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腹膜种植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腹膜,肿瘤,胃癌,因素,丝氨酸,细胞系,网膜。
腹膜种植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朱萌,张宁,李潇,李雅睿,郭丹[1](2019)在《外泌体介导miR-106a转运对胃癌细胞腹膜种植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肿瘤源性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 TDEs)介导miR-106a转运对胃癌细胞腹膜种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人低分化胃癌细胞系AGS进行培养,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提取外泌体,透射电镜及蛋白质印迹法对外泌体进行鉴定;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外泌体与细胞内miR-106a的表达差异;将外泌体标记荧光染料PKH26与人腹膜间皮细胞HMrSV5共培养,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的吞噬;增设阴性对照组,划痕实验检测外泌体介导下miR-106a转运对间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106a靶基因Smad7及间质标志物α-SMA的表达。结果透射电镜显示AGS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所提取的微囊泡直径30~150 nm,Western blot显示外泌体标记蛋白CD9、CD81均为阳性。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外泌体miR-106a表达量显着高于细胞内(P<0.05)。携带PKH26红色荧光信号的外泌体可被间皮细胞摄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外泌体处理组间皮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01),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靶基因Smad7表达下调,α-SMA表达上调(P<0.001)。结论胃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促进腹膜间皮细胞迁移,参与转移前微环境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外泌体介导miR-106a转运,转录后抑制Smad7表达并诱导间质转化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吕亚儿[2](2016)在《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腹膜种植转移瘤和复发的盆腔肿瘤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评估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腹膜种植转移肿瘤和盆腔肿瘤的价值。方法针对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间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54例18-85岁的曾行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妇科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19例可疑复发患者成功地行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转移瘤与原肿瘤组织学类型相同。另外35例可疑腹膜种植转移患者,有31例患者经后续的手术证实或通过患者对位置特异性的治疗的良好反应证实,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诊断是成功的。有3例患者,穿刺活检的标本不合格。还有1例患者穿刺了两次均得到假阴性结果。因此,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诊断符合率为93%(50/54),且没有发现任何操作相关的不良并发症。结论对于可疑腹膜种植转移肿瘤,当其他常用的诊断方式不可用时,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安全、有效、可耐受、有价值的一种值得尝试的诊断方法 。(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23)
汤加宁,程向东,徐志远[3](2014)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腹膜转移是胃癌进展过程中以及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常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建立一个成熟、稳定、可靠、价廉的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将有助于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病理机制以及抗癌药物的作用,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效应等。研究者曾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动物,化学致癌物质诱导动物,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等方式建立胃癌模型。这些方法具有造模时间长、腹膜种植转移率低、潜在生物威胁、价格昂贵的缺陷。这些年来,国内外主要采用细胞系建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具有成瘤周期短、成瘤率高、可以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建立针对性模型等特点,极大推动了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当前采用细胞系建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张林根,董江楠,李靖[4](2014)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对可能影响胃癌患者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胃癌患者中无转移112例,有转移48例。Logsitic回归分析中显示,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王华毅,谢先木,付德琴,王虹[5](2013)在《腹腔冲洗液L3-PP和整合素α5β1检测对胃癌腹膜种植转移预测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检测腹腔冲洗液中L3-PP和整合素α5β1对于预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意义。方法:收集96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用RT-PCR方法测定冲洗液中游离细胞L3-PP、整合素α5β1及CEA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作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LC)。结果:腹腔冲洗液中的L3-PP、α5β1和CEA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4.0%(71/96)、65.6%(63/96)和62.5%(60/96),均高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21.9%(2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174、37.333和32.480,P值均<0.01。