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宽带电磁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宽带电磁脉冲,无人机数据链,前门耦合,辐照效应
超宽带电磁法论文文献综述
杜宝舟,张冬晓,程二威[1](2018)在《超宽带电磁脉冲对无人机辐照耦合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宽带电磁脉冲易对无人机射频前端薄弱器件低噪声放大器造成击穿失效的问题,进行了超宽带电磁脉冲前门耦合规律的研究。利用仿真软件模拟了超宽带电磁脉冲对无人机辐照前门耦合过程,得到了电磁脉冲耦合到无人机内部电磁薄弱元器件前的节点电压、电流时域波形。结果表明,电磁脉冲经前门耦合传播至薄弱器件前端电路的最大瞬时功率大于器件所能承受的最大输入功率,容易对低噪声放大器击穿从而导致数据链无法正常工作,下一步应考虑有针对性地在低噪声放大器前端加装防护电路。(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8年04期)
黄刘宏,张耀辉,李跃波,孟萃,杨杰[2](2017)在《超宽带电磁脉冲实时监测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高功率电磁脉冲环境实时监测,设计改进了一种雨滴状电小单极子天线,研编了高功率电磁环境实时监测软件,结合匹配设计的微波光子链路和高性能示波器等,组建了一套四通道的超宽带电磁脉冲实时监测系统。试验表明:该系统对频率范围小于1. 5 GHz,电场峰值范围4~64 kV/m的超宽带电磁脉冲信号均能实现良好的波形监测,且通过增减监测天线内置的衰减器还能进一步扩展可测的场强范围。监测系统同时能够实现实时的时域和频域波形显示,幅值提取与告警等功能。该系统可用于防护工程内外部空间高功率电磁环境监测,可为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工程电磁脉冲防护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防护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李婷婷[3](2017)在《基于超宽带电磁脉冲源的热声成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热声成像(Microwave-Induced Thermoacoustic Imaging,MITI)技术拥有较大穿透深度、高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联合了微波成像和超声成像二者的优点。因此,该技术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应用潜能,是一种新型无损医学检测方式。首先,微波热声成像技术使用脉冲微波为激发源照射成像组织;然后,成像组织吸收辐射出的微波能量,产生热膨胀效应并激发出超声波;最后,以超声波信号为重建信息,借助图像重建算法重建出反映受辐射部位组织吸收微波特性的热声图像。微波热声成像技术可应用于组织介电特性分布成像研究中,依据生物组织在不同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微波吸收特性差异,该技术可以进行非入侵式、分辨率和对比度高的医学无损检查。尽管微波热声成像技术的穿透深度、图像对比度和分辨率已经较高,但仍要继续提高;目前,热-声之间的转换效率依旧很低,热声成像的激发源功率却很大,存在对成像组织造成热损伤的潜在风险。传统热声成像激励源脉宽一般在0.1-1?s之间,激励微波能量密度约几2cmmJ,成像分辨率在0.1-1 mm之间。伴随微波热声成像技术向医学临床领域的应用推进,热-声转换效率和图像分辨率有效地提高、微波辐射剂量有效的降低是决定发展该技术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压缩激励源脉冲宽度可以将成像系统分辨率和热-声转换效率提高,同时改善成像存在的热损伤危害。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基于超宽带电磁脉冲源的热声成像技术研究,该研究使用的脉冲功率源可产生10 ns超短脉冲微波信号。按照热声成像理论基础,讲述了几类热声成像中常用的重建算法。本文以设计和搭建基于超宽带电磁脉冲源的热声成像系统为主,并通过仿体和生物组织成像实验来研究该系统的成像能力;通过不同层面marker阵列实验来研究该系统的成像范围;通过开门关门实验来研究环境因素对成像质量的影响;通过铜板反射实验来探索提高微波热声成像中能量耦合效率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放大器和不同类型超声探头实验来研究硬件设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开展本文内容研究使得基于超宽带电磁脉冲源的热声成像技术面向临床应用迈出关键一步,同时给予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7)
