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内科吞咽障碍的患者关于鼻饲饮食护理的方式、方法。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改良鼻饲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护理。结果:采用上述描述的护理方法对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鼻饲护理,将观察组和对照组鼻饲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其中观察组出现1例腹泻、1例胃潴留、1例便秘,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出现3例腹泻、1例恶心呕吐、2例胃潴留、2例便秘、1例脱管或堵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0%,两组患者鼻饲饮食护理并发生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说明在对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鼻饲饮食护理过程中,选择PUR材质鼻饲管,采用每日6~8次,每次鼻饲量≤200ml,鼻饲间隔时间≥2小时,鼻饲期间抬高床头30~45°,鼻饲结束适当抬高鼻饲管末端,在满足营养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鼻饲饮食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246-02
神经内科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无法自主进食,为了保证患者营养需要,通过鼻饲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鼻饲是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常用进食手段,也是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但由于鼻饲法是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鼻饲管使用不恰当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等并发症,所以加强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鼻饲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患者创造安全的治疗、康复环节至关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36~93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改良鼻饲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护理。
1.2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在鼻饲期间会发生返流、误吸、排便困难等问题,其中返流是指患者在鼻饲期间出现口角、鼻饲管有鼻饲液流出;对鼻饲前回抽胃液量多于150ml时则判断为胃潴留;鼻饲期间出现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且每周患者的排便次数少于2次则判断患者出现便秘并发症;在鼻饲期间每天的排便次数超过4次且都是稀水样或不成形的软便则判断患者出现腹泻[2]。
1.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观察组采用一次性PUR材质鼻饲管,在鼻饲速度、鼻饲液的组成、每日鼻饲总量相同前提下,观察组每日鼻饲6~8次,每次鼻饲量≤200ml,鼻饲间隔时间≥2小时,鼻饲期间抬高床头30~45°,鼻饲后适当抬高鼻饲管末端。对照组采用一次性PVC胃管,按照常规护理方法,每日鼻饲6次,每次鼻饲量≤200ml,鼻饲间隔时间≥2小时,鼻饲期间抬高床头15~30°。
2.鼻饲饮食护理方法
2.1鼻饲饮食要求
(1)鼻饲饮食种类
对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鼻饲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营养状况,首先要明确鼻饲饮食种类。因为人体在大脑损伤的情况下处于高分解状态,消化系统功能减退,所以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饮食。将鼻饲饮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普通食物如牛奶、蛋白粉等辅以温开水;第二类是复方营养混悬剂稀释液;第三类是瓶装肠内营养混悬液[3]。
(2)鼻饲液速度与温度
在鼻饲前要先注入少量温开水,观察患者机体反应,确定患者无不适反应,再进行鼻饲,第一次注入速度不宜过快,鼻饲液量也不宜过多,鼻饲速度从20ml/h开始逐渐增加到120ml/h。鼻饲液的温度也不宜过高或低,过高则易引起患者胃肠黏膜烫伤,过低则易造成腹胀、腹痛和腹泻等,所以一般鼻饲液温度控制在38~40℃左右。在夏季时还要注意对流质液进行冷藏保存,防止鼻饲液变质,冬季可以在鼻饲管开口处用加热器设定38°进行保温。
(3)鼻饲液浓度与渗透压
对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鼻饲饮食护理过程中,如果鼻饲液浓度与渗透压过高,易引起患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护士要注意鼻饲液应从低浓度开始,由12%开始逐渐增加到25%,鼻饲液从2.09kJ/ml逐渐增加至4.18kJ/ml[4]。
2.2鼻饲管护理要求
(1)插管时机
对于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在颅内压正常时,留置鼻饲管时相对安全,但对伴有颅内压增高患者,在留置鼻饲管过程中可能会造成颅内压增高而诱发脑疝,所以插管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护士要在插管前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进行评估,如患者生命垂危、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下要避免鼻饲管置入。
