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轭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共轭,太阳能电池,共聚物,载流子,靛蓝,结构。
共轭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耿延候[1](2019)在《给体/受体双揽型共轭聚合物的“协同结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科学中传统聚合物(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的结晶行为研究历经数十年的积累,聚合物的链拓扑结构及规整性、结晶热力学、相态、结晶成核动力学、晶体生长动力学等物理过程已经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等特殊体系的组装形貌、受限结晶过程也有明确的描述。(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吴仪,孔静宜,秦云朋,姚惠峰,张少青[2](2019)在《通过调节共轭聚合物侧链实现可绿色溶剂加工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能量转换效率(PCE)已快速推进至14%–16%,基本接近可商业化应用的范围,但在目前所见报道的高效率OSC器件的制备过程中,活性层薄膜的加工大多采用氯苯、二氯苯、氯仿等毒性较高的含卤/芳香性试剂,此类试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高。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已报道的高效率给体共轭聚合物PBDB-T,通过扩大共轭侧链结构与增长柔性烷基侧链的方式,合成了新型给体聚合物PBDB-DT。PBDB-DT中较长的柔性烷基侧链保证了其在低毒性溶剂四氢呋喃(THF)溶液中良好的溶解度,同时,扩大的共轭侧链也有效增强了其在THF中的溶液聚集作用,这一特性对于在非富勒烯型OSC器件中获得较好的光伏性能尤其重要。当采用非富勒烯小分子IT-M作为电子受体材料时,以THF为主溶剂加工的基于PBDB-DT:IT-M的OSC器件可以获得10.2%的能量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尹伟东,马拉毛草,马恒昌[3](2019)在《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策略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共轭聚合物在发光材料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倍受研究者们的关注。相对于荧光小分子来说,荧光共轭聚合物具有结构多样性、功能化强、可加工性好和合成简单等优势。近年来,荧光共轭聚合物材料在化学传感、生物成像、光电器件和有害物的吸附与降解等领域显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综述了以suzuki偶联反应聚合、Sonogashira反应聚合、Wittig-Heck-McMurry反应聚合等方法合成共轭聚合物以及在荧光调控、化学传感、刺激响应、生物细胞成像、气体吸附及有机染料降解等方面的应用。设计合成具有特异性识别、更高灵敏度、更容易加工、卓越稳定性和功能化强的荧光共轭聚合物是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王文静,李冲,张毛毛,高琨[4](2019)在《共轭聚合物内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激子输运在聚合物给体/富勒烯(或非富勒烯)受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最新的实验进展,从理论上提出了由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机制.动力学模拟采用扩展的一维Su-Schrieffer-Heeger紧束缚模型结合非绝热的量子动力学方法,而非均匀场主要考虑了由受限电荷诱导的非均匀电场和分子排列相关的非均匀构型场.研究发现:非均匀电场和构型场均可驱动激子实现超快输运,其输运速度比由传统的Forster或Dexter机制主导的激子输运可分别提高1和2个数量级.另外,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两种非均匀场对激子输运的驱动机制,定量计算了它们各自诱导的驱动力.最后,针对影响这两种非均匀场分布的因素(包括受限电荷相对聚合物分子的距离和聚合物分子线性排列的斜率),讨论了它们对激子输运动力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田丰收,邱龙臻,陈俊辉,张国兵[5](2019)在《主、侧链修饰对异靛蓝基共轭聚合物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基于异靛蓝及其衍生物的给-受体共轭聚合物主、侧链修饰对电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掠入射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和4200半导体参数测试仪对聚合物结构与形貌以及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烷基侧链的加入会增大空间位阻,使得分子堆积从较为有序的edge-on结构变得混乱无序,导致结晶性和电学性能的下降。平均空穴迁移率从0.05cm~2·V~(-1)·s~(-1)下降至2.11×10~(-3) cm~2·V~(-1)·s~(-1)。但当主链用苯并二呋喃二酮(BIBDF)这一强吸电子的长共轭单元替代异靛蓝单元之后,由于主链平面性的提高,引起分子堆积变好,结晶性和电学性能显着提高,并不影响溶液加工性且该聚合物显示出良好的双极型传输特性。空气中电子与空穴平均迁移率可以达到0.29cm2·V~(-1)·s~(-1)和0.49cm2·V~(-1)·s~(-1)。(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9年07期)
