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注论文_廉天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庄子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庄子,朝鲜半岛,南华,辑佚,孔子,名教,自然。

庄子注论文文献综述

廉天娇[1](2019)在《郭象《庄子注》对真伪“名教”的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郭象《庄子注》对"名教"的辨析,主要基于其自然观,合乎自然的即是"真名教",背离自然的即是"伪名教"。他的"名教"思想也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的,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名教"与"自然"结合的理论旨归,最终在于塑造理想的圣人人格。在现实中,发挥合乎自然的名教的真正功用和价值,最终实现个体精神的独立自由。(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望玉[2](2019)在《郭象《庄子注》之“物”“理”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郭象在《庄子注》中所讨论的“物”,往往蕴含着对“人”的反思。在这一前提下,就“物”的生存状态来说,在郭象的阐发中,既有“限制”的考虑,也有“变化”的敞开。因而对于“物”之“接”“应”的方式,郭象基于“有物之域”的真实性,更强调对“物”的内在资源的尊重,以实现自发性的行动与功效。与此同时,“物”的生存与“理”的言说又不可割裂。在平常的用法之外,一方面,郭象阐发作为“物”本身样态的“理”;另一方面,郭象又言说作为“物”行动尺度的“理”,进而表达出自然与正当的关涉。至于参照宋儒,来看待“理”是“一”是“多”,郭象对此并未清晰呈现,却也蕴含着“一”与“多”的意味。在此基础上,“物”与“物”之间原有的差异被隐去,将问题转向“会通”。然而在涉及社会治理的动力关系时,却有着“所以”问题揭示的历史性吊诡。就此,郭象出于对“物”的普遍关怀,则以非对象化的彼我关系、本性出发的道德行动、外在秩序的合理要求,以及个体实现的理想期待,作为从“物”“理”走向“伦”“理”的思想建构,贯穿群体生存与政治运作。(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琳[3](2019)在《朝鲜半岛首部《庄子》注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华经注解删补》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庄子》注释书。注者朴世堂试图对当时被认为无益于政治甚或解构国家权力的老庄思想进行儒家视阈的再度解析,通过缩减儒道差异来化解人们对老庄思想"反儒学"、"异端"的固有认识,引导儒学界对其他思想文化的关注,打破性理学一家独大的政治文化格局。(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刘国民[4](2019)在《“忘境”:从《庄子》到郭象《庄子注》》一文中研究指出郭象之忘境是对庄子之忘境的发展和转折。庄子之神人的忘境,是通过忘的工夫修养,彻底忘却或抛弃各种世俗价值、世俗之知、生理欲望等,一切皆忘,心虚静明。郭象之圣人的忘境,是虚与实的结合,"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即忘却自我的成心成见,而涵融万物万理。一方面心全、神全(即至足)而忘,另一方面心因与万物万理相适合、融合而忘,即自然而然地顺应万物万理,即万物万理存于心中而不知。庄子之神人忘境的意义,一是心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从而获得绝对的自由;二是心之虚静,无思无虑,对事物只作纯粹直觉的观照,而无劳神之伤;这是追求自我之逍遥。郭象之圣人忘境的意义,是与万物相融合而顺应其发展变化,万物皆能得性逍遥,自我也能得性逍遥,从而共同构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政治整体;这是"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统一。(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1期)

