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隋代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隋代,文化,政策,赵州桥,文帝,炀帝,文化教育。
隋代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擎擎[1](2015)在《隋代苛酷之政及其原因—从一个侧面看隋朝政治文化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苛政是隋朝政治中一种极为突出的现象,苛政的施行者不仅有最高统治者,也有地方官员。他们所施苛政的表现各有不同,形成苛政的原因也颇有差异。开皇元年(581)至开皇九年(589),隋文帝侧重于调和不同政治集团的矛盾,除少数功臣因阻碍政权的正常运行而被诛杀外,罕有苛政的出现。开皇九年之后,随着政权的稳固以及平定陈朝、打击突厥等事功的建立,隋文帝变得骄矜自满,苛政渐见端倪,并呈不可遏止之势。开皇十七年(597)隋文帝颁布《丙辰诏书》,允许律外斟酌决杖,这是苛政占据政治主流的标志。隋文帝对功臣之苛酷是其苛政的一个重要方面。隋文帝所施苛政使隋朝的政治走向发生偏差,为隋的统治带来了深刻的危机。隋炀帝苛政的发展经历了叁个阶段。从即位到大业四年(608),隋炀帝采取措施缓解了前朝的苛政,但他同时征发无度、滥用民力,为其苛政的滋生埋下了伏笔。大业四年到大业七年(611),苛政形成并逐渐占据政治主流。大业九年(613)至隋亡,隋炀帝为镇压叛乱滥用刑罚,苛政达于极端。隋炀帝所施苛政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隋朝地方官员执政时往往以严刑峻法凌虐其民,其中以酷吏为代表。隋朝帝王有重用酷吏的倾向,他们并不以酷吏之苛政为意,反而更加重视酷吏取得的政绩。隋代苛政发源于前朝,具有历史继承性。隋朝帝王沿袭了北朝重事功的精神,致使地方官员多由不习政事的武人担任,苛政难免因之而生。隋朝帝王出身于重视武力的关陇集团,他们是胡化的汉人,具备胡人尚武的品质,所以重事功的精神才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打下烙印,并对隋代苛政的出现起到潜在的促进作用。隋朝重事功的一个突出表现即为加强对官吏的考课。在考课过程中更加重视官吏实际事功之所为,剧化了官吏追求事功的倾向,从而形成了普遍的苛酷政风。隋朝施行的州县二级制改革及废止乡官制度,体现了统治者对吏治的重视,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制度变革带来的弊失也凸显出来。官吏总数的减少意味着他们要面对更加繁冗的政务,乡官制度的废止加深了地方官吏与百姓之间的隔阂。这决定官吏的有效施政要依靠政府高度的集权与强大的行政力来支撑,隋朝吏治的特质遂藉此走向苛酷。大索貌阅使隋政府掌握更多的人口及财富,但该措施的实施同样需要强大的行政力予以推动,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对百姓造成扰动,为苛政的滋生提供温床。(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4-01)
郑红莉[2](2014)在《《片石千秋:隋代墓志铭与隋代历史文化》正式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西安碑林博物馆王其祎研究馆员与陕西师范大学周晓薇教授合着的《片石千秋:隋代墓志铭与隋代历史文化》一书,于2014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以迄今所知的600余种隋代墓志铭文字与图像为素材,采纳新史料,拓展新思路,对隋代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分析解读,去伪存真,从多个层面梳理和探讨了隋代历史文化及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碑林集刊》期刊2014年00期)
张怡歌,张先昌[3](2014)在《试论隋代后期的文化教育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代后期,在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和国防建设的同时,隋政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把实现深层次的文化发展与融合作为隋政权获得稳固政治统治的基础;把兴办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主要手段。隋代后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隋炀帝超越北方文化局限,以融通南北而创造统一文化的历史精神分不开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高泽峰[4](2014)在《隋代文化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政策是统治阶级实施文化管理和意识形态统治所采取的规章制度、原则要求、战略策略的总称。面对国家统一后的新形势,隋朝统治者颁布尊孔敬儒、编修典籍、崇经尚礼等儒学政策,重新确立起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设置国子寺,创设科举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兴建寺塔、道观,广度僧人,保护佛道经典的宗教政策,使宗教在隋代兴盛起来。在文化交流方面,隋代统治者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互动。此外,隋代统治者重视文艺事业发展,整治文风,融合南北文化,既参照梁、陈旧制审定雅乐,又注重借鉴外来音乐。隋代统治者尊重民族与地域差异,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文化政策,文化政策受帝王个人好恶影响的特点突出。这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政局稳定和文化繁荣,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4-06-06)
高泽峰[5](2013)在《略论隋代文化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代立国后,文帝、炀帝两代君主顺应天下统一形势的需要,采取复兴儒学,创立科举制,并重佛道,调整文风等一系列文化政策。这些政策明显具有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特点,并且大都被唐代所沿袭,从而开创了隋唐文化辉煌灿烂的局面。(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葛琪,张扬,周小儒[6](2012)在《浅谈隋代赵州桥设计的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设计巧妙,结构科学,称得上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2年11期)