L3-PP、α5β1及CEA mRNA的阳性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χ2=7.898,P=0.046;χ2=10.692,P=0.014;χ2=7.897,P=0.048)、TNM分期(χ2=21.960,P<0.01;χ2=29.266,P<0.01;χ2=22.291,P<0.01)、腹膜转移(χ2=13.919,P<0.01;χ2=16.627,P<0.01;χ2=9.089,P<0.01)等密切相关。对CEA-组和CEA+组的生存分析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8.349,P=0.039;Log-rank test=10.864,P=0.012)。结论:用RT-PCR联合检测腹腔冲洗液中L3-PP和整合素α5β1mRNA可作为预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方法,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何振华,张森,宋现青,吴振杰,欧阳君[6](2013)在《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结直肠癌患者1 17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1 17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腹膜种植转移92例(7.8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肿瘤最大径、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有关。结论: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是结直肠癌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3年02期)
罗登,黄华,路明亮,郑梦瑶,常江[7](2012)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结果:全组腹膜转移的发生率为15.1%(53/352)。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腹膜转移与性别、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手术方式及局部复发等有关(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胃癌腹膜转移独立危险因素是胃壁浸润深度(P=0.016,95%CI=0.570~0.945),TNM分期(P<0.001,95%CI=2.414~4.027),淋巴结转移(P=0.027,95%CI=1.041~1.964),手术方式(P<0.001,95%CI=1.203~1.870),局部复发(P<0.001,95%CI=1.376~2.871);腹膜转移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44%和10%,而无转移患者分别为97.0%和74.0%,两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411,P<0.001)。结论:胃癌伴腹膜转移预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而胃壁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及局部复发等因素是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刘峰[8](2012)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和鉴定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相关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腹膜种植转移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方式,文献报道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发生率约13%,有7%的结直肠癌患者在首次手术时就发现腹膜种植转移,另有4%-19%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腹膜种植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期只有5-9个月,因此,鉴定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生物学标记对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基因芯片技术由于具有高通量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的特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生物学标记的筛查。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和肝脏、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但腹膜转移组织和原发肿瘤组织中有哪些基因存在表达差异,国内外报道甚少。理论上,根据肿瘤平行生长模型,在肿瘤发生的早期,一些不具有全部恶变基因的肿瘤细胞就可以出现播散,并在远处其他组织内继续通过基因突变来适应新的微环境的变化,最终形成转移灶,由于外部环境选择的压力和内在基因的不稳定性,使这些转移细胞的基因和原发肿瘤的基因差异很大。因此,借助于基因芯片技术比较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与腹膜转移组织全基因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就可以找到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相关的基因。为此,我们首先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普外科自主开发的结直肠癌外科病例管理与分析系统软件中提取748例结直肠癌病人数据,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统计软件探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确定基因芯片实验所需的病人及标本收集范围。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4例结直肠腺癌原发肿瘤组织和配对的4例腹膜转移组织全基因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通过倍数法确定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这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聚类分析,通过对肿瘤进展相关的功能类中基因的分析,探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由于基因芯片技术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因此对部分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PCR验证。通过上部分实验,我们最终确定胶原叁股螺旋重复蛋白1(Collagen Triple Helix Repeat Containing1, CTHRC1)与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密切相关,为近一步验证CTHRC1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40例正常组织、66例结直肠原发癌组织、42例腹膜转移癌组织及5年随访期内无腹膜转移发生的68例结直肠原发癌组织的CTHRC1蛋白表达情况,探讨CTHRC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数据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强度CTHRC1蛋白表达组间病人术后累积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的差异,并以病人的临床病理数据及CTHRC1表达水平为自变量,构建Cox回归模型,最终证实CTHRC1蛋白表达阳性是影响病人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除比较原发肿瘤组织与腹膜转移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外,还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了原发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部分基因进行RT-PCR验证。