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是敦煌道经中关涉早期道教炼度科仪的写本,该经反映道教五炼生尸的炼度有着悠久传统。本文从道教史及斋醮科仪传承发展的宏观视角,讨论五炼生尸经的历史源流及仙道思想,五炼生尸经与《度人经》的关系,从此侧面揭示出道教斋醮科仪由简及繁的特点,亦可见炼度科仪蕴涵的神仙信仰特质与济生度死的大道情怀。
关键词:敦煌文书 五炼生尸 道教 炼度科仪
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与S.298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是敦煌道经中两卷关涉炼度科仪的写本。P.2865号存经文274行。其前134行见于《道藏》本《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第135行以下不见于《道藏》本。S.298号文字与P.2865号抄本第154行以下相当。目前道教学界认为炼度科仪盛行于南宋时期,而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五炼生尸经书,则反映五炼生尸的炼度有着悠久的传统,该经有助于探寻道教炼度科仪的历史。本文以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为例,就五炼生尸经的历史源流及仙道思想,五炼生尸经与《度人经》的关系展开讨论,以期推进道教史及斋醮科仪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的传世
(一)五炼生尸斋法行用的历史源流
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又简称为《五炼生尸经》、《灵宝五炼经》、《灵宝五练经》、《灵宝五炼生尸经》。该经在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是唐代道教在敦煌地区传播的结果,亦反映五炼生尸的炼度在社会上行用广泛。在道教斋醮科仪的程式中,度亡的黄箓斋要行用炼度科仪,《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宣扬五炼生尸的救度功能,是后世炼度科仪济度思想的神学理论基础。在道教斋醮科仪史上,“死魂受炼,仙化成人,生身受度,劫劫长存”的炼度仪,[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1,《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册,第3页。下同。在南宋道教斋醮法坛行用广泛,成为黄箓科仪的大宗,灵宝斋法的要务。宋王契真论说炼度科仪的兴起,曾宣称“广成古科,无炼度之仪,近世此科方盛”。[注][宋]王契真撰《上清灵宝大法》卷55《斋法宗旨门》,《道藏》,第3l册,第217页。宋金允中亦说:“广成先生编撰科仪,乃唐大顺间,是时未行炼度之仪,近世此科方盛。”[注][宋]金允中撰《上清灵宝大法》卷17《扬幡科式品》,《道藏》,第31册,第441页。两位科仪宗师皆说炼度科仪在南宋时盛行于世,的确反映出南宋道教斋醮法坛的实况,但他们认为唐代杜光庭黄箓斋没有炼度仪,大概是以完整的三天炼度科仪本为标准。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问世的五炼生尸经及其斋法,说明道教史上的炼度科仪有着悠久的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注]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第1版。这是对爱国主义作用的系统论述。
《赤松子章历》是南北朝时期正一道的上章文书,其中已有灭度炼尸更生的章文。《灭度三途五苦炼尸受度适意更生章》说:“受生炼尸,回复故形,上补真仙。”[注]《赤松子章历》卷6,《道藏》,第11册,第227页。《上清言功章》亦言及炼度生尸之事,宣称“受炼更生,化为真人”。[注]《赤松子章历》卷4,《道藏》,第11册,第209页。唐代道经《太上济度章赦》卷中《灭度炼尸升仙章》说:“又准灭度五炼生尸,宝经玉字真文,安镇五方、护其神识,练吉迁葬,寄形土官。”[注]《道藏》,第5册,第834页。宋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卷3《赞咏篇》,所赞颂科仪有“五炼生尸宝章”。[注]《道藏》,第32册,第18页。说明早期正一道上章中有五炼生尸的观念,且五炼生尸的章文一直行用于南北朝至唐宋道教斋坛。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57《太真上元斋品》说:“愿以是功德归流,炼度臣身。”