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幅度特征参数的工程适用性研究

地震幅度特征参数的工程适用性研究

一、地震动幅值特性参数的工程适用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琦[1](2021)在《时程分析地震动记录选择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建筑结构向着巨型化、不规则化发展,并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使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变得越来越普遍。本文从世界各强震动数据库获取了8699组强震动记录,并对加速度时程进行了校正处理,建立了一个地面运动备选库。以我国抗震规范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选取准则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与规范设计谱相一致为原则,考虑场地地震环境条件、谱一致性控制参数、匹配误差、高阶振型等因素,提出基于三个层次的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案。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中国、美国和欧洲抗震规范对于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选择的要求,分析了我国抗震规范在选择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方面与国外的差异;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选择方法的研究进展,将选择方法总结分为基于场地地震环境、基于目标谱、基于地震强度指标选择三类。(2)分析了中国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美国NGA-West2、COSMOS的VDC及日本的K-NET和Ki K-net强地震动数据库的特点以及各个数据库获取记录方法,指出了我国强地震动数据库的不足之处;分析了地震动记录中的误差来源、当前的滤波技术和基线校正方法,逐一对本文所收集的强地震动记录有针对性的进行校正;基于My SQL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一个地面运动备选数据库。(3)基于地震动记录的物理意义,阐述了场地地震环境条件对地震动记录选择的重要性,利用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中的烈度衰减关系和PGA衰减关系确定不同设防要求下地震动记录选取时的震级、震中距范围的选取范围;拟合了Vs30与Vs20的转化关系,研究了根据Vs30和Vs20推算覆土厚度的方法,提出根据推算的Vs20和覆盖层厚度按我国双指标确定场地类型的方法,对收集的记录进行场地类型判别;并对特征周期计算方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4)以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作为地震动选取的目标谱,分析了谱一致性控制参数、匹配误差限制和匹配范围等影响记录选取的各种条件,提出一套考虑场地地震环境条件、谱型匹配、结构动力特性等因素的三层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选取流程。并建立7层和12层RC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本文三层次选择方法、双频段法和PEER均方差法进行比较。(5)以7层和12层结构为例,将选取的记录输入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响应值,以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为基准值研究了地震动记录的选取数量问题。(6)基于MATLAB软件的GUI功能编写了一个基于中国抗震规范的地震动记录选择程序,实现了基于三个层次的地震动记录选择功能,对功能的操作步骤进行了说明并对选择结果进行了验证。

陈亚彬[2](2021)在《加速度和位移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及合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震动是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重要数据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可以科学地揭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评估其抗震水平。因此,科学合理的地震动选取理论和方法一直是地震工程和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新一代基于性态和韧性的抗震设计对设计地震动的确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各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地震动选取规则,但由于地震动的强随机性且对结构的破坏形式复杂,对于如何选取既能体现目标抗震水平又能充分考虑地震动随机性的典型地震动尚存在争议。传统方法通常采用增加地震动数量的方式提高地震动选取方法的可靠性,但当结构模型规模较大或者结构进入高度非线性响应等问题时将显着增加计算量。为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地震动选取方法,该方法同时以加速度和位移设计谱为目标谱,从实际地震动中选取可同时匹配两种设计谱的记录,并基于加速度小波方法对所选地震动进行修正以提高地震动反应谱与设计谱的匹配水平,最后,在以上两种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地震动强度向量,并设计新型的地震动抽样方法,研究地震动数量对结构抗震性态评估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地震动数据处理是地震动选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高通滤波截止频率是地震动数据处理的重要参数,其值的选取对长周期位移谱的影响却非常显着,因此可能导致结构非线性响应估计偏差。为了得到更可靠地震动位移谱,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通滤波截止频率确定方法:采用地震动P波到达之前的瞬态位移平均值和结束时刻的位移作为标定参数,并通过地震动峰值位移(PGD)做规准化处理,采用基于曲率的角点检测方法得到滤波后位移时程和PGD不显着变化的临界值,确定地震动的高通滤波截止频率。最后与前人提出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滤波截止频率对非弹性位移谱和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谱的影响。(2)长周期位移谱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地震动的低频能量,地震动选取时提高位移谱匹配可以降低地震动低频能量的离散性,降低结构响应估计离散性。尽管地震动选取时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的变异系数较小,然而其长周期位移谱离散性却十分显着。为了选取与目标加速度和位移谱谱型匹配的地震动,本文提出了基于非支配序多目标优化算法选取地震动。该方法首先采用基于平稳分布马尔科夫链的抽样方法得到匹配长周期位移谱的初始种群;其次,基于多元正态分布方法得到短周期加速度模拟谱,通过加速度谱匹配方法快速进化种群,得到匹配两个目标谱的地震动。最后,对比分析考虑长周期位移谱匹配与仅考虑加速度匹配地震动选取方法对框架结构(RCF)最大响应估计的影响。(3)结构抗倒塌估计是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仅考虑谱型匹配的传统地震动选取方法需要较多的地震动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因此计算量较大。考虑目标谱谱型匹配的地震动选取方法可以反映地震动的幅频特性,但并不能反应地震动持时特性,那么,匹配设计谱选取有限数量地震动得到的结构抗倒塌估计计算结果可能不可靠。本文采用匹配设计谱的合成地震动分析地震持时与结构抗倒塌估计的相关性,通过匹配设计谱的地震动研究与结构抗倒塌估计相关的地震动参数,提出一种新的地震动强度向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考虑持时和双谱匹配的地震动选取方法。分析地震动数量对6个RCF结构抗倒塌估计的影响,给出合理估计结构抗倒塌估计的地震动数量。(4)基于天然地震动的合成方法是时程分析过程中天然地震动数量不足或计算结果离散性较大时的有效方法,它既可以研究谱匹配水平对结构响应估计的影响,也可以研究地震动参数对结构响应估计的影响。但是当地震动长周期位移谱与位移设计谱偏差较大时,传统合成方法得到的地震动位移时程可能出现基线偏移。为此,本文采用多分辨率的小波包变换方法分析地震动各频率成分的反应谱特性,重新调整地震动成分,并采用遗传算法得到各频率成分的系数,线性叠加得到与目标设计谱匹配的合成地震动。最后,对比分析与设计谱匹配的天然地震动和合成地震动对RCF结构最大层间位移比、残余位移比和抗倒塌估计等计算结果的影响。

张剑峰[3](2020)在《地震动强度指标在水电站厂房抗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能资源多集中在地震频发的西部地区,这对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水电站厂房作为利用水能发电的主要建筑结构,其通常在竖向以发电机层为界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上部由屋盖结构和墙、梁、柱等组成,相当于单层厂房结构体系;下部为布置水轮发电机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上部结构的刚度和质量明显低于下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极易发生损坏危及人员安全和电力供应,所以对水电站厂房的抗震性能评价是有效减轻结构破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保障厂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正常使用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通过对地震动强度指标在水电站厂房抗震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准确的水电站厂房抗震性能评价结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参照当前的水电站厂房抗震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简化分析方法,拟定了四种计算方案以探究各种简化分析方法所描述的水电站厂房上—下部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水电站厂房的抗震分析应当考虑下部结构的放大效应和上下部结构之间的耦联作用,但可以将下部结构混凝土按线弹性本构考虑做简化分析以节约计算成本。(2)根据选取的17种地震动强度指标与水电站厂房结构最大地震响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总输入能Ew和最大位移Dmax与17种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相关程度均不高,而塑性耗能Ep和最大层间位移角θmax与各类强度指标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速度型指标、加速度型指标和位移型指标,与两者相关性均较好的强度指标有累积绝对速度CAV、结构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峰值速度PGV、速度谱强度VSI、Housner强度HI和谱速度峰值PSV,其中Sa(T1)、VSI、HI和PSV均是与地震动频谱特征相关的强度指标,所以对水电站地面厂房的地震响应分析应首先根据结构基本周期按照地震动强度指标适用性的一般规律确定强度指标的类型,然后在该类型中尽量选择与频谱特性相关的指标。