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政教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教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教,儒教,关系,董仲舒,政治,王权,庇护权。

政教关系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昊哲[1](2019)在《从政教关系视角比较黄巾起义与方腊起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方腊起义和黄巾起义作为农民起义运动,在二十世纪备受学者关注,先贤时彦对于两者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本文以政教关系为视角,从两者所仰赖的宗教团体与政治的关系切入,辨析两者的规模及影响,从中发现两者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9期)

吕之奇[2](2019)在《董仲舒人性论的理论困境及其政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仲舒人性论一直被古今贤哲争论不休,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董仲舒的人性论,但往往会受主流观点的影响顾此失彼。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董仲舒对"性"字正名时主张其具有广泛无差别的特性,与性分叁品之间的矛盾。由于理论建设的不足,导致在推行政教的过程中存在紧张关系。因此,要想准确把握董仲舒的人性论必须从两个角度入手,其一可以从教化入手,人被赋予善恶两种特质是教化得以施行的依据;其二从现实的政治理想入手,儒家思想中任德而不任刑的主张需要在宇宙框架中找到依据。文章以"性"字辨析为出发点,试图厘清董仲舒人性论在现实政教中的理论不足。(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早娟[3](2019)在《毁佞之间——南北朝政教关系与佛教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宗教史上,中央集权体制下的皇权在处理政教关系时总是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统治者的态度与政策往往成为决定宗教命运的首要因素,因此,适应政治并获得皇权认可的宗教一般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反之则会遭受挤压甚至被彻底毁弃。当然,因为宗教在精神领域的优势及其在民众之中的深厚影响,特别是宗教所具有的安抚人心、和谐关系的功能,也使得一些统治者对某个或某几个宗教情有独钟,甚至频繁出现佞佛现象,试图利用这些宗教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于是,在中国历史上,政教关系总是在毁佞之间起伏跌宕,在毁佞之间彼此呼应,在毁佞历程中逐渐走向一个相对稳定的形态。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各自的政教关系对佛教命运的影响便是尤为鲜明的例证。(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9年09期)

曹新宇[4](2019)在《清前期政教关系中的儒教及叁教问题——乾隆朝叁教堂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乾隆朝河南学政林枝春奏准禁毁叁教堂。在乾隆帝的首肯下,叁教堂案逐渐演化为一场由上至下的全国性清查运动,并留下较为完整的有关档案。近年来,学界在华北各地的田野调查中,相继发现大量有关叁教堂的地方文献,内容包括村庙碑碣、教派经卷以及口述史材料。原本不被注意的清初政教与基层社会的互动,也在地方文献与中央档案的比对之下开始呈现,有助于研究者从地方化的视角,重新梳理清初政教关系、思想运动以及民间教派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姜韬,易亮[5](2019)在《宗教信仰与政治态度:管窥10年间台湾政教关系的变迁(2004-2014)——基于两期TSCS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宗教在台湾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政教关系把握岛内政治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基于TSCS2004与TSCS2014的数据,初步考察了10年间台湾民众的宗教信仰与国族认同、政党偏好、政治兴趣、抗争意识这四项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演变。经研究发现:首先,倾向于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群体由先前的无宗教信仰者变成了佛教徒,同时信仰民间宗教的人还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台湾人认同偏好;其次,虽然佛教徒与天主/基督教徒倾向于支持蓝营而民间信仰者则与此相反,但各信仰间的相关差异在缩小且有向中间路线靠拢的趋势;再者,只有天主/基督教徒长期抱有比较强烈的政治关怀,其他群体则基本对政治没有多少兴趣,但是如果与无宗教信仰者相比,天主/基督教徒的这种倾向在2014年时已不再明显;最后,信仰天主/基督教的群体倾向于积极参加政治抗争,而信仰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的群体却对此态度消极,而且与10年前相比,无宗教信仰的台湾民众要明显更偏好参加集体行动。这些发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台湾的政教关系提供了若干思路与方向。(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任杰[6](2019)在《中国政教关系视域的宗教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政教关系的中国语境中华文明延续久远,文化传统独特多样,宗教表现千姿百态,连"宗教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的问题。就政教关系来说,不管中国或外国,从公共权利产生以来就实际存在着,这也是中外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但中国和西方对政教关系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首先,(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徐文丽[7](2019)在《20世纪墨西哥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墨西哥的政教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特征,它随着政治和宗教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冲突与妥协构成了墨西哥政教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政教双方博弈的过程中,国家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国家的宗教政策对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处于国家统治边缘的天主教会则通过社会运动,积极进行形象重塑,努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其独立性与现代性不断被激发,进而推动了墨西哥社会进步及民主转型。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限制、相互影响是墨西哥政教关系的常态。(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吴昊[8](2019)在《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政教关系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在当时的东西方世界都是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大国,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也有着大量的差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两个帝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这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观念的差异。虽然两者都为大一统帝国且时代和影响力相近,但因比较政治学研究的种种困难,罕有将其置于比较政治学的视野之下进行对比分析,所以关于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对比研究尚不多见。应该看到,儒教和基督教作为两大帝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对当代帝国的兴衰以及后世文明发展的道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政教关系是一个极具发掘价值的研究课题。在两帝国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的政教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两种政教关系类型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与政权及教权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受两国家各自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不同的政教关系衍生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政治权力格局,自然会对各自国家的政治发展、内外政策、民众态度及社会生活奠定重要基础。有鉴于此,本论文试图通过比较政治学、历史社会学的视野,对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政教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以期为当代政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9-05-01)

