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谢小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摘要:城乡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城乡对立现象,作为研究城乡关系问题的出发点,深入剖析了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弊端,科学确立了城乡关系需要经历同一、对立和融合的发展过程,前瞻性地论述了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并预见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态势。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形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科学论述了城乡融合的可能性,形成了系统的城乡关系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构建和谐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启示

一、马克思关于城乡关系思想的形成

1.理论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工业革命的大变革时代,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近代的科学研究者,已经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日益严重的城乡对立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描绘了消灭城乡对立后的理想社会,马克思结合当时社会出现的城乡发展状况,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前人思想的精髓,并进一步阐述,形成了自己的城乡关系思想。在他们的著作如《乌伯河谷的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等当中都涉及城乡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的研究表明,城乡关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同一、对立,到最终的融合阶段,社会分工导致的城乡对立阶段是研究城乡关系的重点。他们认为,城乡关系的发展对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说:“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随着改变。”〔1〕

在电商购物平台上有很大一部分不满意的评价是来自于物流配送过程中造成的快件丢失、快件破损以及快递慢递等原因,而导致这些原因的主要问题在于快递员的服务质量不过关,快递员的暴力丢件和私藏快件等都是导致快递丢件、破损的主要原因。圆通承接了电商平台很大一部分的订单,提高服务质量势在必行。

2.时代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英国率先实现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掀起了城市化的高潮。尤其是19世纪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内剥削压榨劳动人民,对外殖民侵略,不断增加资本原始积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和繁荣,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如生产资料、资本等生产要素日益从乡村流向城市。乡村资源短缺,迫使农村劳动力为了谋生而向城市流动,然而工业和人口在城市的过度集中,使得城市无法承载如此大规模的集聚。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所展示的繁荣以及大工业生产中出现的“城市病”现象,积极投身于对英国这一当时工业生产最发达国家的研究。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工业生产在促成许多大城市的出现以及商业空前发展的同时,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榨剥削加剧,导致工人生活拮据,生存环境极端恶化。资本主义生产坚持利润至上,当市场繁荣时需要的劳动力就多,一旦市场萧条,生产力过剩,工人失业现象随处可见,伴随而来的是大量平民窟的出现,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挑战。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私人利益高于一切,公共利益并未受到重视。大城市中盲目扩张,城市布局显得杂乱无章,工厂遍及生活区,环境污染严重,流行病的传染居高不下。一边是大工业生产带给资本家的别墅区,另一边是无产阶级濒临死亡边缘的贫民区。随着长期的发展,使得人口集聚和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城市面目全非。对比之下,乡村的环境污染并没有城市严重,但由于生产资料和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以及城市对乡村的掠夺,乡村发展极其缓慢,而且对城市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逐渐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地位。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和农村都得不到健康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处于阶级矛盾严重,城乡对立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社会现象及其显著特征,尤其是城乡矛盾将进一步激化的趋势,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方法。通过深入的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提出了人类社会注定要经历一个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的过程这一深刻观点,预见性地判断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历史必然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城乡关系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直接提到城乡关系,认为城乡关系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分工的角度阐述了城乡关系的同一、对立及其融合。我们对这三个阶段进行剖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

精读部分,笔者按照文章段落设置,分成三个环节,每个部分设计了不同的任务;三个环节的任务设置由易到难,并且每个环节结束都有小结,忠于原文而又高于原文。第一段的阅读任务是将原因和结果匹配起来(见图1)。

1.第一阶段是城乡同一

推荐理由:在遥远的太空中,飘浮着一颗另类的小行星。行星上有一座神秘的监狱,关押着危险等级最高的犯人。典狱长是监狱里的最高权力者,无人敢挑战权威——直到监狱里收监了一名“最危险的新囚犯”,一个自诩为“博士”的人。令人震惊的是,这名犯人刚入狱不久就开始越狱,疯狂挑战监狱的铁律。种种反常的迹象让典狱长决定一探究竟。博士到底是谁?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那个天天来探视却被阻拦的年轻女子又是谁?当大屠杀骤然降临,典狱长这才发现那真相竟是如此致命……