尚建飞[5](2019)在《足性逍遥与《庄子注》中的德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郭象的"足性逍遥"奠基在个体自我中心的观念之上,推论出以"自得""自知"为主的德性论,其实质则是要实现顺应个体天性的生活方式。从理论上来讲,足性逍遥的生活方式,不仅背离了庄子兼顾天性与本性的道德主张,而且又要求人们认同人伦秩序和接受是非争论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江毓奇[6](2018)在《“郭象注《庄子》”与“《庄子》注郭象”之议辩内涵的转变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整个《庄子》诠释传统而论,历来之论者在评议各家《庄子》注疏之作时,郭象(252—312)的《庄子注》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辐辏性指标,而这种指标或者被迳行视为评价时的正向标准,也或者衍生为评价时的负向反思,皆显见郭象《庄子注》在《庄子》学史中实具有正反相成的范型意义。同时,从郭象《庄子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理解问题,也就是如何诠释与实践《庄子》义理的问题,更是屡屡在《庄子》学史中造成诸多的议辩,而此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即为"郭象注《庄子》"与"《庄子》注郭象"之议辩。对此,当代的研究者或将此议辩类比于宋代陆九渊(1139—1192)所谓"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关系,而指向不同的诠释取向与目的问题。但回到《庄子》学史发展的脉络观之,此议辩之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尽然都是诠释取向与目的的问题,其意义在个别的诠释情境之中,有所承继,也有所转变。因此,有鉴于学界目前仍尚未有完整的考察与讨论,笔者将根据已掌握到的传世文献,从"议辩之前:一个禅思性问题的肇端"、"议辩之始:‘《庄子》注郭象’之批判中的可能性内涵"、"议辩之中:作为正向范型的显化及其内涵的差异"、"议辩之中:作为负向范型的反思及其内涵的差异"到"结语:议辩之后?正向显化与负向反思的承变与调适"的讨论架构,説明不同论者在不同脉络下,提出此议辩之内涵的差异与价值意义。(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陈惠美[7](2018)在《茆泮林《司马彪庄子注》辑本析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序録》仅载有崔撰、向秀、司马彪、郭象、李颐、孟氏、王叔之、李轨、徐邈等注《庄子》者,《世説新语·文学篇》所言"注《庄子》者数十家"多数在唐之前已亡佚。《经典释文·序録》所载之注《庄子》者,除了郭象注本,其馀注本在唐宋之后也陆续散佚。有清一代辑佚风气大开,孙冯翼、茆泮林、黄奭、王仁俊、郭庆藩等相继投入蒐罗司马彪《庄子》注的工作。本文以茆泮林《司马彪庄子注》为考察对象,从辑佚方法的视角切入,就"佚文取材来源"、"佚文归属方法"、"佚文校理法则"等面向,探析茆泮林《司马彪庄子注》辑本之优劣。(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刘俐琳,马得林[8](2018)在《《庄子注》中言之二重性的内容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言意之辨在哲学史上被众多哲学家反复推敲论证,先秦至两汉对言意之辨的讨论为郭象奠定了理论框架。面对时代调和儒道、沟通名教与自然的具体要求,《庄子注》在"寄言出意"的注书方法和"言之二重性"的具体内容方面诠释言意之辨,强调了言之者的重要性;郭象在对待言时采用"任"的态度,"任"是物独化于玄冥之境的重要特点,关乎郭象的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与圣人之情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会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郭佳鹏[9](2018)在《郭象《庄子注》中的“自然”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界对郭象“自然”概念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类:一、基于“名教与自然”的论题视角,探讨郭象是如何融合名教与自然二者的,并尝试回答郭象融合两者的目的,从而指出其理论在政治实践领域的运用问题;二、基于《庄子注》文本,探讨其内涵及其旨趣。笔者认为,郭象的“自然”概念是个极具哲学洞见的词。对其深层内涵的阐发,学界已经收获了不少成果。笔者则在此基础,对其进行再深入的挖掘。力图指出郭象对“自然”重新赋予了本体论意义。阐释郭象借由“自”与“然”的系列概念,推演出最高范畴“自然”。因此,本文分为叁章来论述:第一章,从词源的角度,分别考察“自”与“然”的词源,分析出二字在古书中的表达习惯,从而概括其相关涵义。解析老庄对“自然”的构词法,基于此,分析出“自然”并非用来表达判断的实在部分,它不构成每一事物实际的“什么”,而是指向事物的是其所是,向人呈现的原真面貌以及人对这一如其所是之状态的肯认——这一哲学意蕴;第二章,简述郭象其人与着作,分析其所处时代的主题。自曹魏至西晋,其政权与个体生命的工具化的政治背景,“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学术背景。阐述王弼、阮籍、嵇康等理论先驱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探讨;第叁章,基于《庄子注》文本,考察郭象对“自然”概念的重构,从而指出郭象对“自”的再诠与重新定义,以及“自然”概念的其他表达形式;对比“自性”、“自生”、“理”等相应概念系列,阐释出“自然”概念作为最高范畴与子概念的关系;阐述“自然”概念的本体论旨趣——对“道”、“无”之本体义的消解。(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杨浩[10](2018)在《叁教关系视角下郭象《庄子注》中的孔子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郭象《庄子注》中将具体的每一位圣人看作是"迹",而真正的圣人是抽象的、统一的,是"无迹"的。具体的圣人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因物之自行"表现出来的。郭象认为人们对《庄子》的主要误解在于以为自然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而实际上内在"无心"、"无我"、"冥内"等,外在任万物自然而然,可以有一切作为,"俯仰万机"而"神气无变"。孔子的形象就是基于上述的理论打造的,从而使得孔子的形象成为庄子圣人形象的重要补充。同时,我们也发现郭象的孔子形象似乎与佛教中佛陀形象、菩萨形象有一定相似性。(本文来源于《道家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庄子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郭象在《庄子注》中所讨论的“物”,往往蕴含着对“人”的反思。在这一前提下,就“物”的生存状态来说,在郭象的阐发中,既有“限制”的考虑,也有“变化”的敞开。因而对于“物”之“接”“应”的方式,郭象基于“有物之域”的真实性,更强调对“物”的内在资源的尊重,以实现自发性的行动与功效。与此同时,“物”的生存与“理”的言说又不可割裂。在平常的用法之外,一方面,郭象阐发作为“物”本身样态的“理”;另一方面,郭象又言说作为“物”行动尺度的“理”,进而表达出自然与正当的关涉。至于参照宋儒,来看待“理”是“一”是“多”,郭象对此并未清晰呈现,却也蕴含着“一”与“多”的意味。在此基础上,“物”与“物”之间原有的差异被隐去,将问题转向“会通”。然而在涉及社会治理的动力关系时,却有着“所以”问题揭示的历史性吊诡。就此,郭象出于对“物”的普遍关怀,则以非对象化的彼我关系、本性出发的道德行动、外在秩序的合理要求,以及个体实现的理想期待,作为从“物”“理”走向“伦”“理”的思想建构,贯穿群体生存与政治运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庄子注论文参考文献

