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剂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剂,油橄榄,芽孢,烷烃,有机溶剂,精馏,丁醇。
溶剂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夏鹏飞,杨雪,段文达,全凯军[1](2019)在《基于新型溶剂系统筛选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HEMW(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系统组成基于9×9表新型溶剂系统筛选的方法应用于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橄榄苦苷、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和羟基酪醇。方法通过测定目标物在4种溶剂体系中的分配系数K值并在LogK值和溶剂系统数之间构建相关的线性关系,筛选出最佳溶剂系统HEMW(1.2∶8.8∶1.7∶8.3,V/V)进行HSCCC分离油橄榄叶提取物并优化了流速、转速及进样量等参数。结果计算所得HEMW (1.2∶8.8∶1.7∶8.3,V/V)为溶剂系统,流速为1.5 mL/min、转速为950 r/min、进样浓度为20 g/L从500 mg油橄榄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5.8 mg橄榄苦苷、17.7 mg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及6.8 mg羟基酪醇,且3种化合物纯度均大于90%。结论本研究表明9×9表溶剂系统筛选应用于HSCCC分离天然产物领域中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并为HSCCC溶剂系统快速筛选及提高其从复杂体系中分离制备目标化合物的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疏其朋,李佳书,李进龙[2](2019)在《石脑油液液萃取脱环烷烃和芳烃溶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己烷和环己烷混合物模拟石脑油,选取乙醇、环丁砜、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N,N-二甲基乙酰胺为萃取剂,通过GC方法测定了单一萃取剂和复合萃取剂对模拟石脑油的液液平衡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单一溶剂脱环性能均较差,复合溶剂对环己烷有一定分离效果,但分配系数和选择性不能同时满足要求。以DMF为主萃取剂,将其与CY11组成复合萃取剂,对实际石脑油进行了脱环芳效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MF+CY11复合溶剂可显着提高环己烷的分配系数和选择性,对C_5~C_s环烷烃和芳烃有良好的分离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胡晟源,刘姝,来蒋丽,顾张慧,柴金龙[3](2018)在《耐有机溶剂蛋白酶产生菌MSP05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燕尾港受污染海域筛选耐有机溶剂蛋白酶产生菌,确定该菌的分类地位,并对其所产溶剂稳定性蛋白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20%(V/V)甲苯作为筛选压力,筛选耐有机溶剂极端微生物,通过产蛋白酶筛选培养基筛选产蛋白酶的菌株,并利用摇瓶发酵进行复筛,最后对产酶菌株进行鉴定并对粗酶的性质进行测定。结果:筛选获得耐有机溶剂蛋白酶产生菌MSP05,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性质将其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10.0,Cu~(2+)、Mn~(2+)对酶有激活作用,Mg~(2+)、Fe~(3+)和Ba~(2+)对酶具有抑制作用。在50%乙醇中,25℃、140 r/min振荡72 h后仍能保持50%以上酶活力。结论:分离获得耐有机溶剂蛋白酶产生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MSP05,对有机溶剂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21期)
李珂[4](2018)在《有机溶剂/水两相中酶法合成非天然氨基酸以及甲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与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天然手性氨基酸做为小分子探针和重要的药物前体,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研究、手性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手性药物等领域。已有的化学合成方法存在工艺复杂、收率低、成本高及污染严重等问题。转氨酶具有较宽的底物特异性,较快的催化速度,高对映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和无需辅酶的再生等这些特性,使得该酶成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非天然氨基酸的制备合成。