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元素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堆肥,元素,模式,草菇,流速,碳纤维。
氮元素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兴祥,孔令强,夏建明,陈文书,孙春根[1](2019)在《PAN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氮元素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元素是聚丙烯腈(PAN)纤维中的主要结构元素之一,在热处理过程中不断以小分子的形式脱除,为了探索氮元素含量变化与热处理程度的关系,对同一种PAN纤维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以及不同线密度PAN纤维在相同热处理条件下得到的碳纤维样品中氮元素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热处理温度有利于脱氮反应的进行,氮元素的脱除主要集中在高温碳化阶段。线密度越低,碳化阶段氮元素相对含量越低,线密度低有利于提高碳化脱氮反应的进行。(本文来源于《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王健,沈玉君,刘烨,丁京涛,孟海波[2](2019)在《畜禽粪便与秸秆厌氧-好氧发酵气肥联产碳氮元素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沼气工程的气肥联产工艺中,厌氧发酵产气与好氧发酵产肥互相独立,产气和产肥周期均较长、有机肥品质差,影响工程的高效运行。为缩短发酵周期、提高产气效率和有机肥品质,该研究将猪粪、鸡粪和秸秆混合进行15和30 d的干法厌氧发酵,将得到的沼渣添加秸秆辅料混合,分别设置65%和70%的发酵物料初始含水率进行15 d的高温好氧发酵,对比分析了不同厌氧-好氧发酵组合对产气和产肥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发酵阶段,混合物料的日产气率自发酵开始后逐渐上升,并在第8天达到最高峰,至第15天降至峰值的50%以下,此时累积产气量达到30 d发酵周期的71%,平均容积产气率达到1.91 m~3/(m~3?d),比发酵30 d平均容积产气率高41.5%。好氧发酵阶段,各处理组碳元素含量持续下降,氮元素含量先下降后增加,所得发酵产物均达到腐熟标准。采用15 d厌氧发酵所获得的沼渣进行好氧发酵,所得发酵产物的电导率、腐殖化程度和发芽指数均优于采用30 d厌氧发酵所获得的沼渣进行好氧发酵所得的发酵产物,同时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也较其分别提高了6.0%~21.7%和3.0%~10.2%,不同好氧发酵物料初始含水率对发酵产物的品质影响较不明显。因此,采用厌氧、好氧发酵周期均为15 d的组合,可缩短发酵周期、大幅提高产气效率和发酵产物的碳氮营养元素含量,有利于提高沼气工程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烨,孟海波,王健,沈玉君,丁京涛[3](2018)在《畜禽粪便与秸秆混合发酵及贮藏阶段沼液中碳氮元素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沼液从产生到贮藏期间碳氮元素的变化规律,将猪粪、鸡粪和秸秆混合,进行中温厌氧发酵,并在常温下以密闭静置、密闭搅拌、敞口静置、敞口搅拌等4种方式贮藏沼液,跟踪并分析了猪、鸡粪和秸秆混合发酵沼液在厌氧发酵及贮藏期间碳、氮元素的形态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厌氧发酵阶段,沼液中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浓度均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在15.0%~36.1%之间,其中TOC在第18 d达到最高浓度(6467 mg·L~(-1)),TN在第23 d达到最高浓度(4181 mg·L~(-1))。贮藏阶段,沼液中的TOC、TN浓度均有所降低,TOC先下降后升高,总体降低幅度较小(2.9%~12.0%),降幅顺序为敞口静置<敞口搅拌<密闭静置<密闭搅拌;TN先升高后降低,总体降低幅度较大(4.2%~56.2%),降幅顺序为密闭静置<密闭搅拌<敞口静置<敞口搅拌。综上,厌氧发酵18~23 d的沼液碳氮元素含量最高,采用密闭静置方式并缩短贮藏时间可减少沼液贮藏过程氮元素的损失。(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辉平,曲绍轩,马林,范育明,赵书光[4](2018)在《菌渣二次栽培草菇过程中基质内碳氮元素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料栽培杏鲍菇后的菌渣再用于栽培草菇,是目前食用菌栽培基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试验对杏鲍菇栽培前后以及草菇栽培前后的培养料进行取样分析,检测培养料中总碳、总氮、木质素和总糖含量变化。检测结果发现,杏鲍菇栽培过程,培养料含氮量从1.74%提高到1.89%,含碳量从35.83%下降到31.50%,碳氮比显着下降,木质素相对含量从26.61%降低到20.63%;杏鲍菇菌渣堆制过程中,含氮量进一步提高,达到2.21%,含碳量35.29%,碳氮比15.97%,木质素相对含量提升到33.92%;经过栽培草菇,培养料含氮量降低到1.94%,含碳量下降到29.52%,碳氮比15.24%,木质素相对含量下降到24.61%。分析表明,杏鲍菇和草菇均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能有效地提高培养料含氮量,栽培过程中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高于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8年01期)
