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粉机制论文_陈进燎,周育真,吴沙沙,兰思仁,彭东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粉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蝶形,生物学,熊蜂,近交,毛茛,升麻,物候。

传粉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进燎,周育真,吴沙沙,兰思仁,彭东辉[1](2019)在《台湾独蒜兰传粉机制和繁育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2 a对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台湾独蒜兰居群开花物候、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及昆虫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膜翅目蜜蜂总科的叁条熊蜂和中华绒木蜂是台湾独蒜兰的传粉者,叁条熊蜂和中华绒木蜂胸高分别为:(1.4±0.2) cm、(1.5±0.2) cm,均大于传粉通道入口的高度(0.8±0.2) cm,传粉昆虫沿着唇瓣外弯的中裂片进入花朵深处,发现无蜜液等回报并退出花朵时,会将药帽顶开,使得花粉块掉落并黏附在传粉昆虫的背部,当该传粉者再次进入到同一朵花或不同花时完成授粉工作;推测台湾独蒜兰通过唇瓣上金黄色条带(假蜜导)来吸引昆虫为其传粉,属于食源性欺骗方式;繁育系统试验证明台湾独蒜兰高度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花授粉的现象,其结实依赖传粉者。传粉者的种群密度和访花频率可能是影响台湾独蒜兰结实的重要因素,并最终影响其种群的维持和扩张。(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晨迪,杨丽媛,刘涛[2](2019)在《聚果榕传粉榕小蜂性比率调节机制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榕小蜂是检验局域交配竞争和近交条件下性比调节机制的模式动物,通过控制放蜂试验可进一步了解榕小蜂的性别资源分配策略。【方法】通过控制亲本雌蜂数量(1~12头),统计在不同亲本雌蜂数的情况下,榕小蜂后代的性比(sex ratio)、窝卵数(clutch size)和后代数(broods size),并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亲本雌蜂量的后代性比调节与LMC模型的预测基本一致,尤其是当用基于分子方法估计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 F=0.21时,模型预测与试验结果最为接近。同时,亲本雌蜂量为1头和多头的平均每头雄性后代数有明显差异;当亲本雌蜂量超过1头时,平均每头雌蜂的雄性后代数基本保持不变,但窝卵数(clutch size)则随着进蜂量的增加而减少,窝卵数与性比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结论】聚果榕榕小蜂的性比率调节基本符合局域交配竞争理论的预测,但通过定量的模型预测与实际试验得出的性比仍存在误差,且认为该误差一方面来源于近交对榕小蜂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聚果榕榕小蜂在1头蜂和多头蜂时存在不同的评估局域交配竞争强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小林,孟祥志[3](2019)在《花与生物传粉者适应机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植物的花在气味、颜色、结构等方面与传粉生物相适应的精巧机制,以及植物在传粉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认为虽然传粉者框定了花的演化方式,但是植物才是决定者。(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胡雷[4](2018)在《若尔盖高寒草甸“植物-传粉昆虫”二分网的结构和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物网作为种间关系的集成体现,既是生态系统演化和适应的产物,也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分析技术的进步极大提升了食物网结构研究水平。“植物-传粉昆虫”二分网作为互惠型食物网的代表,具有典型的嵌套结构,表现为高度不对称性,即泛化程度低的物种的链接伙伴是泛化程度高的物种链接伙伴的子集。前期研究表明,这种嵌套结构是由物种相对多度主导的中性过程假说、由功能性状主导的生态位过程假说、物种进化历史和物种物候匹配等共同决定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单一研究同时考虑这四个过程对传粉二分网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在若尔盖高寒草甸于2016和2017年开展了两年传粉网络调查,检测了动植物在群落中的相对多度和物候,植物的功能性状和昆虫体征,植物和昆虫物候,还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计算植物和昆虫进化历史,试图1)建立高寒草甸传粉定量二分网并分析其结构特征;2)比较中性过程、生态位过程、物候匹配和物种进化历史对二分网结构的影响,解释传粉二分网结构的形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若尔盖高寒草甸“植物-传粉昆虫”二分网包括17科37属54种开花植物,47科61属80种传粉昆虫,共计906个传粉链接。其中,蝇类作用一个群体,泛化程度最高,访问的植物物种最多,'在2016和2017年分别达到了 32和39种;蜜蜂平均每个物种访问植物种物种数量最多,分别为22种和34种。菊科植物,作为一个群体,泛化程度最高,访花昆虫物种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达到了 41种和65种,作用强度分别达到了 48.33%和49.62%。2.若尔盖高寒草甸“植物-传粉昆虫”二分网为嵌套结构。嵌套系数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9.61和13.70,显着小于随机随机模型预测的5%-95%的置信区间(56.42-67.69,2016年;62.39-71.21,2017年)。其中多数为具有少数链接伙伴(2-5个)的泛化种,具有大量链接伙伴(25个以上)的泛化物种较少;物种平均链接数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4.3和6.0,二分网连通度在0.2左右。3.在决定植物链接伙伴种类的要素中,2016年物候匹配和生态位过程解释率分别为31.27%和27.27%,中性过程和物种进化历史不显着;2017年物候匹配、生态位过程和中性过程解释率分别为34.76%、31.73%和16.78%,物种进化历史的影响不显着。在决定植物作用强度时,2016年物种生态位过程、中性过程、物候匹配和物种进化历史解释率分别为38.47%、9.88%、7.92%和0.6%;2017年物候匹配、生态位过程、中性过程和物种进化历史解释率分别为27.41%、27.91%、15.63%和 3.74%。4.在决定昆虫链接伙伴种类的要素中,2016年物候匹配、中性过程、生态位过程和物种进化历史分别解释昆虫链接伙伴数量23.96%、22.61%、10.22%和6.06%的变异,对昆虫作用强度的解释分别为29.03%、31.89%、6.27%和8.92%。2017年物候匹配、中性过程、生态位过程和物种进化历史分别解释昆虫链接伙伴数量15.11%%、47.71%、9.38%和1.45%的变异,对昆虫作用强度的解释分别为 26.82%、32.01%、12.06%和 2.54%。5.两年的传粉二分网结构形成机制不同,物种进化历史能更好拟合2016年传粉二分网,中性过程与物候匹配的组合能够更好拟合2017年传粉二分网。综上所述,若尔盖高寒草甸传粉二分网具有嵌套结构,嵌套结构的形成受到中性过程、物候匹配、生态位过程和物种进化历史的综合影响,但不同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年份对传粉网络结构形成的重要性不同。本研究时间周期较短,未来应关注年际环境变化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和群落稳定性的形成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8-13)

