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肿瘤论文_石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骨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发性,骨肿瘤,磁共振,断层,价值,长骨,骨盆。

原发性骨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石岩[1](2019)在《X线平片、CT及MRI对四肢原发性骨肿瘤诊断效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比较了X线平片、CT及MRI对四肢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效能。回顾性收集了2012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92例四肢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了各病理类型四肢骨肿瘤发病部位、影像学检查特征和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判断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显示,92例患者中原发性骨肿瘤发生在肱骨为9.78%(9/92),尺、桡骨为7.61%(7/92),手骨为5.43%(5/92),肩胛、锁骨为2.17%(2/92),股骨为38.04%(35/92),胫、腓骨为17.39%(16/92),足骨为5.43%(5/92),髋骨为14.13%(13/92);X线对骨质增生/硬化和骨膜反应成像较佳,分别占85.87%和57.61%;CT对骨质增生/硬化、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成像较佳,分别占92.39%、66.30%、85.87%;MRI对软组织肿块、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骨髓水肿成像均较佳,分别占94.57%、82.61%、64.13%、22.83%。92例四肢骨肿瘤中,X线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4.57%,均低于CT、MRI诊断的灵敏度(依次为95.65%、97.83%),特异度82.14%,低于CT和MRI的89.29%,而MRI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7.83%、89.29%、95.83%。X线、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0.855,均低于MRI的ROC曲线下面积0.942。本文发现X线片、CT、MRI对四肢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各有优势,尽管MRI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较高,但是将叁者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定位定性诊断,避免出现漏诊误诊。(本文来源于《影像科学与光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吴昊,吴汉华,贺茂林[2](2019)在《瘤段骨巴氏法灭活回植术治疗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瘤段骨巴氏法灭活回植术治疗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6月,采用瘤段骨切除、体外巴氏法灭活后回植治疗13例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1~27岁,平均17.4岁。肿瘤位于肱骨中上段2例,股骨中上段2例,股骨中下段6例,胫骨中上段2例,胫骨中段1例。Enneking分期:ⅠB期3例,ⅡA期5例,ⅡB期5例。病理诊断: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2例。病程3~8个月,平均4.8个月。瘤段骨长度为8~16 cm,平均12.5 cm。术后定期随访,评估灭活骨状态及并发症,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评估肢体功能。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79个月,平均50.5个月。11例患者无瘤生存;2例因局部软组织复发行截肢术,其中1例截肢术后因肺部转移死亡。所有患者均无骨吸收、短缩、内固定障碍并发症发生。4例截骨端不愈合,其中3例以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1例保守治疗观察。干骺端截骨端愈合时间为10~15个月,平均12.6个月,愈合率90.9%(10/11);骨干截骨端愈合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7.0个月,愈合率72.7%(8/11);截骨端总愈合率81.8%(18/22)。术后1例发生灭活骨骨折、1例发生切口裂开并感染。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MSTS-93评分为21~28分,平均25.3分。结论对于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瘤段骨巴氏法灭活回植术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保肢术式。(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姜微,刘海博[3](2019)在《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照分析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47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根据经典骨盆肿瘤四区法对其进行分区,对比分析其X线、CT和MRI表现的差异。结果:髋周骨肿瘤发病率为软骨肉瘤>骨肉瘤>浆细胞瘤>淋巴瘤>尤因肉瘤,多区发病多见。虫蚀状骨破坏18例、渗透状破坏13例,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均匀14例、不均匀11例;非髋周肿瘤发病率为软骨肉瘤>浆细胞瘤>尤因肉瘤>骨肉瘤>淋巴瘤,发病区域无特殊性。髋周肿瘤虫蚀状骨破坏18例,渗透状破坏13例;非髋周肿瘤虫蚀状骨破坏14例,渗透状破坏2例。髋周肿瘤周围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较均匀14例,不均匀11例;非髋周肿瘤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均匀12例,不均匀10例。结论: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发病区域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戴丽娜[4](2019)在《DR、CT、MRI诊断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X线摄影(DR)、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准确性。方法 42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均接受DR、CT、MRI诊断,比较叁种方式在诊断骨肿瘤良性和恶性时的准确率。结果经病理和手术证实, 42例骨肿瘤患者中良性27例,其中软骨母细胞瘤4例,黏液纤维瘤1例,脂肪瘤1例,骨血管瘤1例,骨巨细胞17例,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恶性肿瘤15例,其中长骨造釉细胞瘤1例,淋巴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骨肉瘤9例。对于良性骨肿瘤, DR的准确率为48.15%, MRI的准确率为81.48%, CT的准确率为77.78%, MRI和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DR检查,叁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恶性骨肿瘤, DR的准确率为60.00%, MRI的准确率为73.33%, CT的准确率为80.00%,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中, DR、CT、MRI叁种诊断方式有一定的区别, CT、MRI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7期)

