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用缸体,包括壳体,壳体包括排气部、安装部和支撑部,排气部对称设于安装部的两侧,排气部的两侧分别与安装部和支撑部连接,排气部设有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第二排气孔与第一排气孔上下设置,安装部包括多个安装座和第二加强筋,多个安装座设于第二加强筋的两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安装部和支撑部,缸体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部安装或下部安装,不受安装部位限制,通用性强。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空压机用缸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排气部、安装部和支撑部,所述排气部对称设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所述排气部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排气部设有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第一排气孔上下设置,所述安装部包括多个安装座和第二加强筋,所述多个安装座设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两侧。
设计方案
1.一种空压机用缸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排气部、安装部和支撑部,所述排气部对称设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所述排气部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排气部设有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第一排气孔上下设置,所述安装部包括多个安装座和第二加强筋,所述多个安装座设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压机用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孔包括多排排气孔,所述多排排气孔平行设置,且所述多排排气孔均设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一侧,所述排气孔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压机用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数量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压机用缸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片,所述阀片活动设于所述排气部上,且所述阀片覆盖所述第二排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空压机用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加强筋和多个支撑底座,所述多个支撑底座设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压机用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均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压机用缸体,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所述第一加强筋之间的距离。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压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压机用缸体。
背景技术
缸体是空压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缸摆式空压机中,缸体主要用来压缩空气。现有的缸体在两侧分别设有出气孔,使用时需要给每个出气孔配备相应的导气管道,一般使用三通的结构,将两个出气孔汇聚到一起再连接导气管道,直通用气装置。但这样的方式,需要的安装过程比较复杂,人工要求多,且三通的使用会有很多连接点,这些连接点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由于使用时间长发生松懈漏气的现象,不能保证空压机工作的品质,只能上部安装或下部安装,使用范围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空压机用缸体,尤其适合空压机使用,能够进行上部安装和下部安装,通用性强,使用安装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压机用缸体,包括壳体,壳体包括排气部、安装部和支撑部,排气部对称设于安装部的两侧,排气部的两侧分别与安装部和支撑部连接,排气部设有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第二排气孔与第一排气孔上下设置,安装部包括多个安装座和第二加强筋,多个安装座设于第二加强筋的两侧。
进一步的,第二排气孔包括多排排气孔,多排排气孔平行设置,且多排排气孔均设于第一排气孔的一侧,排气孔与壳体内部连通。
进一步的,第二加强筋的数量多个,多个第二加强筋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阀片,阀片活动设于排气部上,且阀片覆盖第二排气孔。
进一步的,支撑部包括第一加强筋和多个支撑底座,多个支撑底座设于第一加强筋两侧。
进一步的,第一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均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相邻第二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第一加强筋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空压机用缸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安装部和支撑部,缸体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部安装或下部安装,不受安装部位限制,通用性强;
