苷反应直接利用半乳糖-1-磷酸(Gal-1-P)为糖基供体;不需要使用价格昂贵的核苷酸活化的半乳糖(UDP-Gal)给体。另外,我们应用的两个酶EcGalκ和BiGalHexNAcP,均能够在重组大肠杆菌E. coli中获得较高的表达量,能够为大量合成提供足够的酶。并且BiGalHexNAcP的天然催化底物中也表现出了对N-乙酰氨基半乳糖C6-位修饰的一定耐受。因此我们发展的“连续‘一锅双酶法’”合成能够应用于大规模氟代T抗原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同时,所合成的氟代T抗原及其类似物可以作为我们所发展的另一个“一锅双酶”体系的底物,以高于90%的收率合成系列唾液酸化氟代T抗原。本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成功地发展出新型“连续‘一锅双酶法’寡糖合成策略”,该策略将成为我们未来合成工作中的一个强有力工具,并有望实现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为制约糖生物学和糖化学生物学发展的寡糖来源问题带来新的解决途径;(2)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运用“连续‘一锅双酶法’寡糖合成策略”,实现了氟代T抗原系列寡糖的大量、快速、高效合成;(3)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氟代T抗原的快速、高效“一锅双酶法”唾液酸化修饰;(4)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唾液酸化氟代T抗原系列TACAs类似物;(5)本课题高效合成了系列氟代T抗原,说明BiGalHexNAcP具有一定波动范围的底物适应性,能够很好地耐受供体与受体上C6-位氟取代修饰;(6)本课题中C2-位氟代半乳糖被BiGalHexNAcP催化反应的结果,为C2-位氟代糖具有广谱糖链加工相关酶抑制作用的理论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例证支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19)

张峻,张志诚,杨军[5](2011)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唾液酸化Lewis-X抗原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高度恶性肿瘤,研究表明骨肉瘤的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肿瘤血管的生长无疑是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血管对于肿瘤的生长起巨大的作用,新生的血管的形成增殖可以使(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肿瘤骨病》期刊2011年04期)

张腾腾,王若明,丁一,乐晓萍,僧国珍[6](2007)在《人胃腺癌组织中唾液酸化路易斯-X抗原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人胃腺癌组织中唾液酸化路易斯-X(SLeX)抗原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胃腺癌转移潜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人胃腺癌组织(男22例,女14例;≤60岁16例,>60岁20例;肿瘤直径≤5cm13例,>5cm23例;高、中分化11例,低分化25例;有淋巴结转移24例,无淋巴结转移12例;浸润至黏膜下层以内6例,肌层11例,浆膜层19例;组织学分级,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24例;TNM分期,Ⅰ、Ⅱ期11例,Ⅲ、Ⅳ期25例)、15例相应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LeX抗原合成酶α-1,3岩藻糖转移酶(α-1,3Fuc-T)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种组织中SLeX抗原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胃腺癌组织中SLeX抗原和α-1,3Fuc-T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腺癌组织中,Slex抗原和α-1,3Fuc-T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相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结论:SLeX抗原表达与人胃腺癌转移和浸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腺癌浸润和转移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刘景章,尚培中,刘俊堂,张金江,谷化平[7](2007)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唾液酸化Lewis-X抗原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唾液酸化Lewis-X抗原(sialyl Lewis-X,SLeX)与肝细胞性肝癌(HCC)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HCC根治性切除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用CD105,MMP-9,SLeX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被CD105抗体染色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数,以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对MVD与MMP-9、SLeX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MMP-9、SLeX表达都呈阳性的肝癌组织微血管密度高于MMP-9和SLeX单阳性及二者均阴性的肝癌组织。结论MMP-9高表达有利于癌组织局部浸润,SLeX高表达有利于癌细胞血行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7年02期)

谷化平,尚培中,冯骥良,张正猛[8](2006)在《老年直肠癌唾液酸化路易斯-X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唾液酸化路易斯X(sialylLewisX,SLex)抗原表达与老年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老年直肠癌、20例直肠息肉和20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SLex抗原表达。结果在老年直肠癌、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SLex抗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30%和15%,SLex表达阳性率在直肠癌中显着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黏膜(P<0.05),与老年直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病人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SLex抗原表达与老年直肠癌转移和病人生存期密切相关。检测SLex抗原表达可作为判断老年直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本文来源于《腹部外科》期刊2006年03期)

