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大可论文_余哲西

导读:本文包含了鲍大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可,美国,美利坚合众国,中国,思想,中美关系,学术。

鲍大可论文文献综述

余哲西[1](2013)在《从鲍大可生平看其中国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大可(A.Doak Barnett,1921~1999)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美国第一代"知华派"的代表人物。在漫长的研究与学术生涯中,鲍大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中国学思想。文章从鲍大可的生平出发,用新闻史的手法,从鲍大可一生经历来分析鲍大可中国思想形成的原因,阐释其成长环境、工作经历、职业活动对他中国思想与中国学研究的影响。文章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与文献分析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3年S1期)

贾辰光[2](2007)在《中国的国际角色——一个历史的考察兼与鲍大可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其角色也会随之改变。从传统的中华帝国至当代中国,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中心——边缘化——中心的完整洗礼。在此间中国作出了怎样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地位,而外界对此的回应又如何?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中国的这一历程,而这也是本文需要重点探求的角度。对该进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对中国的国际角色作出恰当的定位,是本文之目的,亦是其现实意义之所在。(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07年05期)

罗伯特·佐利克[3](2007)在《“从上海公报到全球利益攸关者”——在上海市美国学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办的“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上的演讲》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宏观"的角度讲,佐利克先生的演讲和赵启正先生的点评也是中西学者之间关于"和谐"问题的对话。与已发表过的牟钟鉴和安乐哲教授的对话不同的是,他们"对话"的参照系是中美两国的外交和国际政治背景,这倒是与他们两位的学者和政治家身份相吻合的。他们的政治背景容易使人联系到中美两国20世纪叁次重大的原则性关系,先是抗日战争中中美两国的友好互助,中间是长达二十多年两国的相互结怨和隔膜,最后是上海公报所翻开的历史新页,从此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相互理解彼此关切并寻求解决敏感问题的道路,用邓小平的话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关系模式。邓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中国政治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与一定时期内的理想主义思维定势是很不相同的,但具有深厚实用主义传统的美国人又是很容易理解的。我的一位忘年交师长参与了对上海公报后的中美关系进行历史总结的工作,他告诉我说,突破中美之间的坚冰所贯彻的就是一种在美国人看来叫做"实用主义"、在中国人看来叫做"实事求是"的精神。我认为这也是两国领导人在保持理想主义的终极价值观方面各自做出让步的结果,这就是"求同存异"。照理想主义看,"异"绝对高于"同",因此而无"求同"的必要;而照实用主义看,"同"绝对高于"异",因此必须"求同"以"存异",甚至"异化"而趋同,这样就使相异的事物得以接触、交流、互动,形成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以体现事物存在的活力和价值,中国古人欣赏"君子和而不同"的格言,现在也很能理解"求同存异"的道理,如果再将它们翻译成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我想美国人是会感受到其亲和价值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美国人能将自己的"实用主义"表达成"和而不同"或"求同存异",并贯彻到美中关系中,中国人也会同样感到其亲和的价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之观中美关系叁十五年之历史,可也。单纯(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07年07期)

罗伯特·佐利克[4](2007)在《从上海公报到全球利益攸关者 在“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上的演讲》一文中研究指出罗伯特·佐利克先生于2005年9月在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处理中美关系的新概念,强调中国应在全球体系中扮演“利益攸关者”。今年3月21日,佐利克先生应邀在上海市美国学会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合作举办的“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中再次对中美关系发表论述,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原先提出的要中国担当“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概念,提出了中美两国应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共担责任”。佐利克再论“利益攸关者”的演讲,引起在场近300人的热烈反响。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在刊出时作了少量删节。(本文来源于《国际展望》期刊2007年08期)

李增田[5](2004)在《鲍大可的中国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大可是美国着名的中国问题专家 ,美国当代中国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国学思想。这一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 1 )强调中国的独特性 ;( 2 )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 3 )认为了解中国历史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 ;( 4 )注重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5期)

李增田[6](2004)在《从鲍大可的着述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后 ,美国不断提升与台湾实质性交往的层次和对台军售水平 ,但又最终向中国表明其仍然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和不支持台湾独立及单方面改变两岸关系现状。美国的这种对台政策虽然看似矛盾 ,实则并不矛盾。美国着名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台湾问题的有关论述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明确的解答。鲍大可当时所说的美国对台利益需求目前仍然存在 ,美国目前的对台政策也没有超出鲍大可当时设计的政策框架。(本文来源于《国际论坛》期刊2004年04期)

