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锥状斯氏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株,赤潮,过氧化氢,菖蒲,电离,羟基,粘土。
锥状斯氏藻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能,王朝晖,郭鑫[1](2019)在《黑暗、温度对锥状斯氏藻暂时性孢囊形成、存活与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是一种世界性的赤潮甲藻,暂时性孢囊是甲藻为了抵御瞬时不良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不动细胞,暂时性孢囊在锥状斯氏藻生活史及其赤潮发生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了黑暗和温度(8、20和25℃)对锥状斯氏藻暂时性孢囊形成、存活与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暂时性孢囊在黑暗处理的第1天就开始形成,在第3~5天孢囊形成率达到最高,且常温下孢囊形成高峰延迟,8、20和25℃下孢囊的最终累积形成率分别为15.9%、20.1%和9.9%;同时,暂时性孢囊不耐保存,在形成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第8~16天后全部死亡;暂时性孢囊在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8、20和25℃下半存活时间分别为5.9、2.9和2.7 d;暂时性孢囊不存在强制性休眠期,全部处理组的暂时性孢囊均在培养后的24 h内开始萌发,3~6 d内达到最大累积萌发率,为43.3%~65.6%,低温下形成的孢囊萌发率较高;锥状斯氏藻极易形成暂时性孢囊,当环境条件合适时能迅速萌发,说明暂时性孢囊在锥状斯氏藻种群动态以及赤潮形成和消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艳,吴凡,张沁[2](2019)在《改性粘土与抑藻菌耦合法抑制锥状斯氏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高效和环境友好型的抑藻方法,作者研究了2种改性粘土(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和叁丁基十六烷基溴化磷)与抑藻菌联合使用消杀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的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改性粘土时,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的效果优于叁丁基十六烷基溴化磷,但只能在初期(48h内)起到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藻细胞没有彻底去除.将改性粘土与抑藻细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G4,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J8)进行耦合后,抑藻效果明显而持续,有效抑藻时间可持续168 h,且未见叶绿素含量明显的反弹.因此,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改性粘土与抑藻菌联合使用有更好的成效,可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环境友好型方法用于有害藻类的治理.(本文来源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肖晗,王璐畇,赵旻,陈琪,段舜山[3](2018)在《海菖蒲浸提液对锥状斯氏藻的抑制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菖蒲(Enhalus acodoides)是典型热带亚热带沿海常见大型海草,但关于海菖蒲对赤潮藻的抑制作用研究少见报道。研究选取海菖蒲为实验材料,利用人工海水和两种有机溶剂提取海菖蒲中抑藻活性物质并对锥状斯氏藻进行抑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叁种提取物对锥状斯氏藻均有显着抑制作用,在试验设定浓度下,水浸物在2.5 g·L~(–1)时具有最高抑藻率95.34%,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12.5 mg·L~(–1)时即达到78.55%,正己烷提取物在浓度为50 mg·L~(–1)时最高抑制率达到58.28%。研究表明,海菖蒲水提液抑制效果最好,具有应用于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和开发新型抑藻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王志富,丰卫华,许恒韬,陈悦,郑芳琴[4](2018)在《不同无机氮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氮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O3-N更适于锥状斯氏藻的生长,而NH4-N更容易被藻细胞吸收。两种不同氮源对于锥状斯氏藻单位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都表现为随着氮浓度升高而降低。但不同种氮源的影响在不同氮浓度、不同生长期时有差异,如90μM的NH4-N在藻类的指数生长期能促进抗氧化酶活性,10μM的NH4-N在藻类生长的平台期期能促进抗氧化酶活性,而相同浓度的NO3-N没有这种作用,其他生长期时两种氮源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别不大。