[注]《道藏》,第25册,第212页。科仪中更明确提出炼度的概念。《无上秘要》卷66《沐浴品》说“冠带濯玉津,炼度五仙形”,[注]《道藏》,第25册,第219页。此炼度五仙即五炼生尸以成仙之意。东晋南朝道经《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原系《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之后半篇的析出本,该经篇目亦明确提出炼度的概念。中唐时期张万福编撰黄箓科仪,其中包括“灵宝五炼生尸斋仪”。[注][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6《科仪门一·古法宿启建斋仪》载:“张清都灵宝五炼生尸斋仪”(《道藏》,第9册,第473页),则南宋时期还有张清都灵宝五炼生尸斋仪科本传世。唐代道经《太上济度章赦》卷中《灭度炼尸升仙章》有“崇建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斋二昼夜”之说。[注]《道藏》,第5册,第834页。唐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的普度幽魂,亦有宣行炼度的思想意蕴,科书中所谓“沐浴天泽,洗涤幽阴,炼度形魂,出离非恼”;[注][唐]杜光庭撰《太上黄箓斋仪》卷36《普度幽魂迁拔落景行道》,《道藏》,第9册,第283页。“洗涤罪恶,灌炼形魂”。[注][唐]杜光庭撰《太上黄箓斋仪》卷37《迁拔清旦行道》,《道藏》,第10册,第286页。唐代道教黄箓斋的普度幽魂,实际承袭了南北朝五炼生尸斋的科法,在黄箓科仪中的特殊环节要炼度形魂,这是道教黄箓斋拯济的科仪传统。
《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属于古灵宝经,故南北朝末道经《上清道宝经》卷1《师资品第二》称为“灵宝五炼生尸”。[注]《道藏》,第33册,第703页。宋李昉《太平御览》卷659《道部一》说羡门子、高丘子、洪崖先生,“并受灵宝灭度五炼之法,升天之传”。[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7页。下同。宋元道经《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58《生身受度品》亦明确宣称:“灵宝五炼,生身受度”。[注]《道藏》,第3册,第946页。道教的各种斋醮法门有无逾于灵宝斋之说,五炼生尸斋伴随早期灵宝经问世是应有之义。南北朝道经《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必斋品》载二十三种斋仪、朝仪,其中第二十一为“灵宝五练生尸斋”。[注]《道藏》,第24册,第772页。说明随五练生尸经的问世,道教亦产生五练生尸斋法。南北朝隋唐道经《洞玄灵宝千真科》载:“科曰:出家之人,与俗有别,然而死病亦无定法。然稍修轨制,病之时,转读然香,昼夜不绝,临打无常磬送终,依五练生尸法。”[注]《道藏》,第34册,第375页。此道门用于拔度的灵宝五练生尸斋法,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三天的科仪程序。《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追福功德品》说,“满一百日,建五练生尸斋三日三夜。法于安措室边,室近,亦于观中。”[注]《道藏》,第24册,第779页。当时举行五炼生尸斋三天法事,主要为灵宝道士拔度祈福。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6《斋品》说:“五炼斋,道士修行之人灭度修设。灭度迁神,安灵拔罪。”[注]《道藏》,第31册,第713页。说明道门济度道士的五炼生尸斋法,从南北朝到南宋时期都行用于道教斋坛。
五炼生尸经不仅在道门行用广泛,也在佛道论衡中为佛教人士所关注。敦煌文书P.3740号《汉法本内传》载:“《太上说太虚自生灭度五练生尸度自然斋仪》合八十五卷。”南北朝时期佛教伪经《汉法本内传》五卷,成书于南朝梁天监(502-519)以后,其中卷三为《与诸道士比校度脱品》,[注][唐]释法琳撰《破邪论》卷上,《大正藏》,第52册,第474页。下同。该经列举《太上说太虚自生灭度五练生尸度自然斋仪》,说明南北朝道教确有五炼生尸斋仪行世。北周甄鸾《笑道论》在论辩中列举道教三十六条教法,其中第六条为五练生尸:“《五练经》云:灭度者用色缯,天子一匹,公王一丈,庶民五尺。……《女青文》曰:九祖幽魂即出长夜入光明天,供其厨饭三十二年,还其故形而更生矣。”[注][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9,《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第143页。