(2)鼻饲前护理
护士在进行鼻饲之前要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一旦出现盘曲或脱出等情况,要加以调整。临床常用证实鼻饲管在胃内方法:①直接抽吸,用注射器能够抽出胃液则说明鼻饲管在胃内;②将听诊器放置于患者胃部,同时从鼻饲管注入10ml空气,如果能够听到气过水声则说明鼻饲管在胃内;③将鼻饲管末端放入盛满水的治疗碗中,如果没有气体冒出则说明鼻饲管在胃内,如果冒出气体则说明鼻饲管在气管中,需要重新置入才能使用。
护士在对观察组进行鼻饲前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抬高床头30~45°,减少鼻饲期间呛咳、呕吐等现象。鼻饲前用注射器回抽胃液,观察胃内容物色、量和性质等,判断是否出现胃潴留;观察组采用PUR材质的鼻饲管,留置时间45天,而对照组使用PVC材质鼻饲管,留置时间15天,增加更换鼻饲管的带来的不适及风险。
(3)鼻饲中护理
在对观察组进行鼻饲时,保持患者30~45°卧位,以减少返流、误吸等。一旦在鼻饲过程中发生返流,应当及时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用吸引器吸尽口鼻内返流物,注射器抽吸患者胃内食物,防止进一步返流造成窒息或吸引性肺炎等。在鼻饲过程中动态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及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在正常范围内,护士需要对患者的大便次数、气味、性质进行观察和化验,如果大便次数多、酸臭可能是食物糖含量较高导致,如果大便稀稠且呈现碱性反应可能是食物的蛋白质过高导致消化不良,此时应当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患者的膳食结构。
(4)鼻饲后护理
鼻饲后30~60分钟应该保持30~45°卧位,避免不必要翻身、拍背、吸痰,防止呕吐、返流。每次鼻饲后要用20ml温开水冲洗鼻饲管,避免鼻饲管出现堵塞、管壁滞留食物残渣。鼻饲结束适当抬高并关闭鼻饲管末端,用清洁纱布包裹,妥善放置。护士要动态观察鼻饲管是否在胃内,如在为病人吸痰时会刺激气管造成剧烈咳嗽,诱发呕吐反射,使胃内压上升而发生返流、误吸等,也有可能使鼻饲管脱出而盘绕在口腔内。
3.结果
采用上述描述的护理方法对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鼻饲,将观察组和对照组鼻饲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如表所示,是两组患者鼻饲护理后并发症情况。其中观察组出现1例腹泻、1例胃潴留、1例便秘,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出现3例腹泻、1例恶心呕吐、2例胃潴留、2例便秘、1例脱管或堵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0%,两组患者鼻饲饮食护理并发生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对于神经内科吞咽障碍的病人而言,由于疾病原因患者会出现吞咽功能异常,如吞咽困难或障碍,导致无法进口进食,且病情重、营养摄入不足、丢失量增多,所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鼻饲,能够为他们的康复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通过胃肠道给予营养是人类固有的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的最佳途径,所以尽早采取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对恢复和维持胃肠功能,减少静脉营养费用非常有意义[5]。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按照改良的鼻饲护理方法,使用PUR材质鼻饲管,留置时间45天,每日鼻饲6~8次,每次鼻饲量≤200ml,鼻饲间隔时间≥2小时,鼻饲期间抬高床头30~45°,鼻饲结束适当抬高鼻饲管末端,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使用PVC材质的鼻饲管,留置时间15天,每日鼻饲6次,每次鼻饲量≤200ml,鼻饲间隔时间≥2小时,鼻饲期间抬高床头15~30°。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说明在对神经内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鼻饲过程中,采用PUR材质鼻饲管,每日鼻饲6~8次,每次鼻饲量≤200ml,鼻饲间隔时间≥2小时,延长鼻饲管的留置时间,降低更换鼻饲管带来的不良反应,落实患者的安全鼻饲,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陈熠路,陈明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60例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1):66.
[2]廖喜琳,钟美容,蔡超群.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及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08):2036-2038.
[3]孙俊,管文娟.吞咽功能康复锻炼在脑卒中鼻饲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3):153-154.
[4]张艳,任倩倩,赵玉兰.神经内科留置胃管的集束化护理模式[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05):449-450.
[5]李云.浅谈神经内科鼻饲患者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S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