(3)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结果,探讨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位移PGD和相关程度较高的6种地震动强度指标在概率地震需求分析中的合理性,得到了最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和工程需求参数组合为速度谱强度VSI和最大层间位移角θmax,据此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获得水电站厂房结构在速度谱强度VSI为变量时对应于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以及倒塌四种极限状态的失效概率,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水电站地面厂房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海林[4](2020)在《三维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及其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大跨空间结构具有频率密集、结构体系多样、振型复杂等特点,竖向地震和水平地震作用均较为显着。并且传统隔震支座具有竖向抗拔能力差,且不能对建筑结构进行竖向隔震等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具有抗拔能力的三维隔震支座,将具有竖向隔震能力的碟簧组装置与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串联结合,并在支座外部设计抗拔装置,形成了抗拔型三维隔震支座。本文以此三维隔震支座出发,研究其各方面的力学性能及其适用性,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碟簧组装置恢复力模型研究。以碟簧组装置为研究对象,对碟簧组的受力机理进行了研究,推导了装置加卸载刚度曲线公式,提出了能够准确描述碟簧组装置力学特性的具有变初始刚度的三线性恢复力模型。对采用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计算与试验结果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比误差控制在7%以内。基于精细化模型对恢复力模型中的参数Δ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加载幅值及碟簧锥面间摩擦系数对参数Δ的影响可忽略,即得到结论,对于同一支座,参数Δ不变。并研究了碟簧几何缺陷对碟簧组装置力学性能的影响,此种缺陷仅对装置初始加载段具有影响,缺陷会造成初始刚度相对较低。(2)整体支座各自由度力学性能研究。基于对未设置抗拔装置的隔震支座平动自由度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建立了整体支座实用分析模型,首先对其平动自由度力学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实用模型的有效性。之后为得到该支座多个自由度的力学特性。该支座除了三个平动自由度,两个水平转动自由度同样具有耗能能力。转动自由度的弯矩转角曲线近似为双线型模型。得到了支座抗拔刚度曲线。本文得到了支座水平及竖向平动自由度在动力荷载下的力学特性。本实用分析模型同样能够有效模拟整体支座动力学性能。经过多种工况分析,支座在正常使用及隔震状态下,应力状态良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最后为进一步降低支座高度,提出一种改进方案。(3)单刚度弹簧式竖向隔震支座适用性研究。以单质点体系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正弦稳态激振下的单质点体系隔震设计规律进行研究,得到了针对单刚度竖向隔震支座隔震效率与频率比、隔震效率与支座静位移的关系曲线。并对一实例进行动力分析,验证规律的正确性。并对竖向隔震设计的难点进行了讨论,对于单刚度式竖向隔震装置,对竖向刚度较大的结构,即可简化为单质点结构的支座设计时,为满足刚度要求,会造成较大的静位移,给支座设计带来困难。而对于大跨结构体系,即竖向刚度相对较弱的结构体系的竖向隔震设计,仅需要较小的支座静位移即可实现减震目的,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得到了此类结构稳态激振下的支座刚度设计计算方法。讨论了此类结构隔震设计理念并以一隔震结构设计实例进行了说明,验证了理念的正确性。(4)碟簧组竖向隔震装置设计特性研究。总结了两类结构体系竖向隔震设计流程,并对碟簧组隔震支座设计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了碟簧组装置的设计规律。叠合碟簧数量与整体支座消耗碟簧片数无关;参数u越大,消耗碟簧片数越少。通过一隔震体系实例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从经济性角度对隔震体系设计进行了讨论,得到了碟簧片总数与隔震效率的关系。采用工程优化软件ISIGHT,以单位隔震率消耗碟簧片数量作为目标函数对支座设计进行优化计算,并说明方法的可行性、优越性,同时此方法还可用于更加复杂的隔震层与隔震结构的协同优化设计。经过计算得到目标函数Z与对应隔震效率η的优化结果,隔震效率越高,单位隔震率所使用的的碟簧片数越高。当隔震率在0.1-0.4之间时,单位隔震率所使用的的碟簧片数较少,从支座设计经济性上考虑较合理。

周越[5](2020)在《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海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开发战略需求,大量海洋工程与跨海交通工程的建设步入高潮,随之出现的是面对复杂海域地震地质环境、缺乏历史震害资料及可供参考的抗震设计规范条件,如何保障建设工程结构的地震安全性。我国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及欧亚地震带之间,受板块间运动挤压作用,包括板块俯冲带区域的海域地质构造活动非常活跃。相较于陆域,海域场地强震动数据更为稀缺,且俯冲带板缘/板间地震与大陆板内地震、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及海、陆域局部场地条件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海域场地地震动工程特性、海洋工程抗震设计地震动的确定等方面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美国与日本的海域场地强震动观测资料开展海域场地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对比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征差异,并结合陆域场地分类标准提出典型海域场地类别划分建议,研究海域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特征,建立了综合考虑海域震源、传播路径及典型场地条件等因素的海域场地地震动预测模型,以期为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海洋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提供可靠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回顾世界范围内针对海域强震动特征、海洋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海域场地效应以及强地面运动模拟方法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对世界范围内海域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以及海域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总结。2.引入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典型海域场地地震动进行分析,表明海域场地地震动频域能量主要集中于低频段,部分海域地震事件存在能量的阶段性释放现象;海域场地地震动水平与竖向分量边际谱形状相似,呈现脉冲式分布的特征;频域能量统计结果揭示了海域场地地震动存在较丰富的中长周期成分。3.基于海域场地地震动记录资料,考虑震源、震中距、场地等因素分析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了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差异。根据震源位置将海域场地地震动分为海域地震与陆域地震所分别引起,并按照震级与震中距分档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震级与震中距范围内海、陆域地震动反应谱差异无明显规律性;各震中距区间对应地震动EW和NS向分量反应谱曲线形状一致,对海域场地地震动而言,竖向分量强度比水平向分量小一个量级;选取的海域场地地震动动力放大系数谱值明显高于我国大陆常用规范谱,显示海域场地实际强震动与陆域规范设计地震动参数间存在较大差异。4.开展海域场地强震动观测记录统计分析,研究了海域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及强震动作用下的海域场地非线性特征。根据陆域台站场地土层资料得到场地平均剪切波速,结合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法给出了陆域台站场地类别;计算得到了三种典型的海域场地放大系数,并以此进行场地分类;震中距的变化对海域台站场地HVSR曲线的峰值周期几乎没有影响,而PGA与HVSR曲线特征周期有较强关联性,存在随输入PGA增大HVSR曲线峰值周期变大的现象;展现了强震动作用下海域场地的非线性效应,并计算场地非线性参数DNL与PNL;基于规范标准与海、陆域场地对比结果,给出了海域台站场地的剪切波速建议值;计算给出日本海域场地水平向和竖向分量的高频衰减参数?0参考值和误差范围。5利用随机有限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面向海域震源、地壳介质与场地条件建立了地震动预测模型。对比研究日本海域、近海、陆域三次地震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记录的加速度时程及PGA、加速度反应谱、傅里叶谱等地震动参数特征,证明利用合适的地震动模拟方法可以实现对典型海域场地强震动参数的有效模拟。

