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效能论文_向曼,陈彧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效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媒介,效能,政治,权力,典型,社会,抓手。

媒介效能论文文献综述

向曼,陈彧[1](2019)在《英语媒介语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正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长期充当媒介语,但媒介语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是学界争论已久的话题。本文基于笔者在韩国高中教授汉语的工作经历,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分析英语媒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取的作用及使用媒介语课堂教学的优点,提出课堂上使用英语媒介语应该遵循"适度合理"原则的观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汉语教学效率。(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9期)

宋典,芮国强,马冰婕[2](2019)在《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媒介接触对公民参与的影响——一个基于文明城市创建领域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参与可帮助政府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善治水平,理论界对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进行了广泛探索。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了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等变量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深度探究了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媒体接触对公民参与意图和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信任和政治效能感分别是影响公民参与意图的态度和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公民参与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研究发现在个体更多接触媒体的情境下,公民参与意图有更高的概率转换为公民实际的参与行为,媒体扮演着促进公民参与的催化剂角色。研究结论为公民参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兼具理论思辨和规范实证特征的框架模型,为更好地理解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提供了微观思考模型。(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惠芬,王长松[3](2019)在《基于文本挖掘的全球性媒介事件传播效能分析——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数据发掘是发现媒介事件传播规律、症结,提升传播"有效度"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工具对2018年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进行了分析,发现名城会传播呈现了公众对事件关注点多样化、社会感知集中化、情感反应积极化的特点。但研究也发现,在"互联网+"时代,名城会在传播效能上存在传播渠道狭窄、品牌效应薄弱、文化记忆失焦等问题。文章认为,提升名城会这一全球性媒介事件的传播效能,提高城市软实力,应在顶层设计、传播渠道、品牌效应、互动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9年03期)

崔迪[4](2019)在《作为媒介效果的公共事务知识获取与信息效能——一项基于高校学生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聚焦媒介的知识效果——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媒介使用与人际讨论来增加对公共事务的了解。在分析中,本研究着重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比较:(1)事实性知识与信息效能;(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渠道;(3)线上讨论与面对面讨论。基于一项针对北上广叁地大学生的调查,本研究发现:媒介使用与人际讨论对知识获取与信息效能有显着影响,但新旧媒体的知识效果机制存在差异。新媒体曝露和传统媒体注意力对公共事务知识有正向的影响;新媒体曝露和注意力对信息效能没有显着影响,而传统媒体曝露可以正向影响受访者的信息效能。面对面讨论可以正向影响公共事务知识获取与信息效能;社交平台的讨论对公共事务知识没有显着影响,但能有效地提高知识效能。(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03期)

耿燕[5](2019)在《大学生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与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大学生新媒介依赖(包括网络和手机依赖)的状况,以及与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3所高校的99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完成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抵制效能感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和问题性手机使用问卷。结果:①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6.2%,边缘网络成瘾比率40.4%;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26.7%;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手机依赖率均高于女生(χ~2=11.16,7.82;P<0.01);②无聊倾向与网络成瘾、手机依赖均呈显着正相关(r=0.27,0.30;P<0.01),抵制效能感与无聊倾向、网络成瘾、手机依赖均呈显着负相关(r=-0.25,-0.35,-0.28;P<0.01),网络成瘾与手机依赖呈显着正相关(r=0.29,P<0.01);③抵制效能感在无聊倾向预测新媒介依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χ~2/df=4.13,CFI=0.90,GFI=0.92,NFI=0.91,NNFI=0.90,RMSEA=0.05,SRMr=0.04),中介效应占比42.41%。结论:无聊倾向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新媒介依赖行为,同时也可通过抵制效能感影响新媒介依赖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任少华[6](2017)在《以“微媒介共同体”为抓手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媒介以其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等特点超越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成为校园传播的主流媒介,在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代大学生热衷于通过共同兴趣来构建一个“微媒介共同体”,在其中构建自身的身份认同,实现心(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7-10-11)

