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酶活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酶活性,测定,酶水解底物,点击化学
酶活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龙文[1](2018)在《利用CuAAC反应构建香豆素型荧光探针及其酶活检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点击反应是一类高效、简单的化学反应总称,主要是利用小单元的连接,高效快速的完成多种分子的合成。在所有点击反应中,亚铜离子催化迭氮基和炔基的Huisgen-1,3-偶极环加成反应(Copper(I)-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CuAAC)最为经典。在亚铜离子的催化下,迭氮基和炔基化合物能够快速的发生CuAAC反应,生成具有特殊性质的1,2,3-叁唑类产物。该反应不仅操作简单,产率高,而且化学选择性好。香豆素荧光探针技术在生物化学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该技术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在此,我们基于点击化学原理利用香豆素荧光探针技术对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的活性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本文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合成4-甲基-7-乙炔基香豆素荧光探针分子。通过间苯二酚和乙酰乙酸乙酯合成荧光较强的4-甲基-7-羟基-香豆素,然后经3步反应将7位的羟基转化成具有吸电子效应的乙炔基,生成荧光猝灭的4-甲基-7-乙炔基香豆素荧光探针分子,每步产率均在70%以上。2、合成酶水解底物2-O-β-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βG)以及抗坏血酸硬脂酸酯。通过1-溴-2,3,4,5-四乙酰基葡萄糖和3,5,6-位保护的抗坏血酸进行反应及相应的脱保护过程,合成β-葡萄糖苷酶水解底物AA-2βG。同样利用3,5,6-位保护的抗坏血酸与硬脂酸酰氯进行反应及相应的脱保护过程,成功合成脂肪酶水解底物抗坏血酸硬脂酸酯。3、探索酶动力学性质。对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水解条件如温度、缓冲液pH值、底物浓度、水解时间、金属离子、有机溶剂的探索,得到它们的最佳水解条件。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水解AA-2βG最佳条件:温度45℃,缓冲液pH=5.0,底物AA-2βG浓度300 mmol/L,水解时间30 min;碱性磷酸酶水解抗坏血酸磷酸酯钠最佳条件:温度37℃,缓冲液pH=10.0,底物抗坏血酸磷酸酯钠浓度1000mmol/L,水解时间15 min;脂肪酶水解反应最佳条件为:温度45℃,缓冲液pH=6.0,底物浓度200 mmol/L,水解时间30 min。4、通过点击反应和香豆素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对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活性进行检测。在此体系中,酶能够特异性水解相应的抗坏血酸衍生物,产生游离态的抗坏血酸,将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一价亚铜离子,从而催化弱荧光强度的4-甲基-7-乙炔基香豆素和迭氮反应,生成高荧光强度的叁氮唑香豆素,体系荧光强度发生变化,根据荧光信号变化反映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1~40 U/L范围内,酶活性与荧光增强强度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456 U/L。同样对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检测,发现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25~10 U/L范围内,酶活性与荧光增强强度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34 U/L,利用该方法,对市售蒙牛及伊利纯牛奶中碱性磷酸酶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蒙牛及伊利纯牛奶中碱性磷酸酶含量低于国际牛奶检测标准0.35 U/L,两种牛奶产品灭菌达标。最后,对脂肪酶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脂肪酶活性在6~48 U/mL,酶活性与荧光增强强度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3 U/mL。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测速度快,是一种新型的酶活性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霍翠梅[2](2016)在《产酶溶杆菌第二信使c-di-GMP代谢相关蛋白的酶活检测及其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杆菌属于黄单胞科(Xanthomonadaceae),溶杆菌属(Lysobacter),是一类环境友好、但较难分离的有益革兰氏阴性细菌。产酶溶杆菌(L.enzymogenes)是溶杆菌的一个典型种,也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重要的生防细菌。HSAF(HeatStableAntifungal Factor)是产酶溶杆菌体内合成的一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新颖的小分子抗菌物质。该物质毒性低、对热稳定、广谱抗真菌卵菌,具有开发为新型生物杀菌剂或抗菌药物的应用前景。环二鸟苷酸(c-di-GMP)是细菌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核酸类第二信使。该物质由2分子GTP在具有GGDEF保守结构域的鸟苷酸环化酶(DGCs)的催化下合成,并可被含有EAL或HD-GYP结构域的磷酸二酯酶(PDEs)降解。