盛莹[7](2012)在《略谈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对隋代教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发展,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发展对隋朝教育制度形成的影响。认为,隋朝是我国科举教育时代的开创时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育制度。从文化视角来看,隋代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是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2年14期)
夏侠[8](2012)在《浅论隋代服饰中的异域文化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多元文化特征出现在隋代服制体系中,服装款式、配饰风格、面料织造工艺与纹样等方面均呈现出许多异域元素,这在隋代石窟壁画、彩塑和出土隋代纺织品等方面有着清晰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梁建宙[9](2012)在《南北文化差异对隋代政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从南北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文化对隋代政治的影响。长期的分裂使南北社会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文化上的差异也在情理之中,但如何对待这种差异,不仅涉及到文化,也涉及到政治。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其对政治必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隋初政治上的南进与文化上的北传是隋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端,也是其背景。出身于关陇集团的文帝奉行“关中本位”的政策,这不仅表现在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强制向江南社会灌输官方意识形态,引起了江南社会的剧烈动荡,也表现在政治上尽用关陇集团人物。同样出身于关陇集团而酷爱江南文化的炀帝则逐渐抛弃了“关中本位”的政策,实现了文化、政治上的双重江南化,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在文化上,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推动江南文化的北传,在政治上过分倚重江南集团,则引发了统治集团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而这一切皆可归因于南北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隋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决定了文帝在江南的政策,也决定了炀帝的命运,对隋的灭亡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2-06-01)
张先昌,许瑛[10](2009)在《试论隋代前期的文化教育政策——兼评隋文帝“不悦儒术”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代前期的文教政策与相关制度建设,建树丰硕且影响深远。从制度层面讲,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学的独立;专科学校书、算学的创办;有关业务部门设博士招收学生进行职业性训练等,均由隋开其端并形成制度,对唐、宋及以后王朝产生重大的影响;从社会政治层面讲,该政策培养了大批的治国人才,树立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此后的治国方向,为隋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保证。(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9期)
隋代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西安碑林博物馆王其祎研究馆员与陕西师范大学周晓薇教授合着的《片石千秋:隋代墓志铭与隋代历史文化》一书,于2014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以迄今所知的600余种隋代墓志铭文字与图像为素材,采纳新史料,拓展新思路,对隋代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分析解读,去伪存真,从多个层面梳理和探讨了隋代历史文化及相关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隋代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高擎擎.隋代苛酷之政及其原因—从一个侧面看隋朝政治文化风尚[D].扬州大学.2015
[2].郑红莉.《片石千秋:隋代墓志铭与隋代历史文化》正式出版[J].碑林集刊.2014
[3].张怡歌,张先昌.试论隋代后期的文化教育政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高泽峰.隋代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4
[5].高泽峰.略论隋代文化政策[J].衡水学院学报.2013
[6].葛琪,张扬,周小儒.浅谈隋代赵州桥设计的文化内涵[J].美与时代(中).2012
[7].盛莹.略谈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对隋代教育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2
[8].夏侠.浅论隋代服饰中的异域文化元素[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
[9].梁建宙.南北文化差异对隋代政治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2
[10].张先昌,许瑛.试论隋代前期的文化教育政策——兼评隋文帝“不悦儒术”说[J].贵州社会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