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减物质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质,服务业,经济增长,部门,投入产出,可持续,产业结构。
减物质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燕[1](2016)在《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作为其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和发展,将有助于转变资源与环境利用模式,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本文拟通过梳理减物质化和非物质相关理论,以资源、环境和经济为切入点剖析其存在的合理性,明确其运行机制,并据此探讨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从源头控制、动机控制及末端控制叁个维度来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加速实现。(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22期)
王红[2](2015)在《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减物质化趋势及循环经济成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流分析通过测量经济活动物质投入的数量、强度及其变化即物质化或减物质化趋势,能够反映可耗竭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的总体情况,也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尤其是资源综合利用对物质消耗影响的一个有效工具。论文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中国2000—2013年直接物质投入及其与特定经济特征的关系,确定了资源利用强度变化趋势,评价了中国循环经济实践尤其是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发现2000—2013年中国直接物质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单位GDP直接物质投入先上升后下降,说明中国已进入了相对的减物质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是直接物质投入强度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中国的资源综合利用总量增加但综合利用率仍很低,未对直接物质投入强度产生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影响;未来中国直接物质投入总量和人均值在很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增加。(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周俊龙,高杰,吴春雷[3](2014)在《基于减物质化的绿色施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施工是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施工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绿色施工方式。基于减物质化的绿色施工方法能够很好地协调绿色施工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基于减物质化的绿色施工进行了探讨,并以龙岩大桥为例说明了基于减物质化的绿色施工方法适合施工企业推行。(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4年11期)
王强[4](2014)在《城市经济减物质化与服务业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通过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当前,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的同质化和重复布局、创新能力总体上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断层化、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等。尤其是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心肺之患",环境保护迫切需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兼顾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这是关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基于此,本刊诚邀部分专家发表高见,以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区域经济评论》期刊2014年05期)
李德山,杨超林,李腾飞[5](2012)在《基于减物质化的中国产业部门能耗强度及CO_2排放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根据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我国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及单位产值的直接CO2排放、间接CO2排放和完全CO2排放,并由此将29个产业部门进行归类,发现中间产品的投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导致了大量的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CO2排放,最后提出实现"减物质化"发展的路径。(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经济》期刊2012年07期)
王磊[6](2012)在《基于减物质化分析的天津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日益增大,势必会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文章从维持区域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的视角,应用减物质化理论,运用OECD(2002)Tapio(2005)测度指标,从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测度和分析天津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互动作用,识别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效应和耦合规律,并提出了建议对策。(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2年05期)
张志彬,肖国安[7](2012)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减物质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京、津、沪、渝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2、2005和2007年京、津、沪、渝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减物质化"过程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并有利于实现"减物质化",但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使城市经济对物质资源形成高度依赖。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有助于在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实现"减物质化"目标。(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张志彬[8](2012)在《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效率和“减物质化”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与OECD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和"减物质化"的影响。通过动态的比较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减物质化"趋势明显。但在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是由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因此,只有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环境,逐步提高生产过程中服务投入的比重,才能在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实现"减物质化"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2年03期)
丁志鹏,李德山,刘媛媛[9](2012)在《中国产业部门能耗强度及减物质化研究——基于2007年能源投入产出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的强物质化特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实现产业部门的减物质化发展其意义十分重大。根据中国2007年能源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国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间接能耗及完全能耗,并由此将产业部门进行归类,从而探索出实现减物质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2年04期)
贺建林,李慢[10](2011)在《湖南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基于经济减物质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张,资源环境压力日益显着,减物质化发展可操作性强,因而成为湖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选择。分析了1980—2009年湖南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可以改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的趋势,并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最为突出,其次是第叁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经济减物质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不断挖掘减物质化的宏观潜力。(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减物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质流分析通过测量经济活动物质投入的数量、强度及其变化即物质化或减物质化趋势,能够反映可耗竭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的总体情况,也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尤其是资源综合利用对物质消耗影响的一个有效工具。论文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中国2000—2013年直接物质投入及其与特定经济特征的关系,确定了资源利用强度变化趋势,评价了中国循环经济实践尤其是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发现2000—2013年中国直接物质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单位GDP直接物质投入先上升后下降,说明中国已进入了相对的减物质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是直接物质投入强度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中国的资源综合利用总量增加但综合利用率仍很低,未对直接物质投入强度产生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影响;未来中国直接物质投入总量和人均值在很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物质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燕.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
[2].王红.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减物质化趋势及循环经济成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5
[3].周俊龙,高杰,吴春雷.基于减物质化的绿色施工方法研究[J].城市住宅.2014
[4].王强.城市经济减物质化与服务业的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4
[5].李德山,杨超林,李腾飞.基于减物质化的中国产业部门能耗强度及CO_2排放强度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2
[6].王磊.基于减物质化分析的天津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
[7].张志彬,肖国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减物质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京、津、沪、渝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效率和“减物质化”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动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2
[9].丁志鹏,李德山,刘媛媛.中国产业部门能耗强度及减物质化研究——基于2007年能源投入产出表[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0].贺建林,李慢.湖南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基于经济减物质化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