当细菌接受某些特定的信号后,会激活或抑制相应PDEs或DGCs的活性,从而改变胞内c-di-GMP含量,进而通过c-di-GMP下游特异的受体来调控细菌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过去十几年对c-di-GMP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动植物病原细菌中,在生防细菌中c-di-GMP信号途径在小分子抗菌物质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酶溶杆菌OH11为对象,旨在研究该菌株中c-di-GMP代谢蛋白(PDE和DGC)的酶活及其对HSAF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产酶溶杆菌OH11的全基因组中鉴定了 26个负责c-di-GMP代谢的相关蛋白,包括14个仅含有GGDEF结构域的蛋白(即可能具有DGC活性);6个同时具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即可能同时具有DGC和PDE活性);1个只含有EAL结构域的蛋白(即可能的PDE);5个HD-GYP蛋白(可能的PDEs)。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基于大肠杆菌MG1655及其衍生菌株(△yhjH)游动性的方法来检测每个代谢蛋白的酶活(DGC或PDE)。若待测蛋白为DGC,则这个蛋白的表达会使MG1655菌株的游动性显着降低;若待测蛋白为PDE,则该蛋白的表达可恢复或者部分恢复△yhjH突变株游动性丧失的表型。本文首先采用具有已知生化功能的DGC(Slr)和PDE(YhjH)验证了该检测体系的有效性。之后将产酶溶杆菌26个c-di-GMP代谢蛋白的编码基因逐一克隆至蛋白表达载体中,并分别导入MG1655和△yhjH中。基于菌体游动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待测的14个GGDEF蛋白中有9个具有较强的DGC活性,这些蛋白的表达导致MG1655的运动性较对照菌株相比显着下降;在6个GGDEF-EAL蛋白中,1个蛋白被检测出DGC活性,其余5个在所测条件下即无DGC也无PDE活性;在所测的6个潜在PDE中,只有1个HD-GYP蛋白被检测出具有较弱的PDE活性。在酶活检测的基础上,我们采用过量表达的方法研究了 26个基因对HSAF合成的调控作用。HSAF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10个DGC的编码基因过表达后,HSAF的产量显着下降,揭示产酶溶杆菌中c-di-GMP抑制HSAF的生物合成。与此结果相吻合,在OH11菌株中过量表达1个已知的DGC(Slr)则可以显着下降HSAF的产量。同时,我们发现5个退化的GGDEF结构域蛋白(即没有检测到DGC活性)过表达后也能导致HSAF的产量下调,揭示这些蛋白有可能作为c-di-GMP的受体来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产酶溶杆菌中c-di-GMP代谢蛋白的酶活检测体系,并鉴定了数个可调控HSAF生物合成的DGCs,为后续深入研究c-di-GMP信号途径调控HSAF合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方法、基因和菌株的支撑。(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武鑫,李萌萌,邓骋,邓威威,张正竹[3](2016)在《CaXMT和TCS1突变体基因串联共表达及体外酶活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咖啡碱和可可碱是茶叶生物碱的主要组分,且咖啡碱是茶叶重要的滋味物质,随着咖啡碱在食品和药物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咖啡碱的生物合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市场上的咖啡碱主要靠化学合成,为了探索其生物合成途径,该研究将咖啡黄嘌呤核苷甲基转移酶(coffee xanthosine methyltransferase,Ca XMT)基因和茶树咖啡碱合成酶(tea caffeine synthase,TCS1)基因的4个突变体分别串联至同一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 MAL-c5X,诱导融合蛋白共表达,并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目的蛋白成功表达后,应用超声破碎法制备含有目的蛋白的粗酶液,添加底物黄嘌呤核苷(xanthosine,XR)和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SAM)进行体外酶促反应,将反应产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检测结果显示,p MALCa XMT-TM2/3/4的体外酶促反应产物仅有可可碱生成,均未见咖啡碱生成。该研究结果为构建生物合成咖啡碱和可可碱的串联共表达载体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合成咖啡碱和可可碱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6年12期)
周静,叶美玲,程雨晴,郭宾,陈波[4](2015)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多反应监测的UGTs酶活检测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s)是人体药物代谢Ⅱ相反应中最重要的酶系之一,这类同工酶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肠胃道组织中,利用葡萄糖醛酸为糖基供体催化广泛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质进行结合反应,增加其极性而利于排出体外;通过体外孵育方法建立肝脏主要UGT亚型酶评价体系来筛查UGTs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UGT亚型(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叁分册)》期刊2015-04-19)