本项目通过构建一个以大肠杆菌芳香族氨基酸转氨酶(AroAT)为主的多酶反应体系,在水相-有机相双相介质中,不对称催化合成非天然氨基酸。此方法旨在消除/减少转氨酶酶促反应中的种种弊端,优化反应条件和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酶的生物催化效率。本研究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表达纯化大肠杆菌芳香族氨基酸转氨酶(AroAT)以及偶联酶,来自发酵氨基酸球菌(Acidaminococcus fermentans)的α-酮戊二酸脱氢酶(HGDH),并测定转氨酶在水相介质中催化非天然氨基酸的酶动力学常数。实验结果显示:AroAT具有很强的合成L-苯丙氨酸衍生物的能力,如L-2-氟苯丙氨酸、L-4-氟苯丙氨酸和L-4-甲氧基苯丙氨酸。苯丙酮酸的邻取代衍生物:2-氟苯丙酮酸是一种良好的底物,其活性只比与天然底物4-羟基苯丙酮酸略低。用甲氧基取代4-羟基苯丙酮酸苯环对位的羟基,会使活性降低31%,而用氟基取代则使活性降低61%。2)研究酶在有机/水相两相中的耐受性。实验结果发现:在酶偶联体系中加入双倍浓度的HGDH能弥补由于10%乙醇造成的活力降低的问题。且在10%的乙醇的存在下,AroAT对于天然底物4-羟基苯丙酮酸的整体催化效率(kcat/Km)提高了 50%,而对于底物4-甲氧基苯丙酮酸的整体催化效率下降了 15.4%。3)测定多酶反应体系催化合成的最终产物的转化率和光学纯度。以100 mML-谷氨酸、4 mM 4-羟基苯基丙酮酸为底物,体系中加入偶联酶HGDH和乙醇脱氢酶ADH,和10%乙醇,反应2小时,最终能获得产物L-酪氨酸(产率为85.3%,ee值大于99%)。在完成了多酶反应体系的构建和体系在有机溶剂/水两相中的应用后,为了进一步的研究微生物在生物降解领域的应用以及研究与甲苯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的酶,针对甲苯降解菌进行筛选,鉴定,对其降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甲苯在化工业、医药行业中作为合成原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甲苯也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它能污染土壤和水源,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传统降解甲苯的方法费时费力,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法降解甲苯不仅效果优良而且成本低廉,因此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研究前景。本论文从化工厂排污口分离出了多株能降解甲苯的细菌,通过降解甲苯的速度和浓度进行复筛,挑选出了叁株降解效率比较高的菌,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研究各种不同的条件对菌株降解甲苯能力的影响。且对降解甲苯有关的基因进行了克隆,构建了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的表达菌株,将其纯化后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从化工厂排污口分离到了七株能降解甲苯的菌株,其中有叁株菌降解甲苯的能力更强,分别编号为L1、L2、L3。以细菌基因组为模板和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将PCR产物测序后,通过Blast比对发现菌株L1、L3和芽孢杆菌属的相似性很高。进一步对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试验,推测L1为短芽孢杆菌,L3为梭形芽胞杆菌。2)比较降解甲苯的速度,其中L3菌株24h可以将433 mg/L的甲苯完全降解,而L1菌株48h还不能将433 mg/L的甲苯全部降解,L3的降解效果更好。因此,选L3作为高效甲苯降解菌进行后续的研究。通过对培养基pH,培养温度,菌种接入量和初始甲苯浓度的改变来研究理化因素对菌株降解甲苯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温度为30℃,pH为8.0时降解效果最好。接种量和降解的速率呈正相关,接种量高于9%时由于接种量已经达到饱和对降解速率影响不大。L3可以将浓度为433 mg/L的甲苯很快降解掉,但当甲苯浓度在541.25 mg/L以上时降解速度就变得非常缓慢,30 h时,L3可以将浓度为541.25 mg/L的甲苯降解93.87%,将浓度为649.5 mg/L的甲苯降解80.49%。3)对降解甲苯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利用pET23a构建了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0)的表达载体。重组蛋白通过His-tag进行纯化,纯化出的产物蛋白浓度为8.3 mg/mL。对纯化的C230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发现酶的热稳定性一般,其最适温度是30℃。酶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性比酸性条件下高,最适pH值为8.0。Mg2+和Fe2+对酶活有明显提高;Cu2+会使酶活性降低;Ca2+和Fe3+基本不影响酶活。EDTA作为金属离子螯合剂,对酶活性影响不大。酶在4℃条件下,保存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09)
