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显微解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复合体,磁共振,血管,脑室,动脉瘤,神经。
显微解剖论文文献综述
郑有卯,王增涛,易利奇,王成,顾仕林[1](2019)在《手掌部远侧kiss皮瓣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指动脉为血管蒂带感觉神经的手掌部远侧Kiss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基础,以及用于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用四种方法(模拟手术,血管铸型,透明标本,强碱腐蚀标本)观察手掌部远侧区的显微血管解剖,并以指动脉为蒂,设计带感觉神经的手掌部远侧Kiss皮瓣修复指腹缺损18例,供区直接缝合。结果:单一指总动脉和指固有动脉在该区域发出的动脉皮支数量较多,(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杨允东,郄光峰[2](2019)在《岛叶与侧脑室的显微解剖关系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岛叶与侧脑室的解剖对应关系,为该部位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显微形态学基础及术中标志性解剖学参数。方法收集国人成人完整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显微镜下解剖岛叶和侧脑室区,观察岛叶与侧脑室的解剖对应关系,测量相关数据并拍照。结果岛叶前界沟深部与侧脑室额角相对应;上界沟由前至后分别与侧脑室额角、体部、叁角部相对应,并由岛叶深部的基底核、内囊所分隔;下界沟分别与后方的侧脑室叁角部和下方的颞角相对应。前岛点至侧脑室额角外侧壁的垂直距离为(11.56±2.52) mm,后岛点至侧脑室叁角部外侧壁的垂直距离为(10.94±2.65) mm。下界沟下缘终点至侧脑室颞角外侧壁的垂直距离为(9.36±1.67) mm。结论岛叶与侧脑室各部间存在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熟练掌握解剖对应关系,有利于岛叶病变准确切除,同时尽量减少手术的副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王坤,刘杏娥,尚莉莉,马建锋,田根林[3](2019)在《单叶省藤发育过程中主要显微解剖特征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藤茎的解剖特性对其物理力学性能及利用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棕榈藤材材性优劣的微观原因,以单叶省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藤材组织比量、纤维形态、导管直径随藤龄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藤龄的增加,薄壁组织比量逐渐降低,纤维比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后生木质部大导管比量基部和梢部比中部大,原生木质部小导管和筛管比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纤维长度随藤龄没有稳定的变化规律,纤维宽度表现为基部比梢部大,纤维双壁厚随藤材生长出现明显的增厚,纤维腔径反之减小;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变化规律为先减小后增加。单叶省藤材纤维比量、纤维双壁厚变异均较小,显示较好的材质均一性,优于国产黄藤材。(本文来源于《木材加工机械》期刊2019年01期)
高树梓,鲍洪,巩麦林,安德柱,仪新峰[4](2019)在《经额底纵裂入路和翼点入路切除鞍上型颅咽管瘤的显微解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模拟经额底纵裂入路和翼点入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对鞍区相关重要结构的显露情况,为临床切除鞍上型颅咽管瘤提供相关解剖学依据。方法取5例无明显病变的国人成人尸头,男性3例,女性2例,手术显微镜下分别模拟经额底纵裂入路和翼点入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显露鞍区重要结构的情况。结果额底纵裂入路显露范围为胼胝体膝部到鞍结节,其内可见灰结节、垂体前叶和视神经、视交叉、终板、大脑前动脉A1、A2段及前交通动脉以及由这些血管发出的众多穿动脉;经翼点入路可显露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动眼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终板等。额底纵裂入路显露重要结构更充分。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所能显露的鞍区结构要优于经翼点入路,具有手术视野盲区少、重要结构显露充分、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净松,陈超,赵卫,张祥,李斌[5](2018)在《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微解剖与DSA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显微解剖与DSA观察,为介入手术中基底动脉穿支动脉识别与手术风险评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取成人头颅标本14例,观察记录基底动脉各穿支动脉解剖特点;选取无后循环血流相关疾病脑血管DSA造影患者20例,采用精确延迟曝光行椎动脉旋转和3DDSA基底动脉造影,并于2D、3D旋转,3D重建成像阅片中结合解剖学基础识别和统计穿支动脉。对比分析穿支动脉解剖和DSA所示结果。结果 DSA显示脑干供血动脉长旋动脉为平均0.6支/侧,解剖结果为1.6支/侧(P<0.05)。DSA显示基底动脉顶端丘脑穿动脉为平均2.2支/侧,解剖结果为2.9支/侧(P<0.05);脉络膜后内侧动脉0.6支/侧,解剖结果为0.9支/侧;长旋动脉0.4支/侧,解剖结果为1.0支/侧(P<0.05)。结论 DSA对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示尚未达到解剖水平,但对穿支动脉识别有重要作用,可根据其起源和形态评价手术风险和预后。(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张广辉,王玉海[6](2018)在《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起始管径及分布区域等。将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6区(A~F区),观察6区穿支动脉的分布特点,寻找最佳临时阻断区。选取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充盈良好的10具尸头,显微镜下观测A1段髓质支及Heubner回返动脉自皮质至髓质的深度及分布区域。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为(15.13±4.76)mm,其发出穿支动脉共244支,其中A区63支(25.82%),B区54支(22.13%),C区51支(20.90%),D区31支(12.70%),E区20支(8.20%),F区25支(10.25%)。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长度、穿支动脉数量及穿支动脉起始外径左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是术中减少或避免穿支动脉损伤的关键。A1段E区常可作为最佳临时阻断区。