薛帅[5](2016)在《桃叶片氮元素含量年变化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试验研究了上海市21个桃园9个品种叶片氮含量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9个品种叶片氮含量变化有各自的特点。新凤蜜露氮含量随采样时间推移而降低,NH01园区叶片和NH02园区叶片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氮含量变化较大;玉露蟠桃、锦绣黄桃、白凤塔桥、大团蜜露、油桃叶片氮含量年变化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湖景塔桥、大团湖景叶片氮含量整体变化较大。同一品种施N量不同的园片,叶片氮含量也不同。新凤蜜露因NH01园区的单株施N量大于NH02园区,因此NH01园区叶片氮含量最高值大于NH02园区叶片氮含量最高值。总体上来看,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各品种叶片氮含量较稳定,在此期间适合营养诊断。(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杜欢欢,黄本胜,邱静,洪昌红,杨清书[6](2015)在《氮元素降解随流速的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采用循环环境水槽试验对流速对氮元素降解过程的影响进行的研究。研究中,分别监测了不同流速条件下水体的氨氮、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了pH随流速变化对氮元素主要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水体pH主要受氮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其值的变化与氨氮、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的浓度变化显着性相关,其与流速同样关系紧密,无论是氨化反应占主导阶段,还是硝化、反硝化反应占主导的阶段,均是流速越大,pH越高。(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5年12期)
孙衍卿,孙震,张景来[7](2015)在《污泥水热液化水相产物中氮元素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临界水直接液化是实现污泥资源化的一种潜在手段.针对污泥亚临界水热液化水相产物中氮元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范围内,水相产物中总氮的质量浓度ρ(TN)在2 867.62~4 171.30mg·L-1之间变化,氮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氨氮(NH+4-N)和有机氮(Org-N),其中NH+4-N占54.6%~90.7%,Org-N占7.4%~44.5%,ρ(NO-3-N)远远低于ρ(NH+4-N)及ρ(Org-N).反应温度是影响氮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相同反应时间下ρ(TN)和ρ(Org-N)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反应时间的延长,ρ(TN)和ρ(Org-N)逐渐增加,而ρ(NH+4-N)则呈现出先增加,后平稳,再些许减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耿立威,高尚,田沛东,滕洪辉[8](2013)在《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堆肥过程中氮元素形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平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木屑为调理剂进行了好氧堆肥,研究了堆肥过程中氮元素形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体中主要存在NH4+-N、V-NH3、NO3-N、TN和有机氮等N的形态,经过微生物的硝化和氨化等矿化作用,在温度和pH等外部条件影响下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堆肥初期,温度较低、pH下降,NH4+-N基本不变,NO3-N、TN和有机氮均下降,氮元素主要以水溶性小分子有机氮形式随渗沥水流失;堆肥中期,温度较高、pH升高,NH4+-N和V-NH3先升高后降低,NO3-N、TN和有机氮均呈上述趋势;堆肥后期,VNH3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整个堆肥周期,氮元素主要以有机氮形态存在,其次是氨态氮和硝态氮.(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苏朋,何艳,徐建明,吴建军[9](2012)在《添加氮素条件下促腐菌剂对秸秆分解过程中碳氮元素变化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产淹育水稻土(黄泥田)及水稻秸秆为供试材料,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素(尿素、猪粪)及促腐菌剂添加对秸秆分解的影响,探讨了秸秆腐解效果及其过程中碳氮元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菌剂添加可促进尿素和猪粪两种氮素处理中CO_2—C的释放,但对猪粪处理的促进作用优于尿素处理。就CO_2—C释放速率而言,尿素处理小于猪粪处理,这种差异在菌剂添加后变得显着(P<0.05);就CO_2—C累积释放量而言,无论添加菌剂与否,尿素处理均极显着小于猪粪处理(P<0.01)。菌剂添加对氮素总量及其中NH_4~+—N和NO_3~-—N的转化无显着影响。无论添加菌剂与否,尿素处理与猪粪处理中NH_4~+-N和NO_3~-—N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总体而言,猪粪添加在补给黄泥田氮素水平的同时可促进秸秆的快速腐解,是适用于华中稻区低产黄泥田的冬季固碳保氮、夏季快速腐解的土壤快速培肥措施。(本文来源于《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20)