这可能和锥状斯氏藻对NH4-N的优先利用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志富,丰卫华,张冬融,曹静,郑芳琴[5](2017)在《不同无机氮对甲藻孢囊形成的影响——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aNO_3和NH_4Cl作为N源营养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氮(NO_3-N和NH_4-N)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孢囊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锥状斯氏藻细胞密度会随着NO_3-N浓度的升高快速增加,孢囊的形成率会随之下降。高浓度的NH_4-N则会抑制藻细胞的生长,促进孢囊的形成,两周内其孢囊形成率较之NO_3-N实验组要高1.5-2倍。同时发现,孢囊的大量形成都是在营养细胞密度到达顶峰后开始的。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O_3-N和高浓度的NH_4-N更容易促进孢囊的形成,同等浓度下NH_4-N比NO_3-N更容易促使锥状斯氏藻营养细胞进行有性生殖,从而形成孢囊。(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7-10-20)
杨傲傲[6](2017)在《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休眠条件下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藻是引起海洋有害藻华形成的主要种类,生活史研究是研究甲藻种群结构和种群动态及基本生物学特征的重要基础,从而也是甲藻藻华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产孢囊类甲藻的生活史中,休眠孢囊是甲藻渡过不利环境条件如季节性低温、缺氧、黑暗和营养限制等的重要阶段。研究甲藻孢囊的形成、休眠和萌发过程,特别是在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休眠孢囊形成、休眠和萌发的基因调控机制,对从基本生物学机理上认识甲藻藻华的动力学过程和进一步认识藻华的地理扩散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然而,迄今为止,文献中关于这一关键生物学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还几乎空白。为此,本论文以世界性分布、经常性形成藻华、较易形成休眠孢囊的甲藻-锥状斯氏藻为模式研究对象,研究了甲藻休眠孢囊与营养细胞间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和孢囊休眠过程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对休眠条件的响应,包括以下研究:(1)建立获取大量休眠孢囊的方法:通过添加天然的细沙与锥状斯氏藻营养细胞共培养的方式,实现了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的产量和产速大幅提升。实验数据表明,添加细沙的处理组休眠孢囊数量最多时为同期对照组的107倍,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实验过程对休眠孢囊大量需要的问题。同时还发现此方法同样可以提高短沟别什莱藻、Levanderina fissa等产孢囊类甲藻的休眠孢囊产量,但对一些正常培养条件下不易产生休眠孢囊的种类如多环旋沟藻、红色赤潮藻、哈曼褐色多沟藻等则效果不大。(2)成功构建了休眠孢囊的cDNA消减文库: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以休眠孢囊的cDNA作为测试方(tester),营养细胞的cDNA作为驱动方(driver),经过消减杂交、二轮PCR扩增产物克隆转化,再去掉空载、多克隆后,从1314个单菌落中获得阳性克隆1247个,阳性率为94.9%,插入片段大小主要分布在250~1000 bp之间。随后,经过斑点杂交进一步筛选和验证,共得到1075个显着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片段,筛选效率为86.2%。(3)对消减文库进行序列分析及验证:消减文库中长度大于100 bp的序列有925条,总碱基数为390,746 bp,序列长度在102-1806 bp之间,平均长度为422 bp。经拼接组装后,共得到280条序列,其中44条为contigs。在280条序列中,74.3%的序列均有功能注释。对于未有注释信息的序列,可能主要由于序列较短不足以判断其功能或功能未知(因为甲藻中已知功能的基因研究尚极少)。对具有功能注释的基因,187条序列注释到生物学过程,其中55条为代谢过程;142条注释到分子功能,主要是催化活动(61条);57条基因序列注释到代谢通路,占KEGG代谢通路总数的70%。通过采用甲藻中特异存在的剪接前导序列(Spliced Leader,SL)为上游引物和基于所获得的序列设计的特异性下游引物对注释为能量代谢的若干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结果证明筛选到的消减序列确实来自于甲藻锥状斯氏藻。(4)锥状斯氏藻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在进行基因表达差异研究之前,以营养细胞cDNA为模板,用叁个生物平行及叁个技术平行,根据Ct值和溶解曲线筛选内参基因。6个候选基因的平均Ct值均在30以内,GeNorm软件通过计算平均变异度M得出候选基因的稳定性由高到低依次为:CYC&UBC>PEPCK>ACT>GAPDH>COX1。根据V_(2/3)<0.15确定需要内参基因的最佳数目为2。通过Normfinder软件计算各候选内参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稳定值SV,得出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PEPCK>ACT>CYC>GAPDH>COX1>UBC。