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残留矿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矿柱,稳定性,地压,数值,地质,矿体,围岩。
残留矿柱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张文龙,钟生元,周英烈[1](2019)在《充填体下残留矿柱回采地压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残留矿柱的回采条件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残矿周边的采空区及空区内存留的充填体等都会影响回采过程中周边矿岩的稳定性。文章以石湖金矿350 m中段3047试验采场的顶底柱回采为工程背景,因采场内留存有大量的干式充填体,为了保障顶底柱回采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方案对比研究采用声发射+应力+位移为主要监测手段的地压监测系统,并通过监测所获得的数据,分析试验采场在回采过程中对周边围岩及采场内的地压影响规律,避免灾害事故,保障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湖南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6期)
[2](2019)在《脉状矿体残留矿柱回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技术运用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学、采矿学、数值计算等理论分析,采取专门地质环境与地质测量、钻探、井探、地形测量等手段进行勘查工作,采取室内试验、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复采上部残留矿体采矿工艺、支护方法以及放矿方法进行研究,达到尽量利用现有巷道,(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08-14)
杨晓东,陈宗灵,赵振鹏,徐东,何玉龙[3](2019)在《基于3DEC的柴胡栏子金矿全面采矿法残留矿柱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胡栏子金矿全面采矿法采场残留矿柱资源回采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岩层的变形和破坏,以及合理调控采场地压。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无矿柱回采和人工膨胀矿柱替代原生矿柱回采的2种回采方案。模拟结果表明:矿柱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上盘围岩的应力状态,与无矿柱开采方案相比较,围岩最大拉应力由0. 861 6 MPa降低为0. 124 57 MPa,围岩最大压应力由9. 509 MPa降低为8. 601 9 MPa,上盘围岩最大下沉量由3. 245 mm降低为1. 514 7 mm,采场顶板未产生塑性区,采场顶板的稳定性较好。工业试验表明:采用人工膨胀矿柱替代原生矿柱的方式回采残留矿柱能够确保回采过程中顶板的安全与稳定,有效地延长了矿山的服务年限,保障矿山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黄金》期刊2019年04期)
朱青凌,尚振华,刘畅,郑守宝,张赛[4](2019)在《残留矿柱安全回采研究与工程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维持矿柱采场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其回采率,是残留矿柱安全开采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天马山黄金矿Ⅱ号矿体5#矿柱上向分层充填法开采为例,通过多种理论方法计算并得出了2m厚的护壁可以保证自身稳定,验证了2 m厚的护壁抗倾覆的安全系数在1.5左右。然后,结合矿山实际的采矿方案,利用Phase2软件模拟并分析了5#矿柱的回采过程,除了上下盘区域可能会出现深度小于1.3m的局部垮落外,采场和护壁整体上均处于稳定状态,矿柱回采结束后对地表选厂未造成任何影响。(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2期)
黄超[5](2017)在《急倾斜薄矿脉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残留矿柱回采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场法开采的急倾斜薄矿脉,矿房回采结束后会留下大量空区,给深部开采及残矿回收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对采空区的赋存状况及稳定性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保证经济、可靠、安全的前提下,对残留矿柱进行回采,是新老矿山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漂塘钨矿为工程实例,运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矿区主要采空区整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对空区内顶柱与夹墙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判别,提出切实可行、安全合理的残矿回采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在现场调查取样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室内试验,得到研究区域内主要叁种岩性的岩石力学参数。采用广义Hoek-Brown准则进行折减,得到了岩体力学参数。(2)在地压显现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对地压成因深入分析,导致采区中、东部地压活动明显的主要因素有:自重应力场、构造破碎带、特殊的地形地貌、不平衡开采、周边空区影响、塌陷区地表水渗透。(3)利用3D激光探测仪扫描并建立单个空区叁维模型,大致了解空区的规模及矿柱的超爆和欠爆情况。根据采空区调查及各中段平面图,建立了全区采空区叁维立体分布图。(4)针对影响因子权重确定过程中的存在的缺陷,引入极大熵理论,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使得权重分配更为科学合理。借助未确知测度理论处理不确定性和隐蔽性这类信息的独特优势,构建单个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得到了漂塘钨矿Ⅲ号和Ⅰ号矿体共52个采空区的稳定性等级。(5)针对急倾斜薄脉状矿体顶柱与夹墙岩体,建立了简化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将尖点突变理论,引入到空区内顶柱与夹墙系统稳定性分析中。从系统发生突变失稳的充要条件中能够得到,系统的控制变量a、b及刚度k是决定采空区是否发生突变失稳的充要条件。(6)根据残留矿柱回采过程中存在的损失贫化严重的问题,提出采用上向分层胶结充填法回采。利用FLAC3D对松散废石充填下的水平矿柱回收可采临界厚度进行了数值计算,最终确定31132采场至少保留7m高的隔离矿柱,才能对上部松散充填体起到支撑作用。通过对回采进路结构参数和回采顺序进行优化,最终确定采用尺寸为4.5m×5m(高×宽)的中间对称式开采方案最优。(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7-05-30)