郑介明,文新博,周家东,郑楠,解增旗[6](2019)在《共轭聚合物在多组分共混体系中的聚集结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本体异质结的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与相分离结构特别是聚合物的聚集结构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一些典型共轭聚合物聚集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基于齐聚噻吩、二噻吩、苯并二噻吩及噻吩衍生物的D-A共聚物、二维共轭聚合物以及嵌段共聚物等体系的聚集结构特点,系统总结了一系列共轭聚合物在不同共混物、处理溶剂、退火温度、共混比例、分子量、侧链原子或基团等条件下相应的聚集结构变化规律.在众多共轭聚合物中,研究最多的是D-A共聚物,故作重点介绍,而二维共轭聚合物、嵌段共聚物作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学朋[7](2019)在《D-A型共轭聚合物的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化石能源急剧消耗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求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迫在眉睫。氢能因其燃烧值高、无污染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相比于传统的制氢方式,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实现太阳能到氢能的转化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可见光利用不足及光-氢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光催化制氢技术的实用化。近年来,由电子供体(Donor,D)与电子受体(Acceptor,A)交替组成的D-A型有机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因其具有光谱响应范围宽、稳定性高、能带结构易调控等独特优势,成为一种新兴的热点光催化材料。本论文针对制约光-氢转化过程中的光吸收、光生载流子分离与传输、界面反应这叁个因素,设计合成系列由不同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D-A型共轭聚合物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产氢性能、载流子迁移与分离行为进行表征测试及研究,结合理论计算,初步揭示了D-A型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分子结构及光催化产氢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获得了性能优良的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产氢材料。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苯并噻二唑、芘、二苯并噻吩砜为电子受体,苯为电子供体,基于Sonogashira-Hagihara交叉偶联策略构筑了系列乙炔基桥连的D-A型共轭聚合物P7-E、B-BT-1,4-E和P17-E。相比于不含炔基的P7、B-BT-1,4和P17,乙炔基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材料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并使其具有更负的LUMO能级。相同条件下,乙炔基桥连的P7-E、B-BT-1,4-E和P17-E光催化制氢效率(HER)分别提高了1.25倍、2.40倍和86.9倍。进一步分析表明,引入的炔基官能团不仅可以拓宽材料光响应范围,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加快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电子的传输,有效地促进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2)针对苯(D)和苯并噻二唑(A)组成的D-A型共轭聚合物B-BT-1,4-E和B-BT-1,3,5-E,通过在电子受体上引入吸电性的氟,进一步构筑了典型的弱D-强A型共轭聚合物(B-FBT-1,4-E、B-DFBT-1,4-E、B-FBT-1,3,5-E和B-DFBT-1,3,5-E)。理论计算表明,氟的引入有利于该类聚合物光催化制氢活性位点的调控,其电子转移过程遵循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机制,进而发现电子受体苯并噻二唑上同时引入吸电基团氟和供电基团甲氧基具有最低的氢分子产生所需自由能(B-FOBT-1,4-E和B-FOBT-1,3,5-E)。系列表征也证实了氟的引入会加快光生载流子传输,相比于B-BT-1,4-E和B-BT-1,3,5-E,优化后B-FOBT-1,4-E和B-FOBT-1,3,5-E的光催化效率最高可以分别提升3.1倍和28.8倍,为进一步从活性位点及载流子迁移两个方面提高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产氢性能提供了思路。