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中国Linux十大事件

99年中国Linux十大事件

一、中国Linux’99十件大事(论文文献综述)

朱成[1](2019)在《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光电化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材料和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开发具有强大功能的材料和开发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可以满足人类更多的生产生活需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碳元素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以多种形式存在,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开发出多种碳基纳米材料,并且仍然有新兴的碳基纳米材料不断被发现。此外,碳基纳米材料的卓越的光电化学特性使其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并已经在众多领域特别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和光催化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简单的物理或者化学合成方法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碳基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这些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电化学防腐以及光催化等特性。本文先后介绍了(1)掺杂碳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Ds/PMMA)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2)氮掺杂碳点/聚氨酯(NCDs/PMMA)复合涂层;负电荷碳点/聚氨酯(CDs/PMMA)复合涂层;(3)具有不同形貌的碳点/硫化镉(CDs/CdS)复合光催化剂;(4)碳点-硫化镉纳米片(CDs-CdS)复合光催化剂;(5)碳基非金属光催化剂/碳点(NCN/CDs)复合光催化体系和(6)钴掺杂的多孔氮化碳(Co-mCN)光催化剂的构建以及在材料修复、抗菌、电化学防腐和光催化水分解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并通过一系列表征和实验深入研究了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抗菌、电化学防腐和光催化分解水的机理以及碳基纳米材料的光电化学特性与作用。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1.自修复是自然界修复损伤并延长生物实体生命的方式。各种实际应用都需要自修复材料,特别是自修复聚合物。现有的方法(通常昂贵且复杂)通常通过断裂键的重新键合、抑制裂缝或局部损伤传播等有效方式促使材料自修复。本研究中我们报道一个通用且经济的方法用于块体硬质聚合物的断裂面修复:将尺寸为5 nm左右的碳点(CDs)混合到PMMA和其他常见聚合物单体中,然后通过紫外光引发自由基聚合形成复合材料。得益于CDs的光致发光特性,该复合聚合物也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能,在365 nm紫外光的照射下发射出明亮的蓝光。修复过程主要通过CDs之间以及CDs和聚合物基质之间的界面结合(共价键、氢键和范德华力)引发,并且可以通过修饰CDs的表面官能团(氨基(-NH2)、羧基(-COOH)和羟基(-OH))来优化修复性能。通过比较原始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愈合后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来评估复合材料的愈合性能,该复合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断裂面修复能力,其强度最大可恢复至原始的60%。该工作是碳点在聚合物修复领域应用的里程碑式的工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2.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种N掺杂的碳点(NCDs)具有引发聚合物断裂面修复的性能。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实现聚合物涂层的自修复和电化学抗腐蚀性能。我们通过简单的物理混合法将NCDs引入聚合物涂层中,利用碳点之间官能团的键合或通过CD-聚合物链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引发涂层断裂面和裂痕的自修复。NCDs改性的聚氨酯涂层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的断裂面自修复和裂痕自修复能力。此外,该复合涂层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抗腐蚀性能。电化学研究表明,碳点的加入不仅可以抑制聚合物内孔隙的形成和扩张,其四电子路径的氧还原能力可以将氧气还原成水从而减弱对基底金属材料的腐蚀作用。该工作拓展了碳点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范围,为发现碳点在工业和工程领域未来的潜在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3.多功能涂料,特别是同时具有抗生物膜形成和电化学防腐性能的多功能涂料对海洋工业具有重要意义。乌鱼黏液是一种具有负表面电位的生物表皮分泌物,可以保护乌鱼不受外界微生物的殖民。受到该自然现象的启发,本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制备了表面显负电位的碳点(CDs)并物理共混到聚氨酯涂层中制备碳点-聚氨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CDs-PU),该复合涂层具有较强的抗生物膜形成(抗粘附、抗细菌)和电化学抗腐蚀性能(在海水中耐久性约为60天)。电化学研究表明,所合成的表面带负电荷的CDs具有以下作用:(1)通过强静电斥力抑制细菌附着;(2)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对锚定菌进行灭菌;(3)阻碍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4)通过缩小微通道阻断H2O和O2分子渗入。这项工作为推动了碳点在聚合物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4.半导体光催化制氢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海水中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制氢的研究还很匮乏。本文以硫化镉(CdS)为样品光催化剂,碳点(CDs)为助催化剂,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形貌的CDs/CdS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水和海水中高效制氢的光催化剂。最优的CDs/CdS-S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片,助催化剂含量0.01 gCDs/gcatalyst)展现出突出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其在海水和水中的H2产量分别高达4.64 mmol h-1g-1和6.70 mmol h-1g-1,在420 nm下得到的AQE在海水和水中分别是11.8%和19.3%,远远高于未经修饰的无规CdS,也是目前海水产氢工作的最好结果。光电化学特性研究表明,复合光催化剂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归功于CDs的加入,它不仅显着提高了电荷分离效率,而且作为稳定的电子受体在抵抗海水中各种离子成分的干扰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高效光催化剂的构建提供一个可行的视角,使其走向实际应用。5.硫化镉(CdS)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光催化制氢领域最有前途的无机光催化剂之一。然而,CdS的光致腐蚀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严重的问题。本工作中,我们报导了一种碳点-硫化镉(CDs-CdS)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备,该材料展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水裂解性能,且不需要任何牺牲剂的辅助。当CDs的浓度为0.03 gCDs/gcatalyst时,氢气产率最高约2.55 μmol h-1,氧气析出速率约为0.52 μmol h-1。虽然所得的H2和O2的化学计量比不是2:1,但CDs-CdS纳米复合材料的稳定性(8次重复催化实验)比目前报道的CdS催化剂要高(不含牺牲剂)。有趣的是,当我们增加的CDs浓度时,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计量比逐渐调整为2:1,但是此时催化活性较低。CDs-CdS复合光催化剂的优异稳定性得益于CDs与CdS之间通过化学键紧密结合,因此增强了S阴离子抵抗空穴氧化的能力。该工作为CdS光催化剂解决光致腐蚀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6.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一种终极的生产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策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碳基纳米材料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易制备和结构多样性等优点,是可见光分解水的重要光催化剂。但目前人们对碳基非金属光催化剂的工作机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认识。