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气增产论文_李国柱

导读:本文包含了注气增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煤层,煤层气,收率,初速,采矿工程,作业区,传质。

注气增产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柱[1](2019)在《注气增产对煤层突出危险性的方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注气开采煤层气后煤层突出危险性发生的变化,以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ΔP作为重要指标,开展了常压吸附下CO_2和CH_4的放散试验。得到在CO_2纯气体下,白龙山煤矿煤样瓦斯放散初速度ΔP为39.5 mmHg,是纯CH_4气体下ΔP(18.6 mmHg)的两倍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检验统计量F值为7.18,处于显着影响数值范围内,进一步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对煤层突出危险性的显着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9年04期)

张美红[2](2017)在《煤系地层注气和卸压抽采煤层气增产技术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系地层中的气源岩主要是由富集型和分散型的有机岩构成,包括煤层、泥岩以及页岩等。结合煤层气赋存特征将其高效抽采并加以利用是环境保护、瓦斯事故防治和清洁高效能源叁方面相结合的不二之选。然煤层气抽采并非简单之举,受储层物性参数及抽采技术条件的制约,目前抽采率较低。现有的煤层气抽采研究对象主要以煤层为主,鲜有将煤系地层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综合考虑并进行研究。本文将针对煤系地层中提高煤层气抽采率的技术基础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煤系地层中主要孔隙裂隙气源岩的储气特征及气体运移规律,提出了煤系地层未卸压区采用注气,而采动卸压裂隙带区优化布置钻孔提高煤层气抽采率的技术方案。其次,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力及含不同气体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煤系地层主要气源岩—煤及泥岩的吸附性能、吸附模型适应性以及表征内质量源扩散解吸和对流传质阻力大小的综合传质系数α。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和基本物理定律,建立了考虑层间窜流和内质量源作用下的煤系地层自然降压和注气抽采煤层气时的气体运移微分方程,求解了简化微分方程的分析解。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不同条件下的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各种求解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上述研究为煤系地层煤层气增产抽采工艺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煤系地层中主要气源岩物性参数特征,以煤层气在储层中吸附/解吸、扩散渗流运移理论为基础,将煤系地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综合考虑,提出了在未卸压区可采用注气方法提高抽采率,卸压区则可根据环形裂隙圈的空间位置来优化裂隙带抽采工艺。2、根据采场围层移动基本理论,推导出确定环形裂隙圈的空间位置参数计算方法,并据此优化裂隙带煤层气抽采工艺。采用钻孔返水计量法对倾斜钻孔抽放效果影响最大的冒落带高度进行实测,结果表明冒落线预计高度与实测计算高度基本一致。3、应用煤系地层中的主要气源岩—煤及泥岩在不同温度、含不同气体条件下的吸附实验数据对常见的叁种吸附模型(Langmuir模型、DR模型以及BET模型)进行检验得知:煤、泥岩对CO_2吸附特征符合BET模型,而Langmuir模型和DR模型则适用于煤、泥岩对CH_4或N_2的吸附。实验表明不同气源岩介质中吸附的CH_4量与温度之间成负相关,因此,可采用煤层注热、外加电场的焦耳热效应、交变电磁场产生的热量或超声波摩擦生热等方法提高储层的温度,促使吸附煤层气解吸速率增大,从而提高煤层气抽采率。