螅状独缩虫论文-冯立芳,缪炜

螅状独缩虫论文-冯立芳,缪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螅状独缩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螅状独缩虫,Hsp70,mRNA,热激,耐热能力

螅状独缩虫论文文献综述

冯立芳,缪炜[1](2008)在《不同纬度螅状独缩虫耐热能力及Hsp70 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游泳体的形成作为虫体对热激响应的指征,比较了不同纬度(西安:东经108°98′,北纬34°25′;武汉:东经114°34′,北纬30°57′)两地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的耐热能力,发现武汉地区螅状独缩虫(WH株)形成游泳体的热激温度(36℃)高于西安地区(XA株)的33℃,说明前者的耐热能力较强;进一步利用实时PCR技术分析不同热激温度下两地螅状独缩虫热休克蛋白Hsp70mRNA的表达变化发现,XA株Hsp70mRNA热激后高表达水平的阈值温度为28℃,而WH株的为33℃,表明在螅状独缩虫中,Hsp70mRNA表达的阈值温度与它们的耐热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从而在分子水平阐明了螅状独缩虫WH株较XA株具有更高耐热能力的原因,这为研究纤毛虫野生种群热休克蛋白Hsp70mRNA表达与栖息环境温度间的关系,进而了解原生动物温度适应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王爱芹[2](2006)在《螅状独缩虫同工酶及DNA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Linne, 1785)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原生动物。20世纪4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对其形态结构,包括整体、亚细胞及分子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关于其同工酶特征和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却几乎仍然是一片处女地。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针对至今仍缺乏的同工酶和遗传多样性问题进行了研究:1)采用同工酶技术研究了野生螅状独缩虫种群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及酸性磷酸酶(ACP)四种同工酶,并分析其基因座位;2)利用RAPD分子标记检测了东湖等叁个湖区螅状独缩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微型生物种群划分;主要结论如下:1)EST同工酶酶系由六个基因座位控制,四级结构既有单体也有二聚体;MDH同工酶酶系由五个基因座位编码,存在明显的上清液型(s-MDH)和线粒体型(m-MDH)酶带;LDH同工酶酶系为一个杂合基因座位AB控制;ACP同工酶酶系简单,仅为一个纯合基因座位编码;2)东湖内叁个样点被沙湖和南湖样点隔离,表明东湖螅状独缩虫个体并非集合为一个种群;(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期刊2006-06-01)

王爱芹,余育和,张文静[3](2006)在《东湖螅状独缩虫(纤毛门:寡膜纲)的异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Linne,1785)为研究对象,利用RAPD技术对武汉市南湖、沙湖和东湖3个湖区的螅状独缩虫样本进行了DNA多态性比较分析,以确认种群并期望促进微型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结果如下:(1)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31条有清晰扩增条带的,其中20条引物扩增出172条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条带,片段大小为100~1600bp,而其余11个引物扩增出59条相对多态性差的清晰条带,片段大小为100~1500bp;(2)扩增产物经SPSS12.0与RAPDistance 1.04分析显示,东湖世纪钟(Z)、水果湖(H)和南湖(N)3个样点构成一个分支,而东湖风光村样点(F)或独自形成一支,或与沙湖样点(S)构成相对的姊妹分支。东湖3个样点样本被其它湖泊样本所分隔,表明:东湖水体中螅状独缩虫个体集合为多个种群。这一发现不仅将推动同一水体中微型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更有意义的是可启动关于水体微型生物种群间过渡区本质及物种扩散行为的研究,以期为阐明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的机制积累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王爱芹,余育和[4](2005)在《螅状独缩虫自然种群同工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技术 ,对采自武汉沙湖螅状独缩虫自然种群的酯酶 (EST)、苹果酸脱氢酶 (MDH)、乳酸脱氢酶 (LDH)和酸性磷酸酶 (ACP)四种同工酶酶系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 :EST同工酶酶系由六个基因座位(Est 1—Est 6 )控制 ,其中Est 1、Est 2、Est 3和Est 5为杂合基因座位 ,而Est 4和Est 6为纯合基因座位。螅状独缩虫物种中EST同工酶四级结构既有单体也有二聚体 ;MDH同工酶酶系由五个基因座位 (Mdh 1—Mdh 5 )控制 ,其中Mdh 2和Mdh 3为杂合基因座位 ,而Mdh 1、Mdh 4和Mdh 5为纯合基因座位。螅状独缩虫苹果酸脱氢酶存在明显的上清液型 (s MDH)和线粒体型 (m MDH)酶带 ;LDH同工酶酶系较其他原生动物发达 ,由 5条明显酶带组成。与高等动物研究结果比较分析认为 ,螅状独缩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酶系可能为一个杂合基因座位AB控制 ;ACP同工酶酶系简单 ,为一个纯合基因座位编码。取得的结果为揭示螅状独缩虫酶学特征及其自然种群的遗传特征等问题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缪炜,宋旸[5](2003)在《螅状独缩虫种内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螅状独缩虫是纤毛虫中广泛分布的种类之一,对于真核生物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水生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水环境污染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本文中,通过对我国9个省区20个螅状独缩虫种群的18S—ITS1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10-01)