该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从含氮前驱体中去除氮原子的方法制备具有丰富碳缺陷的碳基非金属光催化剂,并与碳点复合制备复合非金属光催化剂。研究表明,活性缺陷在光催化反应中与水分子结合,成为生成O2的氧化位点,碳点则作为还原位点接收电子产生氮气。我们还展示了一种可行的策略来产生更多的缺陷,以显着提高光催化活性(约10倍),以及在2-电子/2-电子和4-电子途径的水裂解之间进行选择。合成的光催化剂的最佳H2和O2的产生速率分别是2.54和1.25 μmol h-1。此外,其在420 nm光照射下的表观量子效率为2.0%,模拟太阳光下太阳能到氢的转换效率为0.1%。该工作拓宽了碳基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启发了更多的碳基非金属光催化剂的设计。7.由于带隙可调、无毒、丰富和低成本等特点,使用着名的非金属光催化剂,即石墨相氮化碳(g-C3N4)进行太阳能水分解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大规模应用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g-C3N4的有效和稳定的全解水仍然难以实现。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报道了一步法制备一系列钴(Co)掺杂的多孔g-C3N4(Co-mCN)光催化剂,以实现有效和稳定的光催化分解水产生氢气和过氧化氢。与原始g-C3N4相比,可调节的Co掺杂含量不但提高了电荷分离效率,延长了载流子的寿命,而且大大提高了 g-C3N4对H2O2的耐受性,从而稳定生产H2和H202。该催化剂的最佳H2产量为1.21 μmol h-1,H2O2产量为1.05μmol h-1,420 nm处表观量子效率(AQE)为2.2%,工作寿命超过216 h。此外,利用钛硅分子筛(TS-1)作为载体,我们证明了生成的H2O2可以容易地被收集并直接用于催化环己烷氧化成为环己酮(选择性和转化率分别为100%和0.06%)。该工作不仅解决了氮化碳材料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还为光催化分解水的应用以及产物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礼敬[2](2017)在《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范式转变》文中指出本文旨在从诠释学的角度整理和描述英语世界理解和解释《易经》的历史,重点关注《易经》诠释的范式转变,以《易经》的流行英译本作为切入点,选取英语世界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三种《易经》诠释方式:把《易经》看成异教经典或儒教典籍的宗教诠释范式、把《易经》看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智慧之书的哲学诠释范式、把《易经》看成其产生时期的历史文献或把《易经》注疏看成其产生时期的历史文献的历史主义诠释范式。本文将分析这些诠释范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它们诠释《易经》的具体特征以及对后续的《易经》诠释产生的影响,以期回应诠释学上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应以作者、文本还是读者为旨归的争论,同时探讨“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诠释的循环”等诠释学核心概念在经典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具体说来,麦格基译本把《易经》看成异教经典,理雅各译本把《易经》看成儒教典籍,卫-贝译本把《易经》看成一部智慧之书,孔理霭、茹特等人的译本把《周易》看成西周时期的历史文献,林理璋翻译的《周易》王弼注则把《周易》看成魏晋时期的历史文献,最后司马富的《易经》诠释把《易经》当成一部全球化的经典。这些诠释范式的生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们也适应了各自阶段的历史需要。本文即以这些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本文共6章: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起、理论依据、术语说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创新点等内容。《易经》传入英语世界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因为对《易经》性质和特征的不同认识,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既往研究从译本评价、译文比较和易学史等不同角度切入,本研究则打算从诠释学的角度,探讨《易经》主要英译本中体现的诠释范式及其与生存时代、译者和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第2章: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主要范式,以《易经》卫-贝译本的出现作为主要标志,把英语世界的《易经》译本分为卫-贝译本出现以前和卫-贝译本出现以后,分别介绍英语世界中有代表性的《易经》译本:卫-贝译本出现以前的主要译本有麦格基译本和理雅各译本,它们分别体现了基督教文明与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之间的对立和融合;卫-贝译本的产生是《易经》英译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体现了卫礼贤力图用东方文化来补充和救济西方文明的立场,因此《易经》中的智慧和卜筮传统都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卫-贝译本后兴起的孔理霭、茹特、林理璋等人的译本则体现了把《易经》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的视角,译者特别偏重文本和时代的结合。本章简单分析了这些译本中体现的不同诠释方式,并举例说明不同诠释方式对《易经》卦爻辞理解和解释产生的影响。第3章:从异教经典到儒教典籍,主要讨论麦格基译本和理雅各译本,分析二人的《易经》译本产生的历史背景,他们的不同易学观、译本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突出麦格基把《易经》当作异教经典理解和解释时秉持的“前见”和理雅各以文王、周公的作者原意为旨归的翻译策略及影响。整体看来,麦格基和理雅各所处的19世纪正是西方文明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无论是麦格基采用比较神话学的视角把《易经》看成与基督教迥然不同的异教经典,还是理雅各采用比较宗教学的立场把《易经》当成“东方圣书”体系下的儒教典籍,他们在整体上都秉持着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优越论思想,麦格基在译本中突出中国人的“生殖器崇拜”思想和儒家的“宇宙生成论”、“宇宙周期循环说”,理雅各的译本突出经传分离的解释原则,要以自己之“意”去逆周公、文王之“志”,体现出他们在诠释《易经》之前根深蒂固的“前见”。第4章:从儒教典籍到智慧之书,主要研究《易经》卫-贝译本,分析该译本在英语世界确立经典地位的原因:卫礼贤和劳乃宣的合作、卫礼贤《易经》讲座的推动、荣格对《易经》的推介、贝恩斯夫人的转译、卫德明《易经》讲座的阐发、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潮流乃至出版社的积极推动和媒体的普遍赞誉,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易经》卫-贝译本的流行。本章总结了卫-贝译本自身的三个主要特征:独特的结构安排、把译文剥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强调《易经》的卜筮功能,然后介绍卫-贝译本在当时和以后产生的重要影响,突出诠释者和《易经》文本间的“视域融合”是新的理解和解释不断生成的条件。整体来看,《易经》从19世纪末的儒家典籍转变成20世纪中期的智慧之书,一方面是由于西方文明发生的重大转变,经历“一战”和“二战”的摧残和毁灭,西方人对向来自信的机器文明、工具理性和科学崇拜产生怀疑和动摇,不少知识精英开始转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向东方文明寻找借鉴和慰藉,《易经》卫-贝译本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世界的需求,因此在美国乃至欧洲掀起一股“易经热”。另一方面,卫-贝译本的独特结构,卫礼贤对《易经》作为“智慧之书”和“卜筮之书”的双重色彩的强调,荣格在序言中利用心理学上的“同时性”概念对《易经》占筮功能所作的分析,以及贝恩斯夫人流畅生动的现代英文,都为实现《易经》诠释范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第5章:从智慧之书到历史文献,主要研究孔理霭、夏含夷、林理璋、司马富等人诠释《易经》的方式,分析英语世界采用历史主义方法诠释《易经》的内外部原因,重点介绍以孔理霭、夏含夷、茹特等人为代表的还原《周易》》本经在商周时期的历史含义和以苏德凯、林理璋等人为代表的还原不同《易经》注疏在各自所处时代语境中的历史含义这两种不同取向的历史主义诠释范式的特征,同时还分析了以司马富为代表的把《易经》诠释和各国历史文化语境相结合的全球化的诠释方式,重点突出从文本和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出发来探寻文本原意的诠释旨趣。从根本上来说,英语世界对《易经》诠释的这种范式转变,是以新历史主义的产生和“中国中心论”思潮的兴起为背景的,是《易经》翻译和诠释领域内“回到中国”的一种具体尝试,虽然这种诠释范式的转变特征异常明显,但历史主义诠释范式下产生的《易经》译本并未像卫-贝译本一度取代理雅各译本那样取代卫-贝译本。第6章:结论,主要讨论《易经》文本产生过程中卦爻辞解释的“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认为这种“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过程同样体现在异文化语境中人们对《易经》的翻译和解释上。结论还总结了本文讨论的三种诠释范式中分别体现的“’照原意’或’照原样’理解”、“较好地理解”和“不一样的理解”这三种主张,指出“不一样的理解”才是《易经》在其他文化语境中接受和理解的关键,但“不一样的理解”并非不受任何制约,文本、诠释传统、后起的诠释方式、以及时间和读者,共同筛选并决定对《易经》卦爻辞的具体理解和解释。