通过不同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有助于了解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理想的腹膜种植转移标记物,从而为早期发现、预防及治疗结直肠癌的腹膜种植转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第一章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2月南方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腹膜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通过比较两组病人间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术前癌胚抗原(CEA)、血清糖链抗原19-9(CA19-9)的差异,寻找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第二章2010年4月到2010年12月在中国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手术治疗结直肠腺癌伴腹膜种植转移病人4例,术中收集原发肿瘤组织和腹膜转移组织标本,浸泡于RNA Later中常温保存。应用Trizol法提取总m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后经体外扩增合成aRNA后用Cy3荧光分子标记,标记后与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待芯片完全干燥后,利用扫描仪(LuxScan3.0,北京博奥)进行扫描,扫描后将图像转化为基于荧光强度的数字信号(GenePix Pro6.0),随后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倍数法(≥2或≤0.5)确定配对标本间差异表达基因,通过DAVID (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分析工具对这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的注释和基因富集分析,筛选出与肿瘤进展相关的功能类,在这些功能类中挑选差异倍数较高且参与多个功能类的基因进行半定量荧光RT-PCR验证。第叁章收集2003年1月~2010年12月间广州南方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腺癌伴腹膜转移病人的组织蜡块,获取正常组织蜡块标本40块,肿瘤原发组织蜡块标本66快,腹膜转移组织蜡块标本42块,另外从数据库中选取5年随访期内无腹膜转移发生的病人原发肿瘤蜡块标本68块,作为对照组。采用SP法检测CTHRC1蛋白在不同组织标本间表达水平的差异,一抗采用兔抗人CTHRC1多克隆抗体,购于美国AbCam公司,实验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CTHRC1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及胞浆中,呈棕黄色颗粒,细胞核中不表达。在细胞膜及胞浆中有棕黄色颗粒判定为阳性,无棕黄色颗粒判定为阴性。第四章2010年4月到2010年12月间收集的结直肠癌伴腹膜种植转移病人的手术标本中,选取3例中分化腺癌病人的原发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下一步芯片实验,术中收集原发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标本,浸泡于RNA Later中常温保存,应用Trizol法提取总m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后经体外扩增合成aRNA后用Cy3荧光分子标记,标记后与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待芯片完全干燥后,利用扫描仪(LuxScan3.0,北京博奥)进行扫描,扫描后将图像转化为基于荧光强度的数字信号(GenePix Pro6.0),随后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经验贝叶斯法(P<0.05)确定配对标本间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 TermFinder分析工具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分析,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共表达网络的构建及半定量荧光RT-PCR验证。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腹膜种植转移危险因素分析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用log-rank法检验,通过构建Cox回归模型,判定CTHRC1表达是否是影响术后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所有计算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P值取双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章从数据库中共选取符合上述要求病例共748例,其中,腹膜转移组81例(10.8%),无转移组667例(89.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术前癌胚抗原(CEA)和血清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和血清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有关。第二章根据倍数法,在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和腹膜转移组织中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17条,其中,在腹膜转移组织中表达上调90条,表达下调127条。GO注释分析分析发现在这217条差异表达基因中,有27条与分子功能相关,占25.71%;38条和生物学过程相关,占36.19%;40条和细胞组份有关,占38.1%,在分子功能中,84%与结构分子活性相关,16%和催化活性相关;在生物学过程中,27.94%与生物黏附相关,27.94%与细胞过程相关,5.88%与代谢过程相关,19.12%与结构区域构建相关,19.12%与结构区域相关;在细胞组分中,65.57%与细胞外区域相关,34.43%与细胞外区域部分相关。通过功能聚类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外区域及细胞间黏附等15个GO terms中。进一步对90条表达上调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共有17个基因功能分类Terms出现在富集分数>4的3个功能注释簇中,其功能类型涉及细胞间黏附、细胞外基质连接、生物黏附等。在这17个功能类中挑选人白细胞活化黏附因子(activated leuk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 ALCAM)、钙黏附素11(Cadherin-11,CDH11)、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eptidase7, MMP7)、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metallopeptidase inhibitor1, TIMP1)、胶原叁股螺旋重复蛋白1(collagen triple helix repeat containing1, CTHRC1)这5条基因作为下一步研究方向。通过半定量荧光RT-PCR验证,无假阳性结果。第叁章腹膜转移组病人正常组织CTHRC1阳性表达率为20%,原发肿瘤组织中为68.2%,腹膜转移组织中为85.7%,无腹膜转移组病人CTHRC1阳性表达率为22.1%。腹膜转移组病人原发肿瘤组织(x2=23.127,P=0.000)及腹膜转移组织(x2=35.580,P=0.000)CTHRC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腹膜转移组织中CTHRC1表达水平高于原发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8,P=0.040)。