Bestkeeper软件通过计算各候选基因Ct值的相关系数r,得出6个基因稳定性由高到低为:CYC>UBC>PEPCK>GAPDH>ACT>COX1。综合上述叁个常用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后续的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研究选用CYC和PEPCK作为内参基因。(5)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在营养细胞和休眠孢囊及处于不同休眠条件下的休眠孢囊内的差异表达研究:从消减文库与锥状斯氏藻转录组文库相似性大于90%且有功能注释的65条序列中,根据所注释的功能在孢囊休眠过程中可能的作用,综合序列长度、扩增曲线Ct值及溶解曲线,选定ATP合成酶β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及一个翻译延伸因子,以CYC(Cyclophilin,亲环素)和PEPCK(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为内参基因,进行后续差异表达分析,即定量检测所选基因在处于不同休眠状态的休眠孢囊中的表达状况。结果表明,上述叁个基因在休眠孢囊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营养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而且,表达水平总体上随着休眠孢囊在黑暗、低温、无氧或低氧环境下的延长而有所降低,表明休眠孢囊在休眠状态下对环境条件变化仍保持着快速的应激反应,且通过降低能量代谢水平以保存能量储存从而延长存活时间或者为萌发储备能量。这一结果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解释休眠孢囊在海洋沉积物中渡过长期黑暗、低温而保持存活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06-01)
梁伟标[7](2017)在《不同物理及化学处理对锥状斯氏藻孢囊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甲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大部分有害藻华的爆发是由甲藻引起的。甲藻可以通过船舶压舱水作为传播媒介,以孢囊的形式来扩大其生物地理分布,造成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由于孢囊具有孢粉质壁,具有较强抵御不良刺激的能力,因此压舱水处理一般以孢囊失活为依据。本硕士学位论文着眼于全球生态热点——船舶压舱水引致的生态入侵现象,以典型甲藻孢囊——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为研究对象,模拟压舱水条件,利用加热、紫外辐射、超声波、过氧化氢以及淡水处理等单一和复合处理对锥状斯氏藻孢囊及孢囊与沉积物的混合物进行处理,了解了不同方法对孢囊萌发活性的影响,继而对不同处理方法的抑制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寻找有效而可行的船舶压舱水处理方法,以防止通过船舶压舱水所带来的有毒有害赤潮生物入侵,为船舶压舱水处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对近海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1.锥状斯氏藻孢囊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在未经处理的对照组最终孢囊萌发率为90%以上,孢囊一般在培养后的第1-3 d开始萌发,后陆续萌发,萌发一般持续至50 d。2.加热处理对锥状斯氏藻孢囊的萌发具有明显影响,温度对孢囊起始萌发时间也具有明显影响,高温能延长孢囊的萌发时间。在纯孢囊处理组中,35℃下处理5 h或以上以及38℃下处理1 h或以上即能明显影响孢囊萌发,提高处理温度,抑制效果更显着;而在38℃和40℃处理5 h或以上、42℃处理3h或以上以及45℃处理2h或以上均能完全抑制孢囊的活性。沉积物孢囊混合物处理组的结果显示,同等处理强度下沉积物中孢囊萌发率明显比纯孢囊处理组高10%~23%,说明沉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加热对孢囊的萌发活性影响;同时,在42℃下处理5 h才能完全抑制沉积物中孢囊的萌发活性。3.超声波处理(40 KHz,40 min或以上)、紫外辐射处理(253.7 nm,30 min或以上)以及淡水处理(60-180 d)可对锥状斯氏藻纯孢囊的萌发活性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孢囊累积萌发率分别为24.60%,39.68%,36.67%,而且超声波和紫外辐射处理也能延迟孢囊的起始萌发时间。同等强度下,沉积物孢囊混合物处理组的萌发抑制效果均比纯孢囊组低15%~50%。但是,在本文中所设定处理强度下,均未能完全抑制孢囊的活性。4.过氧化氢(H2O2)处理对锥状斯氏藻孢囊的萌发具有明显影响。H2O2处理(>40 mg/L,3d或以上)均能显着抑制纯孢囊的萌发活性,而同等强度下,沉积物孢囊混合物处理组的萌发抑制效果仅比纯孢囊组低2%~17%。100 mg/L浓度H2O2处理6 d,能完全抑制纯孢囊以及沉积物混合物中孢囊的活性。5.两种处理方法的复合处理比单一方法处理更为高效,对锥状斯氏藻孢囊的萌发活性具有更加明显的抑制效果。在纯孢囊处理组中,复合处理对孢囊萌发的抑制效果比单一处理高20%~60%,而加热与紫外辐射或超声波的复合处理效果要比超声波与紫外辐射的复合处理效果高5%~30%。38℃、3 h与超声波(40 KHz、60 min)或者紫外辐射(253.7nm、60 min)的复合处理即能完全抑制孢囊的萌发活性。沉积物孢囊混合物处理组中,复合处理方法对孢囊萌发的抑制效果也比单一处理高15%~30%,对沉积物中孢囊萌发的抑制百分率比纯孢囊组降低了7%~40%。