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撞性论文_戴江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面抗撞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概念,目标,波形,车辆,刚体,模型,工程。

正面抗撞性论文文献综述

戴江璐[1](2016)在《基于目标波形与ESLMG的汽车正面抗撞性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各类交通事故中,汽车正面碰撞发生的概率位居榜首,因此不论是在全新车型的开发项目中,还是在基于已有车型的继承式开发中,汽车正面抗撞性设计及其优化提升方法的研究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正面碰撞的减速度-时间曲线与乘员损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汽车前端结构在正面碰撞中的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碰撞波形的优劣,因此通过优化改进前端结构可以改善碰撞波形,从而降低乘员损伤,提高车辆抗撞性。G_1-G_2目标波形的设定方法相较于传统有限元“试错法”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强,效率高的特点,即首先确定一条理想的满足乘员损伤要求的目标波形,避免盲目而反复地进行结构修改与验证工作。针对动态非线性结构优化问题,与传统的全局优化算法以及基于梯度的数值优化算法相比,一种基于梯度的等效静载荷法(Equivalent Static Loads Method Based on Gradie nt,ESLMG)结合了结构静态线性优化方法和最速下降法,基于节点位移等效,在保证算法收敛性的前提下,提高了收敛速度,在解决设计变量较多,结构非线性较明显的大变形结构的优化问题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本文以某款家用轿车为研究基础,针对其继承式开发中的正面抗撞性能的提升,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波形与ESLMG的正面碰撞关键结构优化设计流程:收集对标车型数据,根据G_1-G_2设计规则,确定满足乘员损伤的最优目标加速度等效双阶梯形波;建立载荷数据库,得到一类车型的碰撞载荷路径百分比分布图;提取基础车型正面碰撞关键部件,以目标波形为指导对其进行必要的截面尺寸优化,并运用ESLMG对其进行厚度优化;将优化后的关键部件放入整车模型中,验证其加速度曲线是否达到目标值。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结构特性基本达到目标要求,整车碰撞性能得以改善。该方法对于车身结构平台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此外,本文对于正面40%偏置碰撞工况下减速度-时间曲线的简化方法,也进行了探索性的补充研究与分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以为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20)

郝玉敏[2](2015)在《A15EV电动车车体结构正面抗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资源危机以及排放污染等问题,目前全球汽车厂商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其中以纯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最佳。但是由于电动化所带来的重量增加导致纯电动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普遍低于传统燃油汽车。本文通过被动安全碰撞法规的解读,分析了我国对汽车被动安全的高安全性能要求,同时结合以往开发经验总结出电动汽车被动安全车体耐撞性能开发目标。并以A15EV纯电动车为平台,对纯电动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A15EV纯电动汽车的原型车的被动安全性,并结合市场上乘用车被动安全性能表现设定了总体的开发目标。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 MPP 971 R5对A15EV纯电动汽车进行正面整车耐撞性能分析,并找出耐撞性能薄弱点,充分考虑生产工艺及成本,提出合理改进方案。通过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已经可以为车内乘员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车体减速度也满足约束系统匹配要求。改进方案后的A15EV纯电动车车体已经具备了C‐NCAP五星要求,满足开发目标。研究发现,通过被动安全性能开发,纯电动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完全可以达到传统燃油车的水平,符合现阶段所需要的节能环保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10-01)

