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对称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对称,手性,羰基,乙酸乙酯,官能团,吡咯烷酮,光化学。
不对称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浩[1](2019)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参与的协同催化策略在不对称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能源危机以及传统能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绿色能源。化学家们不断探索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高效途径,光化学成为化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可以利用光敏剂的光学性质来促进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通过单电子转移过程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离子等高活性的反应中间体,近年来被广泛地运用于有机合成中。也正是由于自由基等中间体的高活性,使得反应的选择性特别是立体选择性成为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中的难点。目前通过光敏剂与手性催化剂协同催化是实现该类反应立体化学控制的通用策略,本文以开发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参与的协同催化策略实现不对称烷基化反应为目标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与钯协同催化,分别以4-烷基-1,4-二氢吡啶和叁级芳胺为烷基源,实现了高区域性和对映选择性的自由基烯丙基烷基化反应。在这一双催化反应过程中,由光循环产生的烷基自由基作为π-烯丙基钯配合物的偶联试剂。通过充分的底物拓展,说明了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这种机制新颖的策略扩大了传统的钯催化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的范围,并作为其替代和潜在的补充。第二部分:通过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与布朗斯特酸协同催化,实现了4-烷基-1,4-二氢吡啶对亚胺的自由基烷基化反应。该反应官能团容忍性好,常见的官能团如羟基、酯、酰胺、醚、氰基和杂环等均能耐受。该反应底物适用范围广,醛亚胺和酮亚胺均能适用,以高达98%的产率获得了一系列结构多样的胺类衍生物。第叁部分:我们开发了一种通过电子给体-受体复合物(EDAComplexes)促进的αx-氧代酸对亚胺自由基酰基化反应。该反应无需光敏剂和添加剂,并且以二氧化碳为唯一废料。这一反应为α-氨基酮的合成发展了一种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型自由基策略。(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6-01)
孙书涛[2](2019)在《杂环的催化不对称氧化碳氢官能化和氧化还原去外消旋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有手性α-取代基的杂环作为一些基本骨架在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等活性分子中广泛存在,例如含有手性α-取代基的四氢异喹啉、喹啉以及异色满类骨架就十分普遍。因此对于这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研究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传统的合成方法往往依赖手性的原料,进行多步转化,路线一般较长,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不对称碳氢官能化反应是近几年有机化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由于该方法使用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的碳氢键作为反应活性位点,与传统方法相比,不需要预先进行官能团的转化,因此具有步骤经济性和原子经济性,属于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使用的底物范围还很局限,特别是对于一些低活性底物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通过前期的研究基础,结合实验中的一些发现,针对这些低活性底物提出了“缩醛池”策略来解决上述问题。即在氧化阶段加入一个强亲核性的质子性的添加物用于捕捉氧化生成的低浓度酰基亚胺离子或氧鎓离子,从而驱动氧化反应进行完全,以缩醛的形式维持其氧化态。然后加入一个合适的酸,缩醛又会转化为对应的高浓度酰基亚胺离子或者氧鎓离子,当其具有比原来更好的阴离子时,亚胺离子或氧鎓离子会更加稳定,因此偶联反应更容易发生。我们通过该策略实现了叁类不同杂环化合物的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下面将分叁章进行讲解。在第二章,我们实现了氮氨基甲酸苄酯保护的四氢异喹啉与末端炔的催化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我们的最优条件包括使用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四氟硼酸盐作为氧化剂,用乙醇作为质子性添加剂形成缩醛,叁氟甲磺酸镱作为路易斯酸,溴化亚铜和手性吡啶恶唑啉作为催化剂。