40℃、5 h与超声波(40 KHz、60 min)或者紫外辐射(253.7 nm、60 min)的复合处理才能完全抑制沉积物中孢囊的萌发活性。6.叁种方法复合处理对锥状斯氏藻孢囊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强。在纯孢囊组,38℃处理1 h或以上与超声波(40 KHz、60 min)或者紫外辐射(253.7 nm、60 min)的复合处理均能完全抑制孢囊的萌发活性;而对于沉积物混合物中的孢囊,38℃处理1~3 h与超声波(40 KHz、60 min)或者紫外辐射(253.7 nm、60 min)的复合处理中,对孢囊萌发的抑制效果相对纯孢囊组降低了7%~17%,当温度提升至40℃处理3 h或以上与同样强度的超声波和紫外辐射复合处理时,沉积物中孢囊的萌发活性才被完全抑制。7.本研究结果表明,结合船舶引擎冷却系统的废热,加热处理可有效应用到压舱水的实际处理中;而超声波、紫外线以及淡水处理等方法对孢囊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采用两种或者叁种方法复合处理能更有效抑制孢囊活性,从而防止由船舶压舱水所带来的外来赤潮生物的入侵。(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5-20)
郭枫[8](2017)在《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锥状斯氏藻孢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赤潮的频繁爆发、范围扩大,加剧了海洋灾害,对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亮出了红牌。赤潮灾害反复爆发的重要成因之一是休眠性孢囊,又称赤潮“种源”,在合适条件下萌发后爆发性增殖。如何高效杀灭具有坚硬外壳的赤潮藻孢囊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C06B01、2013BAC06B02)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5RA4008),本文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产生高浓度气态氧活性碎片,注入管路后和海水碰撞反应,在微气泡破裂的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成高浓度·OH,在管路中实现快速高效杀灭锥状斯氏藻孢囊,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SYTOXGreen荧光染色法判断锥状斯氏藻孢囊死活,确定了·OH杀灭孢囊的剂量、时间和CT阈值。·OH法杀灭有机质壁孢囊和钙质壁孢囊的剂量分别为1.46和1.90mg/L,仅为蛋白酶抑制剂方法的1/27,CuSO4法的1/105和H202法的1/1316;·OH法杀灭有机质壁孢囊和钙质壁孢囊的时间分别为3.1和4.1 s,仅为蛋白酶抑制剂方法的1/878,甲萘醌法的1/1756和H202法的1/42146;·OH法杀灭有机质壁孢囊和钙质壁孢囊CT阈值分别为0.24和0.28 mg·min/L,仅为 C102 法的 1/25714,CuSO4 法的 1/107142 和 H202 法的 1/428571;(2)通过萌发实验判断·OH对锥状斯氏藻孢囊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杀灭阈值下,钙质壁孢囊和有机质壁孢囊萌发率均为0,表明孢囊失去了萌发为营养细胞的潜能,被彻底杀灭。(3)进行了·OH处理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杀灭阈值下,·OH不破坏孢囊整体结构,由孢囊壁表面细小裂纹处进入孢囊体内,氧化降解叶绿素,破坏DNA,分解内容质,彻底杀灭具有坚硬外壳的孢囊。(4)进行了·OH和常规药剂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OH杀灭锥状斯氏藻孢囊的CT阈值为0.28 mg·min/L;C1O2完全杀灭孢囊的CT阈值为7200 mg min/L,为·OH的2.6×104倍;CuSO4的CT阈值为30000 mg·min/L时仅杀灭12.9%的孢囊,为·OH 的 10.7×104倍;H202 的 CT 阈值为 120000mg·min/L 时仅杀灭 24.1%的孢囊,为·OH的42.9×1 04倍。综上,只有·OH可以快速高效杀灭锥状斯氏藻孢囊,具有常规药剂无可比拟的优势。综上,本文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制备高浓度·OH,首次实现了快速高效杀灭具有坚硬外壳的锥状斯氏藻孢囊,初步探究了 ·OH杀灭孢囊的生物学过程,为防控赤潮灾害和外来生物入侵提供了全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吕浩,周进,蔡中华[9](2016)在《锥状斯氏藻藻华期间群体感应信号菌株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信号(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它具有调节种群密度、生物膜形成、毒素产生以及色素的形成等多种功能。藻菌关系是藻华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为了探求藻华过程中信号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我们以深圳大鹏湾的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藻华中的QS菌株为研究对象,应用报告菌株和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方法,监测了藻华爆发期间信号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构建了藻类、QS微生物与其它微生物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在筛选的QS菌株中经去冗余和重复后成功鉴定了7种不同的细菌,分别是冷杆菌Psychrobacter cryohalolentis、普罗维登斯菌Providencia sneeb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AT1b、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相关性分析发现P.sneebia的丰度与藻类数量变化呈正相关,而L.sphaericus和P.stutzeri的丰度与藻类数量变化呈负相关,其它QS微生物中未见显着相关性。