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位机制论文_罗照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侵位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几何学,岩浆,准噶尔,花岗岩,个旧,东江。

侵位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罗照华[1](2019)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侵位机制:一个新的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蛇绿岩侵位机制是板块构造理论中一直没有得到合理阐释的科学问题,制约了许多次级问题的解决。本文综述了已发表的关键资料和地质观察,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模型。蛇绿岩带的长距离延伸表明其形成过程与板块汇聚过程紧密相关;冈底斯岩浆弧的两期弧岩浆活动暗示汇聚板块边缘的构造性质曾经发生过转换;前人报道的玻安岩缺乏充分的地质学、岩石学和矿物学约束;强还原晶体群的普遍性暗示蛇绿岩侵位过程与大规模流体活动有关。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个由流体协助的蛇绿岩侵位模型,认为俯冲板块回卷、断离、流体-岩石圈相互作用、大洋岩石圈穹隆等过程是蛇绿岩侵位的基本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倪妮娜[2](2018)在《多尺度岩墙几何学和侵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墙作为传输岩浆到地壳(形成岩床和浅部岩浆房),并贯穿地壳形成熔岩流的主要通道,其时空分布、几何形态和侵位机制等信息与岩浆活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壳演化等方面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岩墙群(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基性岩墙群)对研究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活动,大陆裂解和矿产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浙东南沿海和塔里木东北缘的岩墙群为例,基于遥感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多尺度岩墙几何学和侵位机制的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WorldVie-2,LiDAR,Landsat8 OLI,CORONAKH-4B)提出不同尺度岩墙几何信息半自动提取方法,为岩墙几何学研究提供方法基础。(1)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实现单体岩墙精细几何信息的半自动提取,并将其用于浙江海岛晚白垩纪基性岩墙群研究;(2)结合Landsat8OLI和CORONAKH-4B遥感影像实现岩墙群的半自动制图,同时基于制图结果在ArcGISTM软件中提取岩墙群几何信息,并将其用于塔里木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岩墙群研究。2.利用WorldView-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浙江东南沿海泗礁岛共提取岩墙233条,其走向主要为ENE-WSW(60°-80°)向。岩墙单体长在6m到95m之间,平均长度为26 m;岩墙厚度在0.5 m到10 m之间,平均厚度为1.5 m,岩墙群的长度和厚度都服从于幂律分布。基于泗礁岛岩墙群的长宽比估算得到其岩浆超压小于等于11.5 MPa。基于地面激光点云数据计算得到的岩墙产状结果显示:泗礁岛绝大多数岩墙都是近垂直的,倾角在75°到90°之间,相似的岩墙产状意味着泗礁岛岩墙群的侵位受一个稳定区域应力场的控制。3.结合Landsat 8 OLI和CORONAKH-4B遥感影像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共提取岩墙3560条,其走向分布广泛,以NW-SE向为主。本文对NW-SE走向的岩墙群进行几何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岩墙群的出露长度范围为88 m-16 km,平均长度为3km;其厚度范围为2-56m,平均厚度为10m。在假定库鲁克塔格岩墙群为垂向侵位的基础上估算浅部岩浆房深度:基于岩墙群的最大长宽比估算得到浅部岩浆房深度小于11 km,而基于平均长宽比计算得到浅部岩浆房位于30 km左右。4.数值模拟可以动态研究岩墙侵位的演化过程,与专注于地表静态信息的遥感技术具有良好的互补性。通过并行计算优化“I2ELVIS”方法中的无后效性串行迭代计算来提高其运行效率,并将改进后的“I2ELVIS+”方法用于浅部岩浆侵位过程的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模拟库鲁克塔格地区浅部岩浆侵位过程。结果显示:多个浅部岩浆房之间相互吸引加速岩浆上升,但同时也因为共享同一个深部岩浆源而导致地表隆升幅度略微减小;围岩杨氏模量值对岩浆传输路径的影响大于浅部岩浆房之间的相互作用;断层破裂区有助于岩浆上升,而且断层与岩浆通道之间的水平距离对岩浆传输速度的影响比垂直距离产生的影响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陈能松,陈冰寒,Roger,Mason,杨婷婷,夏彬[3](2018)在《用接触变质作用标志初步判别北京房山岩体的岩浆侵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同心状房山岩体接触变质晕中变斑晶-基质关系与变质作用P-T轨迹样式的结合可以区分岩浆底劈式侵位与气球膨胀式侵位机制.例如,该房山岩体南侧接触变质晕中的下马岭组泥质变质岩的变斑晶-基质关系显示强烈的面状压扁应变变形,其变质作用P-T轨迹具等压加热趋势,综合前人成果估算该岩体4个依次侵位的岩石单元的最终就位岩浆结晶深度彼此近于一致,倾向于认为该岩体的岩浆侵位机制为气球膨胀式.(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许红光,尹昭君[4](2017)在《江西城门山铜多金属矿岩浆侵位机制与成矿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门山铜矿自二十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经过多年工作已被证实为一个大型的"叁位一体"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与区内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有关。文章通过以往资料和实地工作成果研究,认为矿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斑岩二者存在演化关系,且两种岩浆的侵位机制的不同导致了其成岩时代、成矿专属性的不同。在没有经过演化分异之前的原始岩浆可能首先被九瑞地区的基底隆起运动抬升,后期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从原始岩浆中分异出来并继续被抬升,形成被动侵位,并发生了中低温成矿元素和中高温成矿元素的运移和富集,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铜、锌、金矿床;随后的构造运动迭加作用,使矿区断裂构造与剩余的石英斑岩岩浆联通,造成了其主动侵位,从而形成与石英斑岩有关的钼矿床。(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7年03期)