4、采用容量法,测定了综合传质系数α与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及煤层气解吸时间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α与基质吸附浓度成正比关系;不同气源岩介质,αCH_4随时间的变化速度都较αCO_2随时间的变化速度慢,且浓度相同时,αCH_4大于αCO_2。这表明,不同气源岩介质对CH_4和CO_2的吸附能力强弱趋势一致,CH_4的解吸量均大于CO_2的解吸量胃因此,注CO_2可以吸附置换CH_4,提高煤层气的产出率。5、在煤系地层煤层气抽采过程中,会造成各气源岩层之间气体压力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相邻气源岩层之间产生层间窜流的现象。穿层与顺层钻孔两种抽采模式下,相邻气源岩层压力差值不同,并最终导致层间窜流量的不同。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孔隙裂隙介质吸附、扩散、渗流基本理论,建立了煤系地层自然降压抽采煤层气物理数学模型和煤系地层注气抽采煤层气的物理数学模型。7、在所建立的模型基础上,结合晋城3#煤层、马兰8#煤层赋存特征,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在煤系地层自然降压抽采煤层气过程中,考虑与未考虑层间窜流条件下的微分方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可知,考虑层间窜流条件下的抽采钻孔附近CH_4压力比未考虑条件下的CH_4压力有所提高,即层间窜流补给使地层能量衰减变慢,有利于延长抽采井的稳定期。(2)、在井下未卸压区顺煤层钻孔考虑层间窜流条件下,比对抽采相同时间和距抽采钻孔相同距离处的CH_4压力值发现:注气条件下的均高于未注气条件下的,且在一定时间内注入不同的气体,压力增加值差异较小。此结果表明,仅就增能驱动而言,一定时间内CH_4压力增加值与注气种类差别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冯俊超[3](2016)在《大平煤矿瓦斯抽采钻孔注气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丰富井下注气增产瓦斯的理论,解决大平煤矿“叁软”煤层瓦斯抽采后期钻孔产能低下的现状,论文首先研究了注气增解增产机理和增能增产机理,然后分析了低渗煤储层瓦斯运移规律和大平煤矿瓦斯抽采钻孔注气增产瓦斯的可行性,最后在21161底板抽放巷进行了注气(0.6 MPa压缩空气)增产瓦斯的工业性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发现无论是N2还是CO2都可以降低了CH4的分压,促进CH4解吸,即分压增解机理;从吸附势角度看,N2不会置换CH4,CO2在特定的条件下置换CH4的效果才好;根据实验室测试启动压力梯度的原理,建立了现场测试煤储层瓦斯启动压力梯度方法,并获取了大平煤矿原始煤储层和水力冲孔后煤储层瓦斯启动压力梯度分别为0.46 MPa/m和0.12 MPa/m,同时还得到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渗透率;在瓦斯抽采后期,由于储层能量降低一部分瓦斯气体不能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处于扩散状态,向煤层注入压力高于储层瓦斯压力的其他气体后增大了储层能量,增大了气体压力梯度,这使得瓦斯可以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变为低速非线性渗流状态,提高钻孔瓦斯产量,即注气增能增产机理。通过详细分析21161底板抽放巷注气增产瓦斯的工业性试验发现:注气增产瓦斯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注气期间瓦斯日产量均有所提高,最高可达434 m3,比注气前日均约100 m3提高了3倍多;四次注气过程中,每次的效果不同,推测注气效果可能与注气钻孔的相对位置有关;注气时瓦斯浓度缓慢下降,停止注气后瓦斯浓度会缓慢升至注气前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孙希利,张洋[4](2014)在《西北油田实施单元注气提升采收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孙希利 通讯员张 洋报道:3月10日,塔河四区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S48单元在T402井投产,这是西北油田首次实施的单元注气驱油工程。 据悉,S48单元由T402、TK411、TK425CH井作为试验井。T402井单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4-03-19)