郑如潮[5](2019)在《六君子汤加减防治脾胃气虚型原发性骨肿瘤年轻患者化疗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年轻的化疗中的脾胃气虚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联合应用六君子汤加减和“盐酸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盐酸甲氧氯普胺”方案对于化疗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的74例(75例,脱落1例)原发恶性骨肿瘤化疗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均采用《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呕吐》界定的高致吐化疗方案(包括AP+I,AP+2M+I,MAID,VAC+IE),检验两组基线一致。观察组用“盐酸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盐酸甲氧氯普胺”叁药联用为主要方案,于第一组化疗药上药前执行,其后每次化疗药上药前重复一次“地塞米松+盐酸甲氧氯普胺”联用,共用药4天。治疗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经中医师辨证后予六君子汤加减,于化疗上药前3天开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共7剂。应用《肿瘤欧洲临床学术会议标准》和《中医肿瘤学》评分标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了化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治疗组与观察组患者在性别(x~2=2.680,P=0.160)、年龄(t=0.119,P=0.906)、文化水平(x~2=0.218,P=0.816)、肿瘤类型(x~2=1.014,P=0.602)、转移情况(x~2=0.066,P=1.000)、肿瘤部位(x~2=0.569,P=0.752)、化疗方案(x~2=1.418,P=0.341),两组基线一致。治疗组和观察组化疗恶心呕吐相关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86.49%和97.30%,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2.902,P=0.088)。治疗组和观察组无论依据《肿瘤欧洲临床学术会议标准》(x~2=3.430,P=0.330)还是依据《中医肿瘤学》消化系统症状分度标准(x~2=5.676,P=0.225),病例的整体分布情况均没有显着差别,但通过疗效评价证实,治疗组的疗效略优于观察组(x~2=5.506,P=0.019)。两组间骨髓抑制情况无明显差异(x~2=0.505,P=0.918)。治疗组和观察组在试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这些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嗜睡、乏力、便秘、头痛、皮疹、胸闷、咳嗽。不良反应的整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x~2=0.107,P=0.744)。结论六君子汤与“盐酸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盐酸甲氧氯普胺”方案联合应用对年轻骨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及化疗进程无影响,且安全性较高,对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症状、身体状态有明显改善,对中医证候学的改善也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吴汉华[6](2019)在《青年长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保肢的疗效分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重建保肢术式及是否全程规范化化疗在青年长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应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到2017年在我院行广泛切除骨肿瘤后重建骨缺损保肢的49例青年四肢长管状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年龄在11-30岁之间,平均年龄17.9±4.6岁,按照不同重建保肢术式及是否全程规范化化疗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间的非肿瘤学并发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长期生存率、肢体MSTS功能等综合分析比较。结果:(1)不同保肢术式的非肿瘤学并发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生存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2)瘤段灭活生物学重建保肢可获得比肿瘤假体置换机械重建保肢更好的MSTS肢体功能;(3)在广泛切除恶性骨肿瘤的前提下,局部治愈率与是否全程规范化化疗无关;(4)与未规范化化疗患者相比,完整有效规范化化疗的患者可获得较低的远处转移率、较好的远期生存率等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1)完整切除恶性骨肿瘤,确保外科切除边缘恶性细胞阴性,获得良好的局部治愈率;(2)依据患者的年龄、病灶部位、外科分期、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肿瘤病理性质采用合适的保肢技术;(3)完整有效规范化化疗有效清除远处微小转移病灶,降低远处转移率,提升长期生存率。(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孟亮[7](2019)在《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本次研究49例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均为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均实施CT检查与X线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11例患者为肿瘤样病变,15例患者为恶性肿瘤,21例患者为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5.9%;X线检查:10例患者为肿瘤样病变,12例患者为恶性肿瘤,18例患者为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81.6%;病理:12例患者为肿瘤样病变,15例患者为恶性肿瘤,22例患者为良性肿瘤。CT检查准确率95.9%高于X线检查准确率81.6%,差异显着(P<0.05);CT检查准确率95.9%与病理检查100.0%比较没有差异(P> 0.05)。结论:CT诊断在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极大的提高了诊断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张涛[8](2018)在《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共102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CT检查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X线检查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51例患者,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检查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平片检查诊断方法相比,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应用CT检查诊断的价值较高,能够提高病变检出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8年08期)

