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残余力向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向量,残余,损伤,矩阵,刚度,桁架,结构。
残余力向量论文文献综述
孙增寿,王冉[1](2016)在《基于残余力向量的桁架梁损伤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义残余力向量为结构的损伤指标,给出了根据结构特征值方程详细推导残余力向量的理论过程.并以简支桁架梁为研究对象,利用残余力向量进行桁架梁的局部损伤识别,成功识别出桁架梁的单一和多处局部损伤;同时考虑实际测量中存在噪声影响,引入了损伤定位指数,分析了噪声对损伤识别精度的影响.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残余力向量能有效识别桁架梁的局部中小损伤,且有较好的抗噪性.(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6年05期)
张干,孙熙平,王倩,张强[2](2016)在《基于残余力向量的高桩码头基桩损伤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有上部结构的髙桩码头基桩损伤诊断研究,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提出一种实用可行的诊断方法。根据振动微分方程,推导出残余力向量的表达式,定义残余力向量绝对值作为损伤诊断指标。以一高桩码头排架为研究对象,在多种工况下,基于残余力向量法,模拟诊断排架基桩的损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以残余力向量绝对值作为诊断指标,对损伤较为敏感,只需结构的低阶模态,就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出结构的损伤,为髙桩码头基桩损伤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04期)
张干,熊洪峰,张宝华,崔衍强[3](2015)在《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基桩损伤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振动微分方程详细推导了残余力向量的表达式,定义残余力向量的绝对值为结构的损伤指标。通过建立髙桩码头基桩有限元模型,运用残余力向量法对基桩进行损伤诊断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残余力向量作为诊断指标,对结构的损伤较为敏感;只需结构的低阶模态,就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出结构的损伤。(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陆国东,邹万杰,李传高,章云霞,陆进[4](2014)在《基于残余力向量的连续梁损伤直接识别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直接识别出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连续梁结构损伤,提出先由灵敏度分析求得结构刚度联系矩阵,再由结构刚度联系矩阵将损伤结构的刚度摄动矩阵展开,得到新的结构残余力向量方程,通过求解此方程即可识别出连续梁结构的损伤位置和程度,进一步运用所提出方法对七跨连续梁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结果表明,识别精确度较高,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陆国东,邹万杰,陆进[5](2014)在《残余力向量法直接识别剪切型框架结构损伤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残余力向量法的基本理论,提出识别框架结构损伤的方法。以某个损伤工况已知的框架结构为例,计算识别其损伤情况。研究表明,只需损伤结构的一阶模态即可识别结构损伤情况,且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分析得以验证。(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邹万杰,陆国东,陆进[6](2014)在《基于残余力向量的框架损伤直接识别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直接识别出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框架结构损伤,提出先由灵敏度分析求得结构刚度联系矩阵,再由结构刚度联系矩阵将损伤结构的刚度摄动矩阵展开,得到新的结构残余力向量方程,通过求解此方程即可识别出框架结构的损伤位置和程度,最后运用所提出方法对叁层框架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结果表明识别精确度较高,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陆国东[7](2014)在《基于残余力向量及遗传算法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木工程结构在正常运营的状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结构的完整性必将受到重创,物理性能(如刚度等)、受力性能都将发生变化。工程结构能否正常运营将在人民的心中划上大大的问号,国民经济的走向也将受到影响。提前了解结构的缺陷,做好防备工作是结构健康监测的目的,而损伤识别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的构造趋于复杂,很多传统的识别方法已经无法诊断结构的损伤程度和损伤位置,在此背景下推动了结构健康监测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识别技术方面,其中利用测得的信号来诊断结构损伤应用较多,因其操作可行、计算简单、易于实施得到了广大科研者的认可。目前随着计算机辅助能力的加强,诸多诊断技术发展较快,如通过对残余力向量的改进,克服了该方法只能判断损伤位置的缺陷,而计算智能的出现让遗传算法优化能力大大加强。残余力向量法在识别结构损伤时具有概念清晰、计算简单、易于实施等优点,且分析受损结构模态就能实现对诊断要求。遗传算法因其智能优化识别精度高,模拟生物进化过程,能以最大概率识别最理想的解而受到广泛应用。在前人研究成果上文中重点做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第一章绪论总结了当前健康诊断领域的一些识别方法,介绍了利用频率响应、模态、神经网络和模态应变能等识别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各种方法的识别原理。第二章介绍识别中信号的一些处理方法,信号处理结果可以识别出结构响应,如模态、阻尼等,从而可以获得损伤指标,对损伤指标进行分析识别结构的损伤。第叁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介绍了有限元理论和残余力向量法理论,分析了框架单元、梁单元、桁架单元有限元原理,为获得所需信息即刚度联系矩阵A提供了理论基础。文中采用了残余力向量直接识别结构损伤,利用刚度联系矩阵A,通过它获取新残余力向量方程,为了得到损伤状况,只需解出新方程即可。其中灵敏度分析在求解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具体用到了刚度摄动矩阵展开等理论知识。最后运用所提方法并结合有限元法成功地识别出框架、梁、桁架结构的损伤工况。第四章介绍了遗传算法(GA)理论,通过已知损伤工况的框架模型和GA的识别分析获得所需信息,即频响函数,基于此构造所需目标函数,从而识别出了框架结构的损伤。接下来为了模拟识别框架节点损伤,把框架单元分为3段,但此操作会导致识别参数过多,为了减少识别参数,提高识别效率,首先直接算出受损框架节点自由度残余力向量,初步确定损伤杆件,再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识别出具体影响因子,当单元尺寸足够短时,可看成节点损伤。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接下来需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7)