另外腹膜转移组病人原发肿瘤组织中CTHRC1表达水平高于无腹膜转移组病人(χ2=28.814,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CTHRC1表达阳性组的累积总生存率(χ2=18.689,P=0.000)及无病生存率(x2=17.057,P=0.000)低于CTHRC1表达阴性组,Cox回归证实CTHRC1表达阳性组患者术后死亡风险是CTHRC1表达阴性组患者的2.061倍,CTHRC1表达阳性组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是CTHRC1表达阴性组患者的1.946倍。第四章满足P≤0.05的基因共有98个,相对于正常组织,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41个,肿瘤组织表达下调的基因有57个。通过向GO TERM FINDER服务器提交的是最后的98个差异表达基因符号列表,通过选择Function Ontology得出p<0.01的GO term,发现基因主要集中在protein binding(GO:0005515)这一功能类中。从此功能类中挑选S100钙结合蛋白P (S100calcium binding protein P,S100P)、抗氧化蛋白l(peroxiredoxin1,PRDX1)、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ecretory leukocyte peptidase inhibitor, SLPI)。对叁个基因采用GENE MANIA工具进行共表达网络的构建,发现叁个基因在网络中有共表达趋势,SLPI在S100P和PRDX1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对这叁条基因进行半定量荧光RT-PCR验证,无假阳性结果。结论1肿瘤浸润浆膜层、淋巴结转移、CEA≥10ug/L及CA19-9≥74U/ml是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2结直肠癌原发癌组织与腹膜转移组织间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提示在肿瘤发生转移的过程中,转移的肿瘤细胞为适应转移部位微环境的变化继连续发生特有基因的集聚,对不同组织间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有助于揭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发生的机制,为寻找生物学标记及治疗靶向提供依据。3在腹膜转移组织中筛选出的ALCAM、CDH1、MMP7、TIMP1、CTHRC1这5条基因的表达上调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密切相关。4结直肠肿瘤组织中存在着CTHRC1的高表达,并与肿瘤分化程度、侵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5CTHRC1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之一6CTHRC1表达强度和结直肠癌的病人术后生存及复发呈明显负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7在出现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中,存在SLPI与S100P、SLPI与PRDX1共同表达,对这些在同一条件下共同表达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相互作用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4-28)
朱萌[9](2010)在《大网膜乳斑及巨噬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与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网膜乳斑与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的关系,及大网膜乳斑数量和巨噬细胞在胃癌细胞种植后所发生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大网膜乳斑对胃癌细胞种植转移所发挥的作用和作用的机制;对比研究大网膜乳斑和巨噬细胞在有无外界作用后的形态和数量的差异。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将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株传代培养至对数生长期,计数板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个/ml,收集细胞备用。选用裸鼠构建胃癌动物模型,裸鼠共8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56只)和对照组(24只),实验组裸鼠均在同一时间点按0.2ml/只、腹部小切口注射的方式注入胃癌细胞悬液,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即注射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取材,实验组每次14只,对照组每次6只,一半腹腔注射墨汁0.5ml2h后取大网膜铺片计数大网膜乳斑数量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乳斑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另一半直接取大网膜制成石蜡标本,HE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网膜巨噬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1.种植后第1天大网膜乳斑数量、巨噬细胞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第1天大网膜乳斑数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天大网膜巨噬细胞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种植后第3天大网膜乳斑数量、巨噬细胞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第3天大网膜乳斑数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大网膜巨噬细胞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种植后第7天大网膜乳斑数量、巨噬细胞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第7天大网膜乳斑数量实验组与对照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7天大网膜巨噬细胞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种植后第14天大网膜乳斑数量、巨噬细胞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的比较:第14天大网膜乳斑数量实验组与对照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14天大网膜巨噬细胞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大网膜乳斑数量、巨噬细胞表达率随种植时间的延长数量增加、功能改变:实验组大网膜乳斑数量第1天、第3天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天与第7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1天与第14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3天与第7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3天与第14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7天与第14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实验组乳斑数量与种植时间有相关关系,且为正相关关系(r=0.900,P<0.001);对照组大网膜乳斑量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乳斑数量与种植时间无相关关系(r=0.165,P>0.05)。