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元元: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河南省人才支撑问题研究论文

冷元元: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河南省人才支撑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人才支撑体现出通过对人才资源的引进、开发和培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达到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目的。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是以人才的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构建健全的人才引进、培训开发、使用、评估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从现有情况来看,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匮乏等问题,特别是缺少优秀的高科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领军人才,这成为影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应以人才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建立相对完整、科学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政府推动引领育人工程建设;努力创造适宜人才培养、引进、保留、激励工作的大环境;以产业发展,带动高层次人才聚集;健全管理人才资源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持续发展;理念;人才支撑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是现今国家所需,国家所急。因此,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突破各种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尊重支持任何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创造活动,充分发挥创造才能,肯定其创造成果。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则体现为以人才为中心。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河南省实施“国家三大战略规划”,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创新型人才短缺、供需失衡的屏障逐渐凸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培训开发等工作,形成人才不断涌现、成长的动态支撑体系。

一、人才资源——不容忽视的第一资源

赢得人才,就是赢得未来。作为中部重要省份的河南,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质量体现,是人才观的核心理念,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支撑体系的构建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先决条件。人才开发是加快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因此,应用科学的人才理论指导河南省经济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的构建。

第二趟回来,秀容月明在灯下看书,越秀走过来,替他披上棉衣,说:“明天,我想把乔瞧姐请来吃顿饭,你看行不行?”

深刻理解人才的重要性以及科学的人才观,对于指导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强化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产业支撑、人才是投资环境、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发展后劲”的理念[1]。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是人才?有人认为是特指高学历高职称的人,这种“大人才”观念是以职称和学历为标准判定,这种观点易于操作,但这个标准不能绝对化。科学的人才观,不应把那些“一旦拥有、享用终身”的学历、职称当作主要衡量标准,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马克思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立了“共产主义”的人才观。指出人才是社会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素质和行为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这种基本精神也必须渗透到全人类的解放理论和实践中去。依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人才应具有进步性、时代性、实践性、群众性、广泛性、层次性,从总体上呈现出三个总量依次递增——层次分别是高级人才、中间(中级)人才和基层人才,呈现金字塔造型。这里的初级人才具有职业岗位所需的一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中间(中级)人才具有较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而高级人才则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素质[2]。

列宁创立了“社会主义”人才观,这是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总结出来的,他始终坚持重视为人民谋利益而选拔、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从而全面凝练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培训和管理措施,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人才理论。

综合分析河南省人力资本水平,根据《2015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从科技进步环境评价、科技活动投入等各指标看,虽然河南省近几年名次有所上升,但仍处于全国中等偏下的位置。有人专门从省际和省内两个不同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无论是在省际层面还是省内层面,河南省人才状况不容乐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偏少,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科技领军人才短缺仍是河南省主导产业持续向上发展的瓶颈。

邓小平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提出了“经济的发展不仅靠物质资源,人力和人才同样也是发展经济的资源,而且是更重要的资源”,因此,“全社会都应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同时提出反对人才观上的教条主义,又相继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培养标准,创立了“实事求是”的人才观。邓小平提出全新的选才用人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也是界定人才的标准。

人才开发的过程中存在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的现象,政府对人才工作的有效投入较少,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各级财政预算内专项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经费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人才管理方面片面追求高学历,也造成人才不足与人才浪费并存的现象。一方面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人才被闲置、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很多单位存在。另外,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主导产业发展规模不够大,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载体有限。同时,政府管理层面表现为:一是人才观念和机制创新不够。市场体系不完善,人才收入水平偏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不健全。二是人才政策存在滞后性。人才政策制定时政府行为居多,市场发挥作用缺乏。三是人才政策贯彻执行力度不够。

在计算密码情况总数中,选择人工计算和编程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人工计算是基本的计算方式,在此基础上,编程二次计算确保答案正确。在讨论密码图案占据屏幕位置和大小时,采用平面几何计算[5][6]。

二、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人才发展瓶颈

河南省人才队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人才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人才比重明显偏低,第二产业人才明显不足。作为农业大省却存在工程和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农业人才仅10万余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地农业人才缺口极大。二是人才行业结构不合理,服务领域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从业人员中劳动力多集中于传统行业,而高新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航空港物流、国际会展等高端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三是人才分布相对失衡,单位结构不合理,河南省目前拥有的高学历人才,绝大部分集中在高校。据统计,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文化教育、卫生系统,占人才总量的50%以上。高校科研院所的理论研究型人才相对集中,也造成河南省实用工程技术人才的短缺现状。四是人才层级结构不合理。这种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是“三多三少”,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中、低层次的人才多;并且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涉工、涉农类专业人才偏少,长线专业人才多;同时高、中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5]。综上,河南省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尤其是聚焦五大国家战略的实际情况,这项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更紧迫。

(一)人才总量不足,教育投入明显不足

同时,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拓展社会投资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河南省应注重基础教育的发展,努力夯实基础人力资本,同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使河南省的人力资本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河南省的教育经费投入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1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4.7%,略高于全国4.2%的平均水平。但和其他省份相比差别还是非常明显,尤其从高校数量以及每年公布的大学排名中就可窥见一斑,这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党和政府对许多实际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与此相对,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及时地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反映出来。进行时事教育,能有效地弥补教材案例相对滞后的缺陷,增强新鲜感和时代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总之,进行时政教育,能在坚持教材相对稳定的同时,又能保持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