张君媛,陈光,刘乐丹,李红建,唐洪斌[3](2012)在《乘用车结构正面抗撞性波形设计与目标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乘用车在概念设计阶段正面抗撞性能得到控制和优化,以某中级轿车为例,提出了目标简化双台阶波形重要参数G1和G2的确定方法,并基于能量管理技术实现了总目标条件下的子结构性能目标的有效分解,为进一步的结构断面设计和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武栎楠[4](2012)在《某乘用车正面抗撞性多工况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安全性是用来评价汽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正面碰撞是交通事故中发生频率最高且造成乘员伤亡最严重的工况,研究车辆正面碰撞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安全法规和新车评价程序中规定的汽车正面碰撞包括100%刚性壁障碰撞、30°斜角碰撞以及40%偏置可变形壁障碰撞这叁种试验工况。每种试验方式的内容、方法及考察重点各不相同,只有同时采用这叁种碰撞形式的试验才能较为全面的评价车辆的正面碰撞安全性能。车体抗撞性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传统利用有限元法进行优化的方法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模拟时间,而且还不能保证得到的结果是最优结果。采用近似模型代替原有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设计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并且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可以有效的解决优化问题。此外需要考虑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对目标性能的影响,尽量提高优化目标的质量水平和工程稳健性。论文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某乘用车在100%刚性壁障碰撞、30°斜角碰撞和40%偏置可变形壁障碰撞这叁种工况下的虚拟试验模型。选取对车辆碰撞安全性能有较大影响的车体前端9个部件的厚度作为设计变量,选取正面全宽碰撞试验的B柱加速度峰值a1;30°斜角碰撞试验的前20ms内B柱加速度峰值a2和前围板侵入量C2;40%偏置碰撞试验的B柱加速度峰值a3和前围板侵入量C3以及9个设计变量的总质量m作为优化的目标。采用试验设计方法安排3水平9因素的正交试验,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计算得到了各组试验的响应。基于计算结果利用二阶多项式构造了能够代替有限元仿真分析的高精度近似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质量工程领域的6σ概念与稳健性优化相结合,构造了基于6σ稳健性的车辆正面多工况抗撞性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并利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对该优化问题进行求解。通过权衡各个目标,从多组优化结果中选取了比较满意的一组作为最优解。最后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对比了优化前后车辆在叁种工况下的碰撞安全性,达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效果。论文的难度在于将叁种工况下的车体碰撞安全性作为优化目标,优化目标多且相互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论文的创新性在于利用近似模型及多目标优化算法解决复杂的碰撞优化问题,同时考虑了目标的质量及稳健性。论文中用来解决复杂碰撞问题优化的方法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对其他车型的碰撞安全性能优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王文伟,李邦国,陈潇凯[5](2011)在《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汽车正面抗撞性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最优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法与响应面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3组加速度指标的代理模型.使用协同优化方法对该3组加速度指标进行了协同寻优.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3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汽车正面抗撞性,表明使用协同优化方法、结合近似技术和有限元技术是求解汽车抗撞性多目标设计优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优化方法在求解高度非线性问题时面临的困难.(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余本善[6](2011)在《基于概念开发阶段的钢铝一体化车身框架正面抗撞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越来越稀缺的能源危机以及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的压力,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成为汽车工业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汽车每减重10%,油耗可降低6%-8%。而汽车车身质量占总质量的40%左右,车身轻量化的意义不言而喻。可以从结构优化和轻量化材料实现车身轻量化,仅从结构优化实现轻量化具有一定的限制,而采用单一的轻质材料去实现轻量化的成本又过高。采用多种材料混合的车身结构可以兼顾轻量化与成本考虑,同时又可以给车身各个零部件分配最合适的材料以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优点。钢铝一体化车身框架结构是在传统的车身骨架钢制结构中,有些构件或组件用铝合金材料代替。可以通过碰撞安全性能模拟的方法初步确定哪些部件以铝代钢能够获得较好的车身框架正面抗撞性能。在概念阶段对车身框架性能进行研究可以获得优良的车身结构并且可以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成本。本文主要在概念阶段基于正面抗撞性对钢铝匹配方案进行选择。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车身框架的抗撞性能,需建立车身框架的抗撞性评价方法,对不同的评价方法,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其抗撞性能的好坏。首先建立了车身框架的抗撞性评价方法和不同评价方法下的评价指标。文章主要是基于正面抗撞性通过有限元仿真研究车身框架前部结构不同钢铝匹配的抗撞性能。其次,在已建立的全钢车身框架结构有限元参数化模型的基础上,运用LS-DYNA软件对其进行了正面碰撞仿真分析,运用建立的框架正面碰撞评价指标分析了车身框架的抗撞性能。在此基础上,对正面碰撞主要吸能部件前抗撞纵梁、车前纵梁、发动机盖上纵梁以及大灯立架和水箱下横梁等的不同钢铝匹配方案进行了全因子正面碰撞仿真试验,分析了车身框架前部主要吸能部件的不同钢铝匹配对其抗撞性能的影响,且基于本文建立的车身框架评价指标对不同方案的抗撞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选出优选方案。相对原始方案,优选方案的抗撞性有了很大提高,但前抗撞纵梁的变形模式不理想。因此,文章最后对优选方案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后前抗撞纵梁有了理想的变形模式,且加速度峰值也降低了很多。(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1-04-28)