2.具有排气部,能够将缸体两侧排出的压缩空气汇聚到一起,直接与用气方设备连接,减少了安装流程,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也节省了现有技术中的多连接点的问题,防止连接点处松懈漏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组装图。
图中:
1、壳体 2、安装座 3、第二加强筋
4、第二排气孔 5、第一排气孔 6、第二排气壁
7、阀片 8、第一加强筋 9、支撑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空压机用缸体,用于空压机使用,该空压机缸体能够侧面进行空气的进入和排出,上部和下部均设有供安装的安装座,便于该空压机缸体进行上部或下部的安装,该空压机缸体结构简单,能够上部安装或下部安装,安装方便,通用性强,带有排气结构,能够将缸体两侧排出的压缩空气汇聚到一起,直接与用气方设备连接,减少了安装流程,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也节省了现有技术中的多连接点的问题,防止连接点处松懈漏气。
上述的空压机用缸体,如图1-3所示,包括壳体1,该壳体1包括排气部、安装部和支撑部,排气部对称安装在安装部的两侧,排气部的两侧分别与安装部和支撑部连接,也就是,排气部、安装部和支撑部构成了空压机缸体的基本形状和结构。排气部包括第一排气部和第二排气部,第一排气部和第二排气部分别安装在安装部的两侧,第一排气部的一侧与安装部连接,第一排气部的另一侧与支撑部连接,第二排气部的一侧与安装部远离第一排气部的另一侧连接,第二排气部的另一侧与支撑部远离第一排气部的另一侧连接,且第一排气部与第二排气部对称设置,安装部和支撑部分别位于第一排气部和第二排气部的上部和下部,第一排气部、第二排气部、安装部和支撑部构成一个内部具有空腔的空压机用缸体的壳体1,且空压机用缸体的壳体1两端开口,使得该空压机用缸体的内部空腔通过该开口与外界连通,便于空压机用缸体在进行安装时,将转子安装在内部空腔内,并与外部的曲轴箱等动力驱动装置进行安装,进行空气的压缩。
该内部空腔的形状与转子的形状相适应,便于转子的安装,该内部空腔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也可以是长方形,或者是其他形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该内部空腔的形状为圆柱形,便于转子安装,且充分利用内部空腔的空间,实现转子转动对空气进行压缩。第一排气部、第二排气部、安装部和支撑部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连接,或者是一体成型,或者是其他连接关系,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优选的,这里,第一排气部、第二排气部、安装部和支撑部之间一体成型,结构稳定,防止空压机用缸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的热胀冷缩而产生变形。
在这里,第一排气部和第二排气部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下面以第一排气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一排气部包括第一排气壁6,第一排气壁6为板状结构,与安装部和支撑部均垂直安装,且第一排气壁6与第二排气部的第二排气壁平行设置,在第一排气壁6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5和第二排气孔4,第二排气孔4与第一排气孔5上下设置,第二排气孔4位于第一排气孔5的上部,第一排气孔5位于第一排气壁6的靠近支撑部的一侧。该第一排气孔5为长方形孔,具有一定长度,该第一排气孔5的长度与第一排气壁6的长度相适应,便于保持第一排气壁6结构的稳定,且该第一排气孔6与壳体1的内部连通,便于气体由该第一排气孔5进入缸体内部,第一排气孔5沿着第一排气壁6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排气孔5,该第一排气孔5的设置,用于对从第二排气孔4排出的气体由第一排气孔5进入缸体内部,第一排气孔5在设置时位于第二排气孔4的中间部位的下方,便于第一排气孔5与第二排气孔4相配合使用,实现空压机在使用过程中压缩空气的排出和吸入。
上述的第二排气孔4位于第一排气壁6上,且第二排气孔4位于第一排气孔5的上部,第二排气孔4包括多排排气孔,且多排排气孔平行设置,排气孔的排数根据第一排气壁6的面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排气孔的排数为两排,两排排气孔平行设置,且每一排的排气孔的数量根据第一排气壁6的长度和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这里,排气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或者是四边形,或者是其他形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同时多排排气孔均设置在第一排气孔5的一侧,均位于第一排气孔5的上部,且排气孔与壳体1内部连通,便于空压机在运行时,对压缩空气进行排气,降低空压机用缸体内部的压力。每一排的多个排放孔可以是等间距设置,也可以是以任意距离间隔,可以是横向单排排布,也可以是相互交错排布,或者是其他排布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每一排的多个排气孔呈单排横向设置,遍布第一排气壁6上,便于对该空压机用缸体内部的压缩气体进行排放。
进一步优化方案,转子在转动时,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孔4排出,当转子反方向转动时,为防止外部的气体从第二排气孔4进入缸体内部的空腔内,在第二排气孔4处设置阀片,该阀片7为板状结构,可以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或者圆柱体,或者是其他形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该阀片7的形状为长方形。该阀片7与第一排气壁6可活动连接,阀片7通过转轴与第一排气壁6连接,使得阀片7能够沿着转轴转动。该转轴位于排气孔的上部,且阀片7安装后将第二排气孔4覆盖,对排气孔进行遮挡,空压机用缸体内的转子在转动时,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孔4进行排出将阀片7顶开从而进行气体的排出,当转子反方向转动时,阀片7恢复原位,阀片7对排气孔进行覆盖遮挡,防止外部的气体从排气孔进入缸体内部。