3)基于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制备得到的共轭多孔聚合物由于含有丰富的炔基官能团,可以采取Thiol-yne反应对这类聚合物进行后修饰。以D-A型共轭微孔聚合物BBT为例,通过与巯基乙胺等硫醇化合物发生Thiol-yne反应后可以引入不同类型的官能团(BBT-SC2NH2、-SC2CH3、-SC3NH2、-SC4NH2和-SC5NH2等)。光催化产氢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氨基的引入会极大提升材料的光催化产氢性能,但是随着硫与氮之间的碳链长度逐渐增加,光催化产氢活性急剧下降,其中BBT-SC2NH2具有最高的光催化产氢效率,相比于未修饰的BBT提升了近28倍。深入地研究发现,新引入的氨基能够延长激发态电子的寿命,利于光生电子和空穴迁移,并提高了材料的亲水性,同时引入的-NH_2可以作为新的析氢反应活性位点,对于材料光催化产氢性能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4)通过将具有较强吸电能力的氰基(-CN)官能团引入受体单元中,以苯为电子供体,进一步构筑了弱D-强A的共轭聚合物体系(B-B、B-CNB、B-2,5-CNB和B-2,6-CNB),进而促进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氰基数量的增加,聚合物B-CNB、B-2,5-CNB和B-2,6-CNB的光催化制氢性能显着提升,HER分别为145μmol/h、377μmol/h及343μmol/h,相比于未修饰的B-B(11.3μmol/h)分别提高了13倍、33倍和30倍。同时,B-2,5-CNB在420 nm处的表观量子效率(AQY)达到了7.8%。深入地研究证明,吸电子基团氰基的引入可以减小聚合物组成单体之间的二面角,显着提高光生电子的迁移能力,同时增加了析氢反应的活性位点,利于提升材料的光催化产氢效率。(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石莹[8](2019)在《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动态演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聚合物是一种有机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及电学性质,是有机光电器材和生物检测的重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二极管、场效应管和太阳能电池。共轭聚合物链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轭单元微观结构和它们所处的局部环境。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光学探测有助于了解微观尺度共轭聚合物的物理特性,例如能量转移、电子转移、构象变化等,对了解共轭聚合物的宏观特征并对上述光电器件性能的改善具有指导意义。共轭聚合物中的能量转移是影响其光物理特性的重要物理过程。系综水平研究往往将聚合物中能量转移动力学信息掩盖在平均信息中,无法获得微观尺度能量转移动力学信息。单分子光学探测消除了系综平均效应,在研究纳米尺度物质的光物理特性方面具有系综水平研究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单分子荧光光谱的帮助下,人们已经对共轭聚合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通常的单分子探测只能获得发色团发射的荧光信息,研究共轭聚合物中能量转移过程及其动态演化需要同时获得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吸收和发射特性及其实时演化。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单分子光学探测技术测量了不同环境下共轭聚合物单分子光物理特性,探究了构象和界面条件对共轭聚合物光物理特性的影响;进而利用相位调制的脉冲对泵浦探测技术,结合宽场散焦成像和共聚焦二维偏振探测,测量单个共轭聚合物分子吸收和发射特性,研究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的动态演化过程。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不同环境下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光物理特性。研究了利用不同溶剂(甲苯/氯仿)制备的共轭聚合物分子光物理特性。发现利用甲苯溶剂制备的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表现为折迭构象,由于发色团之间有效的能量转移,导致其具有单发色团发光特性;而利用氯仿溶剂制备的共轭聚合物分子表现出延伸构象且具有多发色团发光特性。通过测量荧光偏振线性二向色度与脉冲对激发下分子荧光调制深度,发现甲苯溶剂制备的共轭聚合物单分子具有相对固定的吸收和发射偶极矩。研究发现改变界面环境,将分子制备到镀有氧化铟锡(ITO)膜的玻片上,由于引入非辐射通道,改变了分子寿命。2.基于宽场散焦荧光成像,利用相对相位调制的脉冲对序列激发共轭聚合物单分子,并对荧光做傅立叶变换,研究了PFO-DBT单分子吸收和发射特性的演化。单个聚合物链的散焦图像的变化反映了发射角的角分布,从而代表了不同发射偶极取向。同时,通过调制脉冲对的相对相位并对光致发光荧光进行傅立叶变换,可以在重构的频域成像中获得PFO-DBT分子发色团的吸收偶极取向。实验中区分了单个PFO-DBT共轭聚合物分子发色团的叁种情况:PFO-DBT单分子吸收和发射发色团的偶极取向均保持恒定;吸收和发射发色团之一发生变化,吸收和发射发色团均发生变化。3.