魏祝挺[3](2016)在《吴越国佛塔经幢通考以及形制分布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元10世纪,偏处东南一角的吴越国,在五代乱世中善事中原,保境安民。其历代君主,崇佞释教,力图重振晚唐以来衰落之佛法,并于境内大事营造成百上千之寺院,两浙一带遂成东南佛国。吴越于佛寺营造,多建塔幢,但遗留至今者仅十余处。笔者通过对历代方志、史料、笔记、金石志,欧洲、日本、民国等早期调查资料,建国后几十年之调查资料进行爬梳,大致整理出一份吴越时期营造塔幢的通考。利用该通考,笔者分析了吴越塔幢的类型、平面、基座、塔身、塔刹等基本形制问题,还分析了吴越塔幢的年代分布、寺院内布局、国内分布等问题,并绘制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吴越塔幢分布地图。

黄莉丹[4](2016)在《雍正时期琉球对中国的“向化”》文中指出“向化”在古代一般用于处理异民族的交往问题,是异民族交往的方法之一,所以研究“向化”能让人们深刻理解异民族交往方式,并以史为鉴。此外,雍正时期上承康熙朝,下启乾隆朝,地位关键。作为清朝第三任皇帝的雍正,肩负着对内“守业”的重担,虽在位时间不长,只有短短十三年,但忠实地继承并发展了康熙开创的事业,为乾隆时期的盛世铺平了道路,意义深远。同时对外更加密切与琉球的往来,为之后的中琉交往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其实,琉球早在十七世纪的中琉往来文书中就频繁使用“向化”一词,到雍正时期也如此,所以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集为主线、为依托,再结合《历代宝案》等琉球史料,聚焦雍正时期,清晰地认识并正确把握雍正时期琉球“向化”中国的历史真相、实质和意义,呈现约三百年前藩属国琉球与宗主国中国往来的历史原貌。首先,对《历代宝案》中明朝至清初(明清交替、顺治时期、康熙时期)琉球使用“向化”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向化”的历史变迁,即“向化”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度”的约束。其次,整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资料集中与雍正时期相关的资料,即《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第四编》和《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第五编》,共124封文书,从微观上通过数据分析、历史事件的整理、分析可知,雍正时期共有九次来华,其中一次是进香和庆贺,一次谢恩,六次正贡,一次飘风。通过这九次来华,琉球经历了循规蹈矩的诚心“向化”、以“正贡”为中心的积极“向化”、帮助他国“向化”的“向化”三个阶段,并与“文化”密不可分。最后,通过分析文化的内涵,得出雍正时期琉球“向化”中国的原因是对雍正文化的认同,通过这种文化认同,琉球国不仅国家安定,同时自身文化也得到了提高。

琳达·戴维斯,邹凤群[5](2015)在《方舟风暴》文中指出序"假如有人能控制天气,会怎么样?"远在千里之外的I国,阿亚图拉嘲讽地哼了一声。"你以为有了几十亿美元,就成了上帝?这是异端邪说。""不是异端邪说。是技术。我能让老天下雨。我也能令雨停I上。我可以控制风暴的力量,让它变得更强。我能引来洪水。我能让山体滑坡,让家园尽毁。我可以让风暴横扫美国最高档的住宅区。""你打算利用天气发动‘圣战’?""我们要帮助他对付那些背弃他的人。他们肯定