实验组巨噬细胞表达率第1天、第3天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天与第7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1天与第14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3天与第7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3天与第14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7天与第14天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实验组大网膜巨噬细胞表达率与种植时间有相关关系,且为正相关关系(r=0.620,P<0.001);对照组巨噬细胞表达率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大网膜巨噬细胞表达率与种植时间无相关关系(r=0.200,P>0.05)。6.乳斑巨噬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出实验组胃癌细胞种植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乳斑上均有大量的巨噬细胞,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乳斑巨噬细胞数量增多,巨噬细胞呈肾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体积较大,胞浆内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丰富,胞浆内吞噬有墨汁颗粒,胞核浓密,染色质聚集,胞膜表面有许多突起,突起很长很密,相邻细胞间的突起紧密相连,与癌细胞毗邻,细胞间缝隙紧密。对照组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乳斑巨噬细胞体积较实验组小,胞浆成分不丰富,胞膜表面突起少且小,细胞总体上呈静止态。7.不同时间点癌细胞种植的情况:种植后第1天肉眼观察腹腔内未见癌结节,HE染色大网膜上有个别癌细胞,周围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第3天肉眼观察大网膜有癌结节形成,HE染色大网膜癌细胞成团分布,周围巨噬细胞浸润明显;第7天肉眼观察腹腔内满布癌结节,大网膜癌结节融合成团成块,灰白色、质韧、切面漩涡状,肠系膜癌结节散在分布,肝、脾、肠系膜、隔膜、前腹壁、切口处均见癌结节,HE染色镜下清晰可见大网膜癌细胞团,巨噬细胞存在于癌细胞之间,癌细胞间血管丰富,部分坏死;第14天肉眼观察腹腔内满布癌结节,胃肠粘连,大网膜已被癌结节占据,癌结节灰白色、质硬、切面漩涡状,肠系膜癌结节密布或融合成团,肝、脾、肠系膜、隔膜、壁腹膜均见癌结节,切口处癌结节已凸出于皮肤表面。结论1.胃癌细胞在腹腔内的种植是有选择性的,其中大网膜是胃癌细胞最易种植和最适宜生长的部位;2.胃癌细胞随种植时间的延长发生了全腹腔的种植;3.大网膜乳斑随种植时间延长数量增多更大限度地承接癌细胞数量的激增;4.乳斑巨噬细胞随种植时间延长数量增多促进了癌细胞的生长;5.癌细胞种植后乳斑巨噬细胞发生了一定的形态学改变。(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0-06-30)
朱萌,徐远义[10](2010)在《大网膜乳斑与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的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腹膜种植性转移是其重要的转移途径。研究发现,乳斑在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乳斑是由巨噬细胞聚集为主伴随少量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围绕着血管构成的外观呈乳白色的斑块。一方面,乳斑因绝大部分由巨噬细胞构成,故而发挥着杀伤胃癌细胞的正向调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另一方面,在胃癌细胞的诱导下,乳斑以其丰富的细胞成分和血供支持着胃癌转移灶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在认识乳斑和胃癌细胞相互关系的分子机制基础上,采取措施增强乳斑的正向调控作用和(或)阻抑负向调控作用可以为胃癌腹膜转移开辟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0年01期)
腹膜种植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了评估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腹膜种植转移肿瘤和盆腔肿瘤的价值。方法针对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间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54例18-85岁的曾行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妇科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19例可疑复发患者成功地行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转移瘤与原肿瘤组织学类型相同。另外35例可疑腹膜种植转移患者,有31例患者经后续的手术证实或通过患者对位置特异性的治疗的良好反应证实,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诊断是成功的。有3例患者,穿刺活检的标本不合格。还有1例患者穿刺了两次均得到假阴性结果。因此,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诊断符合率为93%(50/54),且没有发现任何操作相关的不良并发症。结论对于可疑腹膜种植转移肿瘤,当其他常用的诊断方式不可用时,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安全、有效、可耐受、有价值的一种值得尝试的诊断方法 。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腹膜种植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朱萌,张宁,李潇,李雅睿,郭丹.外泌体介导miR-106a转运对胃癌细胞腹膜种植转移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2].吕亚儿.经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腹膜种植转移瘤和复发的盆腔肿瘤的价值[C].2016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3].汤加宁,程向东,徐志远.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4
[4].张林根,董江楠,李靖.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4
[5].王华毅,谢先木,付德琴,王虹.腹腔冲洗液L3-PP和整合素α5β1检测对胃癌腹膜种植转移预测价值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
[6].何振华,张森,宋现青,吴振杰,欧阳君.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3
[7].罗登,黄华,路明亮,郑梦瑶,常江.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
[8].刘峰.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和鉴定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相关基因[D].南方医科大学.2012
[9].朱萌.大网膜乳斑及巨噬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与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的关系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
[10].朱萌,徐远义.大网膜乳斑与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的关系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