基于共聚焦荧光成像系统,通过偏振测量获得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线性二向色度,用来表示发射偶极取向的变化;同时,通过调制脉冲对的相对相位并对获得的荧光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荧光调制强度与调制信号,获得吸收偶极取向的变化,进而分析其能量转移动态演化过程。本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宽场散焦成像和共聚焦成像系统中研究了不同环境下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光物理特性实现了具有不同偶极取向的共轭聚合物分子吸收与发射发色团之间相关性的同时及实时测量,并且研究了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马俊淑[9](2019)在《二噻吩并环己二酮类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开发绿色能源来取代传统资源。近些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具有大面积应用和制作柔性电池的潜力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作为吸光层的活性层材料是影响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基于本体异质结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已经超过了15%。其中D-A型给体聚合物PBDB-T作为给体材料在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本论文以给体聚合物PBDB-T为基础,利用苯并二噻吩(BDT)和二噻吩并环己二酮(BDD)的主链结构设计合成新的给体聚合物并对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新的给体聚合物PSBDB-T:在二噻吩并环己二酮(BDD)单元噻吩上碳链的位置引进硫原子,合成新的给体聚合物PSBDB-T。聚合物PSBDB-T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具有从300 nm到700 nm的较宽的吸收范围,而硫原子的引入使聚合物的最高电子占据轨道(HOMO)能级降低,将其做为给体、ITIC为受体制作太阳能电池器件,得到了较高的开路电压,但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只能达到5%。与聚合物PBDB-T的电池效率8.8%相比明显偏低。通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测试其迁移率发现,聚合物PSBDB-T相比PBDB-T,空穴迁移率明显偏低,不利于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空穴传输,从而导致器件性能下降。对器件薄膜研究发现,聚合物PSBDB-T具有更小的相分离尺度,而且在薄膜中结晶性降低,导致了激子传输能力的降低。2、设计合成了新的给体聚合物PBDB-T-C和PBDB-T-CS:在苯并二噻吩(BDT)侧链噻吩上引进带甲氧基的烷基链和氯原子,合成了新的给体聚合物PBDB-T-C和PBDB-T-CS。发现两种聚合物有相似的从300 nm到700 nm的吸收范围,但由于氯原子的引入使聚合物PBDB-T-CS的HOMO能级比聚合物PBDB-T-C的HOMO能级低,因此可与能级更低的受体匹配。聚合物PBDB-T-C为给体、ITIC为受体的器件效率能达到6.42%,聚合物PBDB-T-CS为给体、IT-4F为受体的器件效率能达到8.50%。通过空间电流限制电荷法测得聚合物PBDB-T-CS的空穴迁移率和电子迁移率更加均衡。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薄膜形态发现,聚合物PBDB-T-C和PBDB-T-CS在薄膜中的相分离尺度有明显区别。由于氯原子的加入对聚合物的结晶性能造成影响,使空穴迁移率和电子迁移率能达到较平衡的状态,器件性能得以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任晓洁[10](2019)在《一步法合成含咔唑单元梯型共轭聚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梯型共轭聚合物具有较大的π-共轭体系,因为结构独特,所以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自组装性能,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合成梯型共轭聚合物往往要经过两步甚至更多步骤,导致聚合物结构上有缺陷,进而影响材料光电性能。因此开发一步法合成梯型共轭聚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一步法合成了含咔唑单元梯型共轭聚合物,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一步法合成含酰胺桥的梯型共轭聚合物。以2,7-二溴咔唑为原料,通过硝化反应合成化合物4,无水氯化亚锡还原化合物4合成化合物5,2,5-二溴对苯二甲酸二乙酯和联硼酸频哪醇酯通过Miyaura硼酸酯化反应合成化合物6,化合物5与2-乙氧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通过Suzuki偶联和酯的胺解反应得到化合物C1,以化合物5与化合物6为单体通过Suzuki偶联和酯的胺解反应一步法合成梯型共轭聚合物P1。C1和P1在四氢呋喃(THF)溶液中最大紫外特征吸收峰分别为383 nm和435 nm,C1和P1在THF溶液中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471 nm,499 nm和526 nm。