贾勇[7](2017)在《权力视野中典型报道的媒介形塑及社会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典型报道作为国家权力机构向社会大众传播主要政治思想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会将各行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大众定为典型人物,对其高尚的思想道德及敬业精神进行大力宣传,进而对广大群众的思想理念施行正确引导。在此过程中,权力机构在典型报道的人物选择、议题设置和思想宣传主旨进行设定,这种情况虽保证了典型报道合法性,但对典型报道内容及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本文就权力视野中的典型报道现状予以详细阐述,旨在推动典型报道在当今社会的更好发展。(本文来源于《电视指南》期刊2017年06期)

李思思[8](2016)在《选举政治中的媒介接触、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美国总统大选”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国国家选举研究中心"发布的总统选举调查数据为样本,分析美国选举政治中政治参与的方式和程度,以及媒介接触、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叁者间的联系,探究现代社会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影响及历时变化。研究发现,特定政治事件的传统媒体接触与内部政治效能感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接触对于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在纵向上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媒介接触、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叁者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系。(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朱清河,汪罗[9](2016)在《权力视野中典型报道的媒介形塑及社会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典型报道是中国大众传媒领域最富有特色的新闻话语表达方式,从历史实践经验上看,它常以做出不俗业绩的社会各行业普通人作为媒介形塑与传播主体,对先进典型所体现的高洁品行进行广示与张扬。但若将其归置于权力及其运作机制的视域中来鸟瞰,便会很容易发现媒介典型的框选、裁制与传布并非如一般人想象那样仅受传者偏爱或受众期许所制,相反,正是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的权力对于媒介典型的身份选择、议题建构与评价,对公众社会记忆的统摄及对公众行为的规制,才规约着典型报道价值诉求的多彩之花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时代变迁的纵轴次第绽放。(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陈安繁,张慧,方爱华[10](2015)在《政治效能感、媒介使用和利益抗争方式——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益表达机制属于政治学中"权利"的范畴,本文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考察了"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以及"媒介使用"对居民"利益抗争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内在政治效能感"对"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和"非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都有很大影响;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对"利益抗争方式"影响力不足;"媒介的使用"对"非制度化的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存在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5年22期)

媒介效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民参与可帮助政府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善治水平,理论界对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进行了广泛探索。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了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等变量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深度探究了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媒体接触对公民参与意图和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信任和政治效能感分别是影响公民参与意图的态度和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公民参与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研究发现在个体更多接触媒体的情境下,公民参与意图有更高的概率转换为公民实际的参与行为,媒体扮演着促进公民参与的催化剂角色。研究结论为公民参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兼具理论思辨和规范实证特征的框架模型,为更好地理解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提供了微观思考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效能论文参考文献

[1].向曼,陈彧.英语媒介语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正效能研究[J].戏剧之家.2019

[2].宋典,芮国强,马冰婕.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媒介接触对公民参与的影响——一个基于文明城市创建领域的调查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李惠芬,王长松.基于文本挖掘的全球性媒介事件传播效能分析——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为例[J].艺术百家.2019

[4].崔迪.作为媒介效果的公共事务知识获取与信息效能——一项基于高校学生的调查[J].新闻大学.2019

[5].耿燕.大学生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与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6].任少华.以“微媒介共同体”为抓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N].山西日报.2017

[7].贾勇.权力视野中典型报道的媒介形塑及社会效能[J].电视指南.2017

[8].李思思.选举政治中的媒介接触、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美国总统大选”实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

[9].朱清河,汪罗.权力视野中典型报道的媒介形塑及社会效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

[10].陈安繁,张慧,方爱华.政治效能感、媒介使用和利益抗争方式——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研究[J].新闻界.2015

论文知识图

埃及伊蚊传播西尼罗病毒的媒介效能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专文图书馆危机管理知识管理系统接受模型基于效能的设计生成模型基于效能的构形模型

标签:;  ;  ;  ;  ;  ;  ;  

媒介效能论文_向曼,陈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