(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引进水平有待提高

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有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近年来,河南省人才队伍增速减慢,人才流失现象却日趋严重。由于河南省经济实力上的“劣势”和人才环境欠佳,人才流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落后难以吸引人才,缺乏人才制约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在河南省各地仍然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的总量和整体水平在短时间内难以有较大提升。由于河南省重点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较少,大量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只能去异乡深造,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较多,回豫人数逐年减少,甚至不到生源数的1/4,这也导致了河南省人才在最初阶段的流失。与此同时,高素质人才还在不断外流,部分专业的人才数量出现了负增长。在当前的人才争夺中,各省铆足了劲以户籍、房产、高工资等各种方式吸引人才,一线城市更是释放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信号。上海等一线城市渴求的是卓越人才,对于顶尖人才给予1000万元人民币的住房补贴,广州也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这表明在人才的引进和人才队伍稳定方面,河南省还需下大力气。

(三)人才综合素质相对不高,高端人才匮乏

新古典增长学派在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具体计算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时,发现技术进步的贡献超过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因此,在目前河南省目前人才资源准备不足,人才总量少,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更是缺乏的背景下,应全面增加投入,提高人才质量。根据2013-2017年各省份当选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优青获得者等六类目前学术界影响力较大的高层次人才数量统计看,北京1848人,遥遥领先其他省份,接下来是东部发达省份,河南为第22名,总人数13人,其中中科院院士为0[4]。与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的高层次人才相比,各省份在高端科研人才方面差距巨大,这与其拥有较多的985、211高校以及国家级科研院所数量有直接关系。

消融参数预设:温度上限55 ℃,RVOT内消融的功率上限50 W,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s, ASC)内消融的功率上限35 W。尝试在ASC内消融前,需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免损伤动脉。如放电后的前30 s内观察到室早消失或终止,则提示消融有效,继续巩固消融至60~180 s;如无效,则停止消融,进一步标测。消融后观察30 min内未出现自发的室早,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心室程序刺激均未诱发临床室早,则定义为急性消融成功。将术中成功消融的靶点定义为室早的起源部位。

毛泽东提出人才是革命事业最宝贵的财富资源,这种人才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革命及建设的具体实践的产物。毛泽东创立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人才概念,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探索人才资源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它是集人民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

(四)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河南省人才队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河南省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人才的支撑力和竞争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人才综合素质相对不高,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相对缺乏,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人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稍显单薄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从历史数据对比或相关城市的经济数据及其相应的人才数量对比,可以看出,人才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人才开发环境不够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就如何识才、爱才、育才、用才、敬才,以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话题,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才思想,形成了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才篇”。

三、构建河南省人才支撑体系的路径

目前,人才流失现状以及人才供不应求的状态已然严重影响到河南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长远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全面完整、科学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人才资源支撑体系是一个多元化、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社会系统,应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主体分工协作。以河南省人才能力持续开发为核心,把握人才选育用留的不同规律,紧紧围绕人才的不断成长和使用、激励和保障等环节,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公共服务和市场机制等多种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开发的方式方法,引导人才聚集,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发人才创新创造能力,促进河南省人才健康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有机契合。

构建人才支撑体系的总体思路:以尊重劳动、尊重高科技知识、尊重高层次人才、尊重创新创造为出发点,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持续不断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一)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引领育人工程建设

政府要结合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和规划人才发展战略,并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人才进行科学的管理。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尤其要突出重点学科、创出名牌高校、办出特色专业,重点打造双一流大学。根据河南省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需求,尽快推动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科技人才的大众化、知识创新的体系化和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将教育确认为人才开发的基石,实施教育优先战略。

河南省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人才资源却不足,更多体现为人力资源教育水平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以“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为目标,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研究生招生18 352人,在校研究生44 830人,毕业生12 93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3.57万人,在校生200.47万人,毕业生50.41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2.50万人,在校生28.22万人,毕业生15.92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52.87万人,在校生133.23万人,毕业生40.3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70.97万人,在校生205.49万人,毕业生63.14万人。初中招生149.45万人,在校生429.16万人,毕业生132.29万人。小学招生172.38万人,在校生982.06万人,毕业生150.31万人。特殊教育招收残疾儿童0.65万人,在校残疾儿童3.0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24.93万人[注]数据引自《201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但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是明显落后。

(二)努力创造适宜人才培养、引进、保留、激励工作的大环境

安装场:位于进水口下游侧,主机间上游侧。安装场地面高程为129.20m,安装场长为34.00m,净宽为24.00m。设备进厂采用垂直运输方式。

首先,紧密围绕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切实转变无视、忽视人才资本的观念,树立人才资本价值投资的意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已不再是优势,应想办法打造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技术带头人,资助从事尖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去国内外访学,或参加技术培训,并提供一定比例的经费。同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大科研机制,鼓励和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政府牵线引导学校和企业以各种形式联合培养人才,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有序合作。如雏鹰农牧集团种猪育种产学研创新中心就是由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农业大学、雏鹰农牧集团等联合筹建,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一批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积极为相关人才提供真正参与科技创新和工程创新的平台。

