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厦门市儿童医院361006)

摘要:目的观察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20例KDSS患儿建立KDSS组,同期选取40例川崎病(KD)患儿建立KD组。分别观察两组患儿症状表现并检测患儿的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KDSS组患儿的发热时间相比KD组显著延长,差异显著(P<0.01);KDSS组患儿的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以及TNF-ɑ与IFN-γ表达水平对比KD组均有显著升高,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比、外周血WBC、CR、ESR、IgG、IgM、IgA相比于KD组均有显著提升,而血钾、血钠以及Hb水平相比KD组均有显著下降,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白蛋白相比于KD组有显著下降,而血尿素氮、肌酐浓度以及D-二聚体相比于KD组均有显著提升,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相比KD组有明显延长,且IVIG抵抗、CALs、ICU住院以及发生脏器损伤的几率相比KD组均有显著提升,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KDSS患儿的发热时间相比KD患儿有显著延长,但其他的症状表现上未见显著差异,临床通过症状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在外周血细胞因子中IL-2、IL-4、IL-6、IL-10以及TNF-ɑ与IFN-γ的表达水平与KDSS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川崎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因子;分析

川崎病(KD)作为当前常见的一类急性发热性血管炎疾病,主要以5岁以下的儿童作为多发群体[1]。KD主要累及到中等的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对于未接受治疗的KD患儿有较大几率可能导致发生冠状动脉损伤(CALs)症状,因此KD也是作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当前,据国内、外的临床相关研究发现,川崎病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作为后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之首[2-3]。Kanegaye等研究者将KD急性期伴休克以及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情况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进行定义,但由于KDSS的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且KDSS可能发生于KD的典型症状表现前,临床鉴别诊断相对较为困难[4-5]。对此,本研究以观察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情况,以探究结果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20例KDSS患儿建立KDSS组,同期选取40例川崎病(KD)患儿建立KD组。KDSS的诊断标准依据Kanegaye对KDSS的定义,KD诊断标准则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的诊断标准。纳入KDSS组患儿包括男性5例、女性15例,患儿年龄1~7岁,平均3.2±1.1岁;KD组患儿包括男性9例、女性31例,患儿年龄1~7岁,平均3.4±1.3岁。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对比未见显著差异。纳入研究对象患儿父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开展。

1.2方法

分别观察两组患儿症状表现并检测患儿的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疗效以及预后结果情况。对外周血细胞因子的监测主要包括IL-2、IL-4、IL-6、IL-10、TNF-ɑ以及IFN-γ。通过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及相关检测试剂盒均购自BD公司(美国)。检测前先采集患儿的外周血2ml,经EDTA抗凝处理后置于1500r/min转速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10min,对血浆进行分离备用。将分别往样品管当中加入各类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混合捕获微球以及待测的血浆各50μl,取50μl抗体PE,振荡混匀后置于25℃下避光处理3h。经PBS缓冲液处理后,于24h内进行测定。对各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参考范围取1.0pg/ml~5000.0pg/ml。

1.3观察指标

患儿的临床特征表现包括观察持续发热时间,口唇充血、结膜炎、颈部的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脱皮以及皮疹等症状的发生状况等。观察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中性粒细胞比、外周血WBC、PLT、Hb、ESR、CRP、血钾、血钠、IgG、IgM、IgA等。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与凝血功能: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D-二聚体、AST以及ALT水平。了解两组患儿的治愈情况以及预后结局。

1.4统计学方法

经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存在显著性,存在统计意义。

2结果

2.1患儿临床特征对比

KDSS组患儿的发热时间相比KD组显著延长,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儿的口唇充血、结膜炎、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症状发生情况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详细见表1。

2.4患儿的肝肾功能与凝血功能对比

KDSS组患儿的白蛋白相比于KD组有显著下降,而血尿素氮、肌酐浓度以及D-二聚体相比于KD组均有显著提升,存在统计意义(P<0.05)。见表4。

2.5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对比

KDSS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相比KD组有明显延长,且IVIG抵抗、CALs、ICU住院以及发生脏器损伤的几率相比KD组均有显著提升。其中,KDSS组患儿均予以激素治疗,本研究收纳患儿均好转且出院,均未见死亡病例。

3讨论

KDSS是作为KD疾病的严重形式,KDSS早期主要以休克症状以及低血压症状为主,患儿的症状表现往往较不典型,易发生误诊[6-8]。本组患儿中,KDSS组患儿的发热时间相比KD组显著延长,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儿的口唇充血、结膜炎、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症状发生情况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符合该理论。对于KDSS的确切病因当前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KDSS的发病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以本院PICU于2017年6月收治的2例KDSS患儿为例,患儿A,7岁,女,来院时高热不退,全身红色斑丘疹,血小板减少,患儿入院后很快出现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抗感染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渐有川崎病的特征,心脏彩超冠脉扩张;患儿B,男,1岁3月,有休克特征,血小板减少,渐有手足硬肿等,心脏彩超,冠脉扩张,EV-71抗体阳性,临床诊断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该2例患儿入院时病情凶险,初期血小板减少,均可见细胞因子水平失调,免疫功能紊乱。临床研究显示,细胞因子水平失调是导致发生毛细血管渗漏、心肌缺血以及IVIG抵抗的重要因素,而上述症状均是导致发生KDSS的重要因素。KD活动期下,患儿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并促进细胞因子产生,并提高表达水平。当促炎细胞因子过度产生时,可能导致患儿发生发热、冠状动脉壁损伤以及脏器损伤等。其中外周血细胞因子IL-2会使内皮通透性增加,白蛋白可经血管壁外渗至血管外,导致患儿发生低白蛋白血症。IL-6则可促进多器官损害与衰竭等。本研究中KDSS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比、外周血WBC、CRP、ESR、IgG、IgM、IgA相比于KD组均有显著提升,而血钾、血钠以及Hb水平相比KD组均有显著下降,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白蛋白相比于KD组有显著下降,而血尿素氮、肌酐浓度以及D-二聚体相比于KD组均有显著提升,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相比KD组有明显延长,且IVIG抵抗、CALs、ICU住院以及发生脏器损伤的几率相比KD组均有显著提升,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外周血细胞因子中IL-2、IL-4、IL-6、IL-10以及TNF-ɑ与IFN-γ表达水平对比KD组均有显著升高,存在统计意义(P<0.05)研究提示实验室常规指标、肝肾功能与凝血功能检查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相关,而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与KDSS的发病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KDSS患儿的发热时间相比KD患儿有显著延长,但其他的症状表现上未见显著差异,临床通过症状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在外周血细胞因子中IL-2、IL-4、IL-6、IL-10以及TNF-ɑ与IFN-γ的表达水平与KDSS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参考文献

[1]仇慧仙,薛超超,陈其,等.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4):230-234.

[2]张明明,石琳,李晓惠,等.川崎休克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9):98-100.

[3]罗秋红,周开宇,华益民.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2(4):471-474.

[4]苏静,李健.1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患儿的整体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9):1145-1147.

[5]陈莉琼.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误诊为脓毒性休克1例报告[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11):876-877.

[6]薛超超,潘国权,仇慧仙,等.不同血压类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4):78-82.

[7]安静.川崎病31例临床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a02):254-255.

[8]李国华,汪晓霞.川崎病5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628-2628.

标签:;  ;  ;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