吴传昌[5](2017)在《抽余油综合利用过程中的萃取精馏溶剂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抽余油是催化重整生成油经芳烃抽提后剩余的副产物馏分,芳烃及硫、氮、重金属等杂质含量极低,含有大量正己烷、甲基环戊烷、正庚烷和甲基环己烷等饱和烃,特别适合生产优质、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原料。其中组分正己烷和甲基环戊烷的沸点相差3.1℃,正庚烷和甲基环己烷的沸点相差2.5℃,通过普通精馏实现有效分离需要较大的回流比和理论板数,分离较为困难。本文研究以萃取精馏改进正己烷体系和正庚烷体系的分离纯化过程。根据待分离体系的性质考虑溶剂的极性以及能否与待分离组分生成氢键,运用性质约束法进行溶剂初选,缩小筛选范围。为克服溶剂筛选过程中纯理论预测精确度低、纯实验筛选工作量重且筛选范围窄的缺陷,再采用基团贡献法和汽液相平衡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正己烷体系和正庚烷体系萃取剂的筛选,进一步缩小筛选范围并确认最佳萃取溶剂。本文在常压下使用双循环平衡釜进行汽液相平衡实验,分别测定了正己烷-乙二醇二甲醚、正己烷-乙酸异丁酯、正己烷-乙酸仲丁酯、甲基环戊烷-乙二醇二甲醚、甲基环戊烷-乙酸异丁酯、正庚烷-乙酸仲丁酯、甲基环己烷-乙酸仲丁酯、正己烷-苯甲醇、甲基环己烷-苯甲醇及甲基环戊烷-苯甲醇10组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用Wilson热力学模型对汽液平衡数据进行回归,回归计算后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拟合良好,可作为流程模拟与精馏设计的基础数据。借助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以筛选得到的苯甲醇为萃取剂,对正己烷-甲基环戊烷体系和正庚烷-甲基环己烷体系进行萃取精馏模拟计算。对于萃取精馏塔,考察了理论板数、回流比、溶剂比、萃取剂与原料进料位置、萃取剂与原料进料温度7个操作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得到较佳的操作条件。本文通过萃取精馏实现了正己烷-甲基环戊烷、正庚烷-甲基环己烷两个近沸物系的分离,对萃取精馏分离正己烷-甲基环戊烷、正庚烷-甲基环己烷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宋震[6](2017)在《油品深度萃取脱硫过程的离子液体溶剂计算机辅助筛选与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各国对成品燃油硫含量要求逐渐提高和现存可开采原油资源不断劣质化,开发非加氢深度脱硫技术已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在众多探索中,基于离子液体的萃取脱硫技术,因兼具萃取单元操作条件温和、工艺简单与离子液体物理化学性质独特、可设计性强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替代脱硫技术之一。然而,考虑到无数可能的阴阳离子组合,通过实验方法筛选离子液体费时费力、成本高、且几乎不可能找到最优选择,因此基于理论预测的计算机辅助离子液体筛选或设计方法成为亟待突破的共性关键技术。本文将围绕油品深度萃取脱硫体系进行离子液体理论筛选和设计,以期获得具有高分离性能和实际应用前景的脱硫溶剂,并丰富和完善现有筛选设计方法,促进离子液体在分离领域的广泛应用。首先,根据萃取脱硫体系"溶剂敏感性"(对萃余相中离子液体含量要求严格)的特性及现有筛选只考虑无限稀释情况下分配系数和选择性(β~∞、S~∞)的缺点,提出了采用COSMO-RS模型综合考察离子液体萃余相溶解度(Sol)、β~∞和S~∞的改进的热力学筛选方法。为了验证COSMO-RS对萃取脱硫体系热力学性质的预测准确性,通过模型预测与实验系统地研究了离子液体在模型油烃类中的溶解度、离子液体阳离子链长对其萃取脱硫β~∞和S~∞的影响、水含量对离子液体萃取脱硫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COSMO-RS模型对以上性质均具有很好的定性和可接受的定量预测效果,且COSMO-RS分子指纹信息σ-profile及能量分析可合理地解释阴阳离子结构等各因素对以上性质的影响。在验证了 COSMO-RS模型的准确性之后,对萃取脱硫体系进行了离子液体的热力学筛选。通过分析阴离子、阳离子烷基取代数目和链长对各热力学指标的影响,选择[C_4MIm][H_2PO_4]为适合该体系的萃取剂;并结合离子液体溶解度、液液相平衡(LLE)及多级萃取实验证实了该离子液体优良的萃取脱硫性能,说明了所提热力学筛选方法的可靠性。其次,考虑到热力学筛选中基于无限稀释活度系数(γ~∞)的β~∞和S~∞无法反映真实分离体系特定组成、特定浓度及离子液体摩尔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建立了以真实萃取情况下基于质量LLE的分配系数(β)、选择性(S)和溶剂损失(SL)作为热力学分离性能评价指标,并结合基团贡献(GC)模型熔点和黏度预测、Aspen Plus流程模拟的系统性离子液体筛选方法。在萃取脱硫实例研究中,通过COSMO-RS模型对比基于γ~∞、摩尔LLE和质量LLE的筛选表明,所提出的基于质量LLE的β、S、SL可更合理高效地识别出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离子液体;GC物性预测同样排除了很多满足热力学指标、但物性不适于萃取应用的离子液体,印证了物性评价步骤的必要性;连续萃取脱硫过程模拟证明了所选离子液体均具有比常规基准溶剂环丁砜更好的过程性能,其中[C_1OC_3Py][For]和[C_2C_1Py][Lac]过程性能最佳。