2.第二阶段是城乡对立

狂欢文化来自狂欢节这一民俗仪式。它本是以酒神崇拜为核心的民间节庆和游艺形式。自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新的传播手段和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后现代的生存思维与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巴赫金笔下具有颠覆性的“第二世界”。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也正与“狂欢”要求的要素相互契合。

3.第三阶段是城乡融合

为了解决城乡对立带来的城乡两极分化以及人的畸形发展等危害,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出城乡对立的同时,还对城乡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认为城乡对立是可以消除的。他们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测城乡关系的归宿将是城乡融合。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首次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阐述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必然趋势。首先,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工业为农业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持,二者密不可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工业和农业的联系会更加紧密,这将打破城市独占生产要素的局面,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同时,为了解决城乡对立的矛盾,城市会帮助农村,出现一种城镇化的局面。正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所中指出:“消灭城乡对立不是空想,不多不少正像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5〕城乡对立的消灭是必然趋势,但这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高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种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将被全社会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取代,这样才能够使得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才能为旧的分工、私有制的消灭,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谈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人不仅仅是只发展某一方面的才能。“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6〕这也就表明了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是完全有理由并且能够实现的,而非一种空想。

三、城乡不公正、不均衡发展的解决对策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发展程度越好。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不到城乡融合所需的要求的前提下,消灭城乡对立只是一种空想。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不仅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是消灭城乡对立并走向融合的根本动力。只有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劳动者才能生产出满足社会成员更高水平的物质要求的产品,产生丰富的剩余产品,这样就能够为消灭城乡不均衡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很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需详加探讨)。”〔7〕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达到更高阶段时,每个人只需要花较短时间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样就可以使人们有时间去获得关于科学、艺术、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避免农村与城市的分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为农民能够从封建闭塞的环境中解脱出来从事精神劳动,城市居民用闲暇的时间从事物质劳动,实现二者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8〕在人们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发挥的作用,只有将科学技术更好地运用在发展生产力当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力的效率,优化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城乡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始社会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使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简单的生产只是为了能够满足自己及家人的基本需要,社会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由于这一时期人类生活所需很大程度上直接取之于大自然,人们没有固定居住的场所,因此,也就没有城乡之差别,城乡关系处于同一状态。当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过渡到野蛮时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铁器工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城市的雏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不过,此阶段的城市主要以防御为目的。恩格斯指出:“用石墙、城楼和雉堞围绕着石砖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2〕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人类生产的目的依然仅仅是为满足自身的消费,还不具备城市与乡村分离的条件。及至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城市的功能也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商品交换和社会交往的中心,城市才真正兴起和发展起来。所以从整体来看,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工简单,城乡处于同一状态。

城乡对立阶段出现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这时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3〕城乡对立,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分工形影不离。“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的程度。”〔4〕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商品交换也在社会中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则导致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的出现,为了便于商品交换,他们选择交通便捷的地区进行贸易。人口便向这些交通便捷、买卖方便、能够提供很多就业机会的地区大量集聚,久而久之,这些地区便从集镇变成了城市。于是,代表手工业利益的城市和代表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乡村分离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便从农村追求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阶级迅速涌现,城市成为交换剩余产品和工业生产最频繁的地区。农村生产技术的落后以及大工业生产使得许多小农经济破产,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发展较快,乡村则发展较慢,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最终达到相互对立的状态。城乡对立使得乡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资本家高高在上,农民生活苦不堪言,这为阶级对抗以及人的畸形发展埋下了隐患。而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不断扩大再生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矛盾分歧日益加深。

1.大力发展生产力

从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中可以看到,城乡关系将最终实现城乡融合,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解决城乡关系中不公平、不平衡的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

2.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二者相互联系,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下,以工业为基础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甚至由于城市对乡村的掠夺,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庸,二者的差距逐步拉大,城市工业和乡村农业成为了一种掠夺与被掠夺者的对立关系。因此,要消除城乡不公正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必须使城市和乡村、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工业发展后,需要腾出足够人员,为农业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为农民带去先进技术和文明,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只有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城乡融合。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指出:“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产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11〕