刘爽,曾国丰[5](2017)在《江西汤湖花岗岩体的构造特点和侵位机制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是受岩区特定的大型区域构造控制或者由其在发育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控制的结果,受诸多因素的控制和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区域断裂构造,讨论汤湖岩体的构造特点及其侵位机制。(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7年08期)

宋学旺,杨俊,周瀛[6](2017)在《用“原地重熔说”对云南省个旧矿区燕山期花岗岩侵位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个旧矿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热源及熔融大地构造、形成花岗岩体的空间来源、复式花岗岩体的形成方式等方面分析,认为用"原地重熔说"能较好地解释个旧矿区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找矿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矿产与地质》期刊2017年04期)

周贤旭[7](2017)在《九瑞矿集区岩浆—成矿流体的侵位—运移机制及其成矿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城门山、武山矿田主成矿岩体、围岩构造形迹及其与成矿关系的分析。以旋扭构造动力学理论为依据,研究分析了岩浆—成矿流体的侵位—运移机制制对成矿作用控制机理,较圆满地解释了围绕城门山、武山主成矿岩体东、西两端的块状硫化物型矿体的空间分布、成矿元素组合的不对称差异现象,初步确定了其主要是受控于岩浆逆时针螺旋上冲侵位机制及其成矿作用,对于今后九瑞矿集区铜矿成矿作用研究及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2016年江西省地质学会论文汇编集III》期刊2017-06-01)