[1].廉天娇.郭象《庄子注》对真伪“名教”的辨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张望玉.郭象《庄子注》之“物”“理”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陈琳.朝鲜半岛首部《庄子》注本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4].刘国民.“忘境”:从《庄子》到郭象《庄子注》[J].现代哲学.2019

[5].尚建飞.足性逍遥与《庄子注》中的德性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

[6].江毓奇.“郭象注《庄子》”与“《庄子》注郭象”之议辩内涵的转变与意义[J].诸子学刊.2018

[7].陈惠美.茆泮林《司马彪庄子注》辑本析探[J].诸子学刊.2018

[8].刘俐琳,马得林.《庄子注》中言之二重性的内容与意义[J].山东工会论坛.2018

[9].郭佳鹏.郭象《庄子注》中的“自然”概念研究[D].深圳大学.2018

[10].杨浩.叁教关系视角下郭象《庄子注》中的孔子形象[J].道家文化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梅花喜神谱》“蜗角”自然形态下的蜗角:孔鲤得名来由自《孔子圣迹图·命...《梅花喜神谱》“麦眼”“南枝”借指...苏州园林拙政园浑然天成的一角2007年4...王闿运-[清] 王闿运 篆书八言联

标签:;  ;  ;  ;  ;  ;  ;  

庄子注论文_廉天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