张九东,王琳,隋洁,田先华,任毅[5](2018)在《类叶升麻(毛茛科)自花传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茛科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有2种开花方式,一种与同属其它植物相同,花萼片在开花早期脱落,花药远离柱头;而另一种较为特殊,能使该植物进行自花授粉,即在花开放前,花萼从花托上脱离,但萼片并不张开,部分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推入萼片和柱头之间,收缩的花萼片将开裂的花药压在宽大的柱头上,进而完成自花授粉。套袋实验结果表明,类叶升麻自发自交具有很高的结籽率,不具有孤雌生殖和风媒传粉。繁育系统估测分析结果显示,类叶升麻自交亲和,为兼性自交的繁育系统。(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郭艳峰,刘妍,蒋谦才,孙红梅[6](2016)在《蝶形花植物猪屎豆自花传粉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为典型的蝶形花植物,分布极广,是路边或遭破坏生境中最常见的先锋种之一,野外观察未发现其有营养生殖的现象,主要为种子繁殖。该研究通过对自然生境中猪屎豆开花物候、访花昆虫及繁育系统的研究,旨在从繁殖的角度阐述其快速扩张的能力。结果表明:尽管猪屎豆的主要访花昆虫是蜜蜂,但蜜蜂的访花频率极低[(1.73±1.30)次/花序·h~(-1)],且在整个花期内花药和柱头均被龙骨瓣包裹,蜜蜂访花时未成功接触柱头和花粉,不能实现传粉,因此蜜蜂不是猪屎豆有效的传粉昆虫,这与假说"蝶形花普遍是对膜翅目昆虫,尤其是对蜜蜂传粉的适应"不一致。人工授粉结果显示,猪屎豆为自交亲和种,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其繁殖主要通过主动自交生产种子来实现,且在自交过程中长短花药都参与主动自交。这种自交方式不同于其他蝶形花植物的主动自交仅由短花药实现。对猪屎豆而言,长短花药均参与自交能够增加柱头的授粉几率,保证其在不利的生境中成功结籽,是其成功扩张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6年11期)