水凌波[6](2014)在《清初女词人考论》文中研究表明清代词坛的复兴与女性文学的繁荣近年来已受到海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经统计,《全清词·顺康卷》及《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去除重收、误收的词人和词作,共得女词人427家,词作2998首,呈现出地域集中、成果集中的特色。因此研究其内部更为细致的问题时需将关注重点从地缘转向家族、婚姻。本文拟学习与采用“据人访书,因书知人”的方法,以427位女词人中存词较多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女词人构建姻亲家族谱系,从家族、婚姻、性别三个方面对她们的生平行事、生存状态、交游网络、创作活动、作品存佚等方面做详细考察,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她们的词作进行解读。本文选取了六位存词较多、受关注较少的女词人为核心研究对象,她们是朱中楣、叶宏缃、沈淑兰、堵霞、袁寒篁和华浣芳。第一章朱中楣为明宗室后人,丈夫李元鼎为仕清贰臣,两人在明亡清兴的乱世中留下两百馀首唱和诗词,他们的唱和词始终贯穿着“故国与故乡”的主题,并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与希冀。第二章叶宏缃为昆山叶氏后人,是一名典型的名门闺秀。她嫁入夫家而早寡后频繁与亲友进行诗词互动。叶宏缃词总体上呈现出平淡自然的特色。第三章沈淑兰,成长于一个“兄弟姊妹十人俱能诗文”的文化家族。她与长姊沈淑英俱早寡,长姊的《自伤》诗对她产生了巨大影响。她又与远嫁的仲姊沈淑芳通信,共同怀念故乡的亲友。第四章是六个个案中最为特别的一个。巡游西湖的职业画家和闺塾师堵霞出生于无锡蓉湖,成长于济南明湖,漂泊于杭州西湖,一生与湖相伴。她的经历与创作已冲出闺阁,回归了中国文学中“羁旅与乡愁”的母题。第五章袁寒篁出身贫寒且未选择婚姻,当时文坛或视她为奇女,或视她为孝女,她自己作品中呈现的则是一个柔弱哀伤却又坚强倔强的女子形象。第六章华浣芳,以侧室的身份嫁给了比她年长三十六岁的张荣。婚后,她跟随丈夫读书学诗,却不幸殁于难产。其词语言通俗,反映出她活泼纯真的性格。第七章总论清初女性词坛才女文化的形成与女性的家庭、婚姻、性别都密不可分。男性的鼓励和奖掖是女性词作得以出版传播的主要原因,但亦不可忽视女性间交际圈的力量。女性词作在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自身的关注上都有开拓,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附录为两份表格,一为《清初女词人总表》,二为《清初女词人姻亲关系表》。可以说,清初女性词坛已为雍乾、嘉道时期的全面繁荣积蓄了一定的力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孟永亮[7](2014)在《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宋校正医书局是仁宗嘉佑二年(1057)由官府设置的临时性医籍整理机构,12年间编校医籍11部,使这些医籍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它为保存和传承古代医学文献,及促进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医学术界对其全面系统的研究甚少。本论文采用历史文献学、目录学、考据学等研究方法,同时应用统计学手段,全面考察了校正医书局13位成员的生平事迹,并对校正医书局所校11部医籍的校语注文进行了系统整理与分析,力求厘清这一机构的历史面貌。这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医知识与古籍文本在北宋的传承和变迁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对当今中医古籍整理亦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校正医书局的成立背景、前后过程、组成成员、主要成就、不同评价及主要结论等六个方面来论述。1.校正医书局的成立背景校正医书局是在北宋前期社会和医学两大背景下产生的。北宋政府“右文崇儒”之政策从主观上为医学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而战争和疫灾又从客观上使北宋政府更多地关注军民的医疗和健康;北宋前期较强的财政实力为校刊医籍提供了经济保障;印刷、造纸及制墨等技术不断完善,从技术上有力地支持着医籍的大规模刊印;科举制度的改革、官私学校的兴盛、读书时尚的形成、校书传承的延续等因素又加速了人们对知识规范的渴望和书籍整理的需求。此外,宋初四朝的医籍整理,又积累了许多校书经验,为校正医书局大规模校书奠定了基础。2.校正医书局的前后过程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在枢密使韩琦的建议下,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编校、刊印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初隶属于编修院。该机构从诏选校正医书官、制定编校计划、确定编校原则、布置编校任务等均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通过史料分析,校正医书官不在校正医书局编校书籍,而在自己家里校书;医书校正机构之名称当为“校正医书所”而非“校正医书局”。神宗熙宁二年(1069)校正医书之机构罢散,校正医书之事徒太学(国子监),校正医书局存在时间共计12年。3.校正医书局的组成成员校正医书局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提举校正医书局,由京朝官兼任;韩琦、范镇、钱象先等3位官员先后提任提举校正医书局一职;韩琦从国民健康、国防安全的角度建言置局校正医书,功劳最着。从仁宗嘉佑二年(1057)首任提举校正医书,至嘉佑八年(1063),任职6年;范镇于嘉佑八年(1063)接任,至英宗治平三年(1066)止,任职3年;钱象先从治平三年(1066)接任,推测最晚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卸任,任职3年;他们三人虽非医官,但在任职期间,精心组织,积极参校,成绩卓着。二为校正医书官,由馆阁官员、知医儒臣、翰林医官构成。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为馆阁官员,高保衡、孙奇、孙兆、陈检为知医儒臣,秦宗古、朱有章为翰林医官。在10位校正医书官中,林亿、高保衡、孙奇参校医籍时间最长,参校医籍最多。儒臣在北宋医书编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校正医书局的主要成就12年间,校正医书局全面系统整理了《嘉佑补注本草》、《本草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备急千金要方》、《金匮要略方》、《千金翼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脉经》、《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方》等11部医籍,使这些医籍结束了手工传抄的历史,并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此外,还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医籍校勘原则、方法和程式,为后世医籍校勘树立了典范。5.对校正医书局的不同评价古今中外学者对校正医书局所取得的成就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校正医书局的校书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校正医书局的评价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客观、公正。6.主要结论(1)校正医书局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北宋前期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医学等因素综合发展的产物。其中,与仁宗朝校书重心的转移有极大的关系。(2)校正医书局的设立与韩琦的建议有着直接的关系;校正医书官在自己家里校书,不在校正医书局办公;校正医书机构之名称当为“校正医书所”而非“校正医书局”。(3)在校正医书局成员中,提举一职负责组织、协调及详定工作;儒臣在北宋医书校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医官之外,参校者均在书序后署名。(4)校正医书局原计划整理8部医书,最终编校了11部;其中《灵枢》、《太素》、《广济》三书,目前未见校刊记载;《本草图经》、《千金翼方》、“仲景三书”及《脉经》等6部医籍,未在原计划中,后纳入校正范围。(5)校正医书局这种以儒臣、医官等不同专业背景成员相结合的校书组织和校书模式,在当今中医古籍整理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曹建红[8](2012)在《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的创立和发展、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毛泽东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洞悉时代特征,立足国情党情,在领导我们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形成了以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和先进性建设为主要内容,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毛泽东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中逐渐形成,并在夺取政权执政全国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执政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毛泽东指出,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中的普遍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首先要从思想建设开始,思想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灵魂,其中科学理论武装是思想建设的基础,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思想建设的核心,创新和发展理论是思想建设的灵魂,大力开展党内的思想教育,实现党员组织和思想上都入党是思想建设的目标。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固本强基的基础工程,是一个包含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的系统工程,其中党员队伍建设是基础,干部队伍建设是核心,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全部战斗力的基础,组织建设的好坏决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成效和生命力。作风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两个务必”等四大作风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建设理论与实践。党风是党性、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制度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以民主集中制为中心,贯穿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等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建设。反腐倡廉,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其中思想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组织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保证,作风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反腐倡廉要重视思想反腐、民主反腐、更要重视制度和法制反腐。先进性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目标、纲领、路线和政策上,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党长期执政、执好政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探索了一条新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思想方法;体现在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建立了一个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先进性建设等党的自身建设的科学格局;体现在为新时期继续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体现在为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等方面都提供了基本经验、基本目标和实践道路。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这个党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江泽民也指出,毛泽东所创立的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治党治国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丢不得,丢了要吃大亏。当然,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明显的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痕迹,在很多方面也沿用了革命时期的建设手段,加之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急于求成,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执政党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但是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正如美国学者沃马克评述说,毛泽东思想已经和人民结成一体,没有人摒弃它。因为他们不能摒弃他们自己革命的过去,他们不能把他们知道的并用来改造世界的武器置之一边。