伍军,牟伟军[5](2006)在《塔西南柯233井注气吞吐增产显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通讯员伍军 牟伟军)截至7月4日,塔里木油田柯克亚作业区塔西南柯233井今年累计增产天然气175万立方米,增产凝析油93.4吨。目前,这个井以5至6万立方米的产气量进入高压流程生产,实施注气吞吐技术后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注(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06-07-13)

孙可明,梁冰,潘一山[6](2006)在《流固耦合作用下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低渗透煤层气产量是我国煤层气开采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加速煤层甲烷解吸过程的注气增产方法是提高低渗透煤层气产量的有效途径。由于排采降压在孔隙流体压力变化的范围内会引起储层孔隙介质的应力和应变的变化,造成有效渗透率和孔隙度的降低,同时也影响注气和产气的动态参数。研究这些规律,首先建立了注气开采煤层气多组分流体扩散渗流的流固耦合模型,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注气开采煤层气的增产机理。研究表明,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不但减少了煤层甲烷的分压,加速了煤层甲烷的解吸;而且二氧化碳气体比甲烷气体更易吸附,竞争吸附置换煤层甲烷分子,从而提高了煤层气产量,同时必须重视耦合作用对注气增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06年07期)

孙可明[7](2005)在《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煤层普遍渗透率低、吸附强、解吸速度慢而导致绝大多数煤层试验井产量低、衰减快、难以形成稳定的工业性气流,同时低渗透煤层甲烷运移过程表现出相互制约和非达西渗流及排采降压流固耦合作用的突出特点,低渗透煤层气开采遇到挑战。因此,进行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低渗透煤层气开采流固耦合方面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根据煤层特性和煤层甲烷运移属性,将煤层抽象为双重介质模型,并建立了反应解吸、扩散、渗流过程的低渗透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流固耦合模型和注气增产煤层气多组分流体流固耦合模型;详细推导了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流固耦合模型和煤基质系统扩散项的数值解法,并开发了叁维、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拟稳态非平衡吸附流固耦合模拟程序。(2)利用开发的模拟程序和现场试验井资料对煤层气生产动态参数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井结果相吻合。得到如下结论:①通过单井开采过程中的储层压力下降幅度、气–水产能大小、压降漏斗、水饱和度和甲烷浓度变化范围和下降幅度的模拟结果表明:考虑耦合作用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更为吻合,耦合时的结果比不考虑耦合时的结果偏小。对导致其差异根源的耦合机理分析表明:煤层气开采尽可能保证由于耦合作用而导致储层渗透性受弱化程度最小;②井群间距对煤层气开采至关重要,井群间距对产能等参数的影响,与储层的渗透率密切相关,渗透率较高储层比渗透率较低储层井群干扰出现的时间早,开采初期小井群间距的气–水产能大于较大井群间距的气–水产能;③通过渗透率、扩散系数对产能影响的研究表明:煤储层渗透率的大小直接控制着煤层气产能的大小,拟稳态扩散系数越大,煤层气井的早期产量上升越快,产气量高峰期到来越早。这说明煤层气的开采运移过程同样受到扩散过程的影响,揭示了煤层瓦斯解吸、扩散和渗流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和互相约束的运移机制;④在低速低渗透情况下,通过对启动压力产生的机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开发低渗透煤层气藏,应采用小井距、较大压差开发方案;考虑低渗透气体渗流的滑脱效应时,气–水产能比不考虑滑脱效应时高;⑤注气模拟结果表明:注气增产机理主要是注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但减少了煤层甲烷的分压,加速了煤层甲烷的解吸,而且二氧化碳比甲烷气体更易吸附,竞争吸附置换煤层甲烷分子,大量的煤层甲烷解吸进入割理裂隙系统,从而提高了煤层气产量。因此,注气开采是低渗透煤层气增产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12期)