李阳[8](2017)在《秦岭造山带晚叁迭世东江口岩体的侵位机制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支期碰撞造山奠定了秦岭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架,是中国大陆拼合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秦岭造山带由古生代板块构造体制向中、新生代的陆内造山体制过度的重要阶段。然而,目前关于秦岭印支期碰撞造山的结束时间依然不够明确,主要表现为晚叁迭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存在巨大争议。由此引申的其他问题也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如“环斑结构”花岗岩能否指示碰撞造山的结束等。针对秦岭晚叁迭世花岗岩,前人的工作大多集中在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而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否指示其侵位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次论文以拟解决秦岭造山带晚叁迭世岩浆作用的构造环境问题为选题依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江口岩体及其围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进展,开展包括野外构造观察、显微构造研究、内部组构分析、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岩体定位深度等在内的岩体构造研究,结果表明:(1)东江口岩体及其围岩内记录了大量的同岩浆期构造变形,说明秦岭造山带晚叁迭世仍处于同碰撞挤压的构造环境。晚叁迭世东江口岩体内发育了大量的同岩浆期构造,而并非前人所认为的无任何变形。岩体中暗色包体以及花岗岩脉的同岩浆期构造变形均说明在其形成阶段剪切变形作用广泛存在。岩体北界沙沟街韧性剪切带表现出左行走滑挤压的运动学特征,为NNE向汇聚挤压沿商丹构造带变形分解作用所致,变形时间限定为219~210 Ma。岩体南界的山阳—凤镇于晚叁迭世发生逆冲推覆构造,其次级断裂发育的鞘褶皱群、迭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不对称旋转碎斑、挤压构造透镜体一致表明,断裂主活动期为SSW向的逆冲推覆,兼具左行走滑特征。此外,围岩接触带内岩石的较高温度变质变形为岩浆作用与构造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围岩刘岭群中同构造花岗岩脉(左行走滑挤压)的形成时代为210~201 Ma,进一步表明晚叁迭世仍然存在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因此认为秦岭造山带于晚叁迭世仍处于同碰撞挤压的构造环境,并由此推断同期的“环斑结构”花岗岩不能代表印支期造山的结束。(2)东江口岩体具有复式岩体特征,在横向上由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单独的岩体拼和而成,在纵向上岩体的形成具有增量生长特征,其同心环状的岩相学分带不是岩浆房分异演化的结果,而是不同批次岩浆作用的体现。岩体内部组构研究表明,东江口岩体内部呈现两个明显不同的同心环状分带。位于营盘附近的小环带内花岗岩获得210 Ma的锆石U-Pb年龄,而较大环带内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00.6~199.2 Ma。结合前人定年成果综合认为,东江口岩体是由两个分别形成于~210Ma和~200Ma的岩体在横向上拼合而成。同时,较大同心环带内从内到外岩石有变年轻趋势,角闪石全Al压力计的研究结果也反映了各岩相单元形成于不同深度上,表现出从内到外形成压力(深度)逐渐变大的特征。因此,年代学和侵位深度的研究共同说明该岩体的形成具有增量生长的特征,其同心环状的岩相学分带应是不同批次岩浆作用的反映。(3)秦岭造山带晚叁迭世的构造作用可能控制了同期的岩浆作用,并且该阶段的碰撞造山作用导致了东西秦岭双向挤出构造。东江口岩体的侵位生长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变形作用控制了岩体岩浆侵入以及结晶晚期阶段组构的形成。此外,出露于商丹构造带及附近的八里坪岩体、侵位于南秦岭的老城岩体和胭脂坝岩体以及西秦岭地区发育的糜署岭岩体的侵位均受到同期区域构造的约束。同时,秦岭造山带晚叁迭世花岗岩的空间分布也显示与大型断裂带有明显的关联。因此,晚叁迭世的构造作用很可能控制了同期的岩浆作用的发育。再者,晚叁迭世的碰撞造山导致了东、西秦岭形成完全反向的剪切运动学,在商丹带和勉略带内均有所体现,据此推测秦岭晚叁迭世碰撞造山发育了双向挤出构造。(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4-01)

张攀[9](2016)在《新疆西准噶尔后造山花岗岩侵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准噶尔地区是指位于额尔齐斯-斋桑缝合带以南、北天山缝合带以北、准噶尔盆地以西中国境内的广大区域,是夹持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裂开、扩张、消减及闭合过程中伴随诸多陆块增生、拼合、俯冲和碰撞的产物。花岗岩的形成和侵位是区域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出露晚石炭世-二迭纪的花岗岩体,但前人对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却存在很大分歧。晚古生代是西准噶尔地区洋陆转换的重要时期,而晚石炭世-二迭纪处于关键时间段,其构造环境的界定对认识西准噶尔造山带晚古生代洋陆转化过程极为关键。因此,对花岗岩体叁维形态和就位机制的研究,可为揭示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然而,迄今为止,对该地区花岗岩体侵位过程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极大制约了对上述科学问题的认识。本文选取阿克巴斯陶岩体、克拉玛依岩体和小西湖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体近地表形态组构的分析,并结合岩体大地电磁和岩石磁学特征,重点研究各岩体的侵位机制及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阿克巴斯陶岩体地表形态组构特征和音频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揭示出,岩体叁维形态呈不对称的“蘑菇状”,除岩体北西侧与围岩为高角度接触外,其余均为低角度接触。岩体侵位时岩浆的主要上升通道位于岩体的北西侧,可能受北东向的区域性安奇断裂控制。岩石磁学分析表明,岩体保留了原生的流动磁组构特征,岩体在侵位过程中区域构造应力场十分微弱。综合阿克巴斯陶岩体叁维形态和磁组构特征,我们认为岩浆主体沿区域性断裂上升,并在地壳浅部通过穹窿作用就位,而在岩体顶部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伴随有岩浆的顶蚀作用,显示出复合侵位机制特征。克拉玛依岩体地表形态组构和音频大地电磁反演剖面分析表明,克拉玛依岩体与围岩均呈低角度外倾接触,岩浆上升通道位于岩体中部。岩石磁学分析揭示出,克拉玛依岩体侵位时区域应力场十分稳定,与阿克巴斯陶岩体有高度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区域内广泛存在的北东向深部断裂系统为岩浆的侵位提供了上升通道和运移空间,岩浆源区部分熔融,早期融出的花岗闪长质岩浆沿深部断裂系统呈低角度斜向上升,后期相对碱性的花岗质岩浆继续沿断裂上升,并进一步向北西和南东向斜向膨胀就位,而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伴随有岩浆的顶蚀作用。小西湖岩体地表形态组构特征和岩石磁学特征揭示出,岩体与围岩均呈高角度接触,岩体侵位时区域构造环境较为稳定,岩浆的主要上升通道略偏向岩体南部,熔体沿着断裂不断上升并在浅部汇聚,在岩浆自身动力的驱动下主体向北或北北东向侧向推挤,并最终冷却定位。阿克巴斯陶岩体、克拉玛依岩体和小西湖岩体的侵位机制和动力学背景分析均表明,晚石炭世岩体侵位时区域上不存在明显的挤压应力。因此,我们认为晚石炭世-早二迭世岩体侵位时区域上是一个构造动力相对稳定的时期,而这种稳定的环境预示着碰撞挤压造山作用的结束,西准噶尔地区在晚石炭世晚期之前洋盆已经闭合。此次重大的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在区域构造古地理、岩浆岩体系及古应力场上均有相对应的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6-05-01)