胡国群,高崇明[6](2003)在《螅状独缩虫口区微纤维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电镜观察显示螅状独缩虫口部单毛基索 (HK)、第一 (P1)和第二咽膜 (P2 )旁各有一片微纤维结构。经一步抽提后 ,这些微纤维结构仍存在。叁步抽提显示它们是由直径 12nm左右的类中间纤维构成的网格结构 ,细胞松弛素B不能使其解体。HK和P1旁的微纤维结构在口围唇处即已形成 ,随着向胞口延伸 ,微纤维结构逐渐变宽 ,并形成典型的网格结构。(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缪炜,余育和,沈韫芬,张锡元[7](2003)在《螅状独缩虫种内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8S-ITS1为分子标记,对我国8省市自治区的19个螅状独缩虫种群的研究表明:在34,46,241,305和322等5个位点上碱基的变化情况将它们沿珠江和长江分水岭分为南北两大种群。进一步分析得出这种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纪时伴随青藏高原的隆起珠江和长江分水岭的形成导致了螅状独缩虫的隔离分化;两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对螅状独缩虫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期刊2003年02期)

胡国群,高崇明[8](2003)在《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类中间纤维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发现螅状独缩虫中存在两种分子质量为 5 8kD和 66kD的蛋白。这两种蛋白能分别与抗波形蛋白和抗核纤层蛋白B的抗体反应。分子质量 66kD的蛋白位于大核边缘。另外 ,细胞经分级抽提后发现在大核周围存在核纤层样结构。基于上述结果 ,可以认为螅状独缩虫中存在类中间纤维。(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胡国群,高崇明[9](2001)在《螅状独缩虫口部微纤维区由类中间纤维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是一种缘毛目纤毛虫,其口纤毛器由单毛基索(haplokinety,HK),多毛基索(polykinety,PK),叁列咽膜(penicuusl,2and3,P_1,P_2和P_3)和生发动基列(germinal row of kineties,GK)组成。前人用蛋白银染色的方法发现,在单毛基索和P_1之间,靠近单毛基索的地方有一着色较深的微纤维区。同时在缘毛目的其它纤毛虫中也发现有类似结构。但在别的纤毛虫中未见报道。对于这一微纤维区的精细结构和功能,无人做过研究。有人认为这一结构可能由肌丝组成,但也有人反(本文来源于《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1-10-01)

缪炜,沈韫芬,谢平[10](2001)在《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遗传多样性的ITS1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螅状独缩虫隶属于原生动物纤毛门(Ciliophora)、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缘毛亚纲(Peritrichia)、钟虫科(Vorticellidae)独缩虫属(Carchesium),是淡水环境中最为常见的缘毛类纤毛虫种类之一,而且是水环境监测中很好的指示生物,因此,对不同地域C.polypinum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其种群进化和地理分布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探讨单细胞真核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1-10-01)

螅状独缩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Linne, 1785)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原生动物。20世纪4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对其形态结构,包括整体、亚细胞及分子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关于其同工酶特征和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却几乎仍然是一片处女地。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针对至今仍缺乏的同工酶和遗传多样性问题进行了研究:1)采用同工酶技术研究了野生螅状独缩虫种群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及酸性磷酸酶(ACP)四种同工酶,并分析其基因座位;2)利用RAPD分子标记检测了东湖等叁个湖区螅状独缩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微型生物种群划分;主要结论如下:1)EST同工酶酶系由六个基因座位控制,四级结构既有单体也有二聚体;MDH同工酶酶系由五个基因座位编码,存在明显的上清液型(s-MDH)和线粒体型(m-MDH)酶带;LDH同工酶酶系为一个杂合基因座位AB控制;ACP同工酶酶系简单,仅为一个纯合基因座位编码;2)东湖内叁个样点被沙湖和南湖样点隔离,表明东湖螅状独缩虫个体并非集合为一个种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螅状独缩虫论文参考文献

[1].冯立芳,缪炜.不同纬度螅状独缩虫耐热能力及Hsp70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J].动物学报.2008

[2].王爱芹.螅状独缩虫同工酶及DNA多态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

[3].王爱芹,余育和,张文静.东湖螅状独缩虫(纤毛门:寡膜纲)的异质性[J].生态学报.2006

[4].王爱芹,余育和.螅状独缩虫自然种群同工酶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5

[5].缪炜,宋旸.螅状独缩虫种内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

[6].胡国群,高崇明.螅状独缩虫口区微纤维结构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3

[7].缪炜,余育和,沈韫芬,张锡元.螅状独缩虫种内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3

[8].胡国群,高崇明.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polypinum)类中间纤维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9].胡国群,高崇明.螅状独缩虫口部微纤维区由类中间纤维构成[C].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1

[10].缪炜,沈韫芬,谢平.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polypinum)遗传多样性的ITS1序列分析[C].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1

标签:;  ;  ;  ;  ;  

螅状独缩虫论文-冯立芳,缪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