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八亦引《太上灵宝五练生尸妙经》云:“天尊于香林园中,上智童子轮天观世音等,前进左礼上白天尊。”[注]《大正藏》,第52册,第452页。甄鸾、释法琳引录《五练经》以为佛道论辩之素材,从另一侧面反映此经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云南省内电力市场目前以月度交易为主,虽然已建立日前市场,但日前市场竞价时并不区分时段,所以电价很难反映部分时刻电能的稀缺性,且目前云南省内对于煤电机组备用,仍采取调度指令的手段,且确认为备用的电量执行机组的标杆上网电价,补偿显著不足。
南北朝时期仅有建五练生尸斋三日三夜之说,中唐张万福黄箓斋有灵宝五炼生尸斋仪,唐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有五炼生尸科仪的内容,而南宋道教建构出完整的五炼生尸斋三日节目,从此侧面亦反映道教科仪由简及繁的历史趋势。
(二)炼度科仪源于葛玄说的分析
道教将灵宝经及其斋法都远推至三国时期的祖师葛玄,而葛玄灵宝大法由来的叙事,道门又有神仙降授的仙话传说。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中《葛仙灵宝》载葛玄年十八于天台山精思念道,“感三真人降授灵宝诸经,金箓、黄箓斋法”。[注]《道藏》,第11册,第32页。元侯以正《太极祭炼内法序》说:“太极仙翁得灵宝之道于玄古三师,由是有祭鬼之科,炼度之法行于世。”[注]《道藏》,第10册,第440页。所谓三真人或玄古三师,即真定光真人、郁罗翘真人、光妙音真人。关于道教炼度科仪创于葛玄的叙事,陈耀庭认为:“可以推测炼度仪是灵宝派道士编成的科仪,只是托古称由葛玄所创。”[注]陈耀庭《以生度死,以己度人——论炼度仪的形成及内容》,收入氏著《陈耀庭道教研究文集》下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134页。刘仲宇则指出:“‘炼’的源头是晋代灵宝法,将之系为该派自奉的祖师葛玄未尝不可。”[注]刘仲宇著《道教法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469页。《五炼生尸经》出于古灵宝经系,是灵宝派的济世度人之法,道门谓此法术源于葛玄自有其道理。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3《葛仙公》说葛玄:
道门建构的葛玄传播炼度之说,后来也得到世俗社会的认可。元赵文《青山集》卷6《黄云龙墓志铭》说:“闻葛仙翁炼度可生死人,岁亦再行之,苟可济物无不为也。”[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5册,第73页。元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之《力到行方便文》说:“济度幽冥,费小功大,葛仙公以此登真,萨真人由兹证品。”[注][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叶圣杰、孙仲谋点校《仙传外科秘方》,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06页。五炼生尸经是道教炼度科仪的思想基础,伴随该经的问世是五炼生尸在斋醮中的行用,可以说南宋时期风行的炼度科仪,其源流就是早期灵宝斋的五炼生尸。
乃慨念汉家倾覆,三国战争,旱潦凶荒,兵伤殍死,不可纪极,穷魂滞魄,沉沦恶趣,难出轮廻。于是删集灵宝经诰,撰成祭炼大法,生天宝箓,灵符秘诀等,奏闻天帝。……于是仙公以祭炼经法,宝箓符文诀目等,付閤皂宗坛及冲虚坛,广度沉沦。[注]《道藏》,第5册,第230页。
道教有“斋法出于灵宝,未免应世接物,因事立仪”之说,[注][宋]王契真撰《上清灵宝大法》卷27《洞玄仙格门》,《道藏》,第30册,第899页。可见道教济世度人斋法是因应社会需求而建立。三国时期的战乱兵燹以致生灵涂炭,或许是五炼生尸斋产生的社会原因。葛仙公作为一代传教宗师,被誉为洞玄之品、灵宝之道的弘扬者。道教灵宝派早期的传承系谱,为葛玄传郑思远,郑思远下传葛洪。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3《葛仙公》记载,葛玄“所授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而东晋葛洪“就仙公弟子郑思远传受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阶秘箓”。[注]《道藏》,第5册,第233、234页。此灵宝经箓传授说在道门影响甚远。