朱青凌,尚振华,王林[6](2016)在《浅层复杂残留矿柱安全开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收浅埋且有地表建筑物的矿体,完全不同于其他类矿体的开采,其属于"叁下"开采的范畴,因此,安全高效回收建筑物下的复杂矿柱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天马山金矿建筑物下浅埋矿柱安全回收的问题,利用"叁下"开采和地表移动变形理论分析了采空区坍塌对上覆岩层的影响,采用萨道夫斯基公式计算了爆破振动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此外,结合矿柱回采过程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建筑物破坏评价标准,进而确定了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为矿柱的安全回收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12期)
王国泰,王国雄,谭贤功,容文俊,卢鑫[7](2016)在《基于FLAC~(3D)对汤丹铜矿残留矿柱资源回采方案模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汤丹铜矿采空区群的安全隐患和残留矿架资源的回收难题,应用正交试验方法和FLAC~(3D)数值软件,对汤丹铜矿采空区稳定性模拟分析,优选全尾砂灰砂比1:4(矿房)、1:8(间柱、顶底柱)胶结充填方案,即先用全尾砂灰砂比1:4对矿房空区进行胶结充填,从上至下、从里往外依次回采间柱、顶底柱,嗣后全尾砂灰砂比1:8充填间柱、顶底柱回采空区。并对该方案进行可行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矿山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张君,张达,张晓朴,蔡永顺,袁本胜[8](2015)在《残留矿柱回采过程中地压活动联合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残留矿柱的回采具有地质开采条件复杂,地压活动剧烈等特点,潜在的安全生产风险大。对残留矿柱及围岩体的监测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单一监测技术的局限性,提出不同监测手段联合监测的技术方案,实现各种监测指标互为印证,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的准确性。给出了微震监测和常规应力应变监测联合监测技术在某矿山应用案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保障矿山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矿冶》期刊2015年03期)
郭生茂,刘涛,陈小平,雷明礼,刘武团[9](2014)在《白山泉铁矿残留矿柱回收技术及空区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其它相似矿山的矿柱回收经验,对白山泉铁矿一中段的矿柱进行回收利用,并根据现场情况对采空区进行处理,保证下阶段矿房回采的安全性。矿柱回收采用分段凿岩间柱一次性爆破顶柱和间柱的方案,采空区处理采用下向平行深孔崩落顶柱充填采空区的方法,实践证明,矿柱回收方案是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空区处理效果良好,可为国内类似矿山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山部分)》期刊2014年06期)
王凤波,苏红蕊[10](2014)在《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回收残留矿柱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庄铁矿采用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回采残留矿柱,保证了采矿生产安全,提高了矿石回收率,保护地质环境,充分回收了矿产资源,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矿山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残留矿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技术运用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学、采矿学、数值计算等理论分析,采取专门地质环境与地质测量、钻探、井探、地形测量等手段进行勘查工作,采取室内试验、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复采上部残留矿体采矿工艺、支护方法以及放矿方法进行研究,达到尽量利用现有巷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留矿柱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张文龙,钟生元,周英烈.充填体下残留矿柱回采地压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J].湖南有色金属.2019
[2]..脉状矿体残留矿柱回采技术[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3].杨晓东,陈宗灵,赵振鹏,徐东,何玉龙.基于3DEC的柴胡栏子金矿全面采矿法残留矿柱稳定性分析[J].黄金.2019
[4].朱青凌,尚振华,刘畅,郑守宝,张赛.残留矿柱安全回采研究与工程实践[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5].黄超.急倾斜薄矿脉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残留矿柱回采方案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7
[6].朱青凌,尚振华,王林.浅层复杂残留矿柱安全开采优化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6
[7].王国泰,王国雄,谭贤功,容文俊,卢鑫.基于FLAC~(3D)对汤丹铜矿残留矿柱资源回采方案模拟优化研究[J].中国矿山工程.2016
[8].张君,张达,张晓朴,蔡永顺,袁本胜.残留矿柱回采过程中地压活动联合监测技术研究[J].矿冶.2015
[9].郭生茂,刘涛,陈小平,雷明礼,刘武团.白山泉铁矿残留矿柱回收技术及空区处理[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4
[10].王凤波,苏红蕊.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回收残留矿柱的应用[J].中国矿山工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