综合实验的结果来看,QS微生物在藻际微生物的群体结构中扮演着一定的生态作用,它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藻华过程中QS微生物的丰度变化和网络关系,为认识藻菌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郗建云,文国梁,曹煜成[10](2015)在《细菌A1对锥状斯氏藻的溶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调控虾池有害优势甲藻,营造良好的藻相水体环境。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作为虾池甲藻优势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溶藻菌A1对锥状斯氏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溶藻细菌A1以107cfu/ml加入到藻液中时,菌株A1可以使锥状斯氏藻细胞失去运动活性,细胞变形,细胞壁破裂而溶解。溶藻菌A1接种到锥状斯氏藻藻液中,第十天加菌组藻细胞死亡率为81.15%,对照组藻细胞数量显着性的高于实验组藻细胞数量(P<0.05)。表明,A1菌在浓度为107cfu/ml时能够有效去除锥状斯氏藻。通过16s DNA鉴定,Gen Bank数据库进行blast同源性检索,菌株A1属于Marinobacteralkaliphilus。(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1-05)
锥状斯氏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开发高效和环境友好型的抑藻方法,作者研究了2种改性粘土(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和叁丁基十六烷基溴化磷)与抑藻菌联合使用消杀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的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改性粘土时,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的效果优于叁丁基十六烷基溴化磷,但只能在初期(48h内)起到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藻细胞没有彻底去除.将改性粘土与抑藻细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G4,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J8)进行耦合后,抑藻效果明显而持续,有效抑藻时间可持续168 h,且未见叶绿素含量明显的反弹.因此,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改性粘土与抑藻菌联合使用有更好的成效,可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环境友好型方法用于有害藻类的治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锥状斯氏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能,王朝晖,郭鑫.黑暗、温度对锥状斯氏藻暂时性孢囊形成、存活与萌发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2].王艳,吴凡,张沁.改性粘土与抑藻菌耦合法抑制锥状斯氏藻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肖晗,王璐畇,赵旻,陈琪,段舜山.海菖蒲浸提液对锥状斯氏藻的抑制效应研究[J].生态科学.2018
[4].王志富,丰卫华,许恒韬,陈悦,郑芳琴.不同无机氮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8
[5].王志富,丰卫华,张冬融,曹静,郑芳琴.不同无机氮对甲藻孢囊形成的影响——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为例[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7
[6].杨傲傲.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休眠条件下的表达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7].梁伟标.不同物理及化学处理对锥状斯氏藻孢囊活性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7
[8].郭枫.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锥状斯氏藻孢囊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
[9].吕浩,周进,蔡中华.锥状斯氏藻藻华期间群体感应信号菌株的动态变化[J].生态科学.2016
[10].郗建云,文国梁,曹煜成.细菌A1对锥状斯氏藻的溶藻效应[C].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