田丹碧,张卫,汤燕,江凌,刘佳[5](2015)在《纳米金生物共轭探针在酶活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纳米生物共轭的酶活探针由于纳米材料的独特光电及电化学性质,多年来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综述总结了纳米金生物共轭探针在检测酶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依次讨论了比色法、荧光法以及其他的方法,对其独特的设计进行了解释并讨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最后,简要指出了其发展的方向以及成功应用于实际应用时所存在的障碍。(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5年Z1期)
马晓舟,张朝晖[6](2014)在《碳酸酐酶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酶活检测方法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酐酶(CA)是一类催化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氢根和氢离子的可逆反应的锌酶。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体中,且在生物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于碳酸酐酶的特性,它正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生物检测、天然活性物质的筛选、生物传感器、CO2捕集和生理诊断等领域。对碳酸酐酶的应用现状以及碳酸酐酶的酶活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4年04期)
吕辉[7](2014)在《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钒依赖型溴过氧化物酶基因(vBPO)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原核表达与酶活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中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含卤有机物,包括卤代烃类、卤代酚类、卤代酪氨酸、卤代脂肪酸和卤代萜类,这些有机物中大部分都具有药物活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海洋藻类的生物合成过程,因此,研究藻类中的卤化机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较高研究价值。生物的卤化过程主要依赖于卤代酶的作用,卤代酶主要包括卤代过氧化物酶和黄素依赖型卤代酶,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钒依赖型卤代过氧化物酶(vanadium-dependent haloperoxidase),根据其氧化卤素离子能力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氯代过氧化物酶(vanadium-dependent chloroperoxidase)、溴代过氧化物酶(vanadium-dependent bromoperoxidase)和碘代过氧化物酶(vanadium-dependentiodoperoxidase)。这叁种酶在基因结构上都具有相同的保守金属离子结合位点,即一个组氨酸残基的咪唑环,该部位用以结合钒离子,其氨基酸系列与酸性磷酸酶家族(acid phosphatases)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钒依赖型卤素氧化酶在红藻、绿藻和褐藻中都被发现,但钒依赖型碘过氧化物酶仅在褐藻中被发现,特别是一些较高等的类群,例如海带目。海带是我国常见的大型经济褐藻,其碘元素含量较高,可能与其藻体中含有的特殊的卤素过氧化物酶有关。本研究中通过高通量测序构建了海带转录组数据库,并通过序列调取获得了两条海带钒依赖型卤素过氧化物酶基因,分别为Sja vHPO1和SjavHPO2,Sja vHPO1基因全长为2034bp,编码677个氨基酸,Sja vHPO2基因全长为1923bp,编码640个氨基酸。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这两条基因经行了基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分析、蛋白二级结构和叁维结构的预测和保守性比对分析。通过转录组数据库进行调取,共获得30个物种的38条vHPO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结合从NCBI上下载得到的37个物种的46条vHPO基因和3个物种的酸性磷酸酶PAP2基因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建树结果进行分析,红藻和褐藻的vHPO基因分属于两大主要分支,其中红藻分支也包含了部分蓝细菌和细菌的vHPO基因,根据内共生假说,vBPO基因最早可能出现在原始蓝细菌中,被真核宿主细胞吞噬发展成为现代的红藻,大多数的多拷贝基因出现在褐藻分支中,说明可能出现了基因的复制事件,褐藻的vHPO基因可能来源于红藻基因的水平转移。从vHPO基因分化的时间上看,先有vCPO,再进化出vBPO,而vIPO的出现最晚。原核表达是表达蛋白常用的方法,本实验中,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将这两条海带vHPO基因构建到pET-32a载体中,转入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以IPTG作为刺激物进行表达,通过镍柱法对蛋白进行纯化,获得了两种蛋白Sja vHPO1、Sja vHPO2,其浓度分别为0.17mg/ml、0.85mg/ml。对获得的蛋白进行酶活性检测,单氯双甲酮方法是检测vHPO蛋白的标准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是生物和化学领域对液体成分分析较为准确和便捷的方法,将这两个方法结合应用,用以检测海带vHPO蛋白的催化活性,在25℃,pH6.5的条件下,该酶对碘离子催化活性为2342.88U/mg,对溴离子催化活性为5861.1U/mg。该蛋白能催化Br、I离子,因而被定义为vBPO。探究了温度和pH对该酶的活性影响,确定该酶为钒依赖型溴过氧化物酶(vBPO)。(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9)