张媛,李宗波,翟树伟,杨大荣[7](2016)在《鸡嗉子榕内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稳定共存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榕-蜂系统是自然界协同进化和互利共生的典型模型,榕-蜂之间如何实现繁殖分配从而实现稳定共存一直是倍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但对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稳定共存研究较少。【方法】本文选取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的雌雄异株榕树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的雄果,通过对榕果内唯一的传粉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 Grandi以及4种非传粉小蜂Philotrypesis dunia Joseph,Apocrypta sp.,Platyneura sp.,Sycoscapter trifemmensis Joseph的产卵时序进行了观察,并对5种小蜂的种群数量进行统计,以及对每种小蜂产卵小花的空间分布、瘿花体积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5种小蜂在产卵时间上存在分离,且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远大于其他4种非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之和。5种小蜂的瘿花特征也存在差异:瘿花的子房大小不同,且花梗长度即分布空间也有差异,传粉小蜂最接近果腔而非传粉小蜂则更多地利用中层和内层的小花。【结论】结果说明在鸡嗉子榕有限的空间内,5种小蜂通过产卵时间和生长空间的分离,实现了减少竞争以及长期共存的特征,维持了榕-蜂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黄艳波,魏宇昆,王琦,肖月娥,叶喜阳[8](2015)在《舌瓣鼠尾草退化杠杆雄蕊的相关花部特征及传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杠杆状雄蕊是鼠尾草属(Salvia)物种形成的关键性状,背部杠杆传粉模式作为该属植物与传粉者精确互作的经典案例被广泛深入研究,但是在该属物种中还存在许多非典型的杠杆结构和传粉模式。雄蕊结构及其与传粉者互作的多样性,使得鼠尾草属成为研究植物传粉模式转变的模式材料,舌瓣鼠尾草(S.liguliloba)即是一种具非典型的退化杠杆状雄蕊结构和传粉特征的代表性物种。该文着重对舌瓣鼠尾草的花器官结构和传粉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具有短药隔杠杆的毛地黄鼠尾草(S.digitaloides)做比较分析,以期揭示退化杠杆可能的进化选择压力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舌瓣鼠尾草具有较短的花冠、更窄的冠筒和较短的雄、雌蕊(p<0.05)。退化萎缩的雄蕊下臂,冠筒内的狭小空间限制了唯一的有效传粉昆虫——叁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推动雄蕊做杠杆状运动,而是靠近花药直接利用头部完成授粉。相比经典的杠杆状雄蕊结构及其传粉过程,小型花冠和退化杠杆雄蕊是对专一性和活跃度较高传粉昆虫的适应,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进化途径和繁殖策略。(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黄利春,金梁,李晶,张晓强,杨阳[9](2014)在《蝶形花亚科植物花部适应机制与传粉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植物种类丰富、繁育系统多样,与其传粉者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花部适应与传粉系统的形成。蝶形花形态复杂,为完全花,花萼、花瓣5基数,花萼呈箭头状,相邻花瓣螺旋轮生,旗瓣较大位于最外边,两片翼瓣紧贴旗瓣着生并包裹两片合生的龙骨瓣,龙骨瓣内包裹着雌、雄蕊,雌蕊位于正中央,雄蕊轮生,构成二体雄蕊(多数9+1,少数5+5)。对蝶形花亚科植物的花部特征、传粉功能群、酬物与传粉系统构建进行了回顾,重点论述了蝶形花形态和化学组成与传粉系统的进化关系以及花粉呈现机制。其中,泛化的传粉系统以蜂媒传粉为主,同时存在鸟媒传粉、蝙蝠传粉和松鼠传粉等方式,花部结构和传粉者的相互选择和相互适应推动了传粉系统的演化。花粉释放是体现蝶形花植物与其传粉功能群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二者协同进化形成了以下4种花粉呈现机制:弹花机制、活塞机制、瓣膜机制和毛刷机制。蝶形花的花部特征与传粉功能群的相互作用形成相应的传粉系统,而传粉系统是执行传粉功能的重要集合体,各个构件的相互协调和适应保证了蝶形花亚科植物传粉过程的顺利完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9期)