张天文,包卫洋,高磊,单洪伟,马甡[10](2012)在《对虾高位池精养和生态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变化及对底栖细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原位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两种较为典型的对虾养殖模式—高位池精养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沉积物中碳、氮元素的变化和其对底栖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两种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元素含量都是呈上升趋势,高位池精养模式中C∶N值呈下降趋势,而生态养殖模式中C∶N值则呈上升趋势。(2)底栖细菌的呼吸量及其生物量变化呈显着正相关。单位生物量的底栖细菌代谢力变化和沉积物中C∶N值有关。在高位池精养模式中,沉积物C∶N值较高(>16.59),单位生物量底栖细菌代谢力保持恒定;在生态养殖模式中,沉积物C∶N值较低(<15.58),单位生物量底栖细菌代谢力随C∶N值的上升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氮元素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沼气工程的气肥联产工艺中,厌氧发酵产气与好氧发酵产肥互相独立,产气和产肥周期均较长、有机肥品质差,影响工程的高效运行。为缩短发酵周期、提高产气效率和有机肥品质,该研究将猪粪、鸡粪和秸秆混合进行15和30 d的干法厌氧发酵,将得到的沼渣添加秸秆辅料混合,分别设置65%和70%的发酵物料初始含水率进行15 d的高温好氧发酵,对比分析了不同厌氧-好氧发酵组合对产气和产肥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发酵阶段,混合物料的日产气率自发酵开始后逐渐上升,并在第8天达到最高峰,至第15天降至峰值的50%以下,此时累积产气量达到30 d发酵周期的71%,平均容积产气率达到1.91 m~3/(m~3?d),比发酵30 d平均容积产气率高41.5%。好氧发酵阶段,各处理组碳元素含量持续下降,氮元素含量先下降后增加,所得发酵产物均达到腐熟标准。采用15 d厌氧发酵所获得的沼渣进行好氧发酵,所得发酵产物的电导率、腐殖化程度和发芽指数均优于采用30 d厌氧发酵所获得的沼渣进行好氧发酵所得的发酵产物,同时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也较其分别提高了6.0%~21.7%和3.0%~10.2%,不同好氧发酵物料初始含水率对发酵产物的品质影响较不明显。因此,采用厌氧、好氧发酵周期均为15 d的组合,可缩短发酵周期、大幅提高产气效率和发酵产物的碳氮营养元素含量,有利于提高沼气工程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元素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兴祥,孔令强,夏建明,陈文书,孙春根.PAN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氮元素含量的变化[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9
[2].王健,沈玉君,刘烨,丁京涛,孟海波.畜禽粪便与秸秆厌氧-好氧发酵气肥联产碳氮元素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刘烨,孟海波,王健,沈玉君,丁京涛.畜禽粪便与秸秆混合发酵及贮藏阶段沼液中碳氮元素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4].李辉平,曲绍轩,马林,范育明,赵书光.菌渣二次栽培草菇过程中基质内碳氮元素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8
[5].薛帅.桃叶片氮元素含量年变化动态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6
[6].杜欢欢,黄本胜,邱静,洪昌红,杨清书.氮元素降解随流速的变化规律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5
[7].孙衍卿,孙震,张景来.污泥水热液化水相产物中氮元素变化规律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5
[8].耿立威,高尚,田沛东,滕洪辉.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堆肥过程中氮元素形态变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苏朋,何艳,徐建明,吴建军.添加氮素条件下促腐菌剂对秸秆分解过程中碳氮元素变化影响的研究[C].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2
[10].张天文,包卫洋,高磊,单洪伟,马甡.对虾高位池精养和生态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变化及对底栖细菌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论文知识图
![一0Eo认一ZNa:La3+=4:8,160c0反应24小时...](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045424.nh0064&suffix=.jpg)
![不同运行阶段氮元素变化趋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HJKZ2013050280003&suffix=.jpg)
![C /N为6时的氮元素变化曲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HJXX2007060100006&suffix=.jpg)
![氮元素变化曲线](/uploads/article/2020/01/06/15d84ecdd1d1d01e5bd0f41a.jpg)
![一11挂膜期氮元素的变化情况](/uploads/article/2020/01/06/8ca19b9d8fbc85c211e8ea36.jpg)
![氮元素变化曲线图](/uploads/article/2020/01/06/f0592dc79f38dd7cd3a1f17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