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理论
摘 要:采用赵婷婷等人修订的《亲子关系调查问卷》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沈阳市、辽阳市、郑州市三座城市的普通幼儿园344名小班幼儿的亲子关系与其焦虑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测量研究,主要发现:1)小班幼儿亲子关系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中亲密性这一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得分较高。2)幼儿焦虑中的分离焦虑这一维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强迫冲动障碍这一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即独生子女得分较高。3)亲子关系中要求性、反应性和亲密性因子与幼儿焦虑总分呈显著相关,其亲密性对幼儿焦虑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幼儿;亲子关系;焦虑
一、问题提出
焦虑是指个体因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1]。不管成人还是儿童都会存在一定的焦虑状况,然而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以及避免危险, 但过度焦虑就会产生焦虑症。
幼儿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一种以生理性紧张的躯体症状和对未来的忧虑为主要特征的负面情绪状态。该研究借用王美芳的概念,即儿童焦虑是儿童在面对即将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事情时,因紧张、恐惧、害怕或不自信而引发的一种不安的心理状态[2]。已有研究表明,幼儿焦虑具有相对稳定性, 随着时间的持续将会严重影响儿童今后的社会能力、人际关系、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的发展[3]。而幼儿焦虑的产生既与其自身因素有关,如幼儿的气质、认知等;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母亲心理健康等[4]。而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主要来自家庭, 因此, 有必要从家庭角度探讨幼儿焦虑产生的原因。王美芳等人研究发现,幼儿焦虑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罗增让研究表明,儿童的多种焦虑症状(如分离焦虑)均与父母关系紧张有关[5];Bronfenbrenner研究发现,幼儿焦虑的产生与许多家庭因素有关[6]。家庭环境中的亲子关系作为儿童早期最重要的社会性联结,对儿童焦虑具有重要影响[7]。因此,本研究拟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亲子关系对幼儿焦虑的影响。
由图5可知,在试验蛋白水平下,大刺鳅幼鱼肝脏谷草转氨酶(GOT)活性范围为66.32~95.74 U/g prot.。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大刺鳅幼鱼肝脏GOT活性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当蛋白为53%(P7组)时,GOT活性达到最大值,同P1~P4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但与P5、P6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沈阳市、辽阳市、郑州市三座城市的普通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进行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4份,有效率为98.3%,其中男孩为173人,女孩为171人;独生子女为219人,非独生子女为125人。
(二)研究工具
1.亲子关系的调查工具
本研究中亲子关系的调查采用赵婷婷等修订的《亲子关系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父母部分和幼儿部分,共30道题目,有四个维度,分别是要求性(5 道题)、反应性(4 道题)、亲密性(7 道题)和依恋性(14 道题)。问题回答采用 5级记分,1—5 级分别表示语句描述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不同程度。反向叙述题则反向记分。 该问卷整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8,表明整个问卷信度较高。
表5显示,在幼儿焦虑的五个维度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强迫冲动障碍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即独生子女在强迫冲动障碍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启动新一轮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纳污红线管理为核心,以促进河湖健康为目标,科学核定控制指标,注重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建设。
后腿的灰分含量为1.34%,较其他两个部分有些差距(p<0.05);后腿的水分含量为77.45%,其次是前腿76.42%,然后是里脊75.67%,差距不显著(p<0.05),这原因可能是犊牛肉的肌纤维之间、蛋白质的组织结构很松散,且为了满足犊牛肉细胞的快速分裂与生长,也需要更多的水分介质,与陈珍(2016)[8]的结果一致。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亲子关系、幼儿焦虑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各变量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亲子关系中反应性平均分最高且为3.77,而要求性的平均分最低且为2.56,可见幼儿在亲子关系中不同维度的得分相差较大;幼儿焦虑中分离焦虑的平均分最高且为1.13,而强迫神经症的平均分最低并为0.78,但二者相差不大,即幼儿焦虑各维度的得分趋于平行。
采用王美芳等人修订的思朋斯(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父母报告)的中文修订版,由父母报告测量幼儿的焦虑状况。该量表共29个项目,被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强迫性神经症障碍、广泛性焦虑。量表采用 0~4 的 5五点方法 (0=“从不”;1=“很少”;2=“有时”;3=“经常”;4=“总是”),得分越高,表明儿童的焦虑问题越严重。本研究中,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的总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9,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0.56-0.78之间,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 0.71,可见该量表信度较高。
表1亲子关系与幼儿焦虑的描述统计量表
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要求性3441.004.802.560.75反应性3441.505.003.770.77亲密性3441.435.002.940.74依恋性3441.825.003.400.72亲子关系总分3441.804.603.170.57分离焦虑3440.002.801.130.60躯体伤害恐惧3440.003.200.960.57社交恐惧3440.003.000.990.67强迫性神经症障碍3440.003.000.780.68广泛性焦虑3440.003.200.960.57幼儿焦虑总分3440.002.660.990.51
(二)亲子关系、幼儿焦虑差异性检验结果
1.亲子关系差异性检验结果