王喆[9](2011)在《国民党苏北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文中指出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学界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作战概况研究较为细致、全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有学者提出国民党也曾发动游击战,并开辟了若干敌后战场。近年来,随着史料的挖掘和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国民党在敌后进行的游击战和开辟的游击战场研究不断深入,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个案式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对苏北国民党敌后作战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拟以国民党在苏北的敌后抗战为中心,力图展现该区域内国民党军所进行的游击战概况,勾勒苏北国民党敌后战场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并进而探求其历史地位和经验教训,从而以此区域性的实证研究来推进国民党抗日游击作战的整体性研究。本文正文分为四章,加上前言和结语共六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是梳理了该问题学术研究概况,并提出了本文创新性研究的思路、方法,提出以个案探讨深化整体研究、以系统审视揭示深层动因、以对比分析拓展研究视野,同时还对文章中所使用的资料、相关概念和文章的逻辑结构及主要内容作了分析。第一章是对国民党苏北敌后战场形成的考察,提出应从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面来分析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思想的内涵和发生、发展过程;并以此为参照,分析了国民党苏北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指出该敌后战场的形成是随着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思想的演变以及抗战前后在该区域进行的军事斗争实践而逐步形成的,这一特点也直接影响了此后该敌后战区的兴衰。第二章是对国民党苏北敌后根据地建设的分析,本章考察了国民党为实现社会整合而进行的种种施政努力,包括在政治上建立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体制和恢复基层政权、在经济上采取多种措施发展生产、在民众动员方面完善动员机构等。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施政措施的效果和利弊作简要分析,从而说明其社会整合的相对无力使得其最终无法在敌后坚持抗战。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国民党苏北敌后游击武装体系的构成和特点,认为国民党苏北敌后游击武装包括正规部队、地方保安团队和武装民众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苏北敌后抗战武装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苏北军政格局形聚神散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第四章是对苏北国民党军敌后作战的考察,主要以时间为经,作战对象为纬,考察了苏北国民党军敌后作战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阐述了各种武装力量消长的表现和原因。结语部分,主要从总体上评价了国民党在苏北敌后抗战的历史地位,同时深入考察了苏北国民党游击作战衰落的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作战方式的呆板、战略指导的偏差和力量整合的失败。

王素兰[10](2011)在《《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奏折作为清代的一种上行文书,其出现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文书相较,更有效率,更机密,同时又是原始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明清史料中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康熙朝的奏折。奏折中保存了有关内政外交、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史料,是研究清史不可或缺的史料。本文通过研究原始文献,阐述了奏折的发展及康熙朝奏折的基本内容、格式及作用等,论证了奏折作为原始资料的文献价值,不仅是最直接的历史凭证之一,而且是其他史料的有益补充。

二、中国Linux’99十件大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Linux’99十件大事(论文提纲范文)