此外我们发现试剂量的氢氧化钾和水对于对映选择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与之前已报恶唑啉道的反应体系相比,使用氨基甲酸酯作为保护基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脱除保护,从而大大提高反应体系的官能团兼容性以及合成应用性。为此,我们将得到的偶联产物通过几步简单转化,合成了两个天然产物或者其重要中间体来证明其在合成手性天然产物方面的潜力。初步的机理实验证明亚胺离子与乙醇或者水形成的缩醛都可能是反应的中间体。在第叁章中,我们实现了二氢喹啉氮α-位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我们最开始先研究二氢喹啉与醛的直接偶联反应,结果发现氧化中间体亚胺离子非常不稳定,直接分解变成了芳香化的喹啉,无法实现预期偶联反应。后来我们发现利用“缩醛池”策略,直接用易制备的二氢喹啉缩醛和醛进行偶联反应,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最优条件包括使用叁氟甲烷磺酸铜作为路易斯酸,手性二级胺作为手性催化剂,此外试剂量的质子性添加剂乙醇对提高产率和选择性也有明显作用。反应的非对映选择性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两对对映异构体的选择性都非常好。此外,我们还尝试了氨基甲酸酯保护的四氢异喹啉缩醛以及氨基甲酸酯保护的四氢β-咔啉缩醛,在相同条件—下,它们也可以很好的发生反应,高对映选择性的生成目标化合物,展示了该体系的良好兼容性。在第四章中,我们利用“缩醛池”策略实现了叁大类异色满类骨架的氧化还原去外消旋化反应。我们使用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作为氧化剂,添加质子性添加剂甲醇,使α-取代异色满底物完全氧化为缩醛。然后加入手性磷酸作为催化剂,分解缩醛重新生成氧鎓离子,手性磷酸根作为抗衡阴离子介导不对称选择性,用汉斯酯作为还原剂,就可以得到光学纯的α-取代异色满,即实现了去消旋化过程。α-位取代基既可以是烷基,也可以是芳基、烯基和炔基。而传统方法往往仅能引入一种类型的取代基形式,因此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性,即是一种合成α-位取代异色满的通用策略。综上所述,该论文以“缩醛池”策略为基础,实现了氮氨基甲酸酯保护的四氢异喹啉和末端炔的催化不对称偶联反应;实现了二氢喹啉缩醛中间体与醛的不对称偶联反应;实现了多种α-位取代异色满的氧化还原去外消旋化反应。与已知杂原子α-位的碳氢官能化方法相比,这些底物的活性较低,正常条件下往往难以发生后续不对称反应。我们利用自己发展的“缩醛池”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该策略的合成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韦莹莹,杨静静,韩玉花[3](2019)在《浅谈羰基不对称还原合成手性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在当今绿色化学和原子经济性合成的理念下,研究羰基不对称还原合成光学活性手性醇的方法。主要概述了金属氢化物还原法和微波合成法两种方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药物和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13期)
周欢[4](2019)在《铱催化的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活性氮杂环化合物是天然产物和药物的活性单元,例如广为人知的低毒性杀虫剂Nornicotine,镇痛药Oxycontin,抗血栓药物Plavix等。因此发展高效的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因其催化剂用量低,催化效率高,立体选择性控制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其中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避免了亚胺或烯胺不稳定造成难以分离与合成的缺点,可进一步提高了原子经济性。因此本论文尝试合成了四类手性氮杂环化合物并对其中叁类进行了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考察。主要内容如下:1.手性1-取代四氢异喹啉的合成:在叁氟乙酸(TFA,6 equiv.)条件下脱除N-Boc-2-苯甲酰基乙酯的保护基后进行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经过对溶剂、添加剂、配体和温度等筛选,最佳反应条件是铱二聚体[{Ir(H)[(R)-SegPhos]}_2(μ-I)_3]~+I~-为催化剂,同时添加钛酸四异丙酯(Ti(O~iPr)_4,1.2 equiv.)、对甲苯磺酸(TsOH,0.1 equiv.)和碘单质(I_2,0.1 equiv.)。共获得17个不同取代基的四氢异喹啉产物(高达99%的产率和99%的对映选择性)。研究表明添加剂钛酸四异丙酯与碘单质的共同作用有助于中间体亚胺的生成和产物立体选择性的控制。2.手性2-取代四氢吡咯的合成:叁氟乙酸(TFA,6 equiv.)脱除N-Boc-(4-氧-4-苯基丁酯)氨基酸酯的保护基后进行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添加钛酸四异丙酯与碘单质的基础上对后续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发现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0.2 equiv.)的添加有助于促进氢气分子的异裂使Ir(Ⅰ)转化为Ir(Ⅲ),从而提高催化剂活性。