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野蚕黑卵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松毛虫,寄主,卵巢,卵子,马尾,家蚕,胶体。
野蚕黑卵蜂论文文献综述
孙守慧,高其康[1](2008)在《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合成、分泌及传递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胶体金定位和ELISA检测技术对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合成、分泌及传递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在野桑蚕和家蚕雌蛾性附腺分泌部分泌细胞中的内质网上合成,在Golgi体上修饰后,经过分泌颗粒的浓缩与传递,被贮液囊周围的微绒毛吸收,通过分泌细胞腺腔分枝到分泌部腺腔中,再由分泌部腺腔逐渐汇聚到管状的贮存部腺腔中,在雌蛾产卵时,分泌到中输卵管,涂布于卵的表面,随之产出体外.(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11期)
孙守慧,楼兵干,杨彤彤,高其康[2](2007)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酶联免疫分析的方法进行了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分离和免疫活性测定。RP-HPLC的分离条件是:C8反相色谱柱,在柱温30℃、流量1mL/min的条件下,用0~2min,100%A(5%乙腈+0.05%叁氟乙酸);2~6min,100%A→100%B(95%乙腈+0.05%叁氟乙酸)线性洗脱;6~8min,100%B进行洗脱,DAD检测波长为280nm。通过比较家蚕和野桑蚕色谱图发现,无论是粗提物还是上清液两者的峰形极其相似,有5个主要的馏分。通过粗提物和低温物理快速分离上清液的色谱图比较,确定了2号峰为低温物理快速法沉淀部分的馏分。收集家蚕的5种主要馏分,分别用利它素抗血清进行ELISA检测,证实2号峰是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其免疫活性分别是上清液中其它馏分的100倍至1000倍。(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7年07期)
刘永华,阎雄飞,叶恭银,李鲜花[3](2007)在《野蚕黑卵蜂雌性内生殖器官的结构及其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野蚕黑卵蜂成虫雌性内生殖器官的结构及其发育的系统观察结果。雌性成虫内生殖器官包括一对卵巢、两条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和附腺。成虫期卵巢生长速度随日龄是先增大后减小,但卵子随日龄是增大后并不下降,而且卵子成熟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显示该蜂具有较强的生殖力。成虫期内其它生殖器官一般随日龄的增长而增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基本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昆虫天敌》期刊2007年01期)
刘永华,叶恭银,李鲜花[4](2006)在《温度对野蚕黑卵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在19、22、25、28和31℃条件下,观察不同温度对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 Wu et Chen(Hymenoptera:Scelionidae)雌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28℃之间,雌蜂卵巢生长,基端卵子生长和卵巢中卵子发生的速度随温度上升而逐步加快。在31℃下,羽化1d后雌蜂卵巢长宽显着短于25℃和28℃下同日龄的的雌蜂,卵巢中成熟卵也显着减少,但从羽化后第2d开始,各项指标均与25℃和28℃下的接近。这说明该蜂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9~31℃之间,虽然野蚕黑卵蜂的卵巢发育速度不同,但所能达到的最大卵量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这5个温度对于该蜂的卵子形成均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昆虫天敌》期刊2006年03期)
刘永华,阎雄飞,叶恭银,李鲜花[5](2006)在《不同食料对野蚕黑卵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浓度蜂蜜、蔗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为食料,研究了它们对野蚕黑卵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蒸馏水),蜂蜜、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能促进野蚕黑卵蜂雌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可使其卵巢管中较高的成熟卵量维持较长时间,即可延缓该蜂的卵子重吸收。甘露糖对野蚕黑卵蜂的卵子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所起的作用显然不如蜂蜜及其它3种糖类,并且也不能延缓该蜂的卵子重吸收。(本文来源于《华东昆虫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韦国栋,戎念杭,叶恭银,高其康[6](2005)在《寄主识别利它素诱导野蚕黑卵蜂寄生马尾松毛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成功诱使野蚕黑卵蜂寄生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并羽化出下一代,使野蚕黑卵蜂在仅能寄生野桑蚕和桑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人工新寄主———马尾松毛虫卵。