毛卓能[8](2014)在《基于残余力向量的平面桁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损伤识别技术是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利用结构的模态数据结合残余力向量进行损伤识别,以一个平面桁架为例子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矩阵分解构造结构单元刚度联系矩阵,以单元刚度联系矩阵代替结构杆件,并且通过构造损伤定位指数在残余力向量法中实现结构的损伤定位,具有很可靠的准确性。(2)为了提高结构损伤识别的计算效率,引入子结构的概念。将整体的识别转入局部的识别。子结构分析中,利用界面位移模态综合法对‘截口’进行处理,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识别精度高。(3)为了达到实测自由度与理论自由度想匹配的目的,采用改进的Guyan缩聚法缩聚掉水平自由度,解决了Guyan缩聚忽略结构质量产生较大误差的问题。此外,在损伤识别中对噪声进行了模拟。(4)结合试验所测的频率,通过调整结构刚度的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参数修正,使试验和理论频率尽量一致。比较两次调整后的结构模态,表明实测模态数据用于第二次调整后的结构的单个损伤识别非常有效。(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4-05-01)
孟志飞[9](2014)在《基于残余力向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大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确评估结构的实际性态是保证结构可靠性的前提,因此结构损伤识别技术就变的尤其重要。本文对基于残余力向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所述:1.利用基于残余力向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对平面7杆桁架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分3种不同损伤情况进行讨论。首先在残余力方程的基础上,计算结构各节点的残余力向量;其次根据节点与单元的对应关系确定损伤发生的单元;最后根据残余力向量的代数解法、频率灵敏度方法以及最小秩解法求解损伤程度。2.利用基于改进的残余力向量法对平面桁架结构进行损伤定位与损伤程度的求解,分2种不同的损伤情况进行分析。改进后的方法引入了损伤矩阵的概念,通过求解损伤矩阵的秩就可以确定结构中损伤单元的数目。在确定结构存在损伤后,通过计算损伤定位矩阵,再结合损伤矩阵即可判断出损伤的位置以及计算出损伤的程度。3.利用基于改进的最小范数法和最小秩法分别对平面7杆桁架结构进行损伤定位,并计算其损伤程度。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最小范数法误差减小,可靠性增强。在改进后的最小秩解法中,由损伤矩阵的秩来确定最小秩解法中所需的模态数,这样使得改进以后的最小秩解法简单可靠,操作方便,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1-01)
蔡小双,纪国宜[10](2013)在《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残余力向量理论的桁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先由灵敏度分析求出桁架结构刚度联系矩阵,再由刚度联系矩阵将损伤后的刚度摄动矩阵展开成对角矩阵,结合残余力向量方程得出由刚度联系矩阵表示的新的残余力向量方程。由新方程可以得到各杆单元刚度的改变量,即可识别出桁架结构的受损杆单元位置及其损伤程度。最后以某桁架结构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计算简单,计算量小等优点,仅需要损伤后第一阶模态参数,就可以识别出结构的损伤情况,并且测量精度较高,对于实际工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3年S1期)
残余力向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有上部结构的髙桩码头基桩损伤诊断研究,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提出一种实用可行的诊断方法。根据振动微分方程,推导出残余力向量的表达式,定义残余力向量绝对值作为损伤诊断指标。以一高桩码头排架为研究对象,在多种工况下,基于残余力向量法,模拟诊断排架基桩的损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以残余力向量绝对值作为诊断指标,对损伤较为敏感,只需结构的低阶模态,就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出结构的损伤,为髙桩码头基桩损伤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余力向量论文参考文献
[1].孙增寿,王冉.基于残余力向量的桁架梁损伤识别研究[J].力学与实践.2016
[2].张干,孙熙平,王倩,张强.基于残余力向量的高桩码头基桩损伤诊断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
[3].张干,熊洪峰,张宝华,崔衍强.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基桩损伤诊断[J].水运工程.2015
[4].陆国东,邹万杰,李传高,章云霞,陆进.基于残余力向量的连续梁损伤直接识别法[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陆国东,邹万杰,陆进.残余力向量法直接识别剪切型框架结构损伤的有效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邹万杰,陆国东,陆进.基于残余力向量的框架损伤直接识别法[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4
[7].陆国东.基于残余力向量及遗传算法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4
[8].毛卓能.基于残余力向量的平面桁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河北大学.2014
[9].孟志飞.基于残余力向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10].蔡小双,纪国宜.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桁架结构损伤识别[J].工业建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