温雅婷[9](2019)在《查理曼时期教会庇护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庇护权是西方一项历史悠久的制度,它与宗教、政治、法律相关联。庇护问题最早出现在《圣经》中,而教会庇护权自罗马帝国以法律形式确认以来,在整个中世纪一直延续着。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教会庇护权伴随基督教会依然得以留存。日耳曼蛮族王国并未废除教会庇护权,而是具有罗马化的倾向,吸取古典时代法律内容,通过成文法律加以确定。到加洛林时期,查理曼开启了对法兰克王国更强有力的统治,在统治前期,他不仅四处征伐,扩展法兰克王国的疆域,同时在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考虑治国方略。教会庇护权作为教会事务的一部分,也被查理曼视为帝国治理的内容,并不断以法令形式颁布。在查理曼政治统治的背景下,教会庇护权的作用特点具体表现为政治工具性和矛盾性。其政治工具性表现在查理曼征服萨克森地区时,颁布有关教会庇护权的法令,目的是使萨克森人皈依基督教。矛盾性体现在,教会庇护权所强调的仁慈调解的核心理念,与帝国追求的公正秩序产生了冲突,其突出事例体现在801-802年图尔的圣马丁修道院的教会庇护权实践上,它引发了查理曼与阿尔昆的争辩。这种仁慈调解与公正秩序的矛盾,更深层表现在王权与教权的微妙关系上。本论文引言部分介绍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针对教会庇护权问题的研究进行爬梳整理。第一部分对前加洛林王朝教会庇护权的源流进行简要追溯,对其概念加以认识。从其起源,古罗马的法令文献和墨洛温时期教会庇护权的规定与实践中展示其大致的发展变化。第二部分将查理曼时期查理曼与阿尔昆就教会庇护权实践——801-802年图尔的圣马丁修道院暴乱事件所引发的争论为引子,依据史料解析二人观念的差别,进而引出后文对查理曼时期教会庇护权的制定及其作用的探究。第叁部分研究查理曼时期政治结构下的教会庇护权及其作用。基于教会庇护权与宗教、政治、法律因素相关联,同时查理曼也将教会庇护权纳入到帝国治理当中。因此首先探讨查理曼时期的政治架构和司法设置,对查理曼时期的政治管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其次分别论述在查理曼的统治进程中制定的四项教会庇护权法令,并进行背景阐述与法令分析。最后论述查理曼时期教会庇护权的作用,即具有政治工具性和王权与教权摩擦的矛盾性。结语部分对论文加以总结论述并阐明论文最终结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锦航[10](2019)在《唐朝政教关系在《衣物帐》中的反映——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器具分类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法门寺茶器具的两种系统联系的分类学思路进行了反驳,进而提出在文物分类中,不仅仅应该基于文物的特征、材质与功能,同时应当考虑到文物之中体现的社会关系。在法门寺地宫的《衣物帐》中,出现了叁类社会关系,人与神之间的"供养"关系,君与臣之间的"恩赐"关系和皇亲与大臣对佛表示恭敬与支持的"施"关系,其中以君臣之间的"恩赐"关系为主,所以法门寺的茶器不是成套的,这与唐朝的佛政关系背景有关。(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2期)

政教关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董仲舒人性论一直被古今贤哲争论不休,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董仲舒的人性论,但往往会受主流观点的影响顾此失彼。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董仲舒对"性"字正名时主张其具有广泛无差别的特性,与性分叁品之间的矛盾。由于理论建设的不足,导致在推行政教的过程中存在紧张关系。因此,要想准确把握董仲舒的人性论必须从两个角度入手,其一可以从教化入手,人被赋予善恶两种特质是教化得以施行的依据;其二从现实的政治理想入手,儒家思想中任德而不任刑的主张需要在宇宙框架中找到依据。文章以"性"字辨析为出发点,试图厘清董仲舒人性论在现实政教中的理论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教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昊哲.从政教关系视角比较黄巾起义与方腊起义[J].文教资料.2019

[2].吕之奇.董仲舒人性论的理论困境及其政教关系[J].红河学院学报.2019

[3].王早娟.毁佞之间——南北朝政教关系与佛教命运[J].读书.2019

[4].曹新宇.清前期政教关系中的儒教及叁教问题——乾隆朝叁教堂案研究[J].清史研究.2019

[5].姜韬,易亮.宗教信仰与政治态度:管窥10年间台湾政教关系的变迁(2004-2014)——基于两期TSCS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19

[6].任杰.中国政教关系视域的宗教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19

[7].徐文丽.20世纪墨西哥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J].世界宗教文化.2019

[8].吴昊.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政教关系比较研究[D].海南大学.2019

[9].温雅婷.查理曼时期教会庇护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陈锦航.唐朝政教关系在《衣物帐》中的反映——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器具分类的反思[J].农业考古.2019

标签:;  ;  ;  ;  ;  ;  ;  

政教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