研究表明,野蚕黑卵蜂对涂布有稀释8倍利它素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百分数为92.1%,与寄生桑蚕卵的96.6%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子代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0.42d,与桑蚕卵内的发育历期差异显着且长2d左右。通过对叁因素组合试验的结果分析表明,识别利它素的不同浓度、非寄主的不同来源和野蚕黑卵蜂的不同寄生经验对野蚕黑卵蜂的寄生行为均有显着影响。采用无寄生经验野蚕黑卵蜂和解剖自马尾松毛虫雌蛾卵巢的未产出卵并在表面涂稀释4~128倍识别利它素是野蚕黑卵蜂成功寄生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的最佳方案。(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刘永华[7](2004)在《野蚕黑卵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野蚕黑卵蜂雌性成虫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其发育动态,以及食料和温度等因子对野蚕黑卵蜂卵巢发育的影响,并对野蚕黑卵蜂幼虫发育状况及寄生卵营养物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 解剖发现,野蚕黑卵蜂雌性成虫内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和受精囊组成。成虫期内卵巢的生长是先增大后减小,其他生殖器官一般随日龄的增长而增大,然后保持稳定。2 野蚕黑卵蜂在蛹初期,卵巢中尚未形成卵室;在蛹末期,卵室已形成,但尚无卵黄沉积。在隐雌成虫时期,成熟卵就已形成。当不喂食、不提供寄主时,成熟卵在羽化后18h 达到峰值。3 观察了雌蜂取食五种食料即蜂蜜、蔗糖、葡萄糖、果糖和甘露糖的水溶液之后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在五种供试食料中,蜂蜜、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溶液不仅可延长雌蜂寿命,而且对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甘露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程度不如前四者;水则无此促进作用。4 在19、22、25、28 和31℃下培养,观察不同温度对野蚕黑卵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28℃之间,雌蜂卵巢生长和卵子发生的速度随温度上升而逐步加快。在31℃下,羽化1 天后雌蜂卵巢长宽显着短于25℃和28℃下同日龄的的雌蜂,卵巢中成熟卵也显着减少,但从羽化后第2 天开始,各项指标均与25℃和28℃下的接近。5 考察了雌蜂寄生后,胚胎发育状况和寄生卵内营养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同一时间内寄生卵内体液的蛋白质含量稍低于未寄生卵,而随着幼虫发育,寄生卵内蛋白质含量大大下降。寄生卵内可溶性糖的含量则大大高于未寄生卵,随着幼虫发育寄生卵内可溶性糖的含量也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04-06-01)
韦国栋[8](2004)在《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应用及其信号传导物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野蚕黑卵蜂、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桑蚕卵、马尾松毛虫卵和松毛虫黑卵蜂为研究材料,主要就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应用及其信号传导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摘要如下: 1.利用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成功诱使野蚕黑卵蜂寄生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并羽化出下一代,使野蚕黑卵蜂在仅能寄生野桑蚕和桑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人工新寄主——马尾松毛虫卵。野蚕黑卵蜂对涂布有稀释8倍利它素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百分数为92.1%,与寄生桑蚕卵的96.6%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子代的平均发育历期约为20天,与桑蚕卵内的发育历期差异显着且长2天左右。通过对叁因素组合试验的结果分析表明,识别利它素的不同浓度、非寄主的不同来源和野蚕黑卵蜂的不同寄生经验对野蚕黑卵蜂的寄生行为均有显着影响。采用无寄生经验野蚕黑卵蜂和解剖自马尾松毛虫雌蛾卵巢的未产出卵并在表面涂稀释4-128倍识别利它素是野蚕黑卵蜂成功寄生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的最佳方案。 2.通过野蚕黑卵蜂对涂布有稀释4倍利它素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行为的研究表明,野蚕黑卵蜂寄生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的行为与寄生非自然寄主桑蚕卵相似,也分为检验、探查、钻入、产卵和标记五步。测定野蚕黑卵蜂寄生行为所用时间的结果表明,野蚕黑卵蜂对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各步骤的平均时间按检验、探查、钻入、产卵、标记次序依次为32.0″、30.4″、323.8″、77.2″和30.1″,对照桑蚕卵的平均时间依次为23.7″、22.0″、318.7″、66.7″和44.6″。其中野蚕黑卵蜂对马尾松毛虫卵的检验、探查和产卵所需时间均极显着高于对照,标记所需时间极显着低于对照,钻入时间或总时间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另外,野蚕黑卵蜂寄生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或桑蚕卵的所需时间均与野蚕黑卵蜂的寄生次数有关。 3.野蚕黑卵蜂与松毛虫黑卵蜂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表明,松毛虫黑卵蜂雌雄蜂触角上共存在9种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毛形感器Ⅰ型、毛形感器Ⅱ型、栓锥感器、钟形感器、具钩端弯感器、多侧孔感器、端突柱形感器和端孔坛形感器。