唐光大,成建飞,谢振兴,陈瑾,林翠菊[10](2014)在《外来植物大花老鸭嘴在迁入地的传粉机制和繁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植物在迁入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开展入侵植物的繁殖策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入侵生物在迁入地的生存繁衍机制,对入侵植物在可控范围内的适当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野外传粉昆虫观测、光学和电镜扫描观测和人工控制授粉等方法,对外来植物大花老鸦嘴(Thunbergia grandiflora)在广州和深圳的4个居群的开花物候、花部结构、花粉活力、传粉昆虫及其行为等传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花老鸦嘴的单花花期为1 d,上午10:00时花粉活力最高,长雄蕊花粉活力可达73.92%,短雄蕊花粉活力可达71.54%,随后花粉活力逐渐下降。主要传粉者为扁柄木蜂(Xylocopa latipes),开花当天访花高峰期的9:00—10:00,单花访花频率可达5 h-1以上,之后开始逐渐减少,14:00之后未观测到扁柄木蜂访花,18:00后仅剩蚂蚁等体型较小的昆虫长期栖息于花序或花蕾。控制授粉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人工异株授粉、自花授粉,还是自然授粉,结果率均为0,4个居群均未见结实。光学显微镜下子房发育完整;电镜扫描观测结果显示其花粉在柱头上能萌发,但花粉管不能延伸到子房位置。目前在园林栽培的大花老鸭嘴均以块根或茎为繁殖体培育苗木,虽然这些植株均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花粉传递者也充足,但未见任何结果现象。因此,初步推测本次研究区域内的大花老鸭嘴种群可能来自相同或相近的无性系,故不同居群间异株授粉的不结果现象可能为"自交不亲和",或"染色体多倍化"所致。(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传粉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榕小蜂是检验局域交配竞争和近交条件下性比调节机制的模式动物,通过控制放蜂试验可进一步了解榕小蜂的性别资源分配策略。【方法】通过控制亲本雌蜂数量(1~12头),统计在不同亲本雌蜂数的情况下,榕小蜂后代的性比(sex ratio)、窝卵数(clutch size)和后代数(broods size),并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亲本雌蜂量的后代性比调节与LMC模型的预测基本一致,尤其是当用基于分子方法估计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 F=0.21时,模型预测与试验结果最为接近。同时,亲本雌蜂量为1头和多头的平均每头雄性后代数有明显差异;当亲本雌蜂量超过1头时,平均每头雌蜂的雄性后代数基本保持不变,但窝卵数(clutch size)则随着进蜂量的增加而减少,窝卵数与性比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结论】聚果榕榕小蜂的性比率调节基本符合局域交配竞争理论的预测,但通过定量的模型预测与实际试验得出的性比仍存在误差,且认为该误差一方面来源于近交对榕小蜂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聚果榕榕小蜂在1头蜂和多头蜂时存在不同的评估局域交配竞争强度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粉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陈进燎,周育真,吴沙沙,兰思仁,彭东辉.台湾独蒜兰传粉机制和繁育系统研究[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2].马晨迪,杨丽媛,刘涛.聚果榕传粉榕小蜂性比率调节机制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3].刘小林,孟祥志.花与生物传粉者适应机制综述[J].生物学教学.2019

[4].胡雷.若尔盖高寒草甸“植物-传粉昆虫”二分网的结构和形成机制[D].南京大学.2018

[5].张九东,王琳,隋洁,田先华,任毅.类叶升麻(毛茛科)自花传粉机制[J].植物学报.2018

[6].郭艳峰,刘妍,蒋谦才,孙红梅.蝶形花植物猪屎豆自花传粉机制研究[J].广西植物.2016

[7].张媛,李宗波,翟树伟,杨大荣.鸡嗉子榕内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稳定共存机制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6

[8].黄艳波,魏宇昆,王琦,肖月娥,叶喜阳.舌瓣鼠尾草退化杠杆雄蕊的相关花部特征及传粉机制[J].植物生态学报.2015

[9].黄利春,金梁,李晶,张晓强,杨阳.蝶形花亚科植物花部适应机制与传粉系统[J].生态学报.2014

[10].唐光大,成建飞,谢振兴,陈瑾,林翠菊.外来植物大花老鸭嘴在迁入地的传粉机制和繁殖策略[J].生态环境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伊犁郁金香不同大小花雌雄蕊的空间位...的传粉机制(C...的传粉机制部分访花动物注:A.食蚜蝇;B未开右匀雌花示意图开放后雌花示意图

标签:;  ;  ;  ;  ;  ;  ;  

传粉机制论文_陈进燎,周育真,吴沙沙,兰思仁,彭东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