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以及可充电电池,该充放电电路包括:放电控制电路和充电控制电路;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池正极电连接,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放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放电电路的第二端与电池负极电连接;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池正极电连接,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充电电路的第二端与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的技术方案,可以同时实现充放电功能,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船用电动推进器的电池的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无法实现同时进行充放电的功能的技术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控制电路和充电控制电路;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放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放电电路的第二端与电池负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电控制电路和充电控制电路;
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放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放电电路的第二端与电池负极电连接;
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所述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和至少一个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的放电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池为所述放电电路提供电源,所述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充电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电路为所述电池提供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
所述微处理器包括两个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一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第二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并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截止;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并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截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单向导通单元和第二单向导通单元,所述第一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和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
所述微处理器包括一个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一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
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并联,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截止;
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并联,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
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正极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或者,
所述微处理器还包括第二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导通或者截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预充电控制电路,所述预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五开关单元和限流电阻;
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限流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
所述微处理器还包括预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预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截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六开关单元和第七开关单元;
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八开关单元和第五单向导通单元,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复用为所述第八开关单元;
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10.一种可充电电池,基于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放电负载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口与充电电源电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池充放电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放电电路以及可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使用电池供电的船用电动推进器,可适用于钓鱼休闲、水上竞技等场合。
但是现有的船用电动推进器的电池的充放电电路通常是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使用同一个接口,或者有单独的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均无法实现同时进行充放电的功能,即在为电池充电的时候,不能为外接放电电路提供电源,或者在电池为外接放电电路提供电源的时候,外接充电电路不能为电池充电,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以及可充电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船用电动推进器的电池的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无法实现同时进行充放电的功能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包括:
放电控制电路和充电控制电路;
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放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放电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负极电连接;
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所述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和至少一个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的放电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池为所述放电电路提供电源,所述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的充电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电路为所述电池提供电源。
可选的,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
所述微处理器包括两个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一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第二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并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截止;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并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截止。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可选的,所述放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单向导通单元和第二单向导通单元,所述第一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和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
所述微处理器包括一个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一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
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并联,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截止;
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并联,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
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正极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或者,
所述微处理器还包括第二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导通或者截止。
可选的,还包括预充电控制电路,所述预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五开关单元和限流电阻;
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限流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
所述微处理器还包括预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预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截止。
可选的,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六开关单元和第七开关单元;
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八开关单元和第五单向导通单元,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复用为所述第八开关单元;
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充电电池,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包括:
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放电负载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口与充电电源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放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放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放电电路的第二端与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放电控制电路为放电电路提供电源,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池的正极电连接,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充电电路的第二端与电池的负极电连接,充电电路为电池充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船用电动推进器的电池的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无法实现同时进行充放电的功能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充放电电路包括:
放电控制电路100和充电控制电路200;放电控制电路100的输入端A1与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放电控制电路100的输出端A2与放电电路400的第一端电连接,放电电路400的第二端与电池300的负极电连接;充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端B1与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充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出端B2与充电电路500的第一端电连接,充电电路500的第二端与电池300的负极电连接。
现有的船用电动推进器的电池的充放电电路通常是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使用同一个接口,或者有单独的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均无法实现同时进行充放电的功能,即在为电池充电的时候,不能为外接放电电路提供电源,或者在电池为外接放电电路提供电源的时候,外接充电电路不能为电池充电,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放电控制电路100的输入端A1与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放电控制电路100的输出端A2与放电电路400的第一端电连接,放电电路400的第二端与电池300的负极电连接,放电控制电路100为放电电路提供电源,充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端B1与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充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出端B2与充电电路500的第一端电连接,充电电路500的第二端与电池300的负极电连接,充电电路500为电池充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船用电动推进器的电池的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无法实现同时进行充放电的功能的技术问题。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1和图2,还包括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包括微处理器601,微处理器601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1和至少一个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2,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1与放电控制电路100的放电控制信号输入端A3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2与充电控制电路200的充电控制信号输入端B3电连接,用于控制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的控制下,充放电电路可以实现三种工作状态,第一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放电控制电路100,使得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第二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充电控制电路2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第三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放电控制电路100,使得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的同时,控制充电控制电路2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3,放电控制电路1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101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102;参见图5,微处理器包括两个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1:第一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11和第二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12;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101并联,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101的第一端A11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101的第二端A12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A31与微处理器601的第一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11电连接,微处理器601用于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01的导通或者截止;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102并联,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102的第一端A21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102的第二端A22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102的控制端A32与微处理器601的第二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12电连接,微处理器601用于控制第二开关单元102的导通或者截止。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放电控制电路100,使得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具体原理如下:
放电控制电路1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101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102,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101并联,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102并联,其中,第一开单元101并联的个数和第二开关单元102并联的个数可以根据放电电路需要承受较大的电流来自行调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个数。
在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的控制下,第一开关单元101和第二开关单元102全部导通时,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4,图4示例性的,只是示出一个第一开关单元和一个第二开关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中栅极G1与微处理器601的第一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11电连接,源极S1与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开关单元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中,栅极G2与微处理器601的第二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12电连接,源极S2与放电电路400的第一端电连接,漏极D2与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漏极D1电连接。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当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是三极管时,放电控制电路100还包括第一单向导通单元和第二单向导通单元,第一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单向导通单元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示例性的,第一单向导通单元和第二单向导通单元可以是二极管。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3,充电控制电路2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201和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202;参见图5,微处理器601包括一个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2:第一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21;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201并联,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201的第一端B11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201的第二端B12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201的控制端B31与微处理器601的第一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21电连接,微处理器601用于控制第三开关单元201的导通或者截止;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202并联,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B21电连接,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B22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201的第一端B11与电池300正极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201的第二端B12与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B21电连接,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202的第二端B22与充电电路500的第一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充电控制电路2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具体原理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控制电路2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201和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202,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201并联,至少一个第四开关单元202并联,其中,第三开关单元201并联的个数和第四开关单元202并联的个数可以根据充电电路可以承受较大的电流来自行调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个数。
第三开关单元201和第四开关单元202全部导通时,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
可选的,参见图4,第三开关单元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中,栅极G3与微处理器601的第一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21电连接,源极S3与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漏极D3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充电电路500的第一端电连接;
或者,第四开关单元还可以是带有控住端的三极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示例性的,微处理器还包括第二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至少一个第一三极管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与充电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与微处理器的第二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微处理器用于控制至少一个第一三极管的导通或者截止,可选的,可以在第一三极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选的,第四开关单元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3,还包括预充电控制电路700,预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五开关单元701和限流电阻702;第五开关单元701的第一端与第三开关单元201的第一端B11电连接,第五开关单元701的第二端E12与限流电阻702的第一端电连接,限流电阻702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单元202的第一端B21电连接;参见图5,微处理器601还包括预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3,第五开关单元701的控制端E31与预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3电连接,微处理器601用于控制第五开关单元701的导通或者截止。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还可以控制预充电控制电路7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实现预充电,具体原理如下:
当电池300的电量较低时,无法边充边放。需要通过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预充电控制电路7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实现预充电,当电池300充电到一定电量到才能进入纯充电状态或边充边放状态。
在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的控制下,第一开关单元101和第二开关单元102全部截止,第三开关单元201和第四开关单元202全部截止,第五开关单元701导通时,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实现预充电。
可选的,参见图4,第五开关单元包括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中,栅极G4与预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C3电连接,源极S4与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漏极D4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
结合图3、图4和图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放电电路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放电电路可以实现四种工作状态,第一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放电控制电路100,使得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第二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充电控制电路2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第三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放电控制电路100使得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同时,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充电控制电路2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第四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预充电控制电路7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实现预充电。
针对第一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放电控制电路100,使得电池300仅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具体原理如下:
在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的控制下,第一开关单元101和第二开关单元102包括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全部导通、第三开关单元201和第四开关单元202全部截止且第五开关单元处于截止状态,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
针对第二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充电控制电路2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具体原理如下:
在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的控制下,第一开关单元101和第二开关单元102包括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全部截止、第三开关单元201和第四开关单元202全部导通且第五开关单元处于截止状态,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
针对第三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放电控制电路100,使得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同时,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充电控制电路2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具体原理如下:
在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的控制下,第一开关单元101和第二开关单元102包括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全部导通、第三开关单元201和第四开关单元202全部导通且第五开关单元处于截止状态,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同时,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
针对第四种,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预充电控制电路7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实现预充电,具体原理如下:
当电池300的电量较低时,无法边充边放。需要通过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预充电控制电路700,使得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实现预充电,当电池300充电到一定电量到才能进入纯充电状态或边充边放状态。
在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的控制下,第一开关单元101和第二开关单元102全部截止,第三开关单元201和第四开关单元202全部截止,第五开关单元701导通时,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实现预充电。
实施例二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6,放电控制电路100包括第六开关单元103和第七开关单元104;充电控制电路200包括第八开关单元和第五单向导通单元203,第六开关单元复用为第八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103的第一端F1与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第六开关单元103的第二端F2与第七开关单元104的第一端H1电连接,第七开关单元104的第二端H2与放电电路400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五单向导通单元203的第一端I1与第六开关单元103的第二端F2电连接,第五单向导通单元203的第二端I2与充电电路500的第一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第六开关单元103、第七开关单元104和第五单向导通单元203全部导通,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同时,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第六开关单元103导通、第七开关单元104截止和第五单向导通单元203导通,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600控制充电电路500为电池300提供电源。第六开关单元103导通、第七开关单元104导通和第五单向导通单元203截止,电池300为放电电路400提供电源。
可选的,参见图7,可选的,第六开关单元、第七开关单元包括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第五单向导通单元203包括第二二极管d2,其中,第六开关单元包括的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栅极G5与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J1电连接,源极S5与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漏极D5与第七开关单元包括的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漏极D6电连接,源极S6与放电电路400的第一端电连接,栅极G6与第二充电控制信号输出端J2电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六开关单元包括的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漏极D5电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充电电路500的第一端电连接。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充电电池,该可充电电池包括: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充电接口与放电负载电连接,充电接口与充电电源电连接。示例性的,放电负载包括电灯、电机驱动器或者电机,充电电源包括太阳能电池板、船用发电机或者市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充电接口与放电负载电连接,充电接口与充电电源电连接,可以实现可充电电池同时进行充放电的功能。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57258.6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200720U
授权时间:20190802
主分类号:H02J 7/00
专利分类号:H02J7/00
范畴分类:37C;38G;
申请人:东莞亿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亿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竹路4号新竹苑17幢1单元2楼B区202室
发明人:潘宗良;陶师正;万小康
第一发明人:潘宗良
当前权利人:东莞亿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孟金喆
代理机构:11332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电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