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屏幕和电源管理芯片,屏幕由内至外包括:显示层、触控层和盖板,终端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显示层和盖板之间,无线充电线圈与触控层同层设置或异层设置,无线充电线圈的接口与电源管理芯片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时只需将终端设备的屏幕靠近无线充电底座,这样即使终端设备的壳体采用金属材料也不会影响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功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屏幕和电源管理芯片,所述屏幕包括:显示层、触控层和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显示层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电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屏幕和电源管理芯片,所述屏幕包括:显示层、触控层和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显示层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触控层位于同一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环绕在所述触控层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屏幕的非显示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触控层的上方;或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触控层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的环绕区域的面积和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的环绕区域的面积均为所述屏幕的面积的1\/2,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无线充电线圈还包括:第三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三无线充电线圈的环绕区域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的环绕区域具有第一重合区域,所述第三无线充电线圈的环绕区域与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的环绕区域具有第二重合区域,所述第一重合区域与所述第二重合区域的面积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隔磁片,所述隔磁片位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Z方向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片位于所述屏幕的非显示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为氧化铟锡线圈或纳米银线圈。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在终端设备上的应用日渐普及,无线充电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其中电磁感应方式是业内使用频率最高、普及度最广的无线充电技术方式,其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在初级线圈输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
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一般是在终端设备后盖内和无线充电底座内,分别嵌入接收端和发射端专用的线圈以及电源管理芯片,当电能输入到发射端线圈时就会产生磁场,接收端的线圈感应到磁场就会激发产生电流,从而实现为终端设备充电的过程。
由于金属会对电磁场产生屏蔽作用,在无线充电线圈之上不能覆盖金属材料,因此现有的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终端设备的后盖只能采用塑胶、玻璃等非金属材料,导致终端设备的壳体设计受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解决现有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功能与壳体设计无法兼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屏幕和电源管理芯片,所述屏幕包括:显示层、触控层和盖板,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显示层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时只需将终端设备的屏幕靠近无线充电底座,这样即使终端设备的壳体采用金属材料也不会影响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屏幕1和电源管理芯片(图中未示出),屏幕1包括:显示层11、触控层12和盖板13,终端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无线充电线圈14,无线充电线圈14设置在显示层11和盖板13之间,无线充电线圈14与电源管理芯片电连接。
上述电源管理芯片具有对终端设备的电能进行变换、分配、检测等管理功能,通过该电源管理芯片将无线充电线圈14内产生的电流输入终端设备的电池,实现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无线充电功能是通过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实现,因此也可以通过电源管理芯片将终端设备的电池中的电能输入无线充电线圈14,使终端设备自身可以作为充电装置为其它终端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即无线充电线圈14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既可以作为接收端线圈,也可以作为发射端线圈。
上述电源管理芯片可以采用现有的电源管理芯片,并通过现有的控制方式实现为终端设备自身进行充电,以及通过终端设备为其它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电源管理芯片的具体类型以及相应充电过程的控制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显示层11为终端设备的屏幕1中用于成像的组件,上述触控层12为终端设备的屏幕1中用于接收用户触控操作的组件,上述盖板13为终端设备的屏幕1中起保护作用的组件。
上述显示层11、触控层12和盖板13可以采用现有的组件,例如该触控层12可以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线路,该盖板13可以是玻璃盖板或者蓝宝石盖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显示层11、触控层12和盖板13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时只需将终端设备的屏幕靠近无线充电底座,这样即使终端设备的壳体采用金属材料也不会影响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功能。
进一步地,以终端设备是手机为例,当手机的无线充电线圈采用现有方式设置,即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手机后盖,若使用手机为其它设备进行充电,需要将其它设备放置在手机的后盖上,并将手机屏幕朝下放置,此时若手机收到新消息或者接到来电,用户由于无法看到屏幕可能导致遗漏消息。
当手机的无线充电线圈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式设置,即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手机屏幕内,在使用手机为其它设备进行充电时,只需将其它设备放置在手机的屏幕上,并将手机屏幕朝上放置,此时若手机收到新消息或者接到来电,用户可以通过看屏幕获知,避免消息遗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线圈14可以与屏幕1中的触控层12同层设置或者异层设置,以下针对无线充电线圈14与触控层12同层设置,以及异层设置的场景进行具体描述。