张锐[6](2020)在《结构抗震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选择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程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及抗震性能评估,分析中输入地震波不同,可能会导致所得结构反应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选择合适的输入地震波并对其进行适当(线性)调幅,从而提高结构反应预估的准确性并使时程分析结果的离散性在合理范围之内,是工程师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选波方法优势各异,但仍存在不足。本文采用目前主流的目标谱匹配法,针对目标谱选择,提出了以“Newmark三联谱”为目标谱的选波方法,并构建了“条件Newmark三联谱”;针对谱匹配方法,提出了能够考虑高阶振型对结构反应不同贡献的加权调幅选波方法;还开展了算术与对数坐标下的谱匹配计算对时程分析结果产生的差异性影响研究。通过与传统方法的对比分析,探讨本文提出的选波方法的可行性,旨在为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选择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考虑到Newmark三联谱对短、中、长周期结构地震反应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提出了将Newmark三联谱作为目标谱的选波方法(即NM方法)。以美国联合钢结构计划(SAC Steel Project)提出的代表3种超越概率(即50年超越概率50%、10%和2%)的各组地震波平滑化的Newmark三联谱的均值反应谱作为目标谱;以SAC计划提出的代表洛杉矶地区低、中、高层建筑结构的3层、9层和20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为实例,将NM方法与传统以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谱的方法(SM方法)所得结构时程反应结果进行对比。NM方法对于低、中、高层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选波均具有可行性,当优选7条和10条地震波时,各超越概率下均能保证结构反应相对于目标反应的误差绝对值小于20%。NM在估计结构反应均值方面具有与SM方法相同的准确性;但在降低结构反应离散性方面较SM方法更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结构周期较长或结构非线性程度较高时更为凸显。(2)提出了能够考虑高阶振型对结构反应不同贡献的加权调幅选波方法(即WSM方法),其在较宽的匹配周期范围内计算匹配误差指标和地震波幅值调幅系数时,采用加权形式的最小二乘法,引入了由归一化振型(质量)参与系数确定的权重系数。以加速度均值谱为目标谱,采用加权优先和等权优先的两种排序方案,对比采用WSM方法与未考虑不同权重的选波方法(即等权SM方法)所得的结构反应。WSM方法在估计结构反应均值方面与SM方法具有相同的准确性。当优选7条和10条地震波时,可保证结构反应相对误差绝对值控制在20%以内。WSM方法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有效降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的离散性,提高结构反应预估结果的可靠性,这一优势还不会受到结构动力特性、非线性程度、排序方案以及地震波数量的影响。(3)针对采用不同的坐标体系会给地震波调幅以及时程分析结果造成的差异性影响展开研究。基于高维向量理论揭示了算术坐标下目标谱选波的物理含义,并给出了对数坐标下谱匹配所得调幅系数的数学解释。对两种方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数坐标下谱匹配方法(即LSM方法)所得地震波的调幅系数“明显大于”算术坐标下谱匹配方法(即ASM方法)。这是由于ASM方法所得的调幅系数主要由反应谱值较大的短周期和中短周期段控制,而LSM方法所得的调幅系数主要由长周期段的反应谱值起控制作用。ASM和LSM方法对结构反应均值估计的准确度均可控制在±20%以内,但LSM方法在降低结构反应离散性方面更有优势,尤其对于周期较长且非线性程度较高的结构。此外,ASM与LSM方法的物理实质和数学解释进一步明确了上述提出的NM和WSM方法的必要性和创新性。(4)构建了“基于放大系数的条件Newmark三联谱(CNM-AF)”和“基于衰减关系的条件Newmark三联谱(CNM-GMPE)”以作为时程分析选波的目标谱,“条件分布”的引入也使条件Newmark三联谱能够与主流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PSHA)相结合。以CNM-AF、CNM-GMPE以及CMS为目标谱进行时程分析选波,并对结构反应结果做比较。提出的CNM-AF与CMS相比,依据两者所选出的地震波、调幅系数以及结构反应均值和离散性均比较相近。依据提出的CNM-GMPE所选地震波的调幅系数明显偏小,从而使其产生的结构反应也小于CNM-AF和CMS方法,其结构反应离散性也未因其良好的谱形匹配而明显低于其它方法。还提出了 CMS的阻尼修正方法,其可不受衰减关系影响,适用的阻尼比范围(0.5%~30%)及周期范围(0.01 s~10s)均比较广泛。

曹冠森[7](2020)在《尾矿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尾矿坝动力抗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尾矿库是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险源,其坝体一旦溃决,不仅会淹没和冲毁库区下游生活生产设施,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有约8000座尾矿库,有80%以上的尾矿库是采用上游法构筑的。上游法堆坝,运行成本最低,但其抗震性能较差。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十分活跃。据国内外尾矿库事故的统计结果显示,地震液化是造成尾矿库溃坝破坏的第二大因素。我国尾矿库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如何缓解或消除尾矿库的安全隐患,尤其确保地震作用下尾矿库的动力稳定一直备受矿山企业和政府部门关注。尾矿为矿石经过选厂甄选后矿渣,属于人造砂土,被大量堆积在尾矿库内。它既似又非天然砂土。尾矿库的功能与构筑方式决定了其有别于水库,同样尾矿坝与土石坝之间差别也很大。尾矿是尾矿堆积坝的构筑材料,它的力学性能决定了尾矿坝的稳定性。坝体浸润线把尾矿坝体划分为饱和区与非饱和区。饱和与非饱和状态的尾矿力学性能存在差异。为此,本文选取尾粉砂和尾粉土为研究对象,采用GDS动三轴试验设备,针对这两类尾矿在饱和与非饱和状态下的动力特性开展研究,并将室内测试结果与现场标准贯入试验液化判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位于8°地震设防烈度地区的小打鹅尾矿库为工程案例,采用时程分析法,针对该尾矿库的动力稳定性开展了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高烈度区尾矿库的动力稳定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究了饱和与非饱和状态下的尾粉砂和尾粉土的动力特性。通过动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密度、围压、饱和度条件下尾矿的动强度、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等动力参数;并与天然砂土的动力特性参数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差别。研究结果表明,随饱和度的降低,尾矿的动强度会逐渐增大,破坏形式由液化破坏向大变形破坏转变。建立了表征非饱和尾矿的动力特性、且考虑了饱和度参数的Seed-Idriss模型和Hardin-Drnevich模型。(2)开展了不同固结度条件下尾矿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和动应力对不同固结度的尾粉砂和尾粉土的液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尾矿液化破坏后、再次固结则会提高其抗液化能力,即地震后,经过一段时间尾矿坝的稳定性会有所提高。建立了表征再次固结过程中固结度与前后两次尾矿液化破坏振次的定量关系式,并分析了围压、动应力和颗粒粒径对再次固结尾矿动力性能的影响。(3)对饱和、非饱和尾矿的剪切波速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集成弯曲元的GDS动三轴测试系统,测试了4种不同粒径级配的尾矿的剪切波速。结果表明,在不同饱和度条件下,随着孔隙比的减小,尾矿的剪切波速会大幅增加;有效应力与剪切波速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尾矿的剪切波速会逐渐增大。(4)将尾矿的剪切波速公式与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尾矿的剪切波速公式的可靠性。提出了含有粒径特征参数的剪切波速预测公式,分析了表征粒径特征参数的选择对剪切波速预测公式的影响。(5)分析了中美两国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在尾矿方面的适用性。我国现行规范推荐采用标准贯入测试判别方法,美国是采用Seed-Idriss法,将两种方法对国内3座尾矿库的液化区域进行了判别与对比分析,发现Seed-Idriss法得到的液化判别区域更大,液化判别结果偏于保守。但考虑到尾矿坝体结构的复杂性,对高堆坝尾矿库深部区域的液化判别,建议选用Seed-Idriss法作为补充,判别结果更安全。(6)针对高烈度地区不同干滩面长度的尾矿库的动力稳定开展了数值模拟。以小打鹅尾矿库为工程案例,考虑了坝体中的饱和与非饱和区,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干滩长度对尾矿库内液化区域、安全系数和永久变形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干滩长度的增大,地震作用下尾矿库内液化区面积会减小、安全系数会增大、永久变形会减小。

杨福剑[8](2019)在《近断层地震动模拟与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文中认为近断层区域的地震动由于复杂的形成机理,与远场地震动相比具有明显的脉冲效应等特点,往往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加之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大量的工程结构建设在断层附近区域,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地震工程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此类工程结构抗震问题的重视。然而,受到目前采集到的近断层地震记录,特别是脉冲型地震记录数量的限制,采取以近断层地震动模拟为主,开展基于性能的近断层工程结构抗震分析成为主要的研究趋势。尤其是,深入开展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及主余震对工程结构的重要影响以及震损结构应急措施的研究对提升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围绕近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地震动脉冲特性及脉冲型主余震对框架结构的影响以及震损结构的应急措施等四个方面对近断层地震动工程特性及其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基于小波包的随机地震动模拟方法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上的不足,依据混合模型思想通过引入等效脉冲模型对小波包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目的是进一步扩展小波包地震动模拟方法的工程应用范围。采用人工蜂群(Artificial Bee Colony,ABC)算法对近断层脉冲地震动数据库中的实际地震记录进行脉冲模型参数的分析和识别,并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震源、传播路径和场地特征等参数的脉冲模型参数预测方程。依据上述改进的算法及模型,开发了工程用地震动模拟软件SimGM(Simulation Ground Motion)。并通过实际地震记录的模拟分析、反应谱的误差分析以及与现有近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的对比分析等,验证了改进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2)针对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对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在考虑宽频带地震动情况下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的脉冲特征参数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方法。