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恒铁四川省通江县朱元乡中心小学636700
摘要:阅读和写作向来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语文课上教师也是要明确这样的思路,二者之间需要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授课中的情况是,诸多教师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甚至说是完全分离,或者说是虽然教师经过对教学理念的学习,明白二者的联系,实际整合的过程过于机械,这就导致无法再读写方面让学生有明显的提升。文章分析的是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的授课中实现对二者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可以在读写能力上获得明显的进步,也是促进语文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12-135-01
前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素养的进步成为当下语文课上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语文课上重要的部分,教师需要明确二者并不是两个系统,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做到二者之前的整合,让学生可以用更高的效率实现读写的提升,进而在语文素养上实现快速进步,也是让语文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设想
语文课的选材还是非常匡光的,涉及到诸多的领域知识,在时间以及空间上都是有着一定的跨度。小学语文课上有着诸多学生可以阅读的范围,涉及到古今中外以及天文地理,可以说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学生良好的阅读范本,也是给学生提供诸多的写作素材。在实际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范文进行深入阅读,实现对语言以及素材的不断累积,让课文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写作手法以及变大方式上也是有着也是有诸多可借鉴的地方。这样可以让学生实现阅读的同时,在写作上也是可以实现提升[1]。
二、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整合的方法
(一)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动,原句子的框架结构是保持不变的,只是略微有所改动。以此实现对原文的加工以及充足,对文本实现超越以及丰富。另外就是改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以及词组运用上得到提升,改写可以分成内容改写以及形式改写两种形式,形式改写则是由人称转换、体裁转换以及结构转换等。如将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就是体裁的转换,将主动句改写为被动句这就是结构的转换。多数情况下教师会依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实际写作能力。自行对文章进行改写,选择合适的改写方式[2]。改写是一种学生在对文本了解比较深刻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所以阅读上也是要达到一定的程度。
(二)仿写
学生是具备一定好奇心以及模仿力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语文课上仿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仿写也是语文课上阅读以及写作重要的连接。学生可以对例句进行分析,或者是题目中给的段落,在其中提取到关键信息,如结构、修辞等,结合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句子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语言能力以及知识提取的能力,然后是进行文本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同时也是避免了学生产生在写作方面的畏难情绪。如《桂林山水》“桂林的山……”这一段的内容在写景方面是非常经典的。让学生深入阅读后可以对这一段进行仿写,让学生实现对关联思维的加强[3]。
(三)读后写
在语文课上教师带领着学生进行了一次文章的阅读后,通常会给学生留下读后感这样的写作任务。实际上读后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连接阅读以及写作的方式。读后写就是用写作的方式,对文本的感受进行记录以及表达。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情况下是需要学生对文本产生非常深入的理解。实际上仅仅是凭空想象也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也是做不到打动人心。读后感写作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直以来读写结合离不开的一种方式,前后之间做到了顺畅连接,但是具体来说有什么样的训练效果,这还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诸多的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教材上其实并没有对读后感这部分进行强调,往往也是难以得到重视,这些任务在布置给学生以后,没有对学生在写作上进行指导或者考察。实际上就是读和写两个部分之间并没有得到有效紧密结合,实际上训练效果也是并不突出。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教师还是要对读后感这个环节加强重视。如《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其中阐述的道理加强理解,关于文章中孩子的做法是对是错,店家的做法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这些都是容易引起探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强分析和思考。
结论
总之,在语文课上阅读以及写作两个方面是长期训练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资源有更强的掌握,也是可以促进学生在读和写两个方面的提升。教师要强化二者的整合,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秀琴.浅议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125.
[2]韩海英,毕金娥.小学语文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运用——以《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5):88-89.
[3]靳亚梦,田夏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思——以教材中榜样人物为例[J].教育探索,2016(09):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