以[Ir(COD)Cl]_2/L2为催化剂共获得16个不同取代基的四氢吡咯产物(高达98%的产率和92%的对映选择性)。3.手性2-取代四氢喹啉的合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想通过加入合适的Br?nsted酸使保护基脱除后直接进行不对称氢化过程,简化合成方法的同时获得手性2-取代四氢喹啉化合物。目前最佳的反应条件是在TsOH(2.0 equiv.)作用下,以[Ir(COD)Cl]_2/(R)-BINAP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进行反应。所得2-苯基四氢喹啉的产率达到91%,对映选择性达到79%。4.手性内酰胺的合成:选用3-芳基-3-羟基吲哚啉-1-酮进行不对称氢解反应,以铱-亚磷酰胺配体(L3i)为催化剂,在3,5-双叁氟甲基苯硼酸(1.2 equiv.)的作用下获得12个不同芳基取代的内酰胺产物(高达99%的产率和96%的对映选择性)。脂肪族取代的内酰胺产物的反应条件还在优化中。5.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评价:以噻菌灵为阳性对照,采用菌丝线性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叁类共36个样品(外消旋体与光学纯异构体)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效果的差异。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在待测化合物浓度为50μg/mL时,在四氢异喹啉和四氢吡咯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筛选中,外消旋化合物和光学纯异构体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异且抑菌率较低(<50%)。内酰胺类化合物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化合物12f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大于80%,对马铃薯干腐菌的抑制率甚至可以达到96%。(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沈梦兰[5](2019)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剂与手性磷酸盐联合催化吲哚的不对称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可见光诱导的有机合成反应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通常这类反应都涉及自由基反应过程,但是由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比较高,导致立体选择性控制反应过程会变得比较困难。而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是现代有机合成化学中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对称催化反应之中。化学家们通过将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和可见光诱导的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的策略,为不对称光化学反应带来了新的契机,成功地实现了多种类型的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吲哚衍生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含氮杂环结构单元的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中,如治疗心律失常的ajmaline,抗癌药物vinblastine和治疗惊厥药物strychnine等。作为手性吲哚类化合物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吲哚的不对称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引起化学家们的广泛兴趣。目前化学家们已经开发出多种有效的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体系来实现这类反应。本文研究了可见光光敏剂和手性磷酸盐联合催化的吲哚不对称Friedel-Crafts反应,为手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容忍含有各种不同取代基的吲哚化合物和结构类型多样的α-氨基酸衍生的氧化还原活性酯。此外通过机理验证实验,我们发现该反应可能经历了一个串联反应过程。在可见光诱导的条件下,可见光光敏剂可以将a-氨基酸衍生的氧化还原活性酯原位转化为N-乙酰基亚胺,然后该亚胺中间体可以与吲哚在手性磷酸盐的作用下发生不对称Friedel-Crafts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6](2019)在《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还原双芳基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双芳基化反应一直以来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它可以从简单的烯烃原料出发,实现具有手性中心的复杂分子的高效构建.尽管烯烃的双芳基化反应已有诸多报道,但是已知的烯烃双芳基化方法都依赖于使用预先制备的芳基金属试剂,而不对称双芳基化反应更是鲜有报道.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孔望清课题组发展了一种机理上全新的烯烃不对称双芳基化方法:使用廉价的过渡金属镍为催化剂,两个结构不同的芳基溴通过串联Heck环化/交叉偶联过程实现了烯烃与两种芳基亲电试剂的不对称还原双芳基化.