敦煌文书P.2337号金明七真撰《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卷五,其中《灵宝中盟经目》载录“《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练生尸妙经》一卷”。[注]该经在《正统道藏》中名为《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4所载《灵宝中盟经目》亦有“《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一卷”。《道藏》,第24册,第758页。由此看来,道史宣称的葛玄传授灵宝中盟经应包括五炼生尸经,则炼度起源于葛玄之说并非毫无根据。在道教科仪兴盛发展的唐宋时期,灵宝中盟经箓是颇为风行的法箓,受道之士要经过一定的修持才可进受灵宝中盟,南宋金允中在科书中就自称灵宝中盟弟子,此称号象征他已获得中盟经箓的传授。
宋代道教炼度法门众多,但都宣称其法宗承于葛玄。宋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卷中,记载南宋自称为葛仙公祭炼的“宗派多门,非可以千百数之”。[注]《道藏》,第10册,第448页。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祭炼法门,虽然有不同的传授师承,但“莫不目之为葛仙公炼度法”。[注][宋]郑所南撰《太极祭炼内法》卷下,《道藏》,第10册,第467页。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20《生身受度品第二十二》说:“惟太极葛仙翁炼度为宜,此法简易,行且不甚费钱。”[注]《道藏》,第4册,第72页。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13《济炼幽魂品》称:“所见祭炼之书,不止数十本。”[注]《道藏》,第31册,第412页。足见南宋炼度科仪之兴盛。南宋时期道教各种炼度科仪纷纷行世,既是五炼生尸之法术在道门长期传衍的结果,也与南宋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有关。
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统计得到2005—2008年、2008—2010年、2010—2013年、2005—2013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2~表5)。
二、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的仙道思想
(一)五炼生尸经的道教神学叙事与成仙思想
《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的编写,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济度思想。该经的道教神学叙事模式和救度学说,反映出早期道教的神仙信仰与独特的尸解成仙说。唐徐坚《初学记》卷23《道释部·道士第三》引《灵宝五练经》曰:“昔赤明天中,道士郑仁安功德未满,死于长桑北戎之阿,玄和先生于此五练生尸之符,郁然而起,为上宫南帝老君。……《灵宝五练经》曰:“昔善忍国有道士姓现,字信然,师无常。”[注][唐]徐坚等著《初学记》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52页。唐徐坚《初学记》撷取的五炼生尸成仙的精彩片段,来自于《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的记载。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列举赤明天中道士郑仁安,善忍国道士王晃信然,弃贤世界道士浩敷明,中元天中南浮黎世界道士王度明,得受此五炼生尸经文,皆超虚步空,上升金阙。这几位天界的神仙道士经五炼生尸而度脱升天的例证,旨在说明五炼生尸成仙途径之可行。该经还言及五炼生尸所经历的水火炼度,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说:
天真皇人曰:“昔弃贤世界,有道士姓浩字敷明,少好山水,弃家远学,功德未满,死于地镜山下,其子少信,就北郭先生受此文,镇敷明形,尸七百年,被水火炼度而得还生人中。”
唐薛幽栖注“以度尸形如法”称:“咸依五炼生尸之法也”。[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3,《道藏》,第2册,第238页。道教宣称五炼生尸之法可获尸解之道,使魂神上升于朱陵之宫,受炼于流火之庭而得更生。唐代道士薛幽棲“专以炼度父母祖先幽魂孤爽,后得道升化,弟子数百皆得尸解”。[注][元]卫琪撰《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6,《道藏》,第2册,第653页。五炼生尸法旨在炼度魂神,通过炼度而得神仙之道。总之,生身受度,死魂受炼是《度人经》济度思想的核心。[注]谢显道《海琼白真人语录》卷1《师徒问答》:“《度人经》云生身受度一也,又云死魂受炼二也。”,《道藏》,第33册,第112页。《度人经》阐述的济生度死、济世度人理论,可谓是道教炼度科仪的思想基础。