评估过程采用改进的地震动模拟方法分别模拟地震动的高低频分量,通过控制变量法调整低频脉冲特征参数来合成具有不同脉冲特性的宽频时程,将其作为地震动输入进行框架结构脉冲特征参数的敏感性分析。通过反应谱分析及结构位移响应分析验证了评估过程及合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采用该评估方法,研究脉冲型地震动特征参数,如脉冲幅值、脉冲周期、脉冲半循环数、相位角以及不同频率成分对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幅值、脉冲周期和脉冲半循环数是影响结构地震响应的重要参数。(3)进行了主震损伤框架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主余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量化研究了近断层余震对不同主震损伤框架结构累积损伤的影响。首先,将结构主震激励后的损伤状态进行分类,并作为余震分析开始时刻框架结构的初始损伤状态,进而研究余震类型及初始损伤状态对框架结构余震地震响应及倒塌率的影响。同时,基于可以表征地震动频谱(周期)特性的地震动参数,提出了一种刻画主余震相对频谱特性的指标,并研究了该指标对框架结构累积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近断层非脉冲型余震,脉冲型余震对主震损伤框架结构的影响显着,并且框架结构的主震损伤状态对结构的余震地震响应及倒塌率均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提出的指标可以较好刻画主震损伤框架结构在余震作用下累积损伤的演化过程。(4)针对近断层主震激励后的震损框架结构,提出了一种快速而有效的震损框架结构应急加固装置,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评估了加固装置在不同布设方案下对震损框架结构的减震效果。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包含两种损伤状态的震损框架结构模型以及经过应急加固后的结构模型,并对加固前后的框架结构模型进行近断层余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应急加固装置在三种布设方案下的减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应急加固装置可以有效降低震损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应急加固装置布设位置对减震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某些情况下仅对框架结构底层进行加固是不足的,可能会导致震损框架结构的位移响应增大。

胡丹[9](2019)在《地震和波浪荷载作用下海床-单桩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海洋探索和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不断增长,海上风力发电机、海上钻井平台和跨海大桥等重大近海工程应运而生。桩基础作为近海结构物的主要基础形式,其承载力与耐久性是近海结构物设计与海洋岩土工程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地震和波浪等复杂环境荷载作用下,桩基周围海床内部超孔隙水压力和土骨架位移表现出周期性和循环累积特性,土体特性发生相应变化,进而降低桩基的承载性能;同时,海水与桩基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动水压力作用在结构物上,影响了桩基的动力特性。因此,研究地震和波浪等复杂环境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动力响应对于近海结构物的设计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Biot理论及其简化形式被广泛应用于饱和海床的动力响应研究中,如“UP”方程、“SD”方程和“QS”方程。本文推导了Biot方程及其简化形式的频域解析解,通过对土体参数和激励参数(如渗透系数、激励频率等)的研究和对比分析,确定了不同简化模型的适用范围。研究表明,采用部分动力响应方程进行求解,能够在不影响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减小计算工作量及资源消耗。进一步基于“SD”方程推导了地震、波浪荷载单独作用下自由海床的动力响应,揭示了土体参数、地震频率、波浪周期等因素对弹性多孔介质海床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在地震和波浪等循环荷载作用下,海床内部超孔隙水压力的累积导致海床土体强度弱化现象的发生。本文建立了考虑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刚度衰减以及动应力-应变非线性和滞回性的修正模型,基于饱和软黏土的室内动三轴试验结果,反演了土体的动力特性参数及软化特性参数。对FLAC3D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该修正模型的程序化,与不同剪切应变幅值作用下的动三轴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修正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并基于该修正模型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自由场响应,将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离心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该修正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自由场海床动力响应。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海床-桩基相互作用这一近场波动问题时,需要考虑无限域地基的波动辐射效应并在人工边界上完成地震动的输入。本文基于“SD”方程推导了适用于饱和多孔介质的地震动输入方法;针对FLAC3D内置吸收边界的局限性,提出了用FISH语言自定义吸收边界;进一步提出了结合地震动输入和黏性吸收边界的高精度人工边界方法。基于FLAC3D和MATLAB数值实现了本文提出的高精度人工边界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精确地描述地震动激励,同时有效地模拟半无限域海床地基的波动辐射响应,且显着提高了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基于本文提出的高精度人工边界方法以及考虑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软化特性的饱和软黏土刚度衰减模型,建立了考虑动水压力的海床-桩基耦合数值模型,探讨了动水压力对桩基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动水压力会增大桩基动力响应,但影响程度与输入的地震动特性有关;并进一步研究了桩基入水深度、海床厚度、桩抗弯刚度和地震烈度等因素对流体-桩基-海床相互作用机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地震烈度越大、水深越深,动水效应的影响越显着;考虑动水压力增强了土层的放大效应,且增大了桩抗弯刚度对土-结构物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建立了地震和波浪荷载联合作用下的桩基-海床耦合数值模型,讨论了波浪力对流体-桩基-海床相互作用机制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波浪参数、地震烈度等。研究表明水-结构物相互作用或土-结构物相互作用对桩基动力响应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地震烈度的大小,波浪参数如波高、水深、周期等对桩基位移反应的影响更为显着。

杨泽西[10](2019)在《基于日本K-NET的海域地震动记录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石油矿物资源以及空间资源,全球各国很早就开始兴建海洋工程以开发海洋资源。我国领海位于多板块交界处,周围存在众多的主要俯冲带及小俯冲带,这些俯冲带区域地震多发易发,因此在海洋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对海洋工程可能遭遇的地震动加以考虑。本文研究围绕海洋工程抗震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对海域地震动的研究现状,包括对震源类型的分类、海域地震动的研究方法以及各方法在目前取得的成果,并介绍了目前对海域地震动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搜集并整理了日本K-NET台网海底台站的地震动记录以及相关陆地台站的地震动记录,并按震源类型、震级和震中距对地震动记录进行了分组,通过变异系数论证了分组的合理性。2.从幅值、持时与频谱三要素的角度分析了海域地震动特征。其中,计算了PGA、PGV、PGD等幅值参数,计算了90%能量持时作为持时参数,计算了CAV和阿里亚斯烈度等能量类参数,频谱方面则计算了弹性阶段的标准化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与位移反应谱以及弹塑性阶段的等强度延性系数谱。此外,通过变异系数分析了海域地震动参数与频谱的不确定性。3.从标准化弹性加速度反应谱和等强度延性系数谱的角度,通过计算海域地震动与陆地地震动相关频谱的谱比,探讨了海域地震动与陆地地震动的定量关系。发现进行弹性设计时,对中长周期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必须考虑海域与陆地地震动的差异,尤其是海域地震动的竖向分量。进行弹塑性验算时,水平方向当震级或震中距较小时,有必要对长周期结构区分海域与陆地地震动的差别;而竖直方向,则需更加关注海域与陆地地震动对短周期结构影响的差异。4.分析了海域地震动数据中能量集中型、长持时型和长周期型三种典型地震动并给出推荐。对幅值类参数、能量类参数、弹性加速度谱以及等强度延性谱进行了排序,并结合欧美规范给出了地震动推荐,为海域的地震动输入提供参考。

二、地震动幅值特性参数的工程适用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动幅值特性参数的工程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时程分析地震动记录选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抗震规范的地震动记录选择研究
    1.3 国内地震动记录选择研究现状
    1.4 国外地震动记录选择研究现状
    1.5 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综述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地震动记录备选数据库
    2.1 地震动记录数据来源
        2.1.1 中国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2.1.2 美国PEER数据库NGA-West2
        2.1.3 美国COSMOS数据库VDC
        2.1.4 日本NIED的 K-NET和 Ki K-net
        2.1.5 强震数据库的特征比较
        2.1.6 地震动记录数据的收集
    2.2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校正与滤波技术研究
        2.2.1 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
        2.2.2 校正原则
        2.2.3 校正方法分析
    2.3 MySQL地震动记录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2.3.1 MySQL数据库的介绍及构建步骤