在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全面建设、建成和决胜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连续20多年增加国防费,充分体现了党、政府与人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心、支持。人民解放军十分珍惜国防费,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国防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出最大效益来。

其次,优化河南省人才发展环境,注重引进外来人才,有效提高人才吸纳能力,加大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发展机制的建立,为优秀人才的引进提供平台,提供充分发挥其才能的舞台,使之成为带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利用内外优势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实现河南省优势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人才有效利用的双赢局面,最终促进河南省经济的良性发展。河南省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大型建设项目等支柱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对学历和职称条件适当放宽。由于引进人才形成人力资本的迁移成本和现有的地域之间的各种障碍,严重影响了人才在各地之间的自由流动,因此政府应投入一定资金设立专门的人才转移登记部门,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本的合理有效流动及配置,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6]。

再次,充分认识“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引导激励机制,建立重实效、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自主灵活的工资体系。只要获得国家或省部级项目经费资助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类人才,可根据经费额度的一定比例奖励项目主持人或团队。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推荐进入人才梯队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对获得高技能人才称号的,给予一定额度的政府津贴,并对所属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最后,我们经常提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是也要有留才环境。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主而事。营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是破解之道,注重“软件”升级“留”才,真正做到为人才着想,设身处地帮人才之所需。软硬环境皆好人才则聚,除了依靠高薪、优厚待遇留住人才,更要注重软环境、微观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人才舒心居住、安心工作、潜心创业。同时要开辟留人、安人的服务环境,解决后顾之忧来留才。如完善人才的求学就业、研发平台、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优化人才贡献与收入相适应的奖励分配机制,在人才的职务晋升、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支持,体现人才的能力价值、知识分量、工作成绩,使人才才有所值、劳有所得。

(三)以产业发展带动高层次人才聚集,开发整体效能

人才聚集与产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要想大力提升人才整体开发效能,就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引导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人才聚集。一是要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行业定位和产业导向,重点抓好不同领域,适时制定和发布重点领域人才发展名录,使之成为吸引和培养特殊人才的“风向标”。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高层次人才聚集模式,利用产业聚才引才,支持高端人才“项目+团队”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二是结合产业发展,布局人才资源的空间结构。通过紧密的相关产业,如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种业产业或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的需求,共享人力资源元素,为相关人才提供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形成合理配置人才和产业、互动协调的现代产业集聚区。政府应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的宏观目标,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聚集人才和资本的腹地效应,将周边市县人才优势充分扩散。三是完善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政策,搭建高层次学术对话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招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新型研发机构将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从而构建优秀人才高地。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统筹协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智力资源的效益,实现以企业和优势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人才资源整合[7]。

同时,进一步发掘人才兼职这种“半流动”的形式,进一步发掘高层次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业余兼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河南省人才资源的优势。政府应根据市场需求,在“无形之手”驱动下逐步形成各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市场,在合乎政策的前提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兼职或二次就业机会。

大丫身上的污点,致使一些女同学对她冷眼、冷语相待。于是,她唆使我们去报复那些对她不恭的女同学。这是她捍卫自尊的方式。

(四)健全管理人才资源的法律制度

要树立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理念,建立健全一系列人才资源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引导各项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具体实施。法律制度建设是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工程,可以先从人才立法调研工作开始,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才自身的需求,构建人才法规管理与保障体系。河南省可以围绕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宏观政策研究,围绕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等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完善措施。与此同时,根据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状,对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保障制度和措施。通过健全人才资源管理的法规制度,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努力营造发挥河南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环境,创造聚集人才、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人力资源是河南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资源和战略要素,人才资源开发应该成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首要战略任务,必须充分利用和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首要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发、使用和凝聚作为河南省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保证人才的充分供给和储备,另一方面防止盲目引进、开发人才而造成人才浪费,通过服务经济产业发展、以人才使用和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各类人才释放人力资本投资红利,充分形成人才支撑体系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实现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价值内涵[J].科学社会主义,2018(3):73-78.

[2]付春生.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J].学术论坛,2010(10):20-2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

[4]尚毛毛,李美莲.对抢人“热”的“冷”思考[J].广西经济,2018(5):32-35.

[5]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7):27-29.

[6]王静.人才争夺战背景下的河南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之路[J].人才资源开发,2018(11):15-16.

[7]郭厚军,吴慈生,王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6):35-38.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9)01-0121-05

DOI:10.13450/j.cnki.jzknu.2019.01.25

收稿日期:2018-08-10;

修回日期:2018-09-18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15GGJS-008);2017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新常态下河南省人才生态圈的构建研究”(17B630001);2015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基于生态理念的河南省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研究”(15B630001)

作者简介:冷元元(1980-),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孙廷然】

标签:;  ;  ;  ;  ;  ;  ;  ;  ;  ;  ;  

冷元元: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河南省人才支撑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