C1和P1失重率5%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64℃和370℃,表明C1和P1具有优良热稳定性。P1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和带隙(Band gap)分别为-5.62 eV、-3.21 eV和2.41 eV。2、一步法合成含碳氮桥的梯型共轭聚合物。化合物7与联硼酸频哪醇酯Miyaura硼酸酯化反应合成化合物8,进而与2-溴苯胺Suzuki偶联反应和羰基与胺的加成反应合成化合物C2。以化合物5与化合物8为单体Suzuki偶联和羰基与胺的加成反应一步法制备梯型共轭聚合物P2。C2和P2在THF溶液中最大紫外特征吸收峰分别为306nm和433 nm,C2和P2在THF溶液中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419 nm,440 nm和511 nm。C2和P2失重率5%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60℃和387℃,表明C2和P2具有优良热稳定性。P2的HOMO、LUMO和Band gap分别为-5.10 eV、-2.65 eV和2.41 eV。3、合成含酯桥的梯型共轭聚合物。以邻联茴香胺为原料合成化合物9,硝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0,关环后得到含咔唑单元的化合物11,Hofmann烷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2,化合物12和联硼酸新戊二醇酯Miyaura硼酸酯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3。以化合物12和化合物6为单体Suzuki偶联得到聚合物P3,酯交换反应关环合成聚合物P4。以化合物13和二乙基2,5-二溴噻吩并[3,2-b]噻吩-3,6-二甲酯(化合物S)为单体Suzuki偶联得到聚合物P5,酯交换反应关环制备聚合物P6。P3和P4在THF溶液中最大紫外特征吸收峰分别为365 nm和474 nm,P3和P4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551 nm和554 nm。P3、P4、P5和P6失重率5%热分解温度依次为367℃、387℃、323℃和383℃,表明P3、P4、P5和P6具有优良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共轭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能量转换效率(PCE)已快速推进至14%–16%,基本接近可商业化应用的范围,但在目前所见报道的高效率OSC器件的制备过程中,活性层薄膜的加工大多采用氯苯、二氯苯、氯仿等毒性较高的含卤/芳香性试剂,此类试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高。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已报道的高效率给体共轭聚合物PBDB-T,通过扩大共轭侧链结构与增长柔性烷基侧链的方式,合成了新型给体聚合物PBDB-DT。PBDB-DT中较长的柔性烷基侧链保证了其在低毒性溶剂四氢呋喃(THF)溶液中良好的溶解度,同时,扩大的共轭侧链也有效增强了其在THF中的溶液聚集作用,这一特性对于在非富勒烯型OSC器件中获得较好的光伏性能尤其重要。当采用非富勒烯小分子IT-M作为电子受体材料时,以THF为主溶剂加工的基于PBDB-DT:IT-M的OSC器件可以获得10.2%的能量转换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轭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耿延候.给体/受体双揽型共轭聚合物的“协同结晶”[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吴仪,孔静宜,秦云朋,姚惠峰,张少青.通过调节共轭聚合物侧链实现可绿色溶剂加工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J].物理化学学报.2019
[3].尹伟东,马拉毛草,马恒昌.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策略及其应用研究[J].功能材料.2019
[4].王文静,李冲,张毛毛,高琨.共轭聚合物内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的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19
[5].田丰收,邱龙臻,陈俊辉,张国兵.主、侧链修饰对异靛蓝基共轭聚合物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J].液晶与显示.2019
[6].郑介明,文新博,周家东,郑楠,解增旗.共轭聚合物在多组分共混体系中的聚集结构研究进展[J].高分子学报.2019
[7].王学朋.D-A型共轭聚合物的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构效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8].石莹.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动态演化过程研究[D].山西大学.2019
[9].马俊淑.二噻吩并环己二酮类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9
[10].任晓洁.一步法合成含咔唑单元梯型共轭聚合物[D].河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