(1)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光电化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概述
    1.2 光催化反应概述
    1.3 碳基纳米材料概述
    1.4 碳基纳米材料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
    1.5 碳基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1.6 选题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碳点/PMMA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及断裂面修复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氮掺杂碳点/聚氨酯复合材料用于自修复及电化学防腐
    3.1 前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碳点/聚氨酯复合材料用于抗菌和电化学防腐
    4.1 前言
    4.2 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碳点/硫化镉复合材料用于高效光催化海水分解制氢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碳点增强硫化镉稳定性用于光催化完全分解水
    6.1 前言
    6.2 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4 结论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富缺陷的碳基非金属光催化剂用于高效光催化完全分解水
    7.1 前言
    7.2 实验
    7.3 结果和讨论
    7.4 结论
    7.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钴掺杂介孔氮化碳用于两电子过程光催化分解水
    8.1 前言
    8.2 实验
    8.3 结果和讨论
    8.4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2)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范式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理论依据
        1.1.3 术语说明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译本评析
        1.2.2 译本或译文比较
        1.2.3 易学西传史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主要范式
    2.1 英语世界的《易经》译本概述
        2.1.1 《易经》卫-贝译本出现以前
        2.1.2 《易经》卫-贝译本
        2.1.3 《易经》卫-贝译本出现以后
    2.2 《易经》英译本中体现的不同诠释方式
        2.2.1 儒教典籍
        2.2.2 智慧之书
        2.2.3 占筮手册
        2.2.4 历史文献
        2.2.5 心理学视角
        2.2.6 女性主义视角
    2.3 不同诠释方式对卦爻辞译文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3章 从异教经典到儒教典籍
    3.1 麦格基理解的《易经》:异教经典
        3.1.1 麦格基译本产生的背景
        3.1.2 麦格基对《易经》的理解
        3.1.3 麦格基译本的特征
        3.1.4 麦格基理解和解释《易经》的“前见”
    3.2 理雅各理解的《易经》译本:儒教典籍
        3.2.1 理雅各译本产生的背景
        3.2.2 理雅各《易经》译本的特征
        3.2.3 理雅各《易经》译本的影响
        3.2.4 理解和解释作者之意:理雅各诠释《易经》的取向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儒教典籍到智慧之书
    4.1 卫-贝译本经典地位的确立
        4.1.1 卫礼贤的《易经》德译本及《易经》系列讲座
        4.1.2 荣格对卫礼贤《易经》译本的运用及评价
        4.1.3 贝恩斯夫人和她的英文转译本《易经》
        4.1.4 卫德明《易经》系列讲座的推动
        4.1.5 美国反文化潮流的兴起与《易经》卫-贝译本地位的最终确立
    4.2 卫-贝译本的主要特征
        4.2.1 结构安排独特,经、传同样重视
        4.2.2 剥离历史语境,融合中西智慧
        4.2.3 重视卜筮功能,强调实用色彩
    4.3 卫-贝译本的影响
    4.4 诠释者与《易经》文本的“视域融合”
    本章小结
第5章 从智慧之书到历史文献
    5.1 历史主义诠释范式产生的背景
        5.1.1 外部因素
        5.1.2 内部因素
    5.2 《周易》作为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
        5.2.1 孔理霭的《易经》诠释
        5.2.2 夏含夷的《周易》诠释
        5.2.3 茹特、高厦克、玛格丽特等人的《周易》诠释
    5.3 《易经》作为具体时期的历史材料
        5.3.1 苏德凯等人的《易经》诠释
        5.3.2 林理璋的《易经》诠释
        5.3.3 韩子奇的易学研究
    5.4 《易经》作为融合世界文化的历史文本
        5.4.1 卫德明、哈克尔等人的易学研究
        5.4.2 司马富的易学研究
    5.5 文本原意:从文本和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出发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3)吴越国佛塔经幢通考以及形制分布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1.1 吴越塔幢之概念
        1.1.2 吴越塔幢的认知现状
        1.1.3 建立吴越塔幢的资料谱系
        1.1.4 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展
    1.2 研究对象、方法及其他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关于已毁吴越塔幢的研究方法
        1.2.3 关于现存吴越塔幢遗存的研究方法
        1.2.4 研究时间跨度
        1.2.5 研究地域跨度
        1.2.6 关于吴越纪年
    1.3 关于吴越塔幢历史资料的文献综述
    1.4 关于吴越塔幢遗存调查和研究的文献综述
        1.4.1 20世纪初欧洲人的调查
        1.4.2 20世纪初日本人的调查
        1.4.3 20世纪30年代营造学社的调查
        1.4.4 1949年之后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2. 吴越塔幢通考
    2.1 凡例
        2.1.1 寺院、塔幢的名称
        2.1.2 塔幢的年代
        2.1.3 塔幢的位置
        2.1.4 塔幢的状况
        2.1.5 塔幢的具体描述
        2.1.6 塔幢的图片
    2.2 衣锦军
    2.3 西府杭州
    2.4 东府越州
    2.5 苏州
    2.6 湖州
    2.7 秀州
    2.8 睦州
    2.9 婺州
    2.10 衢州
    2.11 明州
    2.12 台州
    2.13 温州
    2.14 处州
    2.15 福州
3. 吴越塔幢的形制
    3.1 吴越塔的类型
        3.1.1 功能分类
        3.1.2 结构材质分类
    3.2 吴越塔的平面
    3.3 吴越塔的塔基
        3.3.1 基台形制
        3.3.2 基座形制
        3.3.3 佛教雕饰
    3.4 吴越塔的塔身
    3.5 吴越塔的塔刹
    3.6 吴越经幢
        3.6.1 建造人
        3.6.2 体量
        3.6.3 细部形制
        3.6.4 建幢目的和功能
        3.6.5 刻经
        3.6.6 布局
        3.6.7 建造顺序
        3.6.8 关于唐幢的重修
4. 吴越塔幢的分布
    4.1 吴越塔幢与寺院布局的关系
    4.2 吴越塔幢的年代分布
    4.3 吴越塔幢的国内分布及总数推测
    4.4 分布图
5. 结语
参考文献

