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学手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息技术,手段,小组,澳门,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进国[1](2020)在《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随着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多媒体课堂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变革,拓宽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渠道,扩展了师生的学习眼界。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枯燥感;其次,信息技术能与数学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完美融合,更好地培养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维度的学科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本文笔者通过日常教学探索,提出几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20年01期)
盛立新[2](2019)在《多媒体手段下的“古诗微剧本”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具身可以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实感具身,就是亲身体验所产生的效应;实境具身,就是通过客观存在的或现代多媒体手段下的情境再现而产生的具身效应;离线具身,就是他人根据主体的经验,运用传神的语言描述,使人产生具身效应。在"古诗微剧本"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具身体验,能提升个体感知信息的鲜活体验与加工。一、实境具身:从"走近"到"走进"1.从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本文来源于《小学科学(教师版)》期刊2019年12期)
甘东海[3](2019)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孩童期初入学阶段以来,语文就一直是必学的基础学科。语文的良好学习,能有效地提高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而这叁种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基本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综合素养,因此,任何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中职阶段也不例外。在互联网得到广泛运用的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手段在各行各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采用更现代化的、更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如此,教学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贴合学生的生活,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24期)
张瑜[4](2019)在《小组合作学习及其评价手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江苏高考英语改革正在悄然进行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我们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然而我们看到在很多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极大地阻碍了新课标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多样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评价手段,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观点得以抒发、交流,个性得以解放,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学生英语》期刊2019年46期)
张平[5](2019)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互联网及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的应用,一方面支持生动性教学,增添学习趣味性;另一方面支持直观化教学,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把握与深入理解,同时激发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这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大有益处。因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根本目标,探讨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趣味、高效、实用的数学课堂。(本文来源于《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叁)》期刊2019-12-20)
朱宏宇[6](2019)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大型历史建筑本科测绘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澳门世遗历史城区叁座教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测绘实习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必不可少,是学生调查研究、认识建筑的重要手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测绘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文章通过对澳门世遗历史城区叁座教堂建筑本科测绘教学实践的总结,探讨一套适合于本科生的、切实可行的大型历史建筑测绘课堂教学的方法——一种数字化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测绘方法。即以全站仪作为数字化测量工具,解决无法进行"接触式"测量的、精准度难于保证的异形目标的测量;以传统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完成可进行"接触式"的测量以及异形空间的测量。(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2期)
任珍文,杨超,印茂伟,吴明娜,刘洋[7](2019)在《基于OnlineJudge的计算机编程课程实践教学手段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程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作业考察方式不合理、抄袭现象存在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在线Online Judge学习测评系统的计算机类编程课程教学实践手段优化改革思路,以满足该类课程实践性强的需要,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使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改革手段在最近几届学生上应用实践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证明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程序实践应用能力。该实践手段既可以为程序设计类课程提供在线实验平台,还可以为蓝桥杯、ACM程序设计竞赛以及编程类科技竞赛等大赛提高平台服务。(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曹海荣[8](2019)在《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刚入学的小学生,实现了盼望很久的能背着书包到学校里学习的意愿。他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参加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每一项活动都力争按老师的要求做好,学习成为他们迫切需要的事情,可是,好景不长,时过不久,他们开始厌倦学习了,每次上学都要家长催促多少次,才无可奈何地背起书包,个别学生甚至发展到把上学视为畏途。本文主要对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9年35期)
柴小春[9](2019)在《分析应用创新科技手段提升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历经十年发展,高校教学资源库已经具备优质教学资源,但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教学资源库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使用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根据我国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从VR技术、云技术、多媒体技术与App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除了提升教学思路、水平与理念外,进一步突破技术层面限制,通过应用创新科技手段增强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效率,为高校日后建设教学资源库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50期)
许德凯[10](2019)在《小学体育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说教学有规律、有原则;"教学无法"则说没有固定的模式,条条大道通罗马;"教学得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受益。为此,在体育教学设计上,要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向促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必须充分利用形式上、内容上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50期)
教学手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具身可以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实感具身,就是亲身体验所产生的效应;实境具身,就是通过客观存在的或现代多媒体手段下的情境再现而产生的具身效应;离线具身,就是他人根据主体的经验,运用传神的语言描述,使人产生具身效应。在"古诗微剧本"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具身体验,能提升个体感知信息的鲜活体验与加工。一、实境具身:从"走近"到"走进"1.从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学手段论文参考文献
[1].王进国.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
[2].盛立新.多媒体手段下的“古诗微剧本”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
[3].甘东海.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4].张瑜.小组合作学习及其评价手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2019
[5].张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C].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叁).2019
[6].朱宏宇.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大型历史建筑本科测绘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澳门世遗历史城区叁座教堂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7].任珍文,杨超,印茂伟,吴明娜,刘洋.基于OnlineJudge的计算机编程课程实践教学手段优化[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9
[8].曹海荣.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尝试[J].当代家庭教育.2019
[9].柴小春.分析应用创新科技手段提升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效率[J].智库时代.2019
[10].许德凯.小学体育课教学方法与手段[J].课程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