脂肪含量在8.12~15.35g/100g之间,平均含量为10.73g/100g,不同部位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胸腹部肉含量14.45g/100g、前腿肉含量10.99g/100g、最长肌肉含量10.31g/100g、后腿肉含量10.21g/100g、颈肩肉含量10.01g/100g。
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幼儿在亲子关系的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3。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等特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2)独生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差异性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幼儿的亲子关系性别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小班幼儿在亲子关系的四个维度(要求性、反应性、亲密性、依恋性)以及亲子关系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1)亲子关系的性别差异性检验结果
表2亲子关系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性别NMSDtP要求性男1732.570.77女1712.560.720.1210.904反应性男1733.800.75女1713.730.790.7690.442亲密性男1732.910.76女1712.980.72-0.8800.380依恋性男1733.400.75女1713.390.700.1100.912亲子关系总分男1733.170.59女1713.160.550.0490.961
表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独立样本t检验
是否为独生子女NMSDtP要求性是2192.590.76否1252.520.720.8670.387反应性是2193.800.79否1253.710.731.0210.308亲密性是2193.020.74否1252.810.712.603*0.010依恋性是2193.450.72否1253.300.721.7890.075亲子关系总分是2193.210.59否1253.090.542.063*0.040
注:* 表示 p<0.05。
表3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幼儿在亲密性和亲子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在亲密性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总分上,独生子女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因而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要比非独生子女发展得更好。
来自干矿料仓的干燥后红土镍矿、还原煤、熔剂及循环熔炼烟尘通过厂房内配备的圆盘制粒机制粒后,由胶带输送机送入炉前料仓,经定量给料机、移动式胶带输送机连续送入侧吹浸没燃烧炉内。
2.幼儿焦虑差异性检验结果
对幼儿焦虑各维度及总分进行了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可知,在幼儿焦虑中的分离焦虑这一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分析可知,女孩的分离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孩( p<0.05),但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1)幼儿焦虑的性别差异性检验结果
(2)独生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幼儿焦虑差异性检验结果
为了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幼儿焦虑各维度上的差异性,为此,该研究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两个样本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
表4幼儿焦虑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性别NMSDtP分离焦虑男1731.050.62女1711.220.57-2.562*0.011躯体伤害恐惧男1730.920.58女1711.000.56-1.2560.210社交恐惧男1730.940.67女1711.040.72-1.3430.180强迫性神经症障碍男1730.740.70女1710.820.66-1.1660.245广泛性焦虑男1730.920.58女1711.000.56-1.2560.210
注:*表示 p<0.05。
表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幼儿焦虑的独立样本t检验
是否为独生子女NMSDtP分离焦虑是2191.170.62否1251.070.561.4810.140躯体伤害恐惧是2190.970.62否1250.920.490.7730.440社交恐惧是2191.000.66否1250.960.680.5190.602强迫性神经症障碍是2190.840.71否1250.690.622.028*0.043广泛性焦虑是2190.970.62否1250.920.490.7730.440
注:*表示 p<0.05。
2.幼儿焦虑的测量工具
(三)亲子关系与幼儿焦虑的关系分析
为说明亲子关系对幼儿焦虑的影响状况,该研究对亲子关系与幼儿焦虑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亲子关系中的四个维度均与幼儿焦虑中的分离焦虑呈显著性相关;要求性和亲密性还与幼儿焦虑中躯体伤害及强迫性神经症障碍这两个维度呈显著性相关;反应性和亲密性与幼儿焦虑中社交恐惧及广泛性焦虑这两个维度呈显著性相关。而亲子关系中的要求性、反应性和亲密性这三个维度都与幼儿焦虑总分呈显著性相关。其中反应性与幼儿焦虑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要求性、亲密性与幼儿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01)。
2.日本血吸虫毛蚴 (Schistosoma japonicum miracidium):是日本血吸虫幼虫发育中的最早阶段,呈梨形或长椭圆形,左右对称,银灰色。 大小为(78~120) μm×(30~40) μm,前端有锥形突起,体表具有纤毛。
二是,Sentinel-2数据短波近红外载荷空间分辨率为20 m,适用于精准的农田干旱监测,而且在植被覆盖较低的时期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精度结果。
表6亲子关系与幼儿焦虑的相关分析
分离焦虑躯体伤害社交恐惧强迫性神经症障碍广泛性焦虑幼儿焦虑总分要求性0.404***0.129*0.0820.208**0.0990.153**反应性-0.117*-0.077-0.120*-0.100-0.153**-0.140**亲密性0.407***0.562***0.616***0.229***0.125***0.851***依恋性0.506***0.0450.0260.0680.0480.092
注:*,**,*** 分别表示 p<0.05,p<0.01,p<0.001。
继而以要求性、反应性和亲密性这三个因子为预测变量,以幼儿焦虑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1.2 基础资料的收集 收集可能与钩虫性十二指肠炎综合征发生发展有关的患者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岁)、人体质量指数(BMI)(kg/m2)、吸烟(例)、饮酒(例)、民族、职业、钩虫感染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和/或降段)7项因素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
表7亲子关系与幼儿焦虑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自变量R2Betat值幼儿焦虑亲密性0.0520.2284.341***
注:***p<0.001。
表7显示,仅亲密性这一因子进入了回归模型,对幼儿焦虑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01)。亲密性的决定系数R2为0.052,表明其能解释幼儿焦虑的5.2%的方差变异。