董津津[10](2015)在《东西天山二迭纪基性岩墙群几何学和侵位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墙群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是岩浆沿地壳裂隙灌入围岩形成的板状侵入体。基性岩墙群富含深部源区及成岩过程等动力学信息,与岩浆活动和岩浆事件紧密相关。新疆东西天山出露了大规模的二迭纪基性岩墙群,众多学者围绕岩墙群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做了前瞻性的研究,然而,与之相关的岩墙几何学和侵位机制研究相对较少。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恶劣,并属于军事禁区,常规地质调查难以获得全面的数据资料。因此,本文利用遥感影像,以北山地区和柯坪地区岩墙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岩墙几何学及侵位机制的探讨。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遥感影像岩墙信息提取,在北山和柯坪地区各提取了1171条和117条岩墙,主要走向均为NNW-NNE,整体都呈现为近平行状排布。北山地区岩墙单体长0.3-21km,平均长3.3km,平均厚度为7.5m;柯坪地区岩墙单体长0.1-17.1km,平均长1.8km,平均厚度为3.8m。两个地区岩墙的长度和厚度分布都服从负指数分布。(2)对两个地区岩墙形态的研究发现,北山地区岩墙单体形态相对复杂和多样化,反映了该区岩墙可能形成于张性兼具剪性的伸展构造环境;柯坪地区岩墙单体形态相对单一,反映了该区岩墙可能主要受到张性构造控制。(3)通过对研究区地壳伸展率的估算发现,北山地区岩墙主要侵入到侵入岩体,在该类岩体中的地壳伸展率平均为7.2%,而整体地壳伸展率平均为1.9%;柯坪地区岩墙主要侵入到沉积岩,地壳伸展率平均为0.25%。(4)对研究区岩浆房深度进行估算,表明北山地区岩浆房深度主要集中于0.6-40km,少数可达70-100km;柯坪地区岩浆房深度主要集中于1-30km,少数可达80-100km。初步推断在地下80-100km深处形成初始岩浆房,岩浆侵位后,初始岩浆房通过岩浆运移会形成其它多个岩浆房。研究区出露的岩墙群很可能是多个岩浆房岩浆侵位的结果,并且可能是形成岩浆房、岩床和溢流玄武岩的主要通道。(5)通过对比岩浆房深度估算结果和岩墙侵位模式特征,初步认为北山和柯坪地区岩墙群的侵位模式是垂向和侧向侵位同时存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5-01)

