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酸汤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音系,江东乡,酸汤话
酸汤话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斌,罗艳春[1](2018)在《天柱酸汤话江东方言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描写酸汤话江东乡方言音系,包括声韵调状况、语音特点和同音字汇,认为酸汤话是一种带苗族人发音习惯的汉语方言,具有与周围湘语、西南官话的不同语音特征,它的底层是赣语,在与湘语的接触中沾染了湘语的主要特征,受西南官话的强势影响,越来越与西南官话接近。(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才勇[2](2018)在《酸汤话动词重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汤话是湘黔交界处苗侗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介于西南官话和湘方言的汉语方言,是一种方言岛。酸汤话动词重迭式与普通话存在动词重迭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上。本文在汉语(含方言)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动词为纲,以酸汤话可重迭动词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这些动词在酸汤话中的重迭现象,对不同的重迭式进行了系统深入地考察,从语法学角度探讨动词重迭式的特点及语法功能的规律。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介绍酸汤话的动词重迭研究现状,阐述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提出本文采用的动词分类标准及重迭形式。第一章,分析酸汤话动词重迭式特点。主要介绍酸汤话动词重迭的音节和变调形式,详细地分析了酸汤话动词重迭式的语法意义,探究了可重迭动词的性质。第二章,分析酸汤话动词重迭式语法功能。充当句子成分方面,主要介绍重迭式作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和状语的差异;句类功能方面,分析各重迭式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的特点;句式功能方面,探究重迭式在“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中的差异;搭配功能方面,阐述其左右邻接成分的不同。本文的附录分列了“天柱竹林酸汤话声韵调系统”和“酸汤话可重迭动词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相关研究资料,从而学者们对方言动词重迭现象有更为浓厚的兴趣。另外,本文的研究成果也致力于丰富汉语史资料。(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才勇[3](2016)在《全浊声母在酸汤话中的今读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浊声母的演变及语音特征是汉语方言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主要探讨酸汤话中全浊声母的今读情况。酸汤话是湘黔交界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会同县苗族同胞说的语言;是一种区别于西南官话和湘方言的汉语方言,是一种特殊的汉语方言。(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6年08期)
刘宗艳[4](2016)在《湖南靖州酸汤话的话题标记“是”》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靖州酸汤话中,"是"广泛用来标记话题,部分地区已读轻声。"是"所标记的话题成分可以是体词、谓词、介词短语甚至小句,"是"可以同时标记主话题和次话题,"是"话题结构常构成并列复句、偏正复句来表达对比、让步、转折等意义。"是"的语法化与其句法位置及句法功能均相关。(本文来源于《方言》期刊2016年01期)
张雄[5](2015)在《中古知庄章叁组声母在酸汤话中的读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知庄章声母的历史演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专题讨论中古知庄章声母在湘黔边界地区酸汤话的今读情况,进而探讨中古知庄章在湘黔边界地区的分化类型及分布特点。(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17期)
张雄[6](2015)在《湘黔边界地区酸汤话系属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酸汤话与长沙话、南昌话、贵阳话四处方言的音韵比较,对酸汤话的系属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5年04期)
刘宗艳[7](2014)在《酸汤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汤话分布在湘西南和黔东南交界处的山区,这里在历史上为苗族与侗族两大少数民族的聚居区。酸汤话的形成与汉族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代移民有关,尤其是宋元以来的移民。酸汤话的主体为汉语,也混入了一些苗语、侗语成分。因为酸汤话分布区内的各民族共同语为西南官话,所以传统的汉语方言分区中,酸汤话区主要被归为西南官话区,但酸汤话的语音特征明显与西南官话相区别,而与湘语联系密切。传统的湘语分区却未涉及酸汤话。所以说调查研究酸汤话,对于深入认识苗语、侗语杂居地区的汉语方言及补充汉语方言的分区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靖州藕团点为主,共调查了6个点,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酸汤话的音韵特点进行了一次再认识。选取部分词汇与语法材料,以藕团点的单点描写为主,兼与其他点进行比较。全文共分八大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概述酸汤话的分布、形成以及分布区内苗、侗、汉叁个民族及其语言的情况;然后介绍酸汤话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第二章记录描写酸汤话共时语音系统。首先描写了以藕团点为代表的6个酸汤话点的声、韵、调系统。然后列出藕团点的文白异读条例、声韵配合关系表和同音字表。第叁章进行酸汤话音类的古今对照,归纳音韵特点。声母方面主要包括: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送气与否,知叁、章组的分合,精、知二、庄组的分合,见系开口二等字声母的文白层,尖团的分合,非晓组的分混,疑、影母的分混,日母的今读类型和层次,古声母依今韵母洪细分化的特殊情况。韵母方面主要包括:遇、蟹、臻摄合口一等端、泥、精组和叁等庄组字多读开口呼的现象,遇摄合口叁等韵与止摄合口叁等韵相混的情况,蟹、效、咸、山摄一二等韵的分合,流摄与效摄的分混等。