诸建五炼生尸斋,……建斋之日,……次日,清旦行道。次临午行道,进拜灭度炼尸生仙朱章。……入夜,修设玉清溟涬大梵甘露净供,普召六道四生诸类幽魂,飨食受炼,传戒超生。第三日,……入夜,设炼度醮,炼度正荐亡灵,传授符箓,发诣南昌上宫,证果超生。[注]《道藏》,第7册,第37-38页。
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不仅列举赤明天、善忍国、弃贤世界五炼生尸的道士,还列举魏晋时期道教仙话广为传说的衍门子、高丘子、洪崖先生等中土道士的升仙事迹,从不同侧面来论说五炼生尸道法之可行。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说:
其近者衍门子师夜光,高丘子师石公,洪崖先生师金母,并受灵宝灭度五练之法,升天之传。衍门子死于渔阳洛县长丘山,高丘子死于中山闻喜县高附山,洪崖先生死于武威姑臧县浪山中,并受此文,以镇其墓。
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87《尸解品》,亦载高丘子、衍门子、洪崖先生尸解之事。梁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将衍门子列为第四中位神仙。梁陶弘景《真诰》卷5《甄命授第一》载殷人高丘子好道,游行五岳:“二百余年后,得金液以升太清也。今为中岳真人。”[注]《道藏》,第20册,第518页。在魏晋道教的神仙叙事中,洪崖为黄帝之臣,神农之师,传说尧时已三千岁。《无上秘要》卷84《得太清道人名品》,将高丘子、衍门子列为太清中真仙姓名事迹粗显者。中岳真人高丘子、中元仙卿衍门子、青城真人洪崖先生尸解的仙话,是南北朝道教神仙叙事尸解说的典型,为葛洪《神仙传》所谓伏羲至三代显名道士之类,其名显于世是因有尸解成仙的神异。梁陶弘景《真诰》卷14《稽神枢第四》说:“吞琅玕之华而方营邱墓者,衍门子、高邱子、洪涯先生是也。衍门子墓在渔阳潞县,高邱子墓在中山闻喜县,洪涯先生墓在武威姑臧县。此三郡县人,并云上古死人之空冢矣。”[注]《道藏》,第20册,第577页。道教的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三仙人经数十年而尸解成仙,故其仙化后所遗空冢亦为尸解之征兆。道教宣称尸解是形之化,躯质之遁变,尸解是早期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途径。故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在三神仙叙事后总结说:“此之诸贤,并受灭度之法,升天之传,镇灵之道,而得崇虚陵清,策空高霞,游晏紫微,受号真人也。”道教的真人是可以度人的有道之士,三仙人就是道教史上五炼生尸而受化更生的真人。
道教除五炼生尸之外,还有八炼生尸、九炼生尸的科法。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54《斋法宗旨门》列举洞玄十二部经的经目,其中有“《八炼生尸经》一部十万卷”。[注]《道藏》,第31册,第200页。此八炼生尸经十万卷之说有神学的意味,但反映道门有八炼生尸的丰富想象力。梁陶弘景《真诰》卷4《运象篇第四》有“改容于三阴之馆,童颜于九炼之户”之说。[注]《道藏》,第20册,第515页。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97《玉清品下》:“诸以后学道成及学士七祖应升天堂者,莫不经广寒之宫,入九炼之池,受炼而升天也。”[注]《道藏》,第25册,第284-285页。宋元道经《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六十三至六十五为《九炼生尸品》。《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63《九炼生尸品》说:“垂三洞拔亡之格,阐生尸九炼之科”。[注]《道藏》,第3册,第970页。宋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59《科仪立成品》开度黄箓斋九炼返生仪宣功德牒说:“长生回尸,炼度真形。”[注]《道藏》,第7册,第298页。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28《科仪门》亦有“长生回尸,九炼生形”之说。[注]《道藏》,第9册,第547页。