        2.3.2 信息查询功能
        2.3.3 地震动记录的提取
    2.4 小结
第3章 场地地震环境条件研究
    3.1 场地地震环境条件
        3.1.1 震级选取范围
        3.1.2 震中距选取范围
    3.2 场地分类研究
        3.2.1 中、美规范场地分类方法比较分析
        3.2.2 建立V_(s30)与V_(s20)的关系
        3.2.3 场地覆土厚度的确定
    3.3 特征周期相关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时程分析的地震动记录选取研究
    4.1 谱一致性控制因素分析
        4.1.1 反应谱拟合参数的比较
        4.1.2 误差控制限值及匹配周期区间
    4.2 基于规范设计谱的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
        4.2.1 三层次地震动选择方法
        4.2.2 反应谱两频段法
        4.2.3 PEER均方差及地震动参数法
    4.3 选波结果验证
        4.3.1 模型建立
        4.3.2 七层RC框架结构选波分析
        4.3.3 十二层RC框架结构选波分析
    4.4 地震动记录选取数量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时程分析选波程序EQSELECT
    5.1 程序功能介绍
    5.2 程序操作方法及验证
        5.2.1 操作方法介绍
        5.2.2 结果验证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2)加速度和位移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及合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震动选取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地震信息的地震动选取方法
        1.2.2 基于谱型匹配的地震动选取
        1.2.3 基于地震动强度指标的地震动选取
        1.2.4 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地震动选取及调幅方法
    1.3 地震动选取方法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1.3.1 地震动数据处理
        1.3.2 地震动选取中的反应谱谱型匹配
        1.3.3 地震动选取对地震动合成的影响
        1.3.4 结构高度非线性响应分析中的地震动选取
        1.3.5 基于性态抗震设计地震动选取方法的关键问题总述
    1.4 课题来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震动高通滤波截止频率的定量确定
    2.1 引言
    2.2 本文采用的地震动数据
        2.2.1 地震动数据库来源
        2.2.2 地震动数据统计分析
    2.3 截止频率的重要性
        2.3.1 截止频率定量方法简介
        2.3.2 截止频率对地震动数据的影响
    2.4 截止频率的定量方法
        2.4.1 低频噪声模拟及定量参数
        2.4.2 截止频率自动算法
        2.4.3 地震动滤波基线校正前处理
        2.4.4 与传统定量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
    2.5 截止频率对非弹性反应谱的影响分析
        2.5.1 非弹性反应谱
        2.5.2 截止频率定量方法对非弹性位移谱的影响
        2.5.3 截止频率定量方法对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谱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匹配加速度和位移双谱的地震动选取方法
    3.1 引言
    3.2 双谱匹配的必要性及步骤
        3.2.1 规范设计谱的有效周期
        3.2.2 加速度与位移设计谱的相容性
        3.2.3 匹配双目标谱的地震动选取步骤
    3.3 基于多元正态分布模拟谱的PMDS方法
        3.3.1 MCMC抽样选取初始种群
        3.3.2 被动匹配子目标谱
        3.3.3 多元正态分布模拟谱谱型匹配的种群进化
    3.4 PMDS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3.4.1 目标谱及初始地震动种群选取
        3.4.2 非支配排序选取父代种群
        3.4.3 多元正态分布模拟谱匹配进化种群
        3.4.4 与REXEL-DISP v 1.2选取结果对比
    3.5 PMDS方法在结构抗震性能估计中的应用
        3.5.1 基于PMDS方法选取地震动
        3.5.2 基于贪婪算法选取地震动
        3.5.3 地震动选取方法对抗震性能估计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地震持时的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方法
    4.1 引言
    4.2 场地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动选取
    4.3 抗倒塌估计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选取与参数设计
        4.3.2 结构抗倒塌估计计算方法
        4.3.3 地震动参数与抗倒塌估计的相关性
    4.4 基于谱位移和地震持时的分层抽样方法
        4.4.1 新型地震动强度向量与样本筛选
        4.4.2 分层抽样方法
        4.4.3 分层抽样在结构响应估计中的应用
        4.4.4 分层抽样在结构抗倒塌估计中的应用
    4.5 地震动选取方法对分层抽样结果的影响
        4.5.1 地震动选取方法对有效样本的影响
        4.5.2 地震动选取方法对抗倒塌估计的影响
    4.6 基于双谱匹配的地震动选取数量研究
        4.6.1 每层抽样数量对结构抗倒塌估计的影响
        4.6.2 分层数量对结构抗倒塌估计的影响
    4.7 基于双谱匹配选取方法结构抗震性态评估中的应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匹配加速度和位移谱的地震动合成方法
    5.1 引言
    5.2 加速度小波地震动合成方法的改进
        5.2.1 目标反应谱选取
        5.2.2 基于加速度小波合成地震动方法
        5.2.3 谱型匹配对地震动合成的影响及其改进
    5.3 小波包变换方法
        5.3.1 小波包变换理论
        5.3.2 小波包分解
        5.3.3 小波包重构
    5.4 基于小波包变换遗传算法的地震动合成方法
        5.4.1 地震动合成原理
        5.4.2 地震动合成步骤
        5.4.3 单目标谱匹配地震动合成
        5.4.4 双目标谱匹配地震动合成
    5.5 谱匹配水平对结构抗震性能估计的影响
        5.5.1 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及其合成
        5.5.2 结构抗震性能估计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匹配TDSI目标谱的地震动信息
附录B 匹配双目标谱的地震动信息
附录C 建筑结构配筋图
附录D 建筑结构信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地震动强度指标在水电站厂房抗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
        1.2.1 水电站厂房抗震研究进展与现状
        1.2.2 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进展与现状
        1.2.3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地震动强度指标及地震易损性分析原理
    2.1 地震动强度指标
    2.2 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原理
        2.2.1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2.2.2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2.2.3 结构破坏状态的划分和破坏准则的确定
        2.2.4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3 上—下部结构相互作用对水电站厂房地震响应的影响
    3.1 水电站厂房有限元计算模型及材料本构关系
    3.2 计算方案及地震动输入
    3.3 水电站厂房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3.3.1 峰值加速度
        3.3.2 总输入能及塑性耗能
        3.3.3 厂房结构最大位移及最大层间位移角
        3.3.4 结构应力
    3.4 水电站厂房结构受拉损伤模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地震动强度指标在水电站厂房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中的适用性
    4.1 计算模型
    4.2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以及地震动强度指标
        4.2.1 地震动输入
        4.2.2 地震动强度指标
    4.3 适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水电站厂房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地震动输入
    5.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中地震动强度指标的合理性评价
    5.3 水电站厂房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5.3.1 结构破坏状态的等级划分与破坏准则
        5.3.2 地震易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三维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及其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维地震动特性
        1.2.1 水平及竖向地震动特性
        1.2.2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2.3 转动分量地震作用
    1.3 基础隔震技术发展
        1.3.1 水平隔震技术
        1.3.2 竖向隔震技术
        1.3.3 三维隔震装置研究现状
    1.4 大跨空间结构隔震研究概况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抗拔型三维隔震支座设计简述
    2.1 引言
    2.2 整体支座介绍
    2.3 支座尺寸设计
    2.4 隔震支座转动设计
    2.5 支座改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碟簧组装置恢复力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碟形弹簧的特点