李其信[4](2016)在《高功率超宽带电磁脉冲测量及辐射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超宽带技术已逐渐在无线通信、雷达、定位和电磁脉冲武器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电磁脉冲武器,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核型新概念武器,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研究。电磁脉冲武器的核心为高功率超宽带电磁脉冲源和高效的辐射装置。实际使用时,我们需要实时地监测脉冲源输出信号与辐射装置反射信号的特征,所以系统中还必须有相应的高功率超宽带测量装置。本文主要内容是针对现有脉冲源,研究设计满足要求的测量及辐射装置。首先,本文对电磁脉冲信号的瞬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脉冲信号的测量方法,并总结了高功率超宽带TEM喇叭天线的设计方法。其次,考虑到常规分压器测量装置没有方向性,本文创新性地使用定向耦合器实现分压功能。仿真分析了定向耦合器在对脉冲信号测量时的基本特性,给出了设计参考原则。根据仿真模型进行了实物加工与测试,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定向耦合器可以同时对脉冲源输出信号和辐射装置反射信号实现一定的“双向测量”。最后,根据系统指标要求,对现有同轴馈电巴伦和辐射面渐变方式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复合函数渐变形式,优化设计并加工了一款高功率超宽带TEM喇叭天线,并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测量与分析。仿真和实测的结果表明该天线能有效地辐射高功率超宽带的电磁脉冲信号。(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韩静[5](2015)在《无线电引信超宽带电磁效应数据聚类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战场上无线电引信面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高功率微波武器形成的能量型干扰波形,对其战场生存能力产生了巨大威胁,而超宽带(UWB)电磁脉冲作为高功率微波武器中的“头号杀手”,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它对引信的作用是一个综合因素,与其脉宽、重频、峰值功率等参数有直接关系。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提取UWB效应数据的相关参数,并以此获取各参数与引信失效的关系是无线电引信超宽带电磁环境效应评估的关键一步。国内外相关机构已经开展了许多超宽带电磁效应实验研究,也获得了大量的相关效应数据,但由于UWB信号自身多参量的特征,决定了电磁效应数据的高维复杂无规律性,目前尚无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很好的对效应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聚类的数据分析算法。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在传统电磁效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超宽带电磁效应数据自身的特点提出了聚类的数据分析算法。其次,详细介绍了聚类分析算法的相关理论,明确了聚类的通用流程,重点介绍了两类经典的模糊聚类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和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并通过两类算法的性能对比明晰了本文选用模糊C均值来处理电磁效应数据的原因。最后,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某型号无线电引信的超宽带电磁效应数据进行了仿真验证,其中FCM算法在二维空间实现了效应数据两两参数的识别和分类,KFCM算法对FCM的仿真结果做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在叁维空间实现了效应数据的有效分类。通过仿真获得了UWB电磁脉冲的主要参数对该型号无线电引信造成损伤的最佳干扰阈值,也就是超宽带的最佳干扰波形,实验结果证明了聚类算法的有效性,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无线电引信超宽带电磁效应的评估和探究无线电引信失效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1-01)
李永亮,闫晓鹏,郝新红,岳凯,金星[6](2014)在《超宽带电磁脉冲对典型引信的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晰超宽带电磁脉冲对典型无线电引信的干扰和损伤影响,应用时域有限积分法对典型无线电引信腔体耦合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以典型无线电引信腔体及其低频电路板实际结构为对象进行建模,仿真研究了超宽带电磁脉冲对该引信腔体的耦合特性,分析了引信高低频电路间连线过孔参数和脉冲参数对耦合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加装印刷电路板对耦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圆形和正方形孔缝相比,矩形孔缝的耦合系数受极化方向的影响显着;脉冲上升时间越小,耦合系数越大;加装印刷电路板后,腔体相同位置处耦合系数下降,谐振频率改变。(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4年07期)