张腾腾[9](2006)在《唾液酸化路易斯寡糖-X抗原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浸润、转移是胃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黏附参与胃腺癌浸润、转移的整个过程并起关键作用。唾液酸化路易斯寡糖-X(sialyl Lewis-X,sLe~X)抗原是表达在胚胎组织及肿瘤细胞表面糖脂和糖蛋白上的含有寡聚糖的一种碳水化合物抗原。 研究表明,SLe~X作为细胞黏附分子E-选择素(E-slectin)的配体,在一些恶性上皮性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结肠癌组织中,SLe~X与E-selectin中的C型凝集素(lectin)有着高度的亲和力,富含SLe~X抗原的肿瘤细胞可借助E-selectin/SLe~X模式实现其与血管的黏附,促使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脱落,参与了结肠癌细胞穿出血管进入正常组织形成转移灶的过程。 a1,3岩藻糖转移酶(a1,3 fucsyltransferase,a1,3Fuc-T)是SLe~X合成的关键调节酶,合成关键是由α1,3FucT在唾液酸化的乳糖胺型寡糖链加上岩藻糖。岩藻糖结构对SLe~X与E-selectin的结合是必须的,决定了其最终的黏附功能。目前联合检测SLe~X及α1,3FucT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尚少。本实验通过免疫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6-05-01)

袁建寰,颜琳,夏婷,林静吟,陈惠祯[10](2005)在《唾液酸化路易斯-A抗原在宫颈癌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唾液酸化路易斯 -A抗原 (SLe A)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了10 0例宫颈癌组织 ,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Le A在非癌组织中无明显表达 ,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66% ,其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癌灶大小和患者年龄无关 (P>0 .0 5 ) ,SLe A在细胞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有转移、复发及预后差的患者中的表达显着增强 (P<0 .0 1或 P<0 .0 5 )。结论 :SLe A的表达与宫颈癌的恶性潜能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05年02期)

唾液酸化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乳胶凝集法检测唾液酸化糖链抗原KL-6的性能,并评估KL-6对间质性肺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4例表面健康人血清KL-6水平,验证试剂盒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比较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组、其他肺病组和表面健康人组血清KL-6水平,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价KL-6对ILD的诊断性能。结果:44例表面健康人血清KL-6水平有43例在厂商提供的参考范围内(>90%),通过验证。ILD组、其他肺病组和表面健康人组KL-6中位浓度分别为824(187.9~8 214)、246(101~2 129)、168(98~41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500U/mL为临界值,KL-6诊断ILD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89.8%。KL-6诊断IL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2(95%CI 0.793~0.911,P<0.000 1)。结论: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清KL-6的性能符合要求;KL-6对ILD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是潜在的诊断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唾液酸化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苏超.唾液酸化TF抗原及其氟代衍生物的化学酶法合成[D].天津科技大学.2018

[2].吴悦,吴炯,王蓓丽,郭玮,潘柏申.乳胶凝集法检测唾液酸化糖链抗原KL-6的性能观察及其对间质性肺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7

[3].孟欣.双唾液酸化四糖抗原表位的化学酶法合成研究[D].山东大学.2014

[4].闫俊.化学酶法合成氟代Thomsen-Friedenreich(T)抗原及其唾液酸化衍生物[D].山东大学.2013

[5].张峻,张志诚,杨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唾液酸化Lewis-X抗原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J].中国骨肿瘤骨病.2011

[6].张腾腾,王若明,丁一,乐晓萍,僧国珍.人胃腺癌组织中唾液酸化路易斯-X抗原的测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7].刘景章,尚培中,刘俊堂,张金江,谷化平.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唾液酸化Lewis-X抗原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

[8].谷化平,尚培中,冯骥良,张正猛.老年直肠癌唾液酸化路易斯-X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腹部外科.2006

[9].张腾腾.唾液酸化路易斯寡糖-X抗原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06

[10].袁建寰,颜琳,夏婷,林静吟,陈惠祯.唾液酸化路易斯-A抗原在宫颈癌的表达及意义[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

论文知识图

唾液酸化的Tn抗原表达与增加的癌症入...不同类型的1.9DNP-Sia的体内分布肿瘤相关T抗原的合成化学发光法糖类抗原242测定试剂盒研制...玫wis血型抗原及相关分泌型Flgl.UwisB...

标签:;  ;  ;  ;  ;  ;  ;  

唾液酸化抗原论文_苏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