    3.3 碟簧组装置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3.4 碟簧组装置的刚度曲线推导
        3.4.1 碟簧与加载板间的摩擦对承载力的影响
        3.4.2 碟簧间的摩擦对承载力的影响
        3.4.3 同时考虑两种摩擦对承载力的影响
        3.4.4 等效竖向摩擦系数的提出
    3.5 碟簧组装置恢复力模型
    3.6 恢复力模型验证
        3.6.1 试验装置
        3.6.2 计算模型
        3.6.3 试验结果与简化模型对比分析
    3.7 基于精细化模型的参数Δ研究
        3.7.1 模型介绍
        3.7.2 加载幅值对参数Δ的影响
        3.7.3 摩擦系数对参数Δ的影响
    3.8 碟簧几何缺陷对碟簧组装置力学性能的影响
        3.8.1 模型介绍
        3.8.2 计算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拔型三维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抗拔型三维隔震支座静力分析
        4.2.1 三维复合隔震支座试验概况
        4.2.2 抗拔型三维隔震支座实用分析模型
        4.2.3 连接单元恢复力模型
        4.2.4 接触定义及边界条件
        4.2.5 水平自由度力学性能试验及计算结果
        4.2.6 支座竖向在设计承载力下的力学性能
        4.2.7 不同加载幅值下的竖向自由度力学性能
        4.2.8 支座顶部转动自由度力学性能
        4.2.9 支座抗拔刚度计算结果
    4.3 抗拔型三维复合隔震支座动力分析
        4.3.1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4.3.2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4.3.3 竖向地震作用下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刚度弹簧式竖向隔震支座适用性研究
    5.1 引言
    5.2 竖向隔震规律研究
        5.2.1 计算模型及基本方程
        5.2.2 输入激励对竖向隔震的影响
        5.2.3 隔震效率与频率比关系
        5.2.4 隔震效率与静位移的关系
    5.3 单质点体系竖向隔震可行性分析
        5.3.1 支座刚度要求与高度限制的矛盾
        5.3.2 依据动力传递率的竖向隔震可行性分析
        5.3.3 地铁振动隔震与地震隔震
        5.3.4 单质点隔震体系竖向动力分析
    5.4 大跨度结构体系竖向隔震设计
        5.4.1 简化模型及设计方法
        5.4.2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碟簧组竖向隔震装置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竖向隔震设计流程
    6.3 碟簧组隔震装置设计特性
    6.4 碟簧组装置设计实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域场地地震动特征研究
        1.2.2 海域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1.2.3 海域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地震动模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海域地震动观测及分析方法
    2.1 海域地震动观测系统简介
        2.1.1 北美海底地震监测系统
        2.1.2 欧洲海底观测系统
        2.1.3 日本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2.1.4 中国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2.2 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理论
        2.2.1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2.2.2 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理论
    2.3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海域地震动特性分析
        2.3.1 海域强震动记录的小波包分解与重构
        2.3.2 典型海域场地地震动小波包分解
    2.4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海域场地地震动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地震动观测的海域地震动参数特征与工程特性
    3.1 海域地震动数据选择与计算
        3.1.1 日本与美国海、陆域场地地震动数据预处理
        3.1.2 反应谱相关概念与计算
    3.2 日本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
        3.2.1 海、陆域震源对海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影响
        3.2.2 震中距对海、陆域场地地震动的影响
        3.2.3 不同PGA对应海、陆域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
    3.3 美国海域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
    3.4 海域工程抗震设计相关规范及海域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
        3.4.1 海域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规定
        3.4.2 海域地震动工程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域地震动台站场地效应研究
    4.1 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4.2 基于HVSR方法的海、陆域场地效应研究
        4.2.1 HVSR方法与场地非线性影响
        4.2.2 地震作用下陆域场地效应及非线性影响
        4.2.3 地震作用下海域场地类别划分
        4.2.4 海域场地非线性效应研究
    4.3 海域场地地震动高频衰减特性研究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典型海域地震动场模拟及与观测记录的对比
    5.1 随机有限断层方法相关理论和方法
        5.1.1 随机有限断层法介绍
        5.1.2 震源模型与参数
        5.1.3 地震波传播路径参数
        5.1.4 地震动场地效应
    5.2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海域地震动场模拟
        5.2.1 日本M_w5.1级海域地震模拟
        5.2.2 日本M_w4.9级近海地震模拟
        5.2.3 日本M_w5.2级陆域地震模拟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6)结构抗震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选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结构抗震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选择研究进展
        1.2.1 基于地震信息的选波研究
        1.2.2 基于目标谱的选波研究
        1.2.3 基于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波研究
        1.2.4 选波研究中的其它问题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2 以Newmark三联谱为目标谱的选波方法
    2.1 引言
    2.2 以Newmark三联谱为目标谱的选波方法
        2.2.1 Newmark三联谱简介
        2.2.2 以Newmark三联谱确定目标谱
        2.2.3 匹配误差及调幅系数
    2.3 抗弯钢框架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2.3.1 SAC抗弯钢框架结构参数
        2.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2.3.3 有限元模型校核
    2.4 不同目标谱选波的结构时程反应对比分析
        2.4.1 备选波数据库
        2.4.2 地震波调幅及分组
        2.4.3 结构反应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加权调幅选波方法
    3.1 引言
    3.2 以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谱的加权调幅选波方法
        3.2.1 加权调幅方法简介
        3.2.2 α和β参数影响的讨论
    3.3 不同调幅方法的结构时程反应对比分析
        3.3.1 地震波调幅及分组
        3.3.2 结构反应对比分析
    3.4 以Newmark三联谱为目标谱的加权调幅选波方法
        3.4.1 WNM方法简介
        3.4.2 地震波调幅及分组
        3.4.3 结构反应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地震波选择在算术与对数坐标下的差异性研究
    4.1 引言
    4.2 算术与对数坐标下的谱匹配
    4.3 地震波调幅的对比分析
        4.3.1 地震波调幅系数的比较
        4.3.2 ASM方法基于高维向量的理论解释
        4.3.3 LSM方法所得调幅系数的数学解释及统计规律
    4.4 不同坐标下结构时程反应对比分析
        4.4.1 输入地震波选择
        4.4.2 结构反应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条件Newmark三联谱的构建及比较
    5.1 引言
    5.2 阻尼修正条件均值谱
        5.2.1 CMS的阻尼修正方法
        5.2.2 阻尼修正CMS目标谱实例
    5.3 基于衰减关系的条件Newmark三联谱的构建
        5.3.1 确定Newmark三联谱对数均值
        5.3.2 确定3个敏感区的对数标准差
        5.3.3 确定谱形系数
        5.3.4 确定3个敏感区的相关系数
        5.3.5 CNM-GMPE的建立
    5.4 基于放大系数的条件Newmark三联谱的构建
        5.4.1 确定放大系数的对数均值和方差
        5.4.2 确定3个敏感区的Newmark三联谱值
        5.4.3 确定谱形系数
        5.4.4 确定相关系数
        5.4.5 CNM-AF的建立
    5.5 以CNM-GMPE、CNM-AF和CMS为目标谱的选波方法对比分析
        5.5.1 目标谱的比较
        5.5.2 地震波调幅及选择
        5.5.3 结构反应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AC地震波及备选地震波