这9种感器与野蚕黑卵蜂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完全一致,但各种触角感器的数量与分布情况仅端孔坛形感器和端突柱形感器与野蚕黑卵蜂完全一致。两种蜂的雌性外生殖器超微结构极其相似,第1产卵瓣均不等长,且比第2产卵瓣短。第一产卵瓣前端部均有疏密均匀的横向凸起条纹和一孔形结构,第2产卵瓣前段侧缘均有10个角状结构。但两种蜂的雄性外生殖器超微结构差异较大,松毛虫黑卵蜂雄性外生殖器阳茎略呈叁角形,阳茎前部具12个耳状结构,且这些结构排列散乱、分成左右不对称的两列,每列略呈“Z”字形,一列为5个,另一列为7个,腹侧突端部分叉呈倒“U”形,无内裂线;野蚕黑卵蜂雄性 外生殖器阳茎明显呈长方形,阳茎前端部具10个耳状结构,且这些结构排列紧密,分 成左右不对称的两块,每块5个,腹侧突端部的分叉呈倒“Y”形,有较深内裂线。4.对野蚕黑卵蜂雌雄蜂各部位蛋白的505一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野蚕黑卵蜂雌蜂触角蛋白 中比较明显的电泳带有16条,比雄蜂触角多4条,其中1一4号蛋白带在雄蜂触角中无对应带,5、 6号蛋白带为野蚕黑卵蜂雌雄蜂各部位均存在的蛋白带。雌雄蜂头部(不含触角)蛋白带数均比触 角的蛋白带数多,且存在许多相同蛋白带。利用聚丙烯酞胺双向电泳技术建立了野蚕黑卵蜂雌雄蜂 触角蛋白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电泳图谱上蛋白点总数还是特有蛋白点数,雌蜂触角均大 大高于雄蜂触角。雌蜂触角蛋白点总数为505,雄蜂触角为388个。其中,雌蜂触角特有的蛋白点 数为157个,雄蜂特有的蛋白点数为40个。雌蜂触角特有蛋白点量值低于5。。ppm的点数占特有点 总数的54.8%,表明雌蜂触角的特有蛋白为其触角上的低丰度蛋白。雌雄蜂触角蛋白点的分子量范 围均在O一130之间,且以低分子量蛋白为主。雌蜂触角特有蛋白分子量在10一50KO的蛋白点数分别 占雌蜂触角特有蛋白总数的58.6%。雌雄蜂触角蛋白均以近中性蛋白为主。雌蜂触角特有蛋白电点 在5一8之间的点数分别占雌蜂触角特有蛋白点总数的81.2%。(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孙守慧[9](2002)在《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传递途径及其活性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寄主识别利它素为对象,以野蚕黑卵蜂及其寄主野桑蚕(Theophila mandarina)和替代寄主家蚕(Bombyx mori)为材料,对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合成、分泌、信息传递途径和活性肽以及家蚕雌蛾生殖系统中具有利它素免疫活性和生物活性的组分进行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透射电镜免疫金定位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家蚕和野桑蚕雌蛾性附腺分泌部分泌细胞中的内质网上、高尔基体上、分泌颗粒中、微绒毛上、贮液囊中和腺腔分枝、分泌部腺腔中、贮存部腺腔中以及产出卵表层上都有胶体金特异性标记的现象,再结合家蚕和野桑蚕卵壳的ELISA标记结果,总结归纳了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合成、分泌及信息传递的途径: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蛋白在寄主和替代寄主雌蛾性附腺分泌部分泌细胞中的内质网上合成、高尔基体上再修饰后,经过分泌颗粒的浓缩与传递,被贮液囊周围的微绒毛所吸收,通过分泌细胞腺腔分枝到分泌部腺腔中,再由分泌部腺腔逐渐汇聚到管状的贮存部腺腔中。在雌蛾产卵时,分泌到中输卵管,覆盖在寄主卵上,随寄主卵一起排出体外。 2、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经凝胰乳蛋白酶酶切后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结晶区域(沉淀),另一部分为无定形区域(上清)。家蚕利它素结晶区域电泳的条带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逐渐从高分子量向低分子量移动,低分子量区的条带越来越显着,酶解70小时后有4条带,分子量分别是8.8kD、9.5kD、12.8kD和14.4kD。野桑蚕利它素结晶区域电泳的条带同家蚕很相似,酶解70小时后也是4条带,分子量分别是9.4kD、10.3kD、12.6kD和14.2kD。 3、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酶解产物的ELISA、DIGFA和生物测定结果一致,结晶区域和无定形区域都有免疫反应和生物活性,进一步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结晶区域和无定形区域都有免疫活性组分存在。这些组分是候选的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活性肽。家蚕和野桑蚕的结晶区域氨基酸组成非常相似,它们都至少由6种氨基酸组成,百分比排列顺序依次都是酪氨酸、赖氨酸、谷氨酸、甲硫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家蚕和野桑蚕结晶区域3种最主要氨基酸的摩尔百分含量分别是:酪氨酸52.4%和53.3%、赖氨酸13.3%和22.1%、谷氨酸12.3%和9.5%。 4、为了进一步研究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我们对其主要来源----家蚕和野桑蚕的雌蛾性附腺的粗提物用双向电泳进行了分离,结果分析表明,二者蛋白组分非常相似,均显示5个主要斑点,分布在分离胶的上、中、下部,蛋白含量最高的组分位于分离胶的上部,pH值在3.5-6.0之间。为了深入研究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组分构成及其分子结构,建立了反相色谱的最佳分离条件,分别对家蚕和野桑蚕的雌蛾性附腺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两者都分离出一组亲水性的馏分和3个疏水性的馏分。对家蚕性附腺粗提物色谱分离的馏分用时间窗口进行收集,经ELISA检测各馏分都有免疫反应,但在强度上有显着差别,其中保留时间6.172分钟(10分钟分离程序)的色谱峰馏分免疫强度最高,疏水性馏分的免疫反应强度普遍高于亲水性的馏分。