张网罗[8](2013)在《铜绿假单胞菌甲醛脱氢酶的分子伴侣共表达、纯化及酶活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醛脱氢酶(FDH)作为含锌中等链醇脱氢酶(ADH)的家庭成员之一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该酶能利用NAD+作为辅酶,将有毒的甲醛氧化。目前发现除了恶臭假单胞菌甲醛脱氢酶外,其余的甲醛脱氢酶均需要谷胱甘肽参与甲醛的氧化过程。为了能对其他物种谷胱甘肽非依赖性甲醛脱氢酶进行结构和功能研究,需要建立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实现具有生物酶活性的甲醛脱氢酶的可溶性表达和高度纯化。铜绿假单胞菌(即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引起人体感染。该菌的FDH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FDH具有高度序列相似性。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铜绿假单胞菌甲醛脱氢酶基因表达载体,利用共表达技术,通过分子伴侣GroES、GroEL和Tig与甲醛脱氢酶在大肠杆菌中共表达,减少了重组蛋白包涵体的形成,显着提高了可溶性铜绿假单胞菌FDH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叁步色谱柱分离纯化方法,可从1L培养产物中得到约3.2mg的高纯FDH重组蛋白。质谱分析、蛋白质晶体结构解析以及酶活动力学实验均证明了铜绿假单胞菌FDH蛋白在分子伴侣共表达作用下,在大肠杆菌中能够进行正确折迭,形成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蛋白。(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9-30)
段佩玲,孙瑞,刘国生,王振宇[9](2012)在《4株苯酚降解菌的C23O酶活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发挥各菌株降解苯酚及其之间的协同降解作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测定了4株苯酚降解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O)的最适温度和pH,同时测定了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对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菌C23O酶最适温度均在35℃左右,在高于50℃后酶活都明显下降,SW、AW、UW株菌的C23O酶具有较宽的热稳定性范围(10~40℃)。4株菌C23O酶最佳pH值都在7.0~8.0,在各自最佳pH条件下,UW的C23O酶活最高。CTAB可以显着提高SW、AW、ZW3株菌的C23O酶活,利用CTAB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胞的C23O酶活的测定,进一步反映出细胞内C23O酶催化活性和酶促反应特点。(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曹喜秀[10](2012)在《CYP450维生素D羟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一类以非共价结合的血红素-亚铁离子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超家族,与CO结合后在45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主要进行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代谢,可催化多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维生素D_3作为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激素原,在钙磷代谢、免疫调节和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本身并无活性,需羟基化后才能具备生理功能。维生素D羟化酶是一类独特CYP450酶类,能催化维生素D特定位点羟基化反应,产生活性衍生物。1α,25(OH)2维生素D_3即为维生素D衍生物的一种,参与众多调控及代谢过程,具有重要医学和研究价值。尽管可以用化学法来合成,然而该法生产步骤多,效率低下、伴随产物多,不利于扩大化生产。利用微生物专一性维生素D羟化酶合成该化合物,对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具有双赢意义。本研究克隆和表达了自行筛选菌株的羟基化酶基因CYPvdh。研究中确立了该菌总DNA的优化提取方案,通过PCR技术获得了该酶的DNA片段,GC含量高达73%,成功构建pMD18-T克隆质粒,利用亚克隆技术获得目的片段的ORF,并插入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到E.coilBL21(DE3)中,在25℃、0.8mmol/LIPTG条件下诱导4h,超声波破胞后获得重组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该蛋白具有可溶性,在44KD处出现强特异性条带。利用试剂盒法得到纯化重组蛋白。质谱分析证实表达蛋白为维生素D羟化酶,且属于CYP450家族。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显示,维生素D羟化酶等电点为4.73,分子量为44.4 KD;其136-367 aa为保守的P450 Domain,无跨膜结构域,为可溶性胞内蛋白,实验结果与其吻合。进化比对结果表明CYPvdh与其它菌属的亲缘关系,进一步体现其具有P450酶系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性,也显示其功能性的差异和独特性。NADPH体外检测法显示异源表达的维生素D羟化酶具有生物催化活性。NADPH法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H值、温度及[K+]、[Na+]浓度都对CYPvdh酶相对酶活产生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CYPvdh在pH7.5、温度为30℃、[K+]、[Na+]皆为10mmol/L的情况下的催化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2-06-01)