此外,基于过程性能与热力学指标的离子液体排序不同,说明以过程性能确定最优溶剂是必要的。最后,鉴于萃取脱硫体系被大量实验研究的特点及COSMO类模型定量预测准确性无法保证的不足,提出了由实验数据扩展UNIFAC-IL模型,并联立GC熔点和黏度模型形成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问题,结合流程模拟评价的系统性离子液体设计方法。通过大量萃取脱硫体系相关的γ∞及LLE实验数据扩展并验证了 UNIFAC-IL模型,结果表明所得模型对该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具有非常可靠的定量预测效果;联合UNIFAC-IL模型与GC熔点和黏度模型,形成了以基于质量的多元萃取脱硫体系LLE而得的β×S为目标函数,以结构可行性、热力学分离性质和关键物性为约束条件的MINLP问题,并通过问题分解法求解得到了 44个比环丁砜更具实际应用前景的离子液体;通过过程模拟证明了求解MINLP所得离子液体均具有比基准溶剂环丁砜更佳的过程性能,并最终确定[C_5MPy][C(CN)_3]为其中最优的萃取脱硫溶剂。(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0)
段伟伟[7](2016)在《玉米黄粉脱色的有机溶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黄粉为原料,采用不同有机溶剂对其进行索氏浸提脱色,以罗维朋色度值和分光光度法为指标对有机溶剂脱色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丙酮浸提可有效脱色,料液比1∶10(g/L),浸提温度50℃,时间3 h,脱色率可达91.4%。两种检测方法结合,可减少采用单一检测方法造成的误差。(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18期)
陈琦,周奎[8](2016)在《正丁醇-异丁醇体系汽液平衡关联及萃取溶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进一步萃取精馏分离正丁醇-异丁醇提供参考依据,建立了单级循环汽液平衡装置,测定了正丁醇-异丁醇的汽液平衡(VLE)数据,用最小方差法(LVM)关联模拟,用Van Ness-Mrazek法验证了热力学一致性。采用UNIFAC预测法基础上的气相色谱实验法进行最佳萃取溶剂筛选,选择一组萃取溶剂,分别测定溶剂与正丁醇-异丁醇之间的汽液平衡数据,比较相对挥发度和选择度,最终选择甘油作为最佳萃取溶剂。通过验证实验,可得到质量分数为97.42%的正丁醇和99.68%的异丁醇。(本文来源于《南通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黄倩,韩新才,王文生,高玲,易婷[9](2016)在《棉花枯萎病新杀菌剂毒力测定中助溶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对棉花枯萎病新杀菌剂毒力测定没有干扰的安全助溶溶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种有机溶剂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毒力和安全性。结果表明:丙酮、DMF和DMSO对棉花枯萎病菌的EC50值分别是161395.4、2704.8、1848.5 mg/L,以丙酮的毒力最低;其相对安全的质量浓度区间分别为0~161395.4、0~2704.8、0~1848.5 mg/L,抑菌率分别为0~9.2%、0~22.2%、0~6.8%,以丙酮最为安全。因而首选安全助溶有机溶剂为丙酮,其安全质量浓度区间为0~50000 mg/L。(本文来源于《棉花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刘森[10](2016)在《燃烧后二氧化碳捕获高效胺溶剂的快速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全球变暖的问题日益突显,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二氧化碳(C02)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当前,其排放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间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碳捕获技术随之到广泛的研究和发展。已知的CO2捕获技术中,化学吸收法中的胺基捕获法因其快吸收速率和大吸收容量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但高额的操作成本成为该技术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吸收剂的再生能耗通常占到了整个碳捕获流程操作成本的70%以上。因此,高效吸收剂的选择成为胺基捕获法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根据现有的溶剂筛选方法和吸收剂的循环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速率模型的CO2高效捕获剂的快速筛选法,即多重快速筛选法。该筛选法是基于综合的吸收解吸流程,吸收过程的温度为40℃,解吸过程的温度设置在80℃,且胺溶液筛选前通过预处理过程带有一定的初始贫液负载,两个过程分别持续60m1n。