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轩:浅谈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教育特点论文

庄轩:浅谈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教育特点论文

摘 要:中国古代教育在朝代更迭中走向成熟,发展出了适合自身的特点,并延续或影响至今。本文将通过两组汉字:蒙、教、学、习,经、理,对古代对蒙学和高等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分析蒙学鲜明的模仿性、实践性,高等学校教育偏向哲理性的特点。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与汉字共同推动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探讨汉字与古代教育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汉字;古代教育;中国文化

从古至今,古代教育文化与汉字发展形影相连,透过汉字,可以了解古代教育的目的、方式等等,是理解古代社会的一扇窗。中国古代教育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取向和特点,蒙学侧重实践知识与道德礼仪的学习,古代高等学校教育侧重对抽象哲学知识思考的学习。

一、 从“教”“蒙”“学”“习”看古代蒙学教学特点

儿童早期的学习被称为“蒙学”,它可以追溯到原始教育的诞生,并且与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密不可分。西周时期的官学体系下,也已经有小学、大学之分,小学就是儿童的启蒙教育。下面从“教”“蒙”和“学”三个字来看古代的蒙学发展。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不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体现,还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了保障,不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促使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它通过视频、音频等为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课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丰富语文课堂内容的同时将难以理解的一些文字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功底,又拓展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因此,将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实现新课标教学内容的一大有效举措。

(一) “蒙”,在《说文·艸部》中解释为“王女也”,指菟丝这种植物。蒙学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周易》“蒙:亨。匪为求童蒙,童蒙求我。”王弼注“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蒙”卦辞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王弼注“山下出泉,未知所适,蒙之象也。‘果行’者,初筮之义也。‘育德’者,养正之功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蒙是山下有泉水从地下开始涌出地面的表象,不知流向何处,如蒙这一懵懂混沌的状态一般,而君子通过启蒙后才能育德。现在多组词启蒙、发蒙等。

表1“蒙”的字形演变

蒙 金文 篆文蒙 隶书蒙 楷书

(二) “学”,与“蒙”一字含义相对,它在《说文解字·教部》解释为“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声。”意思是使人从懵懂的状态中醒悟过来。它的字形演变如下:

表2“学”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學 楷书

Huang:Yang Bailao,you’re so foolish.You must sign tonight.Lao Mu,keep an eye on him.Don’t let him run away.

由于法律规范及监管政策存在原则性,模糊化及碎片化,很多政策缺乏落地的细则,这给绝大多数企业个人信息合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惑。2017年12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简称“《规范》”),《规范》一方面明确了企业收集、使用、分享个人信息的合规要求,为企业制定隐私政策及个人信息管理规范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及时地填补了现阶段个人信息保护中诸多技术细节与实操领域的规范空白。

表3“教”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 篆书 隶书教 楷书

根据标准规范SH/T3523/SH/T3527进行焊接材料筛选,确定ENiCrMo-3为焊接填充材料。

从字形来看,甲骨文的“学”字由两部分构成,上半部分是两物交叉的样子,下半部分是房屋。金文以后的“学”字由五个部分组成,保留了甲骨文的构件,添加了“子”“攵”和“臼”。《汉语大字典》中认为“学”的构意有两种:“古文字或从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或从子学爻于大人膝前。”所以“爻”是长短不一的小木棍,它可以理解为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也可以理解为与数有关的算筹。“冖”是房屋的样子;“臼”是在“爻”的两边,是人两只手的样子;“攵”也写作“攴”,是人手持鞭子的象形,理解为击打、敲击;“子”是幼儿的象形。整个字形可以理解为人在屋子里学习算数或者占卜,金文后“学”中添加的“子”和“攵”部件,强调了孩童在大人的监督下学习,没有达到学习目标会有被敲打这类体罚。因此学习是以基本算数或占卜这类技能为教学内容的,而且学习有强制性、惩罚性。