孙可明[8](2003)在《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煤层气地质学、固体力学、孔隙介质理论、多相渗流和扩散、有限元和数值分析等理论和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在低渗透煤层气藏的流固耦合研究方面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根据煤层自身的储层特性和储集其中的煤层甲烷运移属性,将煤层抽象为双孔隙度单渗透率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煤储层中煤层气的储集、运移和产出机理; 二、建立了反映解吸、扩散、渗流过程的低渗透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流固耦合模型和注气增产煤层气多组分流体流固耦合模型; 叁、详细推证了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流固耦合模型和煤基质系统扩散项的数值解法,给出了双重介质的空间离散化网格处理方法和叁维双重介质煤层气藏流固耦合模型数值模拟程序设计; 四、开发了叁维、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拟稳态非平衡吸附较好反映低渗透煤层气储层的流固耦合模拟软件; 五、利用安徽省淮南新集煤层气开发试验区现场试井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通过耦合与非耦合两种情况模拟的结果与实际试井实测结果比较,双重介质流固耦合模型计算的气、水产量变化规律与实际更为接近,比较真实地反映低渗透煤储层特征煤层甲烷的运移规律,更有利于指导低渗透煤层气的开采。同时利用所编制的模拟程序对煤层气开发中的生产动态参数变化规律、产量预测和注气增产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的具体结论如下: (1) 单井布置,在同一开采时间间隔内,耦合与非耦合情况比较,前者的储层压力比后者的储层压力下降幅度小;前者的气、水产能比后者的气、水产能低;前者的压降漏斗、水饱和度和甲烷浓度变化范围比后者压降漏斗、水饱和度和甲烷浓度变化范围小;前者水饱和度和煤层甲烷浓度比后者的水饱和度和煤层甲烷浓度下降得慢。 (2) 两井布置,耦合与非耦合情况比较,储层压力、水饱和度和煤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与单井开采一致;但两井联合开采一段时间内比单井开采储层压力下降快,两口井筒附近的煤层气含量和储层压力都明显降低,形成了统一的下降漏斗,两口井同时排采过程中形成了井间干扰,提高了排采效果,增加了单井的气产量。 (3) 由于排采降压将在井底附近形成了较大的流体压力梯度,逐渐向储层边界发展,根据有效应力理论,在孔隙流体压力变化的范围内会引起储层孔隙介质的应力和应变变化,从而使孔隙结构发生变化,由此造成有效渗透率和孔隙度的降低,与非祸合模型相比产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同时也是祸合与非祸合情况储层参数产生差异的原因,因此在煤层气的开采中,必须重视藕合作用对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制定合理的生产制度,尽可能保证储层渗透特性受弱化的程度最小。 (4)选择合理的井群间距对煤层气开采至关重要,它影响到煤层气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煤层气资源的回收率,井群间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储层的性质和生产规模对经济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井群间距对产能和储层压力等量的影响,与储层的渗透率密切相关,渗透率比较高的储层,开采初期的一定期间内,出现了井群干扰,增加了储层压降漏斗的影响范围。开采井周围煤基质内甲烷未枯竭时,较小井群间距的产气量大于较大井群间距的产气量,渗透率比较低的储层,开采初期井距大小对产气量影响较小,等开采一定时间后,出现了井群干扰,较近井群间距的产气量大于较大井群间距的产气量。 (5)通过渗透率、扩散系数对产能影响的研究表明,煤储层渗透率的大小直接控制着煤层气产能的大小,拟稳态扩散时,扩散系数越大,煤层气井的早期产量上升越快,产气量高峰期到来越早,随着扩散系数减少,在开采初期一定时间内,增大渗透率对提高产气量的大小影响不够明显,这说明煤层气的开采运移过程同样受到扩散过程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煤层瓦斯解吸、扩散和渗流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和互相约束的运移机制。因此,应注重加速煤层甲烷解吸扩散过程和提高渗透率并举的增产措施来提高煤层气的产量。 (6)在低速低渗透情况下,必须有一个附加的压力梯度克服吸附层的阻力才能开始流动。考虑启动压力和不考虑启动压力时,前者的储层压力下降范围比后者的下降范围小,前者的气、水产能比后者的气、水产能低,因此,开发低渗透煤层气藏,应采用小井距、较大压差开发方案;气体在低速渗流时会出现滑脱现象,相当于增加了气体的视渗透率,考虑气体的滑脱效应时,气水产量比不考虑滑脱效应时高。 (7)注气的模拟结果表明,不论祸合与非祸合情况,注入的CO:浓度升高区范围内,煤层甲烷的浓度下降很快,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不但减少了煤层甲烷的分压,加速了煤层甲烷的解吸,而且二氧化碳气体比甲烷气体更易吸附,竞争吸附置换煤层甲烷分子,大量的煤层甲烷解吸进入割理裂隙系统,从而提高了煤层气产量。 (8)注气时,祸合情况与非藕合情况比较,前者的储层压力、基质内COZ浓度和裂隙系统内CO:饱和度比后者的升高得慢;并且注气的驱替影响范围前者比后者小;停止注气后,前者的储层压力比后者的储层压力消散下降得慢。(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03-12-01)