陈潇凯,李邦国,林逸[7](2009)在《改进响应面法在汽车正面抗撞性优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汽车正面抗撞性,提出了精确收敛于当前设计点的改进的响应面方法,并将该方法与最优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汽车全宽正面碰撞过程中B柱加速度峰值的代理模型.基于该代理模型使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对多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使用改进的响应面法建立的代理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基于代理模型优化后汽车B柱的加速度峰值降低18.2%.该研究为汽车正面抗撞性优化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唐洪斌[8](2008)在《乘用车正面抗撞性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实际参与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利用对车辆在实际交通事故中的碰撞类型的模拟分析,提取车辆结构的碰撞特征值,应用于车辆概念设计开发过程。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应用MADYMO和CAE相结合的方法,对车辆正面抗撞性进行概念设计,实现车辆前端结构断面参数概念阶段的参数提取,并实现初步的能量管理。在产品详细设计阶段,针对不同的正面碰撞形式(低速、高速40%ODB、100%刚性墙)对车辆前端结构(保险杠骨架、碰撞缓冲器和前纵梁)进行阶段性设计和分析方法研究;实现了多目标多参数的优化控制。对40%ODB碰撞模式下保险杠骨架断裂现象进行了剖析,通过模拟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整车试验进行了验证。运用简单的CAE模型,实现了车辆前端结构对正面安全气囊不起爆和起爆阈值的预判断。阐述了前端结构对正面安全气囊不起爆速度阈值的影响,实现了乘员约束系统前期的过程控制。建立了乘用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性能设计的一般方法,阐述了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性能控制的一般原则;本文从实际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到乘用车产品概念设计,再到车辆前端结构分阶段多工况设计和分析,最后到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性能设计,实现了对乘用车车身结构正面抗撞性和乘员约束系统性能设计的控制。本文所研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了乘用车正面抗撞性的碰撞控制逻辑、判断逻辑和结构设计准则,为实现乘用车被动安全性能控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依据,并对国产汽车自主开发企业乘用车被动安全性的开发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10-23)

唐洪斌[9](2008)在《基于MADYMO平台概念阶段车辆前端结构正面抗撞性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正面碰撞刚度分析出发,运用多刚体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在概念设计阶段应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法(MB)和有限元法(FEM)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实现车辆前端结构正面抗撞性设计。文中运用了多刚体法、有限元法等计算与分析方法,实现了概念阶段车辆前端结构抗撞性的设计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08-10-01)

唐洪斌,王登峰[10](2008)在《基于MADYMO的车辆前端结构正面抗撞性概念阶段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多刚体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在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对标分析,确定所开发车辆车体碰撞特性区间;利用MADYMO分析软件通过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法确定车辆前端结构不同断面性能参数;由结构数据库中查找断面性能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利用LS-DYNA分析软件通过有限元法对车辆前端结构进行校核分析,最终实现车辆前端结构概念设计阶段正面抗撞性设计。(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08年07期)

正面抗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资源危机以及排放污染等问题,目前全球汽车厂商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其中以纯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最佳。但是由于电动化所带来的重量增加导致纯电动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普遍低于传统燃油汽车。本文通过被动安全碰撞法规的解读,分析了我国对汽车被动安全的高安全性能要求,同时结合以往开发经验总结出电动汽车被动安全车体耐撞性能开发目标。并以A15EV纯电动车为平台,对纯电动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A15EV纯电动汽车的原型车的被动安全性,并结合市场上乘用车被动安全性能表现设定了总体的开发目标。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 MPP 971 R5对A15EV纯电动汽车进行正面整车耐撞性能分析,并找出耐撞性能薄弱点,充分考虑生产工艺及成本,提出合理改进方案。通过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已经可以为车内乘员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车体减速度也满足约束系统匹配要求。改进方案后的A15EV纯电动车车体已经具备了C‐NCAP五星要求,满足开发目标。研究发现,通过被动安全性能开发,纯电动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完全可以达到传统燃油车的水平,符合现阶段所需要的节能环保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面抗撞性论文参考文献

[1].戴江璐.基于目标波形与ESLMG的汽车正面抗撞性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6

[2].郝玉敏.A15EV电动车车体结构正面抗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张君媛,陈光,刘乐丹,李红建,唐洪斌.乘用车结构正面抗撞性波形设计与目标分解[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

[4].武栎楠.某乘用车正面抗撞性多工况优化[D].吉林大学.2012

[5].王文伟,李邦国,陈潇凯.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汽车正面抗撞性优化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

[6].余本善.基于概念开发阶段的钢铝一体化车身框架正面抗撞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陈潇凯,李邦国,林逸.改进响应面法在汽车正面抗撞性优化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

[8].唐洪斌.乘用车正面抗撞性设计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唐洪斌.基于MADYMO平台概念阶段车辆前端结构正面抗撞性设计方法[C].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8

[10].唐洪斌,王登峰.基于MADYMO的车辆前端结构正面抗撞性概念阶段设计方法[J].汽车技术.2008

论文知识图

美国汽车碰撞事故方式及伤害比例Fig....微型客车正面抗撞性的评价参数正面抗撞性的评价参数微型客车正面抗撞性的评价参数文献[49]中微型客车正面抗撞性...吉林大学(左)和清华大学(右)分别...

标签:;  ;  ;  ;  ;  ;  ;  

正面抗撞性论文_戴江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