该反应能够在温和条件下进行,不需要使用预先制备的有机金属试剂,具有非常广泛的底物适用性与官能团耐受性.同时该反应可以从非常易得的原料出发,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一系列含有手性季碳中心的双杂环化合物(90%~99%ee),在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合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梁晨,聂尧,徐岩[7](2018)在《羰基还原酶突变体高选择性催化不对称还原大位阻羰基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立体选择性羰基还原酶(RCR)的双突变酶RCR-F285A/W286A为对象,考察了该突变酶对酮酯类和杂环酮类底物的催化性能(包括酶活力和动力学参数)及对映体选择性,发现其对2-氧代-4-苯基丁酸乙酯(OPBE)、苯甲酰基乙酸乙酯(EBA)和1-苄基-3-吡咯烷酮均具有酶活性,并且以高光学纯度生成相应手性醇(e.e.>99%).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率最高的OPBE的不对称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7. 0,反应温度30℃,3. 5%(体积分数)的异丙醇作助溶剂,加入1 g/L底物时,产率达到80. 3%.进一步通过分批补料减弱底物抑制作用,在10 g/L的底物浓度下,时空产率为0. 062 g·L~(-1)·h~(-1),为酶法不对称合成(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R)-HPBE]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黎小军,陈莲,韩美子[8](2018)在《不对称还原3,5-双叁氟甲基苯乙酮的羰基还原酶的挖掘与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挖掘是获得具有优良性能生物催化剂的新方向。为了获得能不对称催化3,5-双叁氟甲基苯乙酮(BTAP)制备(R)-3,5-双叁氟甲基苯乙醇(R-BTPE)的羰基还原酶,以文献报道的能不对称催化BTAP生成RBTPE的羰基还原酶LXCAR的氨基酸序列在Gen Bank数据库中进行基因挖掘,获得同源性> 80%的序列24条。从中筛选并合成了同源性为88%、来源于未培养微生物的羰基还原酶BAP47456. 1,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并进行功能验证,发现该羰基还原酶对BTAP表现出良好的立体选择性,还原产物为R-BTPE,证明了基因挖掘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雄峰[9](2018)在《酵母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特性与醇脱氢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通过介质工程,选择4种Log P值(分配系数的对数值)的有机溶剂,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有机溶剂对酿酒酵母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与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并通过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不同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下YADH1与YADH2基因表达情况,旨在探究不同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与酿酒酵母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特性的关系,并考察其反应特性与YADH基因的表达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试图从基因表达水平解释不同有机介质中酵母催化羰基不对称还原特性的内在机制,从而为获得重要手性中间体(S)-2-辛醇产物提供理论指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对酿酒酵母催化2-辛酮羰基不对称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与反应选择性有较大影响,其中,催化活性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比单水相体系降低,但反应选择性却有较大提高(甲苯除外),而且log P值(分配系数的对数值)越大,产物对映体过量(Enantiomeric excess,e.e)值也越大。进一步研究表明,YADH基因表达水平与酵母羰基不对称还原反应特性有重要关联,YADH基因表达水平与酵母催化活性呈正相关,但与反应选择性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李清华,董源,陈飞飞,柳磊,李春秀[10](2018)在《Brevibacterium epidermidis催化酮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S)-手性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纯手性胺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手性化学品,作为手性砌块和手性拆分剂广泛用于医药、农业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等产品的合成中.