吴世跃,郭勇义[9](2001)在《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扩散渗流和多组分吸附平衡理论 ,研究了注气开采煤层气的增产机制 .研究表明 ,注气增加储层能量 ,提高储层压力传导系数并产生竞争吸附置换效应 ,从而提高煤层气开采时的单产量及回收率 .文中还导出了注气时回收率的计算公式 .所得结论对注气开采煤层气设计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注气增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系地层中的气源岩主要是由富集型和分散型的有机岩构成,包括煤层、泥岩以及页岩等。结合煤层气赋存特征将其高效抽采并加以利用是环境保护、瓦斯事故防治和清洁高效能源叁方面相结合的不二之选。然煤层气抽采并非简单之举,受储层物性参数及抽采技术条件的制约,目前抽采率较低。现有的煤层气抽采研究对象主要以煤层为主,鲜有将煤系地层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综合考虑并进行研究。本文将针对煤系地层中提高煤层气抽采率的技术基础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煤系地层中主要孔隙裂隙气源岩的储气特征及气体运移规律,提出了煤系地层未卸压区采用注气,而采动卸压裂隙带区优化布置钻孔提高煤层气抽采率的技术方案。其次,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力及含不同气体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煤系地层主要气源岩—煤及泥岩的吸附性能、吸附模型适应性以及表征内质量源扩散解吸和对流传质阻力大小的综合传质系数α。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和基本物理定律,建立了考虑层间窜流和内质量源作用下的煤系地层自然降压和注气抽采煤层气时的气体运移微分方程,求解了简化微分方程的分析解。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不同条件下的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各种求解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上述研究为煤系地层煤层气增产抽采工艺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煤系地层中主要气源岩物性参数特征,以煤层气在储层中吸附/解吸、扩散渗流运移理论为基础,将煤系地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综合考虑,提出了在未卸压区可采用注气方法提高抽采率,卸压区则可根据环形裂隙圈的空间位置来优化裂隙带抽采工艺。2、根据采场围层移动基本理论,推导出确定环形裂隙圈的空间位置参数计算方法,并据此优化裂隙带煤层气抽采工艺。采用钻孔返水计量法对倾斜钻孔抽放效果影响最大的冒落带高度进行实测,结果表明冒落线预计高度与实测计算高度基本一致。3、应用煤系地层中的主要气源岩—煤及泥岩在不同温度、含不同气体条件下的吸附实验数据对常见的叁种吸附模型(Langmuir模型、DR模型以及BET模型)进行检验得知:煤、泥岩对CO_2吸附特征符合BET模型,而Langmuir模型和DR模型则适用于煤、泥岩对CH_4或N_2的吸附。实验表明不同气源岩介质中吸附的CH_4量与温度之间成负相关,因此,可采用煤层注热、外加电场的焦耳热效应、交变电磁场产生的热量或超声波摩擦生热等方法提高储层的温度,促使吸附煤层气解吸速率增大,从而提高煤层气抽采率。4、采用容量法,测定了综合传质系数α与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及煤层气解吸时间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α与基质吸附浓度成正比关系;不同气源岩介质,αCH_4随时间的变化速度都较αCO_2随时间的变化速度慢,且浓度相同时,αCH_4大于αCO_2。这表明,不同气源岩介质对CH_4和CO_2的吸附能力强弱趋势一致,CH_4的解吸量均大于CO_2的解吸量胃因此,注CO_2可以吸附置换CH_4,提高煤层气的产出率。5、在煤系地层煤层气抽采过程中,会造成各气源岩层之间气体压力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相邻气源岩层之间产生层间窜流的现象。穿层与顺层钻孔两种抽采模式下,相邻气源岩层压力差值不同,并最终导致层间窜流量的不同。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孔隙裂隙介质吸附、扩散、渗流基本理论,建立了煤系地层自然降压抽采煤层气物理数学模型和煤系地层注气抽采煤层气的物理数学模型。7、在所建立的模型基础上,结合晋城3#煤层、马兰8#煤层赋存特征,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在煤系地层自然降压抽采煤层气过程中,考虑与未考虑层间窜流条件下的微分方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可知,考虑层间窜流条件下的抽采钻孔附近CH_4压力比未考虑条件下的CH_4压力有所提高,即层间窜流补给使地层能量衰减变慢,有利于延长抽采井的稳定期。(2)、在井下未卸压区顺煤层钻孔考虑层间窜流条件下,比对抽采相同时间和距抽采钻孔相同距离处的CH_4压力值发现:注气条件下的均高于未注气条件下的,且在一定时间内注入不同的气体,压力增加值差异较小。此结果表明,仅就增能驱动而言,一定时间内CH_4压力增加值与注气种类差别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注气增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柱.注气增产对煤层突出危险性的方差分析[J].中国煤炭.2019

[2].张美红.煤系地层注气和卸压抽采煤层气增产技术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3].冯俊超.大平煤矿瓦斯抽采钻孔注气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

[4].孙希利,张洋.西北油田实施单元注气提升采收率[N].中国石化报.2014

[5].伍军,牟伟军.塔西南柯233井注气吞吐增产显着[N].中国石油报.2006

[6].孙可明,梁冰,潘一山.流固耦合作用下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规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

[7].孙可明.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

[8].孙可明.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3

[9].吴世跃,郭勇义.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机制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1

论文知识图

煤层气开采及煤层注气增产物理...一44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机理示意图真叁轴应力加载示意图凝析气注入量与膨胀系数和泡点压力关系...:小13-11注采井组平面图注汽过程中蒸汽前缘示意图

标签:;  ;  ;  ;  ;  ;  ;  

注气增产论文_李国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