第一部分工作:首先,使用多重快速筛选法对30wt%的单乙醇胺(MEA)溶液进行了重复筛选实验和多重循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MEA溶液的两次重复筛选实验负载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基本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1.52%;同时MEA溶液的多重循环实验结果表明两次吸收解吸筛选的循环容量分别为0.158和0.159摩尔C02/摩尔胺,循环容量基本保持不变,且包括预处理过程在内的叁次循环实验的吸收速率和解吸速率随负载变化的曲线基本重合。以上结果验证了多重快速筛选法应用于溶剂筛选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验证了溶剂多重循环的稳定性。随后,使用多重快速筛选法测试了30wt%的MDEA、DEEA、AMP和DEA溶液,循环容量结果表明CO2的捕获效率顺序依次为:AMP>DEA>DEEA>MEA>MDEA,而该实验结果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平衡的快速筛选法的结果。此外,通过所有单一胺溶剂的多重快速筛选实验的气相和液相的物料衡算得到气相和液相的负载的绝对平均误差(AAD)为2.65%,显示了实验结果是可靠的。最后,使用Aspen模拟软件在中式规模实验条件下对流程模拟结果进行了放大模拟实验,流程模拟结果显示单一胺溶剂的捕获效率顺序和多重快速筛选法的结果相吻合,验证了筛选结果指导进一步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工作:使用多重快速筛选法对总浓度为5mol/L的MEA和DEEA混合溶液进行了最佳摩尔配比的快速筛选实验,MEA和DEEA的摩尔配比分别为4:1、3:2、2.5:2.5、2:3和1:4。实验结果表明:摩尔配比为2.5:2.5的MEA/DEEA的混合溶液有最快的吸收速率,摩尔配比为1:4的混合溶液具有最快的解吸速率;随着DEEA在溶剂体系中的摩尔配比的增大,混合溶液的吸收速率随之减小,而解吸速率则随之增大;多重快速筛选法的循环容量随DEEA摩尔配比的增大先增加然后减少,而基于平衡模型的快速筛选法的循环容量只随DEEA的摩尔配比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摩尔配比为2.5:2.5的混合溶液具有最大的循环容量,为0.233摩尔C02/摩尔胺,该混合胺溶液的C02捕获性能相较5mol/L的MEA溶液提高了46.5%。然后,通过所有混合溶剂体系的快速筛选实验的气相和液相的物料衡算,得到其绝对平均误差(AAD)为2.80%,表明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16)
溶剂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正己烷和环己烷混合物模拟石脑油,选取乙醇、环丁砜、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N,N-二甲基乙酰胺为萃取剂,通过GC方法测定了单一萃取剂和复合萃取剂对模拟石脑油的液液平衡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单一溶剂脱环性能均较差,复合溶剂对环己烷有一定分离效果,但分配系数和选择性不能同时满足要求。以DMF为主萃取剂,将其与CY11组成复合萃取剂,对实际石脑油进行了脱环芳效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MF+CY11复合溶剂可显着提高环己烷的分配系数和选择性,对C_5~C_s环烷烃和芳烃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剂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玉,夏鹏飞,杨雪,段文达,全凯军.基于新型溶剂系统筛选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疏其朋,李佳书,李进龙.石脑油液液萃取脱环烷烃和芳烃溶剂的筛选[J].石油化工.2019
[3].胡晟源,刘姝,来蒋丽,顾张慧,柴金龙.耐有机溶剂蛋白酶产生菌MSP05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8
[4].李珂.有机溶剂/水两相中酶法合成非天然氨基酸以及甲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与降解特性研究[D].湖北大学.2018
[5].吴传昌.抽余油综合利用过程中的萃取精馏溶剂筛选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6].宋震.油品深度萃取脱硫过程的离子液体溶剂计算机辅助筛选与设计方法[D].华东理工大学.2017
[7].段伟伟.玉米黄粉脱色的有机溶剂筛选[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
[8].陈琦,周奎.正丁醇-异丁醇体系汽液平衡关联及萃取溶剂筛选[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
[9].黄倩,韩新才,王文生,高玲,易婷.棉花枯萎病新杀菌剂毒力测定中助溶剂的筛选[J].棉花科学.2016
[10].刘森.燃烧后二氧化碳捕获高效胺溶剂的快速筛选研究[D].湖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