侵位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墙作为传输岩浆到地壳(形成岩床和浅部岩浆房),并贯穿地壳形成熔岩流的主要通道,其时空分布、几何形态和侵位机制等信息与岩浆活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壳演化等方面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岩墙群(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基性岩墙群)对研究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活动,大陆裂解和矿产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浙东南沿海和塔里木东北缘的岩墙群为例,基于遥感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多尺度岩墙几何学和侵位机制的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WorldVie-2,LiDAR,Landsat8 OLI,CORONAKH-4B)提出不同尺度岩墙几何信息半自动提取方法,为岩墙几何学研究提供方法基础。(1)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实现单体岩墙精细几何信息的半自动提取,并将其用于浙江海岛晚白垩纪基性岩墙群研究;(2)结合Landsat8OLI和CORONAKH-4B遥感影像实现岩墙群的半自动制图,同时基于制图结果在ArcGISTM软件中提取岩墙群几何信息,并将其用于塔里木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岩墙群研究。2.利用WorldView-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浙江东南沿海泗礁岛共提取岩墙233条,其走向主要为ENE-WSW(60°-80°)向。岩墙单体长在6m到95m之间,平均长度为26 m;岩墙厚度在0.5 m到10 m之间,平均厚度为1.5 m,岩墙群的长度和厚度都服从于幂律分布。基于泗礁岛岩墙群的长宽比估算得到其岩浆超压小于等于11.5 MPa。基于地面激光点云数据计算得到的岩墙产状结果显示:泗礁岛绝大多数岩墙都是近垂直的,倾角在75°到90°之间,相似的岩墙产状意味着泗礁岛岩墙群的侵位受一个稳定区域应力场的控制。3.结合Landsat 8 OLI和CORONAKH-4B遥感影像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共提取岩墙3560条,其走向分布广泛,以NW-SE向为主。本文对NW-SE走向的岩墙群进行几何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岩墙群的出露长度范围为88 m-16 km,平均长度为3km;其厚度范围为2-56m,平均厚度为10m。在假定库鲁克塔格岩墙群为垂向侵位的基础上估算浅部岩浆房深度:基于岩墙群的最大长宽比估算得到浅部岩浆房深度小于11 km,而基于平均长宽比计算得到浅部岩浆房位于30 km左右。4.数值模拟可以动态研究岩墙侵位的演化过程,与专注于地表静态信息的遥感技术具有良好的互补性。通过并行计算优化“I2ELVIS”方法中的无后效性串行迭代计算来提高其运行效率,并将改进后的“I2ELVIS+”方法用于浅部岩浆侵位过程的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模拟库鲁克塔格地区浅部岩浆侵位过程。结果显示:多个浅部岩浆房之间相互吸引加速岩浆上升,但同时也因为共享同一个深部岩浆源而导致地表隆升幅度略微减小;围岩杨氏模量值对岩浆传输路径的影响大于浅部岩浆房之间的相互作用;断层破裂区有助于岩浆上升,而且断层与岩浆通道之间的水平距离对岩浆传输速度的影响比垂直距离产生的影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侵位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罗照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侵位机制:一个新的分析模型[J].中国地质.2019

[2].倪妮娜.多尺度岩墙几何学和侵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

[3].陈能松,陈冰寒,Roger,Mason,杨婷婷,夏彬.用接触变质作用标志初步判别北京房山岩体的岩浆侵位机制[J].地球科学.2018

[4].许红光,尹昭君.江西城门山铜多金属矿岩浆侵位机制与成矿关系探讨[J].地质找矿论丛.2017

[5].刘爽,曾国丰.江西汤湖花岗岩体的构造特点和侵位机制浅析[J].云南化工.2017

[6].宋学旺,杨俊,周瀛.用“原地重熔说”对云南省个旧矿区燕山期花岗岩侵位机制的探讨[J].矿产与地质.2017

[7].周贤旭.九瑞矿集区岩浆—成矿流体的侵位—运移机制及其成矿控制[C].2016年江西省地质学会论文汇编集III.2017

[8].李阳.秦岭造山带晚叁迭世东江口岩体的侵位机制及其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17

[9].张攀.新疆西准噶尔后造山花岗岩侵位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10].董津津.东西天山二迭纪基性岩墙群几何学和侵位机制探讨[D].浙江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板杉铺岩体主体单元旋转—气球膨胀侵岩床侵位机制模型.a.由中性浮...杨村岩体侵位机制模式图蛇绿岩侵位机制示意图蛇绿岩侵位机制示意图SiO2-TFeO/(TFeO+MgO)构造判别图解

标签:;  ;  ;  ;  ;  ;  ;  

侵位机制论文_罗照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