声调方面包括:今读声调的调类调值概况,古声调的今读类型和层次。第四章描写酸汤话词汇。包括叁个方面:列举藕团点的分类词表;描写和解释词语中的音变现象,以观察词调模式化为主,同时涉及变声、变韵以及音节的脱落等现象;从语言接触角度观察苗语、侗语及西南官话对酸汤话词汇的影响。第五章描写酸汤话语法。选择部分词法与句法现象进行描写。以藕团点为主,部分条目与米贝点进行比较。词法部分包括:名词词缀,动词的体,形容词、动词的程度范畴;句法部分包括:处置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和话题标记“是”。第六章讨论酸汤话语音的区域特征与内部分片。在归纳酸汤话内部一致性与差异性语音特征的基础上,以是否保留入声调类和古入声今读归派的差异两条语音标准为主,参考部分词汇、语法条目,将酸汤话初步分为南片和北片。第七章为酸汤话与相关方言的比较及其归属讨论。比较包括:与西南官话比较,与湘语娄邵片的绥会小片比较,与湘语长益片比较,与四川“靖州腔”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设想将现湘语娄邵片的绥会小片从娄邵片中分出,与酸汤话合并成一片,与现有湘语分区的五片并列。这一设想以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刘宗艳[8](2013)在《酸汤话的混杂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汤话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湘西南边境一带。它由历代汉族移民带来的汉语方言与当地苗语、侗语接触混杂而成,近代以来又受到西南官话的强烈影响。因此,混杂性是酸汤话的显着特征,其主体为汉语方言,同时也有一定苗语、侗语成分,在汉语方言这个主体中又以湘语成分为主,西南官话成分逐渐侵入。(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刘宗艳,罗昕如[9](2013)在《湘黔“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末元初,从江西至贵州天柱县远口乡的吴姓移民及其后裔向周围的扩散使得吴姓人成为今天湘黔"酸汤话"的主体人群之一。叁百年前,从天柱县远口乡向四川乐至县进一步移民的吴姓人成为今天"靖州腔"的两大族群之一。贵州天柱远口与四川乐至两处的吴氏族谱关于这几次移民的记载基本一致。从移民历史可以判断,"靖州腔"是"酸汤话"的演变和继承,二者为非典型湘语的不同表现形式。(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刘宗艳,罗昕如[10](2013)在《酸汤话记录的锹歌及其修辞》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靖州西部山区与贵州接壤一带称作锹里地区,主要生活着苗族、侗族和苗化的汉人。"锹歌"为锹里各民族民歌的总称,其语言基础最初是苗语和侗语。清嘉庆以后借用汉语的酸汤话记录歌词,因此,锹歌逐渐汉化。锹歌在锹里地区有着超民族、超语言的沟通功能,体现苗、侗、汉叁个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也体现汉语在锹里各语言接触与竞争中为强势语言。锹歌歌词的创造以山林、田间生活为素材,巧妙利用押韵、起兴、比喻、反复、夸张、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创造语言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凝聚锹里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3年05期)
酸汤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酸汤话是湘黔交界处苗侗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介于西南官话和湘方言的汉语方言,是一种方言岛。酸汤话动词重迭式与普通话存在动词重迭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上。本文在汉语(含方言)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动词为纲,以酸汤话可重迭动词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这些动词在酸汤话中的重迭现象,对不同的重迭式进行了系统深入地考察,从语法学角度探讨动词重迭式的特点及语法功能的规律。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介绍酸汤话的动词重迭研究现状,阐述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提出本文采用的动词分类标准及重迭形式。第一章,分析酸汤话动词重迭式特点。主要介绍酸汤话动词重迭的音节和变调形式,详细地分析了酸汤话动词重迭式的语法意义,探究了可重迭动词的性质。第二章,分析酸汤话动词重迭式语法功能。充当句子成分方面,主要介绍重迭式作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和状语的差异;句类功能方面,分析各重迭式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的特点;句式功能方面,探究重迭式在“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中的差异;搭配功能方面,阐述其左右邻接成分的不同。本文的附录分列了“天柱竹林酸汤话声韵调系统”和“酸汤话可重迭动词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相关研究资料,从而学者们对方言动词重迭现象有更为浓厚的兴趣。另外,本文的研究成果也致力于丰富汉语史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汤话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斌,罗艳春.天柱酸汤话江东方言音系[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2].吴才勇.酸汤话动词重迭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
[3].吴才勇.全浊声母在酸汤话中的今读情况[J].语文学刊.2016
[4].刘宗艳.湖南靖州酸汤话的话题标记“是”[J].方言.2016
[5].张雄.中古知庄章叁组声母在酸汤话中的读音研究[J].语文学刊.2015
[6].张雄.湘黔边界地区酸汤话系属探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
[7].刘宗艳.酸汤话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8].刘宗艳.酸汤话的混杂性观察[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刘宗艳,罗昕如.湘黔“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
[10].刘宗艳,罗昕如.酸汤话记录的锹歌及其修辞[J].云梦学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