附录B 抗弯钢框架模型参数
附录C 归一化振型参与系数的推导
附录D 阻尼修正相关参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尾矿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尾矿坝动力抗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现状
        1.2.2 非饱和土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2.3 弯曲元剪切波速研究现状
        1.2.4 标准贯入试验研究现状
        1.2.5 尾矿动力特性与尾矿坝的动力响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饱和尾粉砂和尾粉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尾矿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案
        2.3.1 试验设备
        2.3.2 动力特性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
        2.3.3 震动液化破坏后的尾矿抗液化性能的试验方案
    2.4 饱和尾矿动力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动孔压与动应力-动应变
        2.4.2 动强度
        2.4.3 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
        2.4.4 震动液化破坏后的尾矿的抗液化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非饱和尾粉砂和尾粉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非饱和尾矿动力特性试验测试
        3.2.1 非饱和尾矿动力特性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
        3.2.2 尾矿的土水特征曲线
    3.3 非饱和尾矿动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动应力、动应变与动孔压
        3.3.2 动强度
        3.3.3 饱和度对动强度的影响
    3.4 非饱和尾矿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动剪切模量
        3.4.2 阻尼比
        3.4.3 饱和度对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尾矿剪切波速测试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尾矿与剪切波速测试过程
        4.2.1 试验尾矿材料
        4.2.2 室内剪切波速测试原理
        4.2.3 剪切波速半经验公式
    4.3 尾矿剪切波速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孔隙比对剪切波速的影响
        4.3.2 有效应力对剪切波速的影响
    4.4 剪切波速的经验公式与现场结果对比分析
        4.4.1 饱和尾矿砂剪切波速的经验公式
        4.4.2 非饱和尾矿剪切波速的经验公式
        4.4.3 室内试验结果与现场波速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5 尾矿颗粒对剪切波速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尾矿库内原位测试判别尾矿液化标准的分析
    5.1 概述
    5.2 中美标准贯入测试判别砂土液化介绍
        5.2.1 我国标准贯入测试判别砂土液化简介
        5.2.2 美国的Seed-Idriss法介绍
        5.2.3 中美两种液化判别方法对比分析
    5.3 尾矿库现场标准贯入试验测试数据
        5.3.1 试验数据来源尾矿库介绍
        5.3.2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测试数据
    5.4 中美两国砂土液化判别标准定量分析与讨论
        5.4.1 中美两个液化判别标准定量分析
        5.4.2 两种液化判别方法的讨论
    5.5 饱和度对CRR结果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干滩长度对尾矿坝动力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6.1 概述
    6.2 动力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流程与计算原理
        6.2.1 数值模拟分析流程图
        6.2.2 渗流场和初始应力场的分析
        6.2.3 尾矿坝动力反应分析
        6.2.4 液化判别与永久变形分析
        6.2.5 地震作用下的尾矿坝安全系数计算
    6.3 尾矿坝动力稳定性数值模拟计算
        6.3.1 模型区域划分与渗流场的计算
        6.3.2 尾矿坝网格划分与材料的动力参数选取
        6.3.3 地震波的设计
    6.4 地震作用下不同干滩长度尾矿坝动力稳定性分析结果
        6.4.1 孔隙水压力
        6.4.2 尾矿库的地震液化区
        6.4.3 尾矿坝的安全系数
        6.4.4 尾矿坝的永久变形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近断层地震动模拟与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1.2.1 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
        1.2.2 近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
        1.2.3 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
        1.2.4 近断层脉冲型主余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研究
        1.2.5 近断层余震作用下震损结构的震后应急加固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2 改进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小波包的随机地震动模拟方法
        2.2.1 小波包变换
        2.2.2 基于小波包的随机地震动模拟过程
    2.3 近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的改进
        2.3.1 等效脉冲模型
        2.3.2 改进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
    2.4 脉冲地震动模型参数识别与回归分析
        2.4.1 近断层脉冲地震数据库建立
        2.4.2 MP03脉冲模型参数的识别
        2.4.3 MP03脉冲模型参数回归分析
        2.4.4 MP03脉冲模型参数的回归结果
    2.5 MP03脉冲模型参数预测方程的有效性检验
        2.5.1 与现有脉冲模型参数预测经验关系的对比分析
        2.5.2 MP03脉冲模型参数回归效果误差分析
    2.6 地震动模拟软件SimGM的开发及应用
        2.6.1 Python语言介绍
        2.6.2 PyQt5图形工具集
        2.6.3 程序开发及应用
    2.7 改进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的有效性检验
        2.7.1 实际近断层地震记录的模拟分析
        2.7.2 模拟时程反应谱的误差检验
        2.7.3 与现有模拟方法的对比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框架结构近断层脉冲地震特征参数敏感性分析
    3.1 引言
    3.2 框架结构的脉冲地震响应评估方法
    3.3 结构概况
    3.4 框架结构数值模型的建立
        3.4.1 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
        3.4.2 钢筋材料本构模型
        3.4.3 材料模型参数及荷载的确定
        3.4.4 框架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3.5 模拟地震动在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中的有效性检验
        3.5.1 近断层脉冲地震动的模拟
        3.5.2 模拟时程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3.6 框架结构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征参数敏感性分析
        3.6.1 速度脉冲幅值V_p的影响
        3.6.2 脉冲周期T_p的影响
        3.6.3 脉冲半循环数γ勺影响
        3.6.4 相位角v勺影响
    3.7 近断层地震动不同频率分量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3.7.1 近断层地震动模拟
        3.7.2 数值结果分析与讨论
    3.8 本章小结
4 近断层脉冲主余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累积损伤研究
    4.1 引言
    4.2 框架结构损伤量化方法
        4.2.1 构件层面的损伤量化指标
        4.2.2 结构层面的损伤量化指标
        4.2.3 结构损伤状态分类的定义
    4.3 主震损伤结构抗余震能力量化评估方法
        4.3.1 主震损伤框架结构损伤程度的划分
        4.3.2 主震损伤结构抗余震能力评估方法过程
        4.3.3 主余震相对频谱特性指标的定义
    4.4 近断层主余震地震动输入的确定
        4.4.1 主余震地震序列的人工构造方法介绍
        4.4.2 实际地震记录的选择
        4.4.3 近断层主余震地震序列的构造过程
    4.5 近断层余震作用下主震损伤框架结构的损伤分析
        4.5.1 余震类型对主震损伤框架结构层损伤的影响
        4.5.2 结构主震损伤状态对框架结构层损伤的影响
        4.5.3 结构主震损伤状态对框架结构余震倒塌率的影响
    4.6 主余震相对性指标RI对结构累积损伤的影响
        4.6.1 RI对框架结构层损伤的影响
        4.6.2 RI与框架结构整体损伤的关系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近断层余震作用下震损框架结构的震后应急加固研究
    5.1 引言
    5.2 震损框架结构加固的分析方法
        5.2.1 震损框架结构应急加固研究的数值模拟技术
    5.3 结构信息
    5.4 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
        5.4.1 CDP模型本构关系
        5.4.2 CDP模型损伤与刚度退化
    5.5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的确定
        5.5.1 应力-应变关系确定
        5.5.2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损伤因子的确定