3.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区的人们总是受制于当下的社会制度,总是受着生产力的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日益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交换的产生,使用他人劳动力的可能性也随之形成,社会成分发生了变化,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开始产生。城乡间不公正不均衡的发展从其根源来说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固有弊端的自然结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劳动社会化的矛盾充分暴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并导致了城乡分离、对立。“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范围内才能存在。”〔9〕因此,废除旧式分工,变革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注定是人类进步的终极导向。到那时,全社会的生产规模将十分巨大,可以生产出足够多的产品,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马克思指出:“这种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私有制和资产者远远不能驾驭的程度,以致经常引起社会制度极其剧烈的震荡。只有这时废除私有制不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10〕而且在私有制条件下,之前无法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将会逐步消失,农业的生产能力将大幅提高,必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城乡间不公正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得以缓解。最后,随着私有制的废除,人们将成为全部社会生活资料的主人,而实现共产主义则成为了可能的发展趋势,城乡间不公正不均衡的问题,就此得以解决。

四、启示

在加速城市化建设的今天,城乡问题依然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挖掘城乡关系理论对指导今天的城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城乡分治的二元格局。尽管改革开放后,这一格局有所改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本质。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即应包含以下内容: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产业发展上的互补以及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村村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使得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乡村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开放,积极发展乡村,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坚持国家以城市工业带动农村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政策。21世纪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2017年12月召开的农村会议提出的,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已经从“城乡统筹”转为“城乡融合”,这意味着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但是要彻底解决城乡差距以及土地、水、空气等污染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困难依然不容小觑。因此,要想让农村的发展赶上城市,除了农村村民自身努力外,国家还应该扩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让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城市与乡村的人民要互助互信,和谐相处,打破对乡村的歧视,增进二者之间的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我们国家应该扩大城市开放,公平地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保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形成互信互助、互帮互助的合作共赢局面,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2〕因此,必须善待农民工,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共同认可的城乡关系价值观,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2.大力实践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这足以体现出新时代党中央对乡村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紧迫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针对农村中长期遗留下来的基础差、底子薄、信息不畅通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诸多弊端,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提供更多资源,使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因此,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提高农村村民综合素质的同时,国家通过大力度的财政投资,深入农村中最艰苦最贫困的地区,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突出农村中的土地、旅游、劳动力等优势,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让农村得到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改革,激活农村土地效能,激活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乡村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乡村之路。”〔13〕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为城乡融合的实现打下基础。

3.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

工业反哺农业具有中国特色。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作为生产上唯一的主导性产业转变为工业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分,农业部门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工业所取代。但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人类只有解决了生存的需要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14〕城乡分离,使得农村在经济、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造成农村依附于城市,城市凌驾于农村之上的局面,城乡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工业反哺农业,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同时发挥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带动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然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偏远地区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生产规模集中程度低,加之耕地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增产的困难很大。因此,为了克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等难题以及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必须推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坚持科技兴农的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现代化。同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让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缩小城乡差距,更好地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

[3][4][6][7][9][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520、537、557、556、68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5.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实,2013(1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47.

Marx's Thou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Xie Xiaofei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Based on the soci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Marx took the phenomenon of urban-rural opposi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deeply analyzed the root caus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rban-rural opposition.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needs to go through the same, opposit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rocess.The general law and trend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in a forward-looking way,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predicted.Marx’s thought on urban-rural relations was formed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but it scientifically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and analyzed the possibili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e realization metho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s formed a systematic the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tool for u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coordinate urban-rural development,and deeply studies this idea to build a harmonious urban-rural relationship.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and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Marx and Engels,urban-ruralrelationship,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9)06-0010-07

[作者简介]谢小飞,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阿 莽

标签:;  ;  ;  ;  ;  ;  ;  ;  ;  ;  ;  ;  ;  ;  

谢小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