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贫困与饥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贫困,饥荒,权利方法,贫困治理
贫困与饥荒论文文献综述
陈杰[1](2018)在《基于权利方法视角看贫困治理——读《贫困与饥荒》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FDA理论不同,阿马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一书中将贫困的原因从粮食供给不足扩展到人们合法控制包括粮食在内商品组合的权利的不足,并把对贫困的分析从经济因素发展到法律、政治、社会、制度等方面。本文在对阿马蒂亚·森的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当前贫困治理现状的分析,尝试从权利方法视角提出对于扶贫工作的一些建议。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权利保障机制,有效保障贫困人口的各项权利,让人们享有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大程度的各项行动自由,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谷玉[2](2016)在《从饥荒成因看社会保障的完善——读《贫困与饥荒》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制度之一,是不容忽视的。而早在《贫困与饥荒》一书中,阿玛蒂亚·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析贫困概念的新视角——权利方法,该方法贯穿了整个饥荒成因的分析过程,在饥荒成因分析中,作者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本文通过阐述饥荒成因分析,借助权利方法明确社会保障的内容,并尝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曹宇波[3](2016)在《评阿玛蒂亚·森的思想:自由、贫困和饥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评述了阿玛蒂亚·森的经济学思想。本文认为,森的经济治理理论建立在其对"自由"的定义基础之上,这种实质上的自由构成了森对"贫困"和"饥荒"的认识。而森的治理思想则更接近于制度主义学派的治理理念,森不仅关注制度层面的治理思想而且关注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的治理思想。(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6年17期)
孙洪杰[4](2015)在《读《贫困与饥荒》看“丰裕中的贫困”》一文中研究指出丰裕中的贫困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问题,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着作《贫困与饥荒》中给出了识别、治理"丰裕中的贫困"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本文在对阿玛蒂亚·森的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对中国治理贫困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5年07期)
罗希[5](2014)在《关于《贫困与饥荒》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与饥荒》一书出自阿马蒂亚·森之手,作为经济学界的良心,在本书中森再一次关注了关乎社会公平的贫困问题和饥荒问题。在过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的是从粮食供给量、生活水平、收入等方面判断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国家的贫困程度,而森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权利出发分析饥饿。就传统认识而言,大众认为引起饥荒的罪魁祸首是粮食供应不足,但若深入分析,引起饥荒的原因另有所在。森认为:"一个人交换权力(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4年03期)
张春莉[6](2013)在《贫困与权利:基于饥荒的公共政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饥荒意味着饥饿,反之则不然;饥饿意味着贫困,反之也不然。"权利假说"和"交换权利"理论可以为我们分析贫困提供很好的概念分析工具,更为我们从公共行为的角度制定反贫困政策、保障权利提供理论依据。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在消除饥饿和权利剥夺中都存在一个明确的公共利益问题,以有效的方法去勇敢地面对灾难,这一挑战不可避免地需要不同形式的公共行动。在分析饥荒的起因及寻求社会变革以清除它们时,我们要对权利制度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实施情况加以评判,并在法律的框架中建立可行的权利保障体系,为减少贫困预防饥荒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12期)
周源,施高琼,周荃[7](2013)在《读阿玛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一文中研究指出1.着作简介阿玛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一书用了一种不同于之前的视角解释了饥荒这一社会现象,那就是贯穿全书的——权利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一些他自己的不同于前人的观点。阿玛蒂亚·森阐述自己观点的主要用两种方法,第一个是批驳其他类似的观点,第二个是用具体的事件和数据实证自己的观点。阿玛蒂亚·森先是分析了贫困的识别和度量,逐(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3年02期)
周鸿雁[8](2007)在《对当代饥荒与贫困问题伦理学研究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饥荒和贫困问题已成为十分尖锐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哲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辛格的援助义务观点,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沃瑟的"饥荒救济与理想的道德法典"理论及哈丁的"公地悲剧"论。在中国,这一问题还没有真正被纳入哲学家的视野,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西方的研究现状,批判地吸纳西方研究的理论成果,使我们的相关研究尽快进入国际研究的前沿。(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姚洋[9](1999)在《关注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贫困、饥荒理论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森于1933年出生在印度孟加拉邦。和印度文豪泰戈尔在一个城市。森的学术贡献里的大部分东西,尤其是被诺贝尔奖肯定的社会选择理论部分,都是他在印度期间做的。他的经济思想、工作横跨几个领域。他早期研究发展经济学后来转向社会选择他最关心的还是发展问题所以后来又转(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1999年09期)
刘元春[10](1999)在《福利、公平、贫困与饥荒——评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做了评介,主要包括:森不可能定理"克服了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各种可能性,为现代福利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森不平等指数"为经济分配不平等的测量提供了与现实较为一致的福利经济思想基础;森将他的福利理论运用于贫困研究,提出森贫困指数";森提出一套较为科学的饥荒分析框架,使福利政策分析纳入饥荒形成机制理论之中(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1999年04期)
贫困与饥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制度之一,是不容忽视的。而早在《贫困与饥荒》一书中,阿玛蒂亚·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析贫困概念的新视角——权利方法,该方法贯穿了整个饥荒成因的分析过程,在饥荒成因分析中,作者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本文通过阐述饥荒成因分析,借助权利方法明确社会保障的内容,并尝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贫困与饥荒论文参考文献
[1].陈杰.基于权利方法视角看贫困治理——读《贫困与饥荒》有感[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
[2].谷玉.从饥荒成因看社会保障的完善——读《贫困与饥荒》有感[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3].曹宇波.评阿玛蒂亚·森的思想:自由、贫困和饥荒[J].时代金融.2016
[4].孙洪杰.读《贫困与饥荒》看“丰裕中的贫困”[J].经济论坛.2015
[5].罗希.关于《贫困与饥荒》的思考[J].商.2014
[6].张春莉.贫困与权利:基于饥荒的公共政策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
[7].周源,施高琼,周荃.读阿玛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J].金田.2013
[8].周鸿雁.对当代饥荒与贫困问题伦理学研究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9].姚洋.关注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贫困、饥荒理论简介[J].会计之友.1999
[10].刘元春.福利、公平、贫困与饥荒——评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J].教学与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