汉代将蒙学和经学分开教学,经学的学习代表了更高文化水平的获取。经学在汉代以后,专指研究儒家经典,它的主要经典是六经。同样围绕儒家经典,宋朝兴起了以四书为代表经典的理学。经学和理学作为传统的教育内容,可以从中探究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四) “习”,是蒙学的重要环节,不断练习巩固也是蒙学的重要一环。“习”在《说文解字·习部》中解释为“数飞也。从羽从白。”表明本义与鸟飞有关。

(三) “教”,“教”字的形由三部分构成:子、攵和爻。上面已经解释了这三个部件的含义,所以整个字形可以看成是儿童在监督之下学习。因此,从“教”这个字形可以看出,学习需要监督训诫,甚至需要惩罚。

表4“习”的字形演变

习 甲骨文(合集31669) 战国文字(包·223) 战国文字(睡·54·50)篆文·说文

可以从中看出,甲骨文的“习”从羽从日;战国文字的“习”从羽从目;篆文的“习”从羽从白。《字源》中解释“形旁兼声旁日乃太阳之象,为晴空义。”表示习的本义与晴日有关且表音。战国以后“日”演变为“目”“白”,《字源》中认为是“战国时日讹作目”,而《说文解字》小篆整理作“从羽,从白”,属于理据重构。《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皇侃义疏:“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这说明学习需要时时温习,不断反复练习、反复思考。因此,“习”由鸟多次尝试起飞,引申为重复练习。可以看出,练习巩固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环节,古代教育所说的熟能生巧是它的特点之一。

二、 从“经”“理”看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特点

“教”在《说文解字·教部》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在这里,它的意思是孩童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学习,这说明学习的核心是模仿,这里模仿的是成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教”与“效”“校”的声母都是舌面音,韵母相同,音义相近,是同源字。这也印证了“教”这一过程与仿效相关。从“五教”内容来看,道德规范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暗含了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形成一个和谐的家庭,从而社会变得和谐,集体生活得以继续。从“教”可以看出,蒙学教育在早期是幼儿模仿成人的行为,并从中学习道德规范。因此,蒙学教导的不但有基础知识,还包含道德规范。

较为著名的蒙学教材,如《史籀篇》《苍颉篇》《博学篇》等,都是教导孩童识字的读物。蒙学除了教导孩童识字记事外,还应该会教导一定的道德规范。原始社会时期以集体活动为主,使得集体性的生产和生活得到有序的开展,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为规范。幼儿应学习一些行为规范,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这些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为道德规范,《尚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中的“五教”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 “经”,字形像织布机上的三条直线,加上“糸”使表意更加明确,在《说文解字·糸部》中解释为“织也。从糸巠声。”汉代《韩诗》“‘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何必读如纵乎?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表明,由经纬包含世间万物,将“经”引申为天地万物的常理。

(二) “理”,在《说文解字·玉部》中解释为“治玉也。从玉里声。”《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引申之义为治理、料理。《宋本广韵》:“理,料理。义理。又正也,文也。”所以“理”引申为事理、哲理等,理学中还强调了“天理”的重要性。

表5“理”的字形演变

(金文·经) (说文·篆文·理)

(三) “经”“理”代表作品的内容。经学的代表《五经正义》为年代久远的经书作传、注,以达到疏通解释的目的;理学的代表《四书大全》是理学家为四书解说的合集,他们借此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从两者,经学和理学,虽然是不同朝代的学者对儒学经典的解读,但都借儒家经典解释世间的常理。

透过两组汉字的探究可知,古代蒙学重视实践知识的传授,也重视道德礼仪的学习,两者并重是其特点,这种教育特点为社会培养了文德兼备的人才,提高了幼童的整体素质。从字形和字义来看,经学和理学都是研究世间常理的,古代高等教育的学习内容是抽象的,脱离了一般的生活实践,转而注重哲学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光奇.中国古代教育[M].合肥:黄山书社,2013.

[2]翟奎凤.经学与理学之历史及儒学未来[J].江西社会科学,2015,35(3).

[3]陈幼实,李楠.中国古代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4.

[4]孟宪承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王晖.古文字与中国早期文化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6]宋金兰.从“教”字看古代传统教育的源起及其基本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作者简介:庄轩,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标签:;  ;  ;  ;  ;  ;  

庄轩:浅谈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教育特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