四、讨论及建议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各维度得分在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这与王婉纯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如今幼儿大多是由父母照料,年轻一代父母观念的不断进步,其育儿态度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多数父母对男孩、女孩都能够做到公平教养和对待,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及情感的投入,从而增进了亲子关系。其次,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亲密性和亲子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独生子女的得分较高,可见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总体发展较好。这与王婉纯、胡恒章和陈一心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有:一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第二个孩子替代独生子女与父母的依恋位置,父母只需照顾一个孩子,将所有的关注聚焦于独生子女身上[8];孩子通常独享家庭的关爱与物质条件,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更为频繁,关系更为亲密[9]。二是独生子女父母抚养子女的压力比非独生子女父母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孩子身上,从而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非独生子女的父母虽要承担多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经费,生活负担过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他们给孩子更多的是物质条件,但父母应该明白,幼儿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还有情感方面的沟通。3-6岁幼儿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他们对于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沟通是非常渴望的,父母应在生活中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学习亲子互动方面的知识,形成多关注孩子、积极与孩子沟通的意识[10],这都将会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二)幼儿焦虑的发展特点
研究发现,幼儿焦虑中的分离焦虑这一维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这与王柳、魏金妍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11-12],但以往的研究者们并未对形成此结论的原因进行深究。经对以往研究进行分析,研究者们对分离焦虑的解释是一致的,即分离焦虑是指由于与主要抚养者长时间分离,加上环境、人员、活动方式、行为规则等与熟知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变化,从而表现出的紧张、恐惧、不安等焦虑情绪[13]。而该研究中分离焦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女孩天生的敏感和心思细腻,她们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时很容易感受到新环境的不同,这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性从而会不自觉地主导她们的心态情绪。加之,女孩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而受到家人的过度保护,这也是造成其分离焦虑较男孩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家庭及幼儿园要针对女孩的性别特点而“因材施教”,在家庭中,父母应注重留予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女童对家人的过度依赖;给孩子提供与外交流的机会,潜移默化地锻炼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幼儿园老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多注重使用情境教学法,选派一些胆小、依赖性强的女童去扮演对其具有挑战性的角色,慢慢发展这类幼儿的大胆、外向,从而减轻女童的分离焦虑症状。
其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强迫性神经症障碍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独生子女得分较非独生子女高。强迫性神经症障碍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关键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和个体人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密切关系[14]。而造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社会因素:一是人格特征,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孩子十全十美;二是心理社会因素,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责任重大,学习压力也更大些,他们总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使其缺乏自信、忧心忡忡,容易引发强迫症状。从上述情况来看,独生子女虽然能享受到父母全部的爱与关注,但同时也要承受来自父母的严格要求和过重的压力,这也会使孩子不堪重负而产生一些不好的状况。因而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要适当,给子女设定的目标及要求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还要认识到孩子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想法,做到不压迫、不强求。
(三)亲子关系与幼儿焦虑的关系
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中要求性、反应性和亲密性因子与幼儿焦虑总分呈显著相关。其中反应性与幼儿焦虑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要求性、亲密性与幼儿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只有亲密性这一因子进入了回归模型,说明亲子关系中的亲密性是幼儿焦虑的主要预测源。这就表明了亲子关系中亲密性得分越高,幼儿焦虑就越严重。经研究分析,亲密性是指父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与孩子都有很多亲密的表现,也给予了孩子很多的热忱、爱心和温情。孩子与父母的亲密性越高,就会越依赖父母,那么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时,就会更加恐惧或焦虑紧张,从而增加了分离焦虑;亲密性高的幼儿父母会给予孩子更的爱和保护,而孩子一旦从心理上没能够强烈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保护时,就会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从而加剧了孩子的身体伤害恐惧;与父母亲密性高的幼儿整天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几乎只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互动而缺少一定社交场合的锻炼,久之就会害怕与他人交往和接触,这也就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恐惧;亲密性较高的家庭中,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难免会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孩子为了赢得父母的关爱,从而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也无形地增加了压力,这些都将会引发强迫症状。