(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雷钟奇,程宏伟,李长元,单明,洪文明[7](2018)在《神经内镜辅助下上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桥小脑角区(CPA)上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显微解剖研究,从而对临床范围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给予解剖学参考。方法:通过解剖15例灌有乳胶并经过甲醛(10%)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对CPA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CPA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由滑车及叁叉神经、小脑上及前下动脉、岩静脉等结构组成,调整内镜角度可清晰显示叁叉神经与小脑上动脉、岩静脉、小脑前下动脉的关系。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CPA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详尽的解剖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微血管减压术(MVD)成功率并尽可能保存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何祖江,唐军,姜云传,唐小标,韩利军[8](2018)在《小脑幕切迹区静脉的显微解剖及叁维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的分布走行,为临床、基础教学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明胶-氧化铅标识技术进行血管标识,通过CT扫描及电脑数码叁维成像技术对小脑幕切迹区深静脉进行测量与观察。结果: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为大脑深静脉系统(Galen静脉系),由Galen大静脉、小Galen静脉、基底静脉及其各自的属支组成。小脑幕切迹的后间隙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及属支。结论:临床上脑静脉瘤多发生于小脑幕切迹区,术前须了解大脑深静脉系与病灶的关系,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21期)
池京洋[9](2018)在《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枕骨大孔腹侧、颈静脉孔区及脑干腹侧、腹外侧因其位置较深,与脑干、椎基底及其分支动脉、颅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联系紧密,手术要求高,枕下远外侧入路可以从极侧方暴露延髓、颅颈交界区腹侧,直视斜坡下部,充分显露椎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周围颅神经及脑干,最大限度避免对脑干及后组颅神经牵拉,降低并发症发生,是开展延颈交界区的常用手术入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该入路骨窗切除边界常规为:上部达横窦,侧方为横窦、乙状窦交角,下方为枕骨大孔。不同病变主体因其位于颅内、外位置不同,骨窗暴露范围也略有差别,目前对于枕髁切除范围尚无一致意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李俊林,王丽娜,欧阳雪晖,张晓琴,郭世欣[10](2018)在《颈椎横孔韧带显微解剖与MRI对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颈椎横孔韧带的显微解剖与MRI的对照研究,评估MRI对颈椎横孔韧带的显示能力。方法:取6具正常完整成人颈椎防腐标本,采用3D-FIESTA序列扫描后,放射学家与解剖学家分别从MR图像上辨认C4~T1横孔韧带和显微镜下解剖、确认横孔韧带。结果:显微镜解剖结果示横孔韧带的出现率为39.6%。以显微镜解剖结果为对照标准,放射学家利用3D-FIESTA序列图像辨别横孔韧带的相关能力:特异性96.6%;敏感性73.7%;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84.8%;准确率87.5%。结论:3D-FIESTA序列图像能够清晰显示颈椎横孔韧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放射学家通过3D-FIESTA序列扫描图像认为某颈椎椎间孔存在横孔韧带时,其可能性约93%;反之,仍然有15%的可能性存在横孔韧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显微解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岛叶与侧脑室的解剖对应关系,为该部位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显微形态学基础及术中标志性解剖学参数。方法收集国人成人完整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显微镜下解剖岛叶和侧脑室区,观察岛叶与侧脑室的解剖对应关系,测量相关数据并拍照。结果岛叶前界沟深部与侧脑室额角相对应;上界沟由前至后分别与侧脑室额角、体部、叁角部相对应,并由岛叶深部的基底核、内囊所分隔;下界沟分别与后方的侧脑室叁角部和下方的颞角相对应。前岛点至侧脑室额角外侧壁的垂直距离为(11.56±2.52) mm,后岛点至侧脑室叁角部外侧壁的垂直距离为(10.94±2.65) mm。下界沟下缘终点至侧脑室颞角外侧壁的垂直距离为(9.36±1.67) mm。结论岛叶与侧脑室各部间存在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熟练掌握解剖对应关系,有利于岛叶病变准确切除,同时尽量减少手术的副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微解剖论文参考文献
[1].郑有卯,王增涛,易利奇,王成,顾仕林.手掌部远侧kiss皮瓣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2].杨允东,郄光峰.岛叶与侧脑室的显微解剖关系及临床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3].王坤,刘杏娥,尚莉莉,马建锋,田根林.单叶省藤发育过程中主要显微解剖特征的变异[J].木材加工机械.2019
[4].高树梓,鲍洪,巩麦林,安德柱,仪新峰.经额底纵裂入路和翼点入路切除鞍上型颅咽管瘤的显微解剖比较[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
[5].杨净松,陈超,赵卫,张祥,李斌.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微解剖与DSA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
[6].张广辉,王玉海.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8
[7].雷钟奇,程宏伟,李长元,单明,洪文明.神经内镜辅助下上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8].何祖江,唐军,姜云传,唐小标,韩利军.小脑幕切迹区静脉的显微解剖及叁维可视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
[9].池京洋.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18
[10].李俊林,王丽娜,欧阳雪晖,张晓琴,郭世欣.颈椎横孔韧带显微解剖与MRI对照观察[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