李增田[7](2004)在《“中国学应是为数不多的专门研究领域之一”——鲍大可中国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大可是美国着名的中国问题专家 ,美国当代中国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国学思想 ,这一学术思想可以为我们从事学术研究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鲍大可的学术思想可以主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 1 )强调中国的独特性 ;( 2 )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 3)认为了解中国历史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 ;( 4 )注重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李增田[8](2004)在《鲍大可与中美关系正常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大可是美国着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和中美关系的积极推动者 ,他毕生致力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因篇幅所限 ,本文主要考察了鲍大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关键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文章首先探讨了他在 6 0年代初关于中美关系的新思考———缓和与松动中美关系 ,随后探讨了他在两方面为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改善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即推动国内对华舆论转变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每一关键时刻向美国决策者提供的具体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美国研究》期刊2004年02期)

李增田[9](2003)在《鲍大可及其中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大可(A.Doak Barnett,1921-1999)是美国杰出的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当代中国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毕生致力于当代中国研究。一生撰写和编辑了大量的学术论着,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学术遗产;他还长期致力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为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健康发展,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本文拟对鲍大可的学术思想和他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 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五章。 引言从概述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了鲍大可在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研究鲍大可学术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章主要阐述鲍大可1947至1956年在中国大陆和香港进行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鲍大可在这近十年间对中国社会进行的长期观察,为他后来正式从事中国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第二章主要论述鲍大可在发展美国当代中国研究方面所进行的组织、领导和人才培训工作,以及在教育公众、推动中美关系缓和方面所进行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当代中国学“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鲍大可为创建中国研究基地和培养研究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也是中美关系开始松动的时期。为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鲍大可撰写了许多教育公众的着作和时事评论,并就改善对华关系的措施和步骤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建议。“文化大革命”是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令世界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第叁章论述了鲍大可当时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后果的基本认识,同时还论述了他在70年代为促进中美交往和最终现实正式建交而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设想。70年代末中美正式建交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美国公众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并且普遍产生了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认为中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正在“变得越来越像美国”。1989年中美关系恶化后,美国公众的对华态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人认为中国不久将会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后尘走向崩溃或者在改革的道路上发生倒退。本文第四章论述了鲍大可在80和90年代对中国发展进程的现实评估和他对上述“中国西化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倒退论”等种种论调的批评,另外也论述了他在中美关系出现危机的每一关键时刻,为维持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而进行的种种努力。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总结了鲍大可的中国观和中国研究模式、鲍大可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学术思想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文章指出,鲍大可认为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极权主义社会向权威主义社会的变化,与此相应,鲍大可的中国研究模式也先后经历了一个从极权主义模式到冲突模式再到权威主义模式的转变。对于鲍大可的学术思想,本文认为主要包含如下几点内容:(1)强调中国的独特性;(2)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3)认为理解中国的历史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4)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5)注重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6)注重使用第一手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3-05-01)

金先宏[10](2003)在《鲍大可:与费正清齐名的“中国通”》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大可是美国与费正清齐名的杰出的中国问题专家。朱镕基总理1999年4月9日在美国访问时,应邀出席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中协会"和其它五个机构为他联合举办的晚宴。他在讲话中专门对鲍大可先生的去世表示哀悼:"鲍大可先生毕生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他从不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产生动摇。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深深怀念着他。"(本文来源于《世纪》期刊2003年01期)

鲍大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其角色也会随之改变。从传统的中华帝国至当代中国,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中心——边缘化——中心的完整洗礼。在此间中国作出了怎样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地位,而外界对此的回应又如何?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中国的这一历程,而这也是本文需要重点探求的角度。对该进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对中国的国际角色作出恰当的定位,是本文之目的,亦是其现实意义之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鲍大可论文参考文献

[1].余哲西.从鲍大可生平看其中国学思想形成的原因[J].思想战线.2013

[2].贾辰光.中国的国际角色——一个历史的考察兼与鲍大可商榷[J].沧桑.2007

[3].罗伯特·佐利克.“从上海公报到全球利益攸关者”——在上海市美国学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办的“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上的演讲[J].中国图书评论.2007

[4].罗伯特·佐利克.从上海公报到全球利益攸关者在“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上的演讲[J].国际展望.2007

[5].李增田.鲍大可的中国学思想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4

[6].李增田.从鲍大可的着述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需求[J].国际论坛.2004

[7].李增田.“中国学应是为数不多的专门研究领域之一”——鲍大可中国学思想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8].李增田.鲍大可与中美关系正常化[J].美国研究.2004

[9].李增田.鲍大可及其中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0].金先宏.鲍大可:与费正清齐名的“中国通”[J].世纪.2003

论文知识图

23份杏鲍菇材料RAPD扩增结果音乐演出情况北京交响乐团2006—2007音乐季...音乐演出情况北京交响乐团2006—2007音乐季...音乐演出情况北京交响乐团2006—2007音乐季...9.科学技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2年度...民国时期沿革国民政府时期沿革(1)

标签:;  ;  ;  ;  ;  ;  ;  

鲍大可论文_余哲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