李文兴,王春艳,李思[7](2012)在《环焦天线的超宽带电磁脉冲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磁脉冲对通信系统的危害问题,研究了环焦天线与超宽带电磁脉冲(UWB-EMP)的耦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宽度为0.2ns的单UWB-EMP信号源沿环焦天线轴线入射,当脉冲源与天线相距50m时,耦合进入天线的能量比较小,但是耦合到的瞬间峰值电流很大,会对通信系统造成危害。根据损伤干扰相关阈值门限,当距离大于1000m时,耦合能量低于干扰阈值门限,脉冲不再对通信系统产生危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10期)
王磊,祝转民,董开封,蒋延生[8](2011)在《超宽带电磁脉冲天线阵互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超宽带电磁脉冲天线组阵后可提高主射方向的峰值功率及增益。但由于非线性阵元因素,必须考虑阵元间互耦效应。以恒阻抗TEM喇叭天线为阵元,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了超宽带天线阵的互耦效应,研究表明,耦合强弱与阵元间距及频段有关,互耦增强了超宽带天线阵的低频辐射能力,使远场主射方向脉冲峰峰值有所增加。上述结论对于超宽带电磁脉冲天线阵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飞行器测控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冉丹,M.K.维克多洛维奇[9](2011)在《超宽带电磁脉冲探测油水界面》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光谱折射模型,分析了水平井储层模型媒质的复介电系数和岩性特征。数值模拟和分析了纳秒、亚纳秒电磁脉冲在储层模型中的传播过程。用振荡天线发射宽度0.3纳秒到3.0纳秒的超宽带电磁脉冲,在地质雷达收发器120分贝动态范围内,确定了油水界面的最大探测深度是从0.8米到1.2米。根据测出的油水界面超宽带反射脉冲的延迟时间、油水界面反射后发射脉冲和接收脉冲的平均频率,确定出发射器到油水界面的距离。(本文来源于《国外测井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肖金石,刘文化,张世英,张金华[10](2010)在《超宽带电磁脉冲对腔体孔缝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孔缝耦合对超宽带电磁脉冲干扰和毁伤电子设备的影响,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长方腔体上不同形状的孔缝耦合效应进行了数值研究。选取mm量级的微小孔缝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入射角度、不同脉宽的激励源对耦合效应的影响,得到了孔腔共振效应、孔缝增强效应和腔体内场强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长方孔在孔缝附近存在明显的增强效应,超宽带脉冲对正叁角孔和方阵的耦合系数最小,脉宽短的入射脉冲耦合效应明显强于脉宽长的脉冲,耦合效应基本随入射角的减小而缓慢减小。(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0年12期)
超宽带电磁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高功率电磁脉冲环境实时监测,设计改进了一种雨滴状电小单极子天线,研编了高功率电磁环境实时监测软件,结合匹配设计的微波光子链路和高性能示波器等,组建了一套四通道的超宽带电磁脉冲实时监测系统。试验表明:该系统对频率范围小于1. 5 GHz,电场峰值范围4~64 kV/m的超宽带电磁脉冲信号均能实现良好的波形监测,且通过增减监测天线内置的衰减器还能进一步扩展可测的场强范围。监测系统同时能够实现实时的时域和频域波形显示,幅值提取与告警等功能。该系统可用于防护工程内外部空间高功率电磁环境监测,可为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工程电磁脉冲防护提供数据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宽带电磁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杜宝舟,张冬晓,程二威.超宽带电磁脉冲对无人机辐照耦合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8
[2].黄刘宏,张耀辉,李跃波,孟萃,杨杰.超宽带电磁脉冲实时监测系统研制[J].防护工程.2017
[3].李婷婷.基于超宽带电磁脉冲源的热声成像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4].李其信.高功率超宽带电磁脉冲测量及辐射装置设计[D].西北大学.2016
[5].韩静.无线电引信超宽带电磁效应数据聚类分析方法[D].北京理工大学.2015
[6].李永亮,闫晓鹏,郝新红,岳凯,金星.超宽带电磁脉冲对典型引信的耦合效应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
[7].李文兴,王春艳,李思.环焦天线的超宽带电磁脉冲耦合效应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8].王磊,祝转民,董开封,蒋延生.超宽带电磁脉冲天线阵互耦效应研究[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1
[9].冉丹,M.K.维克多洛维奇.超宽带电磁脉冲探测油水界面[J].国外测井技术.2011
[10].肖金石,刘文化,张世英,张金华.超宽带电磁脉冲对腔体孔缝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