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因素与肺结核

心理社会因素与肺结核

沈葆春(江苏省江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4431)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375-02

一、心理社会因素对肺结核患者的影响

临床研究与实践证明,人的生理和心里互相关联,不可分割,在对肺结核病人的长期治疗与观察中,也证明了生理与心里相关的论断,研究表明,大部分肺结核患者由于初次患病,缺乏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特别对结核病治疗缺乏正确认识,当诊断为结核病后,难以接受结核病的诊断,这类结核病患者易受“肺痨”是难治不治之症的影响,而产生紧张恐惧的心里,他们既担心自己的疾病不能治愈,或因此留有后遗症,惧怕死亡,又害怕将此病传染给家人,影响自己的将来和家人。有些结核病患者正处于恋爱、婚姻、求学、创业的大好时光,害怕打破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患了肺结核,整天沉浸在紧张、恐惧的状态中,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复治结核病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差,担心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怕受到亲人嫌弃,怕同事、朋友歧视,怕影响家庭关系,整日精神悲观、绝望,紧张失眠,从而出现焦虑、抑郁、自信心下降,时而表现为沮丧不安、郁郁寡欢,时而焦躁不安,情绪极不稳定。

二、心理社会因素对肺结核治疗影响

临床上服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以胃肠道反应占多数,一般患者都认为是药物反应所致,其实不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与精神因素有关。早在1947年,纽约康奈尔大学的Wolf和Wolff在一位病人身上观察到了心里应激和胃的蠕动、分泌的显著关联,他们发现在愤怒、仇恨时,胃血管和分泌活动均亢进,而在抑郁、失望时胃酸分泌和蠕动降低,多种多样的消化功能症状,常常是心理障碍的伴随症状,如腹痛可见于肠激惹综合征和抑郁症,厌食常是抑郁症的症状,亦是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症状,同样,呕吐贪食至某些与情绪有关的腹泻,都可在心理障碍时发生,因上述胃肠道症状,病人用药易中断,治疗依从性差。

三、肺结核防治心理支持原则

在过去的结核病的治疗过程中,对结核患者的心理治疗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心理治疗也是提高患者治疗的顺应性,确保患者规范治疗和效果的重要措施。

心理治疗主要是进行一般性解释和说理,支持性心理治疗,其具体有以下五点原则:

1.保密原则:患者不希望自己的隐私和心事被他人知晓,因此保守秘密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咨询能有效进行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2.中立原则:确保心理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私人的情感、利益掺杂进去,保持冷静的、清晰的头脑,咨询过程中,不轻易批评对方,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对方。

3.信赖原则: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尊重、信任和接纳每一个来访者,相信人的可塑性,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审视来访者的问题,引导来访者的转变与成长。

4.理解与支持原则:作为结防医生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体验,对他人的情绪和心境保持敏感和理解,以深刻了解其精神痛苦和行为动机,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对来访者的自我反省与转变的努力予以及时的肯定与支持,则可使他们深受鼓舞,改变对自我的认识,将有助于采访者解除心头的郁结,从而获得鼓励和信心。此外,来访者的自我反省与转变会同各种内、外界的因素而出现反复或言行不一,因此,心理咨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充分的思想准备,与来访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

5.疏导与启发原则:关心、疏导、同情结核病患者的处境,关注结核病患者的感受,给结核病患者讲述现代结核病治疗知识,使结核病患者了解结核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树立结核病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告诉结核病患者及时复查的必要性和规划服药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使其克服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从思想上消除结核病患者的顾虑,疏导负面情绪,使结核病患者由抑郁、焦虑失望转变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标签:;  ;  ;  

心理社会因素与肺结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