据统计,美国FDA近年来批准的约40%药物中都含有一个或多个手性胺结构单元.胺脱氢酶(Am DH)是由氨基酸脱氢酶改造而来的一类催化酮不对称还原胺化的新酶,其在手性胺的合成中展现出较强的潜力,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该酶能够利用廉价的无机铵为胺供体,且具有催化效率高、原子经济性好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迄今为止已经有数个高效的胺脱氢酶被成功开发和报道,但是这些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的胺脱氢酶均为(R)-选择性,因此只能合成(R)-选择性的手性胺,遗憾的是还未见有(S)-选择性胺脱氢酶的报道.因此,本文主要目的是期望从自然环境中鉴定能够不对称还原胺化酮合成(S)-手性胺的微生物,进而从中分离得到能够以无机铵作为胺供体合成(S)-手性胺的(S)-选择性酶.本文首先利用苯乙胺作为唯一氮源,从土壤中筛选能够利用苯乙胺生长的菌株,进而利用苯乙酮作为初筛底物对得到的菌株进行胺化能力筛选,再利用(4-氟苯基)丙酮作为模式底物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幸运的是,我们获得了能够利用无机铵作为胺供体催化(4-氟苯基)丙酮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S)-4-氟-α-甲基苯乙胺的菌株,经过16S RNA鉴定为表皮短杆菌,命名为B.epidermidis ECU1015.接下来,我们对B.epidermidis ECU1015催化的胺化反应中的关键参数如胺基供体及其最适浓度、反应温度、p H值和底物浓度等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胺供体为反应温度为30°C,KPB缓冲液(200 mmol/L,p H7.5),底物浓度10 mmol/L.最后,在最适的反应条件下,我们对B.epidermidis ECU1015催化的底物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微生物不能催化大位阻芳香酮和链状酮的胺化,对位阻较小的苯乙酮及(4-氟苯基)丙酮具有较好的还原胺化能力,而且对苯环上带有吸电子取代基的酮化合物具有更好的转化效果.经手性分析,所有生成的手性胺均为(S)-构型,产品的光学纯度均>99%.B.epidermidis催化酮不对称胺化所形成的产物构型均为(S)-选择性,这不同于已报道的(R)-选择性胺脱氢酶.该菌株的发现为(S)-选择性胺脱氢酶的进一步鉴定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相关蛋白的分离纯化工作正在进行.(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不对称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有手性α-取代基的杂环作为一些基本骨架在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等活性分子中广泛存在,例如含有手性α-取代基的四氢异喹啉、喹啉以及异色满类骨架就十分普遍。因此对于这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研究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传统的合成方法往往依赖手性的原料,进行多步转化,路线一般较长,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不对称碳氢官能化反应是近几年有机化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由于该方法使用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的碳氢键作为反应活性位点,与传统方法相比,不需要预先进行官能团的转化,因此具有步骤经济性和原子经济性,属于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使用的底物范围还很局限,特别是对于一些低活性底物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通过前期的研究基础,结合实验中的一些发现,针对这些低活性底物提出了“缩醛池”策略来解决上述问题。即在氧化阶段加入一个强亲核性的质子性的添加物用于捕捉氧化生成的低浓度酰基亚胺离子或氧鎓离子,从而驱动氧化反应进行完全,以缩醛的形式维持其氧化态。然后加入一个合适的酸,缩醛又会转化为对应的高浓度酰基亚胺离子或者氧鎓离子,当其具有比原来更好的阴离子时,亚胺离子或氧鎓离子会更加稳定,因此偶联反应更容易发生。我们通过该策略实现了叁类不同杂环化合物的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下面将分叁章进行讲解。在第二章,我们实现了氮氨基甲酸苄酯保护的四氢异喹啉与末端炔的催化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我们的最优条件包括使用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四氟硼酸盐作为氧化剂,用乙醇作为质子性添加剂形成缩醛,叁氟甲磺酸镱作为路易斯酸,溴化亚铜和手性吡啶恶唑啉作为催化剂。此外我们发现试剂量的氢氧化钾和水对于对映选择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与之前已报恶唑啉道的反应体系相比,使用氨基甲酸酯作为保护基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脱除保护,从而大大提高反应体系的官能团兼容性以及合成应用性。为此,我们将得到的偶联产物通过几步简单转化,合成了两个天然产物或者其重要中间体来证明其在合成手性天然产物方面的潜力。