    5.6 无损框架结构数值模型的建立
        5.6.1 框架结构数值模型
        5.6.2 数值模型的参数输入
        5.6.3 无损框架结构的模态分析
    5.7 震损框架结构数值模型的建立
        5.7.1 地震动输入的确定
        5.7.2 震损框架结构模型建立
    5.8 震损框架结构的应急加固装置及布设方案设计
        5.8.1 应急加固装置设计
        5.8.2 加固装置布设方案
    5.9 近断层余震作用下震损框架结构应急加固减震效果分析
        5.9.1 应急加固装置对震损框架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
        5.9.2 应急加固装置对震损框架结构层位移响应的影响
        5.9.3 应急加固装置对震损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5.10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近断层脉冲记录数据库
附录B SimGM软件介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地震和波浪荷载作用下海床-单桩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地震和波浪荷载作用下海床动力响应研究
        1.2.1 海床模型
        1.2.2 自由场海床动力响应研究
        1.2.3 海床土体软化特性研究
    1.3 海床-桩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
        1.3.1 半无限域海床地基模拟
        1.3.2 地震动输入方法
    1.4 地震和波浪荷载作用下结构物动力响应研究
        1.4.1 流体-结构物相互作用
        1.4.2 流体-结构物-海床相互作用
    1.5 本文的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地震和波浪荷载作用下弹性多孔介质海床动力响应
    2.1 引言
    2.2 Biot方程及其简化形式的适用性研究
        2.2.1 Biot理论基本方程
        2.2.2 Biot方程的简化形式
        2.2.3 Biot方程及不同简化形式的频域解析解
        2.2.4 不同简化形式的适用范围
        2.2.5 算例验证
    2.3 地震荷载作用下海床动力响应研究
        2.3.1 海床响应的解析解
        2.3.2 激励频率影响
        2.3.3 渗透系数影响
        2.3.4 海床厚度影响
        2.3.5 固相可压缩系数影响
    2.4 波浪荷载作用下海床动力响应研究
        2.4.1 海床响应的解析解
        2.4.2 波浪周期影响
        2.4.3 渗透系数影响
        2.4.4 海床厚度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海床的刚度衰减模型
    3.1 引言
    3.2 饱和软黏土刚度衰减模型
        3.2.1 动应力-应变关系
        3.2.2 土动力特性参数的确定
        3.2.3 土体循环软化特性
    3.3 本构模型二次开发及模型验证
        3.3.1 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
        3.3.2 动三轴室内试验结果验证
    3.4 离心机模型试验验证
        3.4.1 离心机模型试验
        3.4.2 自由场响应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合地震动输入的高精度人工边界方法
    4.1 引言
    4.2 固体介质中等效地震动输入方法对比
        4.2.1 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地震动输入方法
        4.2.2 区域缩减法
        4.2.3 地震动输入方法对比
    4.3 饱和多孔介质中等效地震动输入方法研究
        4.3.1 “SD”动力方程空间离散
        4.3.2 适用于饱和多孔介质的人工边界子结构法
        4.3.3 适用于饱和多孔介质的区域缩减法
        4.3.4 地震动输入方法对比
    4.4 饱和多孔介质吸收边界
        4.4.1 FLAC3D中内置吸收边界
        4.4.2 FLAC3D内置吸收边界的可行性分析
        4.4.3 自定义人工边界
    4.5 高精度人工边界方法
        4.5.1 大尺寸模型验证
        4.5.2 离心机模型试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动水压力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单桩动力响应研究
    5.1 引言
    5.2 流体-桩基-海床相互作用模拟
        5.2.1 地震动水压力计算
        5.2.2 桩基-海床相互作用模拟
        5.2.3 数值模型的建立
    5.3 地震作用下动水效应影响研究
        5.3.1 地震波的选取
        5.3.2 动水效应影响研究
    5.4 参数分析
        5.4.1 水深影响
        5.4.2 桩抗弯刚度影响
        5.4.3 海床厚度影响
        5.4.4 地震烈度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震和波浪荷载作用下单桩动力响应研究
    6.1 引言
    6.2 小尺度结构物波浪力计算
        6.2.1 Morison方程
        6.2.2 Stokes五阶波浪理论
        6.2.3 波浪力验算
    6.3 波浪荷载单独作用下桩基动力响应分析
        6.3.1 波浪周期影响
        6.3.2 波浪水深影响
        6.3.3 波高影响
    6.4 地震和波浪荷载联合作用下桩基动力响应分析
        6.4.1 波浪周期和地震烈度的影响
        6.4.2 波浪水深和地震烈度的影响
        6.4.3 波高和地震烈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10)基于日本K-NET的海域地震动记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域地震的分类
        1.2.2 海域地震动的研究方法
        1.2.3 解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现状
        1.2.5 统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 海域与陆地地震动相关数据
    2.1 引言
    2.2 海域地震动数据
        2.2.1 数据说明
        2.2.2 数据处理
        2.2.3 数据分类与分组
    2.3 相关陆地地震动
        2.3.1 数据说明
        2.3.2 数据分类与分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域地震动特征及其不确定性
    3.1 引言
    3.2 海域地震动的参数特征
        3.2.1 地震动参数的选取与计算
        3.2.2 海域地震动的幅值特征
        3.2.3 海域地震动的持时特征
        3.2.4 海域地震动的能量参数
    3.3 海域地震动的频谱特征
        3.3.1 海域地震动的弹性反应谱
        3.3.2 海域地震动的弹塑性反应谱
    3.4 海域地震动的不确定性
        3.4.1 震源类型对海域地震动不确定性的影响
        3.4.2 震级与震中距对海域地震动不确定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域地震动与陆地地震动的定量关系
    4.1 引言
    4.2 海域地震动与陆地地震动弹性反应谱的定量关系
        4.2.1 浅地壳地震动的海域与陆地标准化弹性加速度谱谱比
        4.2.2 上地幔地震动的海域与陆地标准化弹性加速度谱谱比
        4.2.3 板缘地震动的海域与陆地标准化弹性加速度谱谱比
        4.2.4 板内地震动的海域与陆地标准化弹性加速度谱谱比
    4.3 海域地震动与陆地地震等强度延性谱的定量关系
        4.3.1 浅地壳地震动的海域与陆地等强度延性谱谱比
        4.3.2 上地幔地震动的海域与陆地等强度延性谱谱比
        4.3.3 板缘地震动的海域与陆地等强度延性谱谱比
        4.3.4 板内地震动的海域与陆地等强度延性谱谱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域地震动工程设计数据库
    5.1 引言
    5.2 典型地震动分类及其推荐
        5.2.1 能量集中型海域地震记录推荐
        5.2.2 长持时型海域地震记录推荐
        5.2.3 长周期型海域地震动记录推荐
    5.3 基于海域地震动参数与频谱的地震动推荐
        5.3.1 基于幅值类参数地震动推荐
        5.3.2 基于能量类参数地震动推荐
        5.3.3 基于弹性反应谱地震动推荐
        5.3.4 基于等强度延性谱的地震动排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地震动幅值特性参数的工程适用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时程分析地震动记录选择方法研究[D]. 张嘉琦.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加速度和位移双谱匹配地震动选取及合成方法研究[D]. 陈亚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地震动强度指标在水电站厂房抗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张剑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三维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及其适用性研究[D]. 常海林.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8)
  • [5]海域地震动特性及场地影响分析[D]. 周越.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6]结构抗震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选择方法研究[D]. 张锐.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7]尾矿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尾矿坝动力抗震分析[D]. 曹冠森. 重庆大学, 2020(02)
  • [8]近断层地震动模拟与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 杨福剑.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地震和波浪荷载作用下海床-单桩相互作用研究[D]. 胡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基于日本K-NET的海域地震动记录特征研究[D]. 杨泽西.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标签:;  ;  ;  ;  ;  

地震幅度特征参数的工程适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