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吉聪(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265-01
【摘要】目的探讨进行疾病认知行为干预对提高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门诊就诊的10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专人负责实施全程认知行为干预,并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认知行为干预前后患者对肺结核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服药行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更好地提高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肺结核服药依从性
肺结核是一种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1]。近年来,随着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结核杆菌的变异及耐药菌株的出现,全世界结核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本病治愈的关键是规律、全程、合理的用药治疗。因此,须对肺结核病病人服用抗结核药物的依从性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这样能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我科就诊的肺结核患者100例作为调查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标准。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9~75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用药、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认知行为干预法对照组行常规门诊护理,常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结核病的基本知识,药物治疗及相关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由专人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全程认知行为干预:(1)进行家庭随访每月1次,了解病人家庭状况,动员家庭为其遵医提供帮助,随时提醒和督导病人遵从医嘱;了解病人遵医行为,检查、核实、记录病人用药情况,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对药物的反应。(2)定期了解病人在遵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予以解决。(3)提醒、督促患者分别于用药后第2个月、5个月、6或8个月查痰,进行定期取药、复查,记录复查结果。(4)对病人家属进行系统的肺结核防治宣传教育,交代注意事项,制定饮食、休息、锻炼计划。(5)给予肺结核病人心理疏导。调查发现,小部分病人因经济困难而不能坚持治疗,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体贴关心病人,鼓励病人说出心里话,找出解决办法,以减轻心理压力,告知病人坚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树立同疾病做斗争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在开导病人的同时,还要指出不良情绪的危害。
1.2.2依从性评价的方法两组患者均于规范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进行遵医行为情况的调查。对病人的遵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正规用药、坚持用药、定期复查、规律生活几个方面,分组统计,获得病人遵医率。
1.3统计学处理x2(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和复诊了解对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后,患者遵医行为较教育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3.1个性化的护理健康教育是患者获得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我科肺结核门诊病人来源不同,知识结构差别大的特点,采取了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教育前后,调查结果显示,患者遵医行为较教育前差异呈显著性(P<0.01)。教育后,提高了患者对结核病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长期配合治疗的自觉性,有效的控制和减少了疾病传播,也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3.2提高患者对肺结核病相关疾病的正确认识首先让患者知道痰结核菌阴性一般是不传染的,可以与周围人群进行正常的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痰结核菌阳性患者只要做好呼吸道隔离,不要随意吐痰,如戴口罩就可以切断传播途径而避免传染。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告知患者现代治疗手段能够治愈肺结核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了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3.3改善医患、护患关系良好而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患者对所患疾病的不了解,心里存在疑虑,甚至紧张,对患者给予及时的认知行为干预,使患者对肺结核病相关疾病有正确认识,放下紧张和抵触的情绪,增强了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信任,积极配合检查治疗,提高了家庭护理质量和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也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实践证明,通过对肺结核门诊的患者进行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使患者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案、药物的副作用充分了解,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更能深入细致的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有效的控制和减少了疾病传播,也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黄丽,罗健.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2]彭正加.鼻咽结核误诊的分析及对策(附18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7):1066—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