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晶合金苯选择加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己烯,表征,合金,催化剂,活性,论文,Fe。
非晶合金苯选择加氢论文文献综述
刘寿长,赵淑惠,王争,刘艳丽,吴咏梅[1](2006)在《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纳米非晶合金Ru-Fe-B/ZrO_2催化剂表征与操作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 novel Ru-Fe-B/ZrO2 catalyst with high activity and high selectivity for benzene hydrogenation to cyclohexene has been developed. The index of the catalyst γ40=226 h-1 which expresses 226g benzene conversion per gram catalyst per hour, and the selectivity to cyclohexene of the catalyst reaches 81.6% at a benzene conversion of 40%,.The amorphous alloy character was confirmed by means of XRD, TEM and SAED, and the texture parameters such a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 pore structure,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pore volume etc were measured by N2 physical adsorp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pilot experiment, the effects of ZrO2,the concentration of zinc ion and pretreatment on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in the reaction system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the suitable composition of the system was as follows : H2O(V) / C6H6 =2: 1, Cat(m)/ZrO2(m) =1:2,[Zn2+] =0.50~0.60 mol L-1. The reaction time is 10~15min. The maximal yield of cyclohexene is about 50%.(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6-07-01)
姬永亮[2](2003)在《钌系非晶合金催化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催化剂制备条件: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单一助剂Fe、Zn、Cu、Co的Ru—M—B/ZrO_2非晶合金催化剂,确定了最佳的M/Ru比值为2%(质量分数,下同),最佳的Ru/ZrO_2的比值为13%~16%。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双助剂Fe、Cu的Ru—Fe—Cu—B/ZrO_2催化剂,在Fe/Ru为2%、Cu/Ru为1.5%时加氢效果最好。 化学还原法制备的不同载体BaSO_4的Ru—M—B/BaSO_4催化剂加氢效果不如使用ZrO_2的催化剂,研究表明ZrO_2的作用是分散活性组分、提高活性及选择性。 化学还原法制备的使用不同还原剂HCHO的Ru—Co/ZrO_2催化剂加氢效果与使用KBH_4或NaBH_4的相当。 2.加氢反应条件: 探讨了加氢过程中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的影响,确定了苯选择加氢反应的适宜压力在4MPa~5MPa之间,适宜的温度在403K~423K之间。 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和预处理最高温度的提高,苯转化率降低,环己烯选择性提高。 3.催化剂寿命: 用连续寿命实验和前后寿命实验两种方法考察了催化剂的寿命。与Ru—B/ZrO_2催化剂相比,Ru—Zn—B/ZrO_2催化剂具有较缓的活性下降趋势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Ru—Zn—B/ZrO_2催化剂中助剂Zn的作用是抑制催化剂粒径增大,防止催化剂烧结,延长催化剂寿命。Ru—Zn—B/ZrO_2催化剂在高温下经过长时间的处理后,颗粒长大,活性和选择性下降,寿命缩短。催化剂经再生后,可以重复使用。 4.催化剂表征: XRD图及SEM图表明,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钌系催化剂为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粒度测定显示,加氢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与钌系催化剂粒径大小有关,催化剂粒径应控制在5nm左右。 BET比表面测定表明,载体ZrO_2可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并抑制钌微晶颗粒的长大。 使用还原剂HCHO的Ru—Co/ZrO_2催化剂的TG—DTA图表明,在673K以前催化剂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钉系非晶合金催化苯选择加组制环己烯的研究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超过673K催化剂才被缓慢氧化,说明Ru一C以2102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在Dl’A图中只有一个明显的放热峰,表明在473K下Ru一Co友扮02样品由非晶态转变成晶态,没有中间态。 主要结论: 1.化学还原法制备的Ru一C。一B/z心2非晶合金催化剂采用了新型的助催化剂CoclZ,用于苯选择加氢反应,取得了较好的加氢效果,突破了以往Fe或zn作助剂的限制. 2.采用不同的方法探讨了钉系催化剂的寿命,研究了助剂在延长催化剂寿命方面的作用,为钉系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3-05-01)
非晶合金苯选择加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催化剂制备条件: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单一助剂Fe、Zn、Cu、Co的Ru—M—B/ZrO_2非晶合金催化剂,确定了最佳的M/Ru比值为2%(质量分数,下同),最佳的Ru/ZrO_2的比值为13%~16%。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双助剂Fe、Cu的Ru—Fe—Cu—B/ZrO_2催化剂,在Fe/Ru为2%、Cu/Ru为1.5%时加氢效果最好。 化学还原法制备的不同载体BaSO_4的Ru—M—B/BaSO_4催化剂加氢效果不如使用ZrO_2的催化剂,研究表明ZrO_2的作用是分散活性组分、提高活性及选择性。 化学还原法制备的使用不同还原剂HCHO的Ru—Co/ZrO_2催化剂加氢效果与使用KBH_4或NaBH_4的相当。 2.加氢反应条件: 探讨了加氢过程中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的影响,确定了苯选择加氢反应的适宜压力在4MPa~5MPa之间,适宜的温度在403K~423K之间。 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和预处理最高温度的提高,苯转化率降低,环己烯选择性提高。 3.催化剂寿命: 用连续寿命实验和前后寿命实验两种方法考察了催化剂的寿命。与Ru—B/ZrO_2催化剂相比,Ru—Zn—B/ZrO_2催化剂具有较缓的活性下降趋势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Ru—Zn—B/ZrO_2催化剂中助剂Zn的作用是抑制催化剂粒径增大,防止催化剂烧结,延长催化剂寿命。Ru—Zn—B/ZrO_2催化剂在高温下经过长时间的处理后,颗粒长大,活性和选择性下降,寿命缩短。催化剂经再生后,可以重复使用。 4.催化剂表征: XRD图及SEM图表明,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钌系催化剂为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粒度测定显示,加氢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与钌系催化剂粒径大小有关,催化剂粒径应控制在5nm左右。 BET比表面测定表明,载体ZrO_2可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并抑制钌微晶颗粒的长大。 使用还原剂HCHO的Ru—Co/ZrO_2催化剂的TG—DTA图表明,在673K以前催化剂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钉系非晶合金催化苯选择加组制环己烯的研究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超过673K催化剂才被缓慢氧化,说明Ru一C以2102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在Dl’A图中只有一个明显的放热峰,表明在473K下Ru一Co友扮02样品由非晶态转变成晶态,没有中间态。 主要结论: 1.化学还原法制备的Ru一C。一B/z心2非晶合金催化剂采用了新型的助催化剂CoclZ,用于苯选择加氢反应,取得了较好的加氢效果,突破了以往Fe或zn作助剂的限制. 2.采用不同的方法探讨了钉系催化剂的寿命,研究了助剂在延长催化剂寿命方面的作用,为钉系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晶合金苯选择加氢论文参考文献
[1].刘寿长,赵淑惠,王争,刘艳丽,吴咏梅.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纳米非晶合金Ru-Fe-B/ZrO_2催化剂表征与操作条件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6
[2].姬永亮.钌系非晶合金催化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