(4)雍正时期琉球对中国的“向化”(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要旨
中文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6)清初女词人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由地缘到血缘与翻
    二、本文的研宄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琴瑟相谐:明宗室之女朱中楣与贰臣丈夫的唱和
    第一节 明宗室之女朱中楣的身世
    第二节 贰臣李元鼎的宦海沉浮
    第三节 朱、李唱和诗词的特点
    第四节 朱、李唱和词中的故国与故乡
    第五节 朱、李唱和诗词中的舐犊之情
第二章 走出名门:昆山叶氏闺秀叶宏缃的纸上交游
    第一节 从篆竹堂到半茧园
    第二节 叶宏缃的纸上交游
    第三节 平淡自然的叶宏缃词
第三章 守节与远嫁:吴兴沈氏三姐妹的手足情
    第一节 《黛吟草》版本及内容概述
    第二节 沈氏家族文人群与沈淑兰归嫁前的生活
    第三节 长姊沈淑英与沈淑兰
    第四节 仲姊沈淑芳与沈淑兰
第四章 在湖上:女画家堵霞的西湖羁旅
    第一节 《含烟阁诗词合集》概况
    第二节 堵霞的乡愁怅望
    第三节 堵霞的湖上交游
    第四节 堵霞的西湖羁旅
第五章 奇女、孝女、弱女:三个视角中的寒门词人袁寒篁
    第一节 文坛士人眼中的奇女形象
    第二节 焦袁熹笔下的孝女形象
    第三节 寒篁自我书写中的弱女形象
第六章 诗书眷侣:薄命少女华浣芳的九年姻缘
    第一节 《空明子全集》成书及版本考略
    第二节 一份特别的年谱
    第三节 华浣芳的诗书九年
    第四节 华浣芳词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 《自怡录》中的温情世界
第七章 藩篱内外:略论清初女性词坛的总体风貌
    第一节 从家庭、婚姻、性别观照清初词坛才女文化
    第二节 清初女性词作的出版与传播
    第三节 清初女性词作的开拓
    第四节 清初女性词作的局限
结论
附录一:清初女词人总表
附录二:清初女词人姻亲关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7)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1. 校正医书局的成立背景
    1.1 社会背景
        1.1.1 政治概况
        1.1.2 经济简况
        1.1.3 科技情况
        1.1.4 文教状况
    1.2 医学背景
        1.2.1 宋之前医籍整理简况
        1.2.2 宋初医籍整理状况
        1.2.3 北宋医学教育考试概况
    1.3 小结
2. 校正医书局的前后过程
    2.1 原因概述
    2.2 过程梳理
    2.3 流程考述
    2.4 名称考究
    2.5 费用探讨
    2.6 隶属分析
    2.7 小结
3. 校正医书局的组成成员
    3.1 提举校正医书局
        3.1.1 韩琦
        3.1.2 范镇
        3.1.3 钱象先
    3.2 校正医书官
        3.2.1 掌禹锡
        3.2.2 林亿
        3.2.3 张洞
        3.2.4 苏颂
        3.2.5 高保衡
        3.2.6 孙奇、孙兆
        3.2.7 陈检
        3.2.8 秦宗古 朱有章
    3.3 小结
4. 校正医书局的主要成就
    4.1 编校医籍的成就
        4.1.1 《嘉佑补注本草》
        4.1.2 《本草图经》
        4.1.3 《伤寒论》
        4.1.4 《金匮玉函经》
        4.1.5 《备急千金要方》
        4.1.6 《金匮要略方论》
        4.1.7 《千金翼方》
        4.1.8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4.1.9 《脉经》
        4.1.10 《黄帝针灸甲乙经》
        4.1.11 《外台秘要方》
    4.2 编校医籍的原则、方法及特点
        4.2.1 校勘依据
        4.2.2 校勘方法
        4.2.3 校勘内容
        4.2.4 校记书写
        4.2.5 校勘凡例
        4.2.6 序录撰写
        4.2.7 儒臣校书
    4.3 小结
5. 对校正医书局的不同评价
    5.1 对校正医书局的赞赏
    5.2 对校正医书局的批评
6. 主要结论
7. 参考书目及文献
8. 致谢
9. 个人简历
10. 附录
    10.1 校正医书局所校医籍序、后序、奏敕或进呈汇总
        10.1.1 《补注本草奏敕》、《嘉佑补注总叙》、《补注神农本草总序》、《本草后序》
        10.1.2 《图经本草奏敕》、《本草图经序》
        10.1.3 《伤寒论序》
        10.1.4 《校正金匮玉函经疏》
        10.1.5 《金匮要略方论序》
        10.1.6 《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后序》、《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序》、《后序》
        10.1.7 《校正千金翼方表》
        10.1.8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10.1.9 校定《脉经》进呈割子
        10.1.10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10.1.11 《校正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序》、《外台秘要》卷末“内降札子”
    10.2 校正医书局所校医籍注文统计
        10.2.1 《嘉佑补注本草》注文统计
        10.2.2 《伤寒论》注文统计
        10.2.3 《金匮玉函经》注文统计
        10.2.4 《金匮要略方论》注文统计
        10.2.5 《备急千金要方》注文统计
        10.2.6 《千金翼方》注文统计
        10.2.7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文统计
        10.2.8 《脉经》注文统计
        10.2.9 《黄帝针灸甲乙经》注文统计
        10.2.10 《外台秘要方》注文统计
    10.3 《金匮要略方论》附方统计