参见图1和图2,图中示出了无线充电线圈14与触控层12位于同一层的场景。
如图1和图2所示,无线充电线圈14环绕在触控层12的周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增加终端设备的屏幕1的厚度,利于控制终端设备整体尺寸。
图2示出无线充电线圈14的接口141从屏幕1的底部引出,可以理解的是,无线充电线圈14的接口14也可以从其他位置引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求对无线充电线圈14的接口14引出位置进行调整。
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的屏幕1在设计时,通常将触控层12与显示层11的面积设置为相同大小,以使屏幕1的显示区域101均具备触控功能。此时无线充电线圈14位于与屏幕1的非显示区域102,以终端设备是手机为例,无线充电线圈14位于手机屏幕的黑边位置。
可选地,无线充电线圈14为ITO线圈或纳米银线圈。ITO和纳米银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导电性,采用这两种材料制成的无线充电线圈14在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的同时,不会对显示层11的图像产生遮挡。这样,对于触控层12面积小于显示层11面积的场景,无线充电线圈14仍可环绕触控层12设置,无线充电线圈14的分布区域可以与屏幕1的显示区域101具有重叠部分。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终端设备还包括:隔磁片15,隔磁片15位于无线充电线圈14Z方向的下方,该Z方向指的是终端设备厚度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无线充电线圈14的下方设置隔磁片15,当无线充电线圈14用于终端设备自身充电时,隔磁片15能够防止终端设备内部的金属器件对磁场的衰减干扰,起到金属隔离的作用,防止能量浪费,提高充电效率;当无线充电线圈14用于为其它设备充电时,隔磁片15能增强无线充电线圈14的磁场强度,具有较高的磁性收敛效果,提高充电效率。
该隔磁片15的材料可以包括:铁氧体、非晶铁碳混合物及纳晶铁碳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隔磁片15不是透光材质,因此隔磁片15位于屏幕1的非显示区域102,以避免对显示层的遮挡。隔磁片15可以设置与显示层同层设置,即隔磁片15环绕显示层设置;隔磁片15也可以与显示层异层设置,例如:隔磁片15设置在显示层与无线充电线圈14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图2所示场景中,为使隔磁片15对无线充电线圈14磁场增强效果更佳,无线充电线圈14与隔磁片15正对设置,即无线充电线圈14的分布区域与隔磁片15的分布区域对应,两者均分布在屏幕1的非显示区域10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线圈与终端设备屏幕的触控层同层设置,在使终端设备的屏幕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同时,避免增加终端设备的屏幕的厚度,利于控制终端设备整体尺寸。
参见图3,图中示出了无线充电线圈14与触控层异层设置的场景。该无线充电线圈14可以位于触控层的上方,该无线充电线圈14也可以位于触控层的下方。
可选的,无线充电线圈14为ITO线圈或纳米银线圈。通过ITO和纳米银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导电性,使无线充电线圈14在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的同时,不会对显示层11产生遮挡。
进一步地,当无线充电线圈14与触控层异层设置时,在终端设备的屏幕内设置多个无线充电线圈14,通过多个无线充电线圈14提高终端设备整体的充电效率。
图3示出多个无线充电线圈14的接口141分别从不同方向引出,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无线充电线圈14的接口141也可以从相同方向引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求对各无线充电线圈14的接口141的位置进行调整。
图3示出的各无线充电线圈14的绕线方向及线圈匝数均相同,可以理解的是,各无线充电线圈14的绕线方向及线圈匝数也可以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求对各无线充电线圈14的绕线方向及线圈匝数进行调整。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终端设备的屏幕1中设置第一无线充电线圈1401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02,第一无线充电线圈1401的环绕区域的面积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02的环绕区域的面积均为屏幕1的面积的1\/2,第一无线充电线圈1401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02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的屏幕1中还设置第三无线充电线圈1403,第三无线充电线圈1403的环绕区域与第一无线充电线圈1401的环绕区域具有第一重合区域31,第三无线充电线圈1403的环绕区域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02的环绕区域具有第二重合区域32,第一重合区域31与第二重合区域32的面积相同。
以图3场景为例,第一无线充电线圈1401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02分别在终端设备屏幕1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布,通过第三无线充电线圈1403,使终端设备屏幕1的中部也分布有无线充电线圈,且第三无线充电线圈1403的环绕区域与第一无线充电线圈1401的环绕区域重叠,第三无线充电线圈1403的环绕区域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02的环绕区域重叠。这样,当终端设备需要充电时,终端设备屏幕的上中下任一部分与无线充电座相对均可以获得良好的充电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图3仅示出了终端设备屏幕中设置3个无线充电线圈的场景,对于在终端设备屏幕中设置其他数量的无线充电线圈,例如:4个、5个等,可以参照上述设置3个无线充电线圈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从终端设备整体尺寸控制的角度考虑,若终端设备对整体尺寸控制要求较高,由于多个无线充电线圈14能够增强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可以不用在终端设备内增加隔磁片,以避免增加终端设备的屏幕1的厚度。
若终端设备对整体尺寸控制要求较低,则可以在终端设备内增加隔磁片。该隔磁片的设置位置可以参照图1和图2中对隔磁片15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这样,隔磁片位于屏幕1的非显示区域,且隔磁片位于至少部分无线充电线圈14(如图3中屏幕1边缘处的部分无线充电线圈14)下方,进一步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线圈与终端设备屏幕的触控层异层设置,提高无线充电线圈设计自由度,通过设置多个无线充电线圈,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158136.X
申请日:2019-07-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48622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H04M1/02
专利分类号:H04M1/02;H02J50/00;H02J7/00
范畴分类:39A;
申请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86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步步高大道283号
发明人:王珅
第一发明人:王珅
当前权利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代理人:许静;刘伟
代理机构:1124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