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20《生身受度品》说:“径上朱宫,九炼成真。”[注]《道藏》,第4册,第68页。宋元道经《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63《九炼生尸品》说:“亡灵若经九炼,则表里生化,还复人形。若不经九炼生尸,则形体不具,罪垢缠身。”[注]《道藏》,第3册,第970页。道教认为“九炼生尸之法,最为上道”。[注]《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64《九炼生尸品》,《道藏》,第3册,第974页。道教炼度的九炼亡魂,旨在使生尸返神,九炼成真,这反映道教炼度法术的多样性。
唐代黄箓斋通行三日九朝仪的科格,其中包括了五炼生尸科仪的内容。唐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3载三日九朝仪中第一日的晚朝,称“某家七祖幽灵,九玄滞识,生神上境,炼魄南宫,荷阳灵变质之功,得阴景流形之妙”。[注]《道藏》,第9册,第189页。第二日的晚朝,称“沐浴朱陵之苑,五神受炼;逍遥丹霍之天,福利见存”。[注][唐]杜光庭撰《太上黄箓斋仪》卷6,《道藏》,第9册,第198页。第三日的晚朝,称“回光三界,游观八门,睹罪福之因缘,垂拯拔之科格”。[注][唐]杜光庭撰《太上黄箓斋仪》卷9,《道藏》,第9册,第206页。可见唐代黄箓斋已有炼度生尸的意涵。宋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2《修奉节目品》,更有专门用于炼度的“灭度五炼生尸斋三日节目”: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对自身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控制。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控制性的行为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由此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缺乏必要的动力支持。另外,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也需要一定的成本费用,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
(二)五炼生尸法演绎《度人经》的济度理论
道言:“夫末学道浅,或仙品未充,运应灭度,身经太阴,临过之时,同学至人,为其行香诵经十遍,以度尸形如法。魂神迳上南宫,随其学功,计日而得更生,转轮不灭,便得神仙。”[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1,《道藏》,第1册,第6页。
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的传世,是五炼生尸经在敦煌“流传后学”的结果,该经是五炼生尸法、五炼生尸斋等科仪法术的神学基础。道教炼度科仪基于五炼生尸经的理论,这在道门有不同侧面的阐述。宋代道经《灵宝玉鉴》卷18《飞神谒帝门》说洞玄之道,灵宝之教,“出《五炼生尸经》”。[注]《道藏》,第10册,第277页。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26《经旨训解门》更明确宣称阴炼章,“其炼度尸形之法,出《灵宝五炼生尸经》”。[注]《道藏》,第30册,第897页。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33《斋法修用门》说:“诸天隐语,自然玉书,无量洞章,出《灵宝灭度五练生尸经》。”[注]《道藏》,第9册,第573页。道教黄箓斋行用的真文,诸如五炁天文、七炁天文、九炁天文,这些五炼生尸经的真文用于黄箓斋坛的安灵镇神。
道教斋醮科仪有因经立法之说,即斋醮法术基于经书之意。[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1,《道藏》,第1册,第1页。道教的五炼生尸基于《度人经》的济度理论,五炼生尸之法是演绎《度人经》的思想,并长期行用于灵宝黄箓斋坛。道教有“经分三十六部,而度人莫先;斋列二十七等,而黄箓为首”之说。[注][宋]蒋叔舆撰《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46《白语次第门》之《启盟文》,《道藏》,第9册,第645页。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的炼度之法,确乎是《度人经》济度理论的运用。东晋《度人经》说:
