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杭州古城时,春雨如丝,细雨蒙蒙笼罩着天与地。我最想去寻访的是郁达夫的故居——风雨茅庐,因为我在青葱年华里,读过先生的不少作品,《故都的秋》 《沉沦》等,那时我的心境一如先生忧郁。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政府推动的“十大扩消费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零售市场,2017年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万亿元,增长了29.1%,随着网络消费的急速增长,要求网络消费质量、物流、环保等各个方面的服务都更加成熟,它不仅考验电商平台的营运能力、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和参与者的社会诚信,作为一场综合考验,我们更应强调社会协同发展的效应,站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也应满足企业主体自身的利益发展需求[4]。
江面上吹来的风,有着丝丝的凉意。
郁达夫故居位于美丽的富春江畔,附近有一山名曰鹳山,山势柔婉,其间生有许多樟树,郁郁葱葱。江畔东侧,倚着一座古朴典雅的砖木结构房子,叫作“松筠别墅”,其中陈列着与郁达夫相关的史料。那时郁达夫入住三间旧舍时,“沙发是没有的,银屏是没有的,红木器具,壁画纱灯,一概没有。几张板桌,一架旧书”。这是一座旧式的庭院,宅院不大,但周围的环境优美如梦境,宅子门前约三十米就是美丽的富春江,宅子后面是条老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的 《与朱元思书》描述的美景,让人心生神往。
郁达夫在他的 《悲剧的出生》一文中说,他的家是小县城的 “书香世家”。郁达夫故居原在富阳城关镇的一条幽巷里,1998年因旧城改造,移地仿造于城东富春江畔的鹳山公园内,斑驳的 “达夫弄一号”旧居门牌有着岁月的印记。
楼上郁达夫房间的墙上,挂着郁达夫和原配孙荃的照片,郁达夫与夫人孙荃感情一直平淡,直至遇见名媛王映霞,那回眸的美人如一株青莲开在他的心里。王映霞确实是那个时代的美人,1938年,王映霞已32岁,3个孩子的母亲,两人已结婚10年,他们一家去湖北汉寿避难,有位叫易君左的朋友见了,惊奇过了这么多年,她的风姿依然那么美丽,一时间让他想起了黄仲则的词: “晚霞一抹影池塘,那有这般颜色做衣裳?”
阿根廷龙前后散开,彼此之间偶尔用低沉的叫声相互交流一下,然后继续埋头吞咽食物。专心进食的阿根廷龙并没有发现,不远处几棵大树的树荫下,有一只马普龙正趴在地上睡午觉,阿根廷龙沉重的脚步声和树枝的折断声吵醒了它。
这 “风雨茅庐”,房契上写的是王映霞的名字,可谓是两人爱情的结晶。但是温馨的爱巢被郁达夫名为 “风雨茅庐”时,王映霞曾不悦,暗喻着动荡与凄凉,没想到一语成谶。不久战火往南蔓延,王映霞则独自带着孩子和老母亲在漫天烽火中逃难,郁达夫却远在福州任职,时世的艰难,再加上听到王映霞与第三者的关系,两人最终还是走散了。衣香鬓影,谈笑风生,曾经唯一的风景渐渐淡成背景。霞,这位杭州美人,最终成了别人的心头画。1945年郁达夫在苏门答腊的一个小市镇失踪,9月17日遭日本宪兵杀害,终年50岁。
郁达夫三岁丧父,兄妹四人全赖太夫人陆氏扶养成人。松筠别墅是太夫人晚年的居住地。“松筠”二字出自民国初年,因郁门婆媳戴氏和郁氏两代守寡奖掖子孙,当时任临时总统的黎元洪,亲笔题词,赐以匾额 “节比松筠”。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加强湖南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现状研究,是适应当前我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经济互通与繁荣的时代背景的体现,也是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多元能力培养体系教育模式的有力举措,既可以在国际间的友好交流中有效推动湖南文化的传播,还能切实的提升湖南高校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谋求良好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应该从利用网络环境构筑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与学习氛围、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建立英语自主学习互评机制与监督体系以及尽可能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提供学习策略培训三 个方面来加强湖南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效率,加快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传统民居元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外在的文化功能、装饰功能,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确保了陶瓷艺术设计的成效与特色。同时利用传统、现代融合手法,深入挖掘两者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自然和谐融合。
一架陈旧的藤编书架上陈列着不多的书籍,郁达夫嗜书如命,曾有诗曰: “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据郁达夫自述,风雨茅庐内收藏中国书籍八九千册,外文书籍不下几千册,可惜在他生前都没来得及留下书目。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这些书籍全部毁于兵燹。另一种说法,这些藏书被日本的同学侵入杭州的日寇谷廉介席卷而走。
老宅坐北朝南,周围被森森的高木簇拥着,一楼的正厅里陈列着丰子恺、黄苗子、茅盾等名家的题字及画作,鲁迅先生的一幅亲笔手书尤其引人注目,“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如此熟稔的诗句,原来是鲁迅先生专门写给郁达夫的。故居的厨房内陈列着灶头、菜厨、水缸等物件,竹饭篮从梁上垂下,让人似乎回到民国,炊烟四起时,香喷喷的饭菜从这里端出来,身穿长袍大褂的郁达夫在这里晃来荡去,人间的烟火味拉近了历史的距离,老屋的旧韵幽幽仍在。
站在楼上,江涛之声时时入耳,我想先生眺望寥廓的江水山川时,文思会横溢,“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夜晚枕听波涛声,想像先生思绪翻涌,连梦也是潮湿的。郁达夫的文字温润且清寂,有着湿漉漉的感觉,也许与这一方江水及青翠之山的滋养,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吧!
白墙黑瓦的老宅有着江南的韵味,楼前是座花枝繁茂的小花园,花圃里有几样中草药,郁家祖上几代都是儒医,这些可入药的花木,似乎延续了家族的遗脉。
故居前石板广场上屹立着少年郁达夫的铜制塑像,上身穿对襟竖领短褂,下身是半截长袍,右手握书一卷,双眼远眺烟波浩渺的富春江,安详宁静神态下,掩藏激越的爱国之心。夏衍先生曾说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细雨下,我默默与幽幽故居告别,与浪漫而忧郁的郁先生告别,与战争烽火的年代告别。
标签:达夫论文; 故居论文; 茅庐论文; 英语论文; 湖南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工会博览》2019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