酶活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溶杆菌属于黄单胞科(Xanthomonadaceae),溶杆菌属(Lysobacter),是一类环境友好、但较难分离的有益革兰氏阴性细菌。产酶溶杆菌(L.enzymogenes)是溶杆菌的一个典型种,也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重要的生防细菌。HSAF(HeatStableAntifungal Factor)是产酶溶杆菌体内合成的一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新颖的小分子抗菌物质。该物质毒性低、对热稳定、广谱抗真菌卵菌,具有开发为新型生物杀菌剂或抗菌药物的应用前景。环二鸟苷酸(c-di-GMP)是细菌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核酸类第二信使。该物质由2分子GTP在具有GGDEF保守结构域的鸟苷酸环化酶(DGCs)的催化下合成,并可被含有EAL或HD-GYP结构域的磷酸二酯酶(PDEs)降解。当细菌接受某些特定的信号后,会激活或抑制相应PDEs或DGCs的活性,从而改变胞内c-di-GMP含量,进而通过c-di-GMP下游特异的受体来调控细菌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过去十几年对c-di-GMP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动植物病原细菌中,在生防细菌中c-di-GMP信号途径在小分子抗菌物质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酶溶杆菌OH11为对象,旨在研究该菌株中c-di-GMP代谢蛋白(PDE和DGC)的酶活及其对HSAF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产酶溶杆菌OH11的全基因组中鉴定了 26个负责c-di-GMP代谢的相关蛋白,包括14个仅含有GGDEF结构域的蛋白(即可能具有DGC活性);6个同时具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即可能同时具有DGC和PDE活性);1个只含有EAL结构域的蛋白(即可能的PDE);5个HD-GYP蛋白(可能的PDEs)。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基于大肠杆菌MG1655及其衍生菌株(△yhjH)游动性的方法来检测每个代谢蛋白的酶活(DGC或PDE)。若待测蛋白为DGC,则这个蛋白的表达会使MG1655菌株的游动性显着降低;若待测蛋白为PDE,则该蛋白的表达可恢复或者部分恢复△yhjH突变株游动性丧失的表型。本文首先采用具有已知生化功能的DGC(Slr)和PDE(YhjH)验证了该检测体系的有效性。之后将产酶溶杆菌26个c-di-GMP代谢蛋白的编码基因逐一克隆至蛋白表达载体中,并分别导入MG1655和△yhjH中。基于菌体游动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待测的14个GGDEF蛋白中有9个具有较强的DGC活性,这些蛋白的表达导致MG1655的运动性较对照菌株相比显着下降;在6个GGDEF-EAL蛋白中,1个蛋白被检测出DGC活性,其余5个在所测条件下即无DGC也无PDE活性;在所测的6个潜在PDE中,只有1个HD-GYP蛋白被检测出具有较弱的PDE活性。在酶活检测的基础上,我们采用过量表达的方法研究了 26个基因对HSAF合成的调控作用。HSAF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10个DGC的编码基因过表达后,HSAF的产量显着下降,揭示产酶溶杆菌中c-di-GMP抑制HSAF的生物合成。与此结果相吻合,在OH11菌株中过量表达1个已知的DGC(Slr)则可以显着下降HSAF的产量。同时,我们发现5个退化的GGDEF结构域蛋白(即没有检测到DGC活性)过表达后也能导致HSAF的产量下调,揭示这些蛋白有可能作为c-di-GMP的受体来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产酶溶杆菌中c-di-GMP代谢蛋白的酶活检测体系,并鉴定了数个可调控HSAF生物合成的DGCs,为后续深入研究c-di-GMP信号途径调控HSAF合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方法、基因和菌株的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活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王龙文.利用CuAAC反应构建香豆素型荧光探针及其酶活检测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霍翠梅.产酶溶杆菌第二信使c-di-GMP代谢相关蛋白的酶活检测及其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3].武鑫,李萌萌,邓骋,邓威威,张正竹.CaXMT和TCS1突变体基因串联共表达及体外酶活检测分析[J].广西植物.2016
[4].周静,叶美玲,程雨晴,郭宾,陈波.基于液相色谱-质谱多反应监测的UGTs酶活检测新方法[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叁分册).2015
[5].田丹碧,张卫,汤燕,江凌,刘佳.纳米金生物共轭探针在酶活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5
[6].马晓舟,张朝晖.碳酸酐酶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酶活检测方法述评[J].发酵科技通讯.2014
[7].吕辉.海带(Saccharinajaponica)钒依赖型溴过氧化物酶基因(vBPO)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原核表达与酶活检测[D].中国海洋大学.2014
[8].张网罗.铜绿假单胞菌甲醛脱氢酶的分子伴侣共表达、纯化及酶活检测[D].复旦大学.2013
[9].段佩玲,孙瑞,刘国生,王振宇.4株苯酚降解菌的C23O酶活检测[J].贵州农业科学.2012
[10].曹喜秀.CYP450维生素D羟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检测[D].广西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