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二中学730030
摘要:近两年来我校数学学科组致力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发中学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如何构建有效的信息环境、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善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与策略,从而促进数学实践活动课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具体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目标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环境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在此背景下,各地各学校纷纷行动起来,组织开展符合自身条件,展示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纷纷开发出来。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下面就我校进行的一些工作,论述如下。
一、研发数学校本课程的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校本课程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必须实际而具体,不能过高或抽象,要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原有数学课程的有益补充,形成以原有课程为主体,校本课程为辅的搭配形式;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把中学数学教材中的探究与拓展的问题开发成课程;把教材中的链接和阅读材料也开发成课程。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的课后习题中,都有三个层次的习题,其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探究拓展,这一层次的问题都有一定研究性学习的味道,而且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进一步引伸拓展,让它成一节研究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自主探究,通过数学实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培养了他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另外在教材中还有很多的连接和阅读材料,这些都是一些背景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面的,但是限于教材的篇幅大多数是点到为止。而我们可以将它的相关知识拓展,做成一个主题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海量知识去学习相关的数学史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前人是如何做研究的,让他们知道研究的艰辛和知识得来的不易!
2.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传统的数学教育客观上建构了一个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学生的知识获取主要通过书本和老师,容易使学生僵化、机械、静止地看问题,学生在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在校本课程的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重视通过计算机呈现真实任务,启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验证数学课程中难以理解和消化的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延伸。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个新的学习动力。
3.及时征求反馈,不断改进探索过程。在实践中,从学生和听课教师两大方面征求反馈信息,完善——实践——整改——最终定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课程实施结果完全可能是个发散的结果,而不一定是应试教育下的确定的“答案”。因为基于同一条件下的地理事件往往由于种种变化产生分异,所以数学校本课程的编写样式不应是结论式,而是求索式;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不重课堂教学结果,而重课堂教学结果的探索过程。
4.协商数学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征求教务处和备课组长的意见,课题组内讨论协商数学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借助于校本选修的契机和平时一般的数学课时,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使之达到每周不少与两节课的目标。
5.确立数学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当把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开发出来,我们将对内容进行分类,其中对于现有知识的补充和加强的,可适当安排在平时的数学课时中,作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其中对数学技能要求较高,属于数学建模部分的,可适当以数学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也可在校本选修课中开展;其中作为数学史的介绍或是对数学知识的延伸的,可作为校本选修课,让学生选修课进行选修学习。
三、数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还要探索信息技术下评价体系中的各方面改进,如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重心等问题,使评价过程尽量公正、公平、公开,对教学过程起推动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1]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
[2]崔允吴刚平傅建明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2期。
[3]张永铃谈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办法.教育探索,2004年第10期。
[4]孔凡哲马云鹏论数学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程资源.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