初步的机理实验证明亚胺离子与乙醇或者水形成的缩醛都可能是反应的中间体。在第叁章中,我们实现了二氢喹啉氮α-位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我们最开始先研究二氢喹啉与醛的直接偶联反应,结果发现氧化中间体亚胺离子非常不稳定,直接分解变成了芳香化的喹啉,无法实现预期偶联反应。后来我们发现利用“缩醛池”策略,直接用易制备的二氢喹啉缩醛和醛进行偶联反应,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最优条件包括使用叁氟甲烷磺酸铜作为路易斯酸,手性二级胺作为手性催化剂,此外试剂量的质子性添加剂乙醇对提高产率和选择性也有明显作用。反应的非对映选择性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两对对映异构体的选择性都非常好。此外,我们还尝试了氨基甲酸酯保护的四氢异喹啉缩醛以及氨基甲酸酯保护的四氢β-咔啉缩醛,在相同条件—下,它们也可以很好的发生反应,高对映选择性的生成目标化合物,展示了该体系的良好兼容性。在第四章中,我们利用“缩醛池”策略实现了叁大类异色满类骨架的氧化还原去外消旋化反应。我们使用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作为氧化剂,添加质子性添加剂甲醇,使α-取代异色满底物完全氧化为缩醛。然后加入手性磷酸作为催化剂,分解缩醛重新生成氧鎓离子,手性磷酸根作为抗衡阴离子介导不对称选择性,用汉斯酯作为还原剂,就可以得到光学纯的α-取代异色满,即实现了去消旋化过程。α-位取代基既可以是烷基,也可以是芳基、烯基和炔基。而传统方法往往仅能引入一种类型的取代基形式,因此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性,即是一种合成α-位取代异色满的通用策略。综上所述,该论文以“缩醛池”策略为基础,实现了氮氨基甲酸酯保护的四氢异喹啉和末端炔的催化不对称偶联反应;实现了二氢喹啉缩醛中间体与醛的不对称偶联反应;实现了多种α-位取代异色满的氧化还原去外消旋化反应。与已知杂原子α-位的碳氢官能化方法相比,这些底物的活性较低,正常条件下往往难以发生后续不对称反应。我们利用自己发展的“缩醛池”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该策略的合成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对称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洪浩.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参与的协同催化策略在不对称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9
[2].孙书涛.杂环的催化不对称氧化碳氢官能化和氧化还原去外消旋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韦莹莹,杨静静,韩玉花.浅谈羰基不对称还原合成手性醇方法[J].科技风.2019
[4].周欢.铱催化的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沈梦兰.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剂与手性磷酸盐联合催化吲哚的不对称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6]..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还原双芳基化反应[J].有机化学.2019
[7].梁晨,聂尧,徐岩.羰基还原酶突变体高选择性催化不对称还原大位阻羰基化合物[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8].黎小军,陈莲,韩美子.不对称还原3,5-双叁氟甲基苯乙酮的羰基还原酶的挖掘与功能验证[J].新余学院学报.2018
[9].陈雄峰.酵母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特性与醇脱氢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关联性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18
[10].李清华,董源,陈飞飞,柳磊,李春秀.Brevibacteriumepidermidis催化酮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S)-手性胺(英文)[J].催化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等报道的手性氨基醇配体及其应...](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04980.nh0075&suffix=.jpg)
![此外,如图2.18A所示,EricDeniau等...](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119330.nh0034&suffix=.jpg)
![不对称还原苯乙酮产物的GC分析](/uploads/article/2020/01/03/5e4fcd7af6bce239da5a593e.jpg)
![缓冲液pH对假丝酵母不对称还原...](/uploads/article/2020/01/03/2e6009cb57949de7c07fd266.jpg)
![1 不同有机溶剂对面包酵母催化不对称](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HXYJ2011020030002&suffix=.jpg)
![高压CO2和常压静置条件下苯乙酮不](/uploads/article/2020/01/03/e4af13ef7433938f63c33a7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