道教炼度科仪的核心要义为死魂受炼,生身受度,此理论来自东晋问世的《度人经》。东晋《度人经》宣扬“死魂受炼,仙化成人”,[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1,《道藏》,第1册,第3页。北齐严东注“死魂受炼,仙化成人”条称:“南宫者,长生之宫也,度命君治在其中,讳吁员。得入南宫之中,吁员即炼度朽骸。”[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2,《道藏》,第2册,第212页。唐薛幽栖注曰:“死魂举度于南宫,则以流火之膏炼其鬼质,从兹改化,便得仙也。”[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2,《道藏》,第2册,第212页。道教经书中的南宫,或言南昌上宫,或言朱陵。道教认为南宫为日,上天主火,是炼死魂成仙之所。北齐严东注称度命君在南宫“炼度朽骸”,明确指出《度人经》“死魂受炼”即为炼度之意。可见五炼生尸法旨在演绎《度人经》“死魂受炼”的思想,以彰显早期道教济生度死、济世度人的情怀。
道教的“弃贤世界”是理想中的国土。[注][日]山田俊《“弃贤世界”考》,《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39-52页、第90页。天真皇人为不知得道之始的远古真仙,道教宣称天真皇人为前劫修真极道之人,有天真皇人授黄帝《三一经》、《龙蹻经》之说,亦有炼度之法由元始天王授天真皇人之说。[注]张宇初《岘泉集》卷7《授法普说》:“吾道玄元之宗,由元始天王于开皇之后,以灵宝大乘之道,紫微飞天十部之书,授玉宸大道君,暨神霄九宸上帝。后降峨嵋山,授天真皇人,是出炼度之法。”《道藏》,第33册,第246-247页。南宋时期盛行的水火炼度是道教炼度科仪的精髓,而早在东晋的五炼生尸经中就有水火炼度的概念,说明五炼生尸经确乎是衍生炼度科仪的经书。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纪念品是旅游活动的凭证。对于景区来讲,纪念品则是景区创收的重要环节,因为景区要发展自己绝不能仅仅依靠门票和餐饮的收入。纪念品是可以承载纪念意义的物品,纪念品通常是以实物而存在的,能长时间保存,在人际间的交往中,可以起到增进感情、加深印象的作用。有人比喻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张名片典雅华丽,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
(三)五炼生尸经衍生出灵宝斋的炼度法门
灵宝斋法在道教科仪史上有着特殊功能,道教宣称“斋法出于灵宝”,[注]《道藏》,第31册,第428页。“独灵宝为万法之枢纽”,[注]《灵宝玉鉴》卷1《道法释疑门》,《道藏》,第10册,第142页。甚至有“非灵宝不可以度人”之说。[注][明]周思得撰《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23,《藏外道书》,第17册,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第1页。下同。而南宋道教盛行的炼度科书,皆称炼度仪出于灵宝法。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灵宝玉鉴》等经书中都有炼度科仪。魏晋南北朝产生的五炼生尸科仪,至南宋时期已衍生出灵宝炼度、玉宸炼度、先天五雷一暘炼度、紫皇炼度、丹阳炼度等各种炼度法门。明代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3《天地玄秘章》载炼度法七阶:“清微炼度法、太极祭炼内法、玉阳祭炼法、净明一暘炼度法、灵宝炼度法、玉宸经炼法、三光炼度法。”[注]《道藏》,第36册,第384页。而宋郑所南声称继承葛仙公炼度之法的《太极祭炼内法》,对炼度的思想内涵和神学意义有精辟的阐述。
术后14 d内进行标本采集,闭合性脓肿用无菌注射器抽吸脓液进行培养,表浅或创面较大的伤口经局部消毒后用肉汤拭子采集脓性分泌物。病原学分析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使用DADE BEHRING专用细菌鉴定药敏复合板。
宋代是灵宝斋法最为兴盛的时期,在众多的炼度法门中仍有专门的五炼生尸斋,并有完整的三朝行道仪。宋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118至121《科仪立成品》是用于五炼生尸斋的三朝行道仪,分别是早朝行道仪、午朝行道仪、晚朝行道仪及谢恩醮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261《炼尸生仙品》,则是上清灭度炼尸生仙科法的科本。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仪范门》,概述五炼生尸的炼度三朝仪说:
观察两组产后并发症情况,评估两组新生儿情况。并发症情况主要观察产后出血、感染以及尿潴留的发生情况。新生儿情况应用新生儿评分量表(Apgar)进行评估[7],量表满分10分,分值与新生儿健康状况成正比,分值0~2分表示新生儿重度窒息;分值3~7分表示新生儿轻度窒息;分值8~10分表示新生儿无窒息,健康状况良好。
第二日正斋行道,如第一日之仪,静夜普召九泉六道,全形沐浴,设斛炼度,施戒传符。第三日正斋行道,如第二日之仪,晚朝进升度亡灵宝章,静夜宣行炼度,变炼亡魂,传授九真妙戒。[注]《道藏》,第9册,第381页。
黄箓斋的三日九朝仪,炼度六道四生孤魂滞魄,在第三日夜行水火变炼,系荐亡魂。总之,东晋《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的科法,经历长期传承而在南宋黄箓斋坛得到弘扬,成为道教黄箓斋法济度中最精彩的仪式。
在后方的工厂,华工最初承担最底层的体力工作。但很快,他们就成为各个工厂“第一流工人”。在法国的港口、车站、仓库等任何工作场地,只要看到有起重机,在里面操作的基本上是华工。法国海军专门声明:外籍劳工,只要华工。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以敦煌文书P.2865号《太上洞玄灵宝五炼生尸妙经》为中心,结合道教斋醮科仪史的宏观考察分析,对道教五炼生尸科仪的产生及功能不难得到以下认识: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科仪的奠立时期,时代赋予道门宗师丰富的创发力和想象力,灵宝斋法的五炼生尸因应时代需求而产生。五炼生尸是道教济生度死的斋醮科法,它与早期道教尸解成仙学说相适应,显示出道教神仙不死学说的时代特点。道教斋醮坛场五炼生尸的仪式,生动演绎《度人经》的济度思想,是道教之道在斋醮坛场的生动表现。道教宣称灵宝大法有受炼更生之道,五炼生尸的要旨生动体现了道教济生度死、济世度人的情怀,值得我们从不同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后记:著名历史学家陈国灿先生于2018年6月驾鹤仙逝,陈老师是唐门第二代学术成就卓著的学者。1985年暑期,陈国灿老师带领我们几位研究生,沿丝绸之路的西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进行历史田野考察,在河西走廊的雷台、阳关、嘉峪关、榆林窟、莫高窟等一路上,先生严肃认真的考察讲解,睿智乐观的音容笑貌,至今还留存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之中。陈国灿老师与唐门第二代的陈仲安老师、朱雷老师、黄惠贤老师,都是我们学生热爱的师长,更是值得敬仰的学者楷模!陈国灿老师是一位勤奋的学者,他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生情怀,更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唐门弟子领悟汲取。我们永远怀念尊敬的陈国灿老师,愿先生的学术精神代代传承!
中图分类号:K870.6;B9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9)01-0139-10
收稿日期:2019-01-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瑶族宗教经书与道教科仪经书文化内涵比较研究”(15AZJ006);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比较研究”(skqy201765)
作者简介:张泽洪(1955- ),男,四川三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教、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标签:灵宝论文; 道教论文; 道藏论文; 敦煌论文; 太上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对道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敦煌学辑刊》2019年第1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瑶族宗教经书与道教科仪经书文化内涵比较研究”(15AZJ006)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比较研究”(skqy201765)论文;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