将性附腺粗提物与低温物理法分离的上清液的色谱图对比,确定了免疫强度最高的色谱峰对应于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收集这个馏分后经SDS卫AGE进一步分离成两个组分,制备成质谱分析样品。 5、为了快速和直接地检测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免疫活性,我们建立了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快速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otk切munogofd Filtrationassay,DIGEA)检测方法。并应用此方法成功地检测了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结晶区域和无定形区域的免疫活性。 6、利用ELISA、生物测定和SDS.RAG毛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家蚕卵巢管和解剖卵壳等非性附腺源的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结果分析表明,这些物质来源于家蚕和野桑蚕的生殖系统,在含有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多克隆抗体上的抗原决定簇和有较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低的生物测定反应级数方面具有相似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2-12-01)
高其康,胡萃[10](2002)在《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纯化及氨基酸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利它素特殊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采用特定的温度分离方法 ,成功地从野蚕Theophilamandarina和家蚕Bombyxmori的雌蛾性附腺中分别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野蚕黑卵蜂Telenomustheophilae寄主识别利它素。对这两种利它素氨基酸组成的分析表明 ,来自家蚕和野蚕雌蛾性附腺的利它素在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方面非常相似 ,在检测到的 15种氨基酸中 ,甘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克分子百分数在 10 %以上。从家蚕得到的分别为 2 8 1%、 18 5 %和 12 6 %。从野蚕得到的分别为 2 4 4%、18 1%和 10 1%。这 3种氨基酸之和在家蚕和野蚕中均超过 5 0 %以上。用凝胰乳蛋白酶对这两种利它素进行水解时发现溶液中均产生非水溶性沉淀 ,电泳表明沉淀的多肽蛋白分子量在 10kD左右。这显示在野蚕和家蚕利它素结构中 ,有着与家蚕丝蛋白相类似的结构 ,存在着结晶区域 (沉淀 )和无定形区域 (上清 )。(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野蚕黑卵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酶联免疫分析的方法进行了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分离和免疫活性测定。RP-HPLC的分离条件是:C8反相色谱柱,在柱温30℃、流量1mL/min的条件下,用0~2min,100%A(5%乙腈+0.05%叁氟乙酸);2~6min,100%A→100%B(95%乙腈+0.05%叁氟乙酸)线性洗脱;6~8min,100%B进行洗脱,DAD检测波长为280nm。通过比较家蚕和野桑蚕色谱图发现,无论是粗提物还是上清液两者的峰形极其相似,有5个主要的馏分。通过粗提物和低温物理快速分离上清液的色谱图比较,确定了2号峰为低温物理快速法沉淀部分的馏分。收集家蚕的5种主要馏分,分别用利它素抗血清进行ELISA检测,证实2号峰是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其免疫活性分别是上清液中其它馏分的100倍至1000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蚕黑卵蜂论文参考文献
[1].孙守慧,高其康.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合成、分泌及传递途径[J].自然科学进展.2008
[2].孙守慧,楼兵干,杨彤彤,高其康.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J].分析化学.2007
[3].刘永华,阎雄飞,叶恭银,李鲜花.野蚕黑卵蜂雌性内生殖器官的结构及其发育[J].昆虫天敌.2007
[4].刘永华,叶恭银,李鲜花.温度对野蚕黑卵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影响[J].昆虫天敌.2006
[5].刘永华,阎雄飞,叶恭银,李鲜花.不同食料对野蚕黑卵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2006
[6].韦国栋,戎念杭,叶恭银,高其康.寄主识别利它素诱导野蚕黑卵蜂寄生马尾松毛虫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5
[7].刘永华.野蚕黑卵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
[8].韦国栋.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应用及其信号传导物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4
[9].孙守慧.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传递途径及其活性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
[10].高其康,胡萃.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纯化及氨基酸组成分析[J].昆虫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