由此可见,该研究中子女和父母的亲密性越高,其子女焦虑就会越严重。那么作为父母给予孩子所有的爱与关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任何事情都要讲求一个“度”,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注也应适度,父母在发展与子女良好亲子关系的同时,要注重锻炼子女的独立性以减少子女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并把孩子带到社会中,发展孩子与他人交往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减少子女的焦虑症状。
五、结论
通过对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小班幼儿亲子关系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在亲密性这一维度上有着显著性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2)幼儿焦虑中仅分离焦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强迫冲动障碍这一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即独生子女得分较高。
(3)亲子关系中要求性、反应性和亲密性因子与幼儿焦虑呈显著相关,其亲密性对幼儿焦虑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骆伯巍.女性高焦虑倾向原因初探[J].心理科学,1997(4):378-379.
[2] 王美芳,张杰,姚利.母亲心理健康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16-218.
[3] 王玉廷. 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4] 张杰,王美芳.母亲心理健康、教养行为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53-357.
[5] 罗增让.儿童焦虑内容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1998(1):88-90.
[6] 刘爱芳,王美芳,张杰,等.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65-467.
[7] 公桂兰.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8] 陈一心,王玲.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57-58.
[9] 王婉纯. 亲子关系、师幼关系与幼儿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7.
[10] 赵浩.农村留守幼儿亲子关系与自信心的关系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29-35.
[11] 王柳. 3-6岁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12] 魏金妍. 3-6岁幼儿父亲教养行为与幼儿焦虑的状况及其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13] 孔露.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及其干预策略——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视角[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0):125-129.
[14] 刘也楠.强迫性神经症的症状及其心理治疗[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76-277.
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ChildRelationshipandAnxietyofSmallClassChildreninKindergartens—ByTakingExamplesofKindergartensinShenyang,LiaoyangandZhengzhouCities
LINa-na
(PreschoolandPrimaryEducationCollege,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11003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anxiety of 344 small children in ordinary kindergartens in Shenyang, Liaoyang and Zhengzhou cities.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and the Spence Preschool Child Anxiety Scale in this paper used were revised by Zhao Tingting 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small class children; while the only child and non-only child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imac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which means the score of the only child is higher.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dimension of separation anxiety in children’s anxiety, which means girls’ scor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only one child and non-only child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mension of forced impulsive disorder, which means the only child score is higher. 3) The requirement, reactivity and intimacy factor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children’s anxiety, and their intimacy has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children’s anxiety.
Keywords: young childr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xiety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9)11-0094-05
PDF获取: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10.11995/j.issn.2095-770X.2019.11.017
收稿日期:2019-08-01;
修回日期:2019-08-06
作者简介:李娜娜,女,河南固始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亚卓]
标签:焦虑论文; 独生子女论文; 幼儿论文; 亲子关系论文; 父母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