申一鸣,贾强男[9](2018)在《SPECT/CT、MRI及X线对良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PECT/CT、MRI及X线对良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至9月100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SPECT/CT、MRI及X线叁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比较叁种方法对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价值,并对不同类型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SPECT/CT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87.50%,准确度92%,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87.5%,MRI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88.24%,特异度90.63%,准确度89%,阳性预测值为95.24%,阴性预测值78.38%,X线片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67.65%,特异度84.38%,准确度73%,阳性预测值为90.2%,阴性预测值55.10%;SPECT/CT(χ~2=15.41,P<0.001)、MRI(χ~2=8.382,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χ~2=12.5,P<0.001)、MRI(χ~2=8.317,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对骨肉瘤、尤文肉瘤、骨髓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及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对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结论 SPECT/CT、MRI对原发性骨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比常规X线片较好,但是X线片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上准确性较高,临床上可采取联合使用来提高诊断的效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8年06期)

谢紫东,王成名[10](2018)在《CT、DR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CT、X线平片摄影(DR)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患者168例,所有患者均行CT、DR检查诊断,然后再行手术病理检查。通过对照病理检查结果,比较CT、DR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CT对良性骨肿瘤诊断的检出率为87.3%(89/102)明显高于DR的60.8%(6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3,P<0.05),CT对恶性骨肿瘤诊断的检出率为77.3%(51/66)明显高于DR的56.1%(3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6,P<0.05)。结论 CT、DR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CT的诊断准确率优于DR。(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原发性骨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瘤段骨巴氏法灭活回植术治疗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6月,采用瘤段骨切除、体外巴氏法灭活后回植治疗13例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1~27岁,平均17.4岁。肿瘤位于肱骨中上段2例,股骨中上段2例,股骨中下段6例,胫骨中上段2例,胫骨中段1例。Enneking分期:ⅠB期3例,ⅡA期5例,ⅡB期5例。病理诊断: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2例。病程3~8个月,平均4.8个月。瘤段骨长度为8~16 cm,平均12.5 cm。术后定期随访,评估灭活骨状态及并发症,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评估肢体功能。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79个月,平均50.5个月。11例患者无瘤生存;2例因局部软组织复发行截肢术,其中1例截肢术后因肺部转移死亡。所有患者均无骨吸收、短缩、内固定障碍并发症发生。4例截骨端不愈合,其中3例以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1例保守治疗观察。干骺端截骨端愈合时间为10~15个月,平均12.6个月,愈合率90.9%(10/11);骨干截骨端愈合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7.0个月,愈合率72.7%(8/11);截骨端总愈合率81.8%(18/22)。术后1例发生灭活骨骨折、1例发生切口裂开并感染。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MSTS-93评分为21~28分,平均25.3分。结论对于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瘤段骨巴氏法灭活回植术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保肢术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骨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石岩.X线平片、CT及MRI对四肢原发性骨肿瘤诊断效能比较[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9

[2].吴昊,吴汉华,贺茂林.瘤段骨巴氏法灭活回植术治疗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3].姜微,刘海博.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

[4].戴丽娜.DR、CT、MRI诊断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9

[5].郑如潮.六君子汤加减防治脾胃气虚型原发性骨肿瘤年轻患者化疗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6].吴汉华.青年长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保肢的疗效分析对比[D].广西医科大学.2019

[7].孟亮.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8].张涛.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J].中国处方药.2018

[9].申一鸣,贾强男.SPECT/CT、MRI及X线对良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

[10].谢紫东,王成名.CT、DR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骨肿瘤的分类及分型-图1 骨肉瘤的常用分型...CDFI血流Ⅱ级,肿块内及周边均见血流,...蛋白在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第四节 骨韧带样纤维瘤-图1-3-4-1 A~D骨韧...右肾盂下端囊肿第四节 骨韧带样纤维瘤-图1-3-4-1 A~D骨韧...

标签:;  ;  ;  ;  ;  ;  ;  

原发性骨肿瘤论文_石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