(8)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及进程
    1.1 时代背景
        1.1.1 世情: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伟大解放时代
        1.1.2 国情: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1.1.3 党情:从革命党到执政党
    1.2 理论渊源
        1.2.1 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
        1.2.2 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
        1.2.3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1.3 历史进程
        1.3.1 执政党建设的初步探索(1921 年 7 月—1949 年 9 月)
        1.3.2 执政党建设的全面探索(1949 年 10 月—1956 年 12 月)
        1.3.3 执政党建设的曲折和失误(1957 年 12 月—1976 年 9 月)
第2章 执政党的思想建设
    2.1 思想建设的历史进程
        2.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2 思想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2.1 科学理论武装
        2.2.2 反对主观主义
        2.2.3 强化思想教育
        2.2.4 理论与实践结合
        2.2.5 创新和发展理论
        2.2.6 组织和思想上入党
第3章 执政党的组织建设
    3.1 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2 党员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2.1 党员队伍是执政党的坚实基础
        3.2.2 执政党党员的标准
        3.2.3 执政党党员的发展
    3.3 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3.1 干部队伍建设是执政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3.3.2 执政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标准
        3.3.3 执政党的干部管理
    3.4 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4.1 基层组织的重要地位
        3.4.2 整顿与建设相结合
        3.4.3 切实搞好自身事务和自身建设
第4章 执政党的作风建设
    4.1 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4.2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2.1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4.2.2 理论联系实际要靠正确的调查研究
        4.2.3 发展马克思主义要靠理论联系实际
        4.2.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靠理论联系实际
    4.3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4.3.1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之一
        4.3.2 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
        4.3.3 密切联系群众就要打掉官风
    4.4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4.4.1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方法”
        4.4.2 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时刻坚持并发扬民主
        4.4.3 整党整风,正确展开批评
    4.5 “两个务必”的作风
        4.5.1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4.5.2 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5章 执政党的制度建设
    5.1 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5.2 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5.2.1 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5.2.2 民主集中制是党最根本的制度
        5.2.3 组织领导制度建设
        5.2.4 思想建设中的制度建设
        5.2.5 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制度建设
第6章 执政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6.1 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进程
        6.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6.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6.2 反腐倡廉建设的意义
    6.3 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6.3.1 反腐蚀是一场严重的长期的斗争
        6.3.2 教育为本,思想反腐
        6.3.3 依靠群众,运动反腐
        6.3.4 强化监督,民主治腐
        6.3.5 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第7章 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7.1 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
        7.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7.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7.2 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7.2.1 先进性是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7.2.2 先进性决定了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7.2.3 执政能力是先进性建设的具体体现
第8章 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8.1 方法论价值
        8.1.1 实事求是奠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8.1.2 群众路线是处理党群和干群关系的法宝
        8.1.3 独立自主是治党治国的基本立足点
    8.2 理论价值
        8.2.1 思想理论建设为首,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8.2.2 密切结合政治路线,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
        8.2.3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8.2.4 加强作风建设,完善党的拒腐防变建设体系
    8.3 实践价值
        8.3.1 奠定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
        8.3.2 提供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经验
        8.3.3 确立了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基本目标
        8.3.4 开辟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道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国民党苏北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回顾及选题考虑
    二、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三、资料概况及利用价值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民党抗日游击战与苏北敌后战场的形成
    第一节 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思想的演变
        一、抗日游击战在战术层面的运用
        二、抗日游击战向战役层面的转化
        三、抗日游击战在战略层面的确立
    第二节 国民党苏北敌后战场的形成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在苏北的战略谋划
        二、徐州会战与苏北战事的扩大
        三、鲁苏战区的成立与苏北敌后战场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党苏北敌后根据地建设
    第一节 国民党苏北政权体系的建立
        一、战时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建立
        二、敌后基层政权的恢复与重建
    第二节 国民党在苏北的施政举要
        一、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发展生产
        二、完善动员机构,加强民众组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党苏北敌后游击武装力量建设
    第一节 苏北游击武装体系的形成
        一、苏北游击武装中的正规部队
        二、苏北游击武装中的保安团队
        三、苏北游击武装中的民众武装
    第二节 苏北游击武装力量的整训
        一、政训工作的加强
        二、军事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苏北形聚神散的军政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北国民党军的敌后作战
    第一节 敌后战场建立初期的积极对日作战
        一、为建立根据地而进行的对日进攻战
        二、为策应正面战场而进行的对日扰袭战
        三、日军对国民党苏北根据地的进袭
    第二节 苏北国共两党的摩擦及影响
        一、国共两党在苏北军事争端的初起
        二、韩德勤兵败黄桥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三节 苏北国民党抗战力量的衰落
        一、皖南事变前后的策应待援
        二、待援无望后的力量衰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三、依据的材料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康熙朝殊批奏折的出版情况及两书之比较
    第一节 出版情况
    第二节 《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与《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目录着录方式的比较
第二章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概述
    第一节 奏折与题本、奏本的区别
    第二节 奏折在清代的发展
        一、奏折的发展概述
        二、从康雍乾三朝奏折来看奏折在清初的发展
        三、奏折数量在康熙一朝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 奏折的内容
    第四节 奏折的格式
        一、基本的要求
        二、语言、字体等的要求
        三、殊批的位置
        四、其他
    第五节 奏折的作用
第三章 从内容角度出发的研究
    第一节 对进折数在100件以上的官员奏折内容的分析
        一、进折数最多的赵弘燮
        二、李煦与曹寅
    第二节 雨雪(睛雨册)、收成、粮价折
    第三节 督抚互参案
第四章 奏折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文献中的人物记载与奏折对比
    第二节 《清实录》与奏折的对比
    第三节 方志与奏折的对比
    第四节 奏折自身的对比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Linux’99十件大事(论文参考文献)

  • [1]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光电化学特性研究[D]. 朱成. 苏州大学, 2019(07)
  • [2]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范式转变[D]. 吴礼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3]吴越国佛塔经幢通考以及形制分布的初步研究[D]. 魏祝挺. 浙江大学, 2016(07)
  • [4]雍正时期琉球对中国的“向化”[D]. 黄莉丹.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5]方舟风暴[J]. 琳达·戴维斯,邹凤群. 译林, 2015(03)
  • [6]清初女词人考论[D]. 水凌波. 南京大学, 2014(03)
  • [7]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D]. 孟永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当代价值研究[D]. 曹建红. 河北大学, 2012(05)
  • [9]国民党苏北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D]. 王喆. 南京大学, 2011(07)
  • [10]《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研究[D]. 王素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标签:;  

99年中国Linux十大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