上述的第二排气部与第一排气部结构相同,第二排气部包括第二排气比,该第二排气壁设置有第三排气孔和第四排气孔,第四排气孔的形状与第一排气孔5的形状相同,且第一排气孔5的位置与第四排气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三排气孔的位置与第二排气孔4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三排气孔的数量和排布方式均与第二排气孔4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相对应。也就是,第一排气部与第二排气部结构相同,对称设置在安装部的两侧。
如图4所示,上述的安装部为具有一定弧度的曲面结构,该曲面结构的圆弧的弧度与缸体内部空间的形状相适应,便于转子的安装。该安装部包括多个安装座2和第二加强筋3,多个安装座2设置在第二加强筋3的两侧,这里,安装座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或者是四个,或者是多个,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优选的,这里,安装座2的数量为四个,安装在安装部的四角处,且四个安装座两两对称设置,第二加强筋3安装在四个安装座2之间,第二加强筋3的形状与安装部的形状相适应,为弧形结构,且第二加强筋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加强筋3平行设置,第二加强筋3的设置,加强了安装部的强度,对缸体进行加固,减少其受热冷缩变形。安装座2的设置,便于缸体与其他设备的安装件连接,便于该空压机缸体与其他设备连接。曲面结构的安装部的设置,使得空压机用缸体的顶部不易积存水汽,对于长期户外作业的钢铁材质的缸体来说,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图5所示,上述的支撑部为具有一定弧度的曲面结构,该曲面结构的弧度与壳体1的内部空腔的形状相适应。该支撑部包括第一加强筋8和多个支撑底座9,多个支撑底座9设置在第一加强筋8两侧,这里支撑底座9的数量为多个,可以是两个,或者是三个,或者四个,或者是多个,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优选的,这里,支撑底座9的数量为三个,该第一加强筋8的形状与支撑部的形状相适应,且第一加强筋8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加强筋8平行设置,多个第一加强筋8位于三个支撑底座9之间,在多个第一加强筋8的一侧安装有两个支撑底座9,在多个第一加强筋8的另一侧安装一个支撑底座9,三个支撑底座9座呈三角形设置,支撑底座9的设置,便于缸体放置在空压机工作台面上进行支撑,且便于缸体固定安装在空压机工作台面上,提高了缸体的稳定性。第一加强筋8的设置,防止缸体热胀冷缩产生变形,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化方案,上述的安装部的相邻第二加强筋3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部的相邻第一加强筋8之间的距离,使得安装部的顶部不易积存水汽,同时便于水汽从安装部顶部流出。
如图6所示,第一排气壁6和第二排气壁的侧面分别设有壁盖(说明书附图中未示出,现有技术的缸体上均设有壁盖),壁盖的内壁分别与第一排气壁6和第二排气壁之间具有空隙,以保证从第二排气孔4内排出的空气可以经这个空隙到达第一排气孔5。壁盖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壳体可拆卸连接。壁盖的外部设有若干散热片,以便于能够将缸体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及时散开。
在壳体1的开口的两端,一端与曲轴箱可拆卸连接,通过曲轴箱的动力传递装置为转子提供动力;另一端与滤清器可拆卸连接,通过滤清器进气。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将转子安装在壳体1内的空腔内,缸体开口的一端与曲轴箱连接,缸体开口的另一端与滤清器连接,且在第一排气壁6上安装壁盖,在第二排气壁上安装壁盖,同时将阀片7安装在第一排气壁6的第二排气孔4处和第二排气壁的第四排气孔处,当空压机工作时,曲轴箱带动转子转动,进行空气压缩,空气顶开阀片7并通过第二排气孔4排出,由于壁盖的设置,空气由第二排气孔4排出后,由第一排气孔5进入缸体内部;当转子反向转动时,阀片7恢复至原位置,外部空气无法由第二排气孔4进入缸体内部,由第一排气孔5进入缸体内部,以此循环动作,实现空压机工作。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空压机用缸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安装部和支撑部,缸体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部安装或下部安装,不受安装部位限制,通用性强;具有排气部,能够将缸体两侧排出的压缩空气汇聚到一起,直接与用气方设备连接,减少了安装流程,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也节省了现有技术中的多连接点的问题,防止连接点处松懈漏气。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4226.0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5(青岛)
授权编号:CN209557252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F04C 29/00
专利分类号:F04C29/00;F04C29/12
范畴分类:28D;27E;
申请人:青岛镇兴泰克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青岛镇兴泰克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66600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龙口东路59甲
发明人:印兴镇
第一发明人:印兴镇
当前权利人:青岛镇兴泰克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栾志超
代理机构:12213
代理机构编号:天津诺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