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及爬壁检测机器人,其中,检测装置包括支架和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检测部呈内凹弧形,用于对待测管体表面进行检测。本实用新型可提高检测装置的检测效率及检测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检测部呈内凹弧形,用于对待测管体表面进行检测。
设计方案
1.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检测部呈内凹弧形,用于对待测管体表面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包括多个检测头,多个所述检测头沿弧线间隔排列以形成所述内凹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头为三个。
4.一种爬壁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行走装置、吸附装置和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检测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吸附装置和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所述吸附装置用于吸附在工作面上,所述行走装置用于带动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工作面行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支架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检测装置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轨道装置和驱动部,所述轨道装置沿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驱动部滑动设置在轨道装置上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带动所述检测装置沿所述轨道装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带动所述升降装置沿所述轨道装置移动,所述升降装置沿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升降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支架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检测装置沿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置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位置传感器和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行走装置和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待测管体的位置参数并提供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位置参数控制所述行走装置带动所述主体部行走,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检测装置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底部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的轴线沿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导向轮上形成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沿所述导向轮的周向延伸,所述弧形凹槽用于与所述待测管体表面相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为履带装置,所述履带装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履带装置平行且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所述吸附装置为磁铁,所述磁铁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底部,并位于两个所述履带装置之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及爬壁检测机器人。
背景技术
水冷壁是锅炉的主要受热部分,由数排钢管组成,分布于锅炉炉膛的四周,水冷壁的内部为流动的水或蒸汽,用于接受锅炉炉膛的火焰的热量。
目前锅炉的水冷壁通常需要工作人员使用检测装置进行检测,从而确保水冷壁的正常工作,然而现有的检测装置检测效率较低,检测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及爬壁检测机器人,以提高检测效率及检测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包括支架和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检测部呈内凹弧形,用于对待测管体表面进行检测。
所述的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检测部包括多个检测头,多个所述检测头沿弧线间隔排列以形成所述内凹弧形。
所述的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检测头为三个。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爬壁检测机器人,包括主体部、行走装置、吸附装置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检测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吸附装置和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所述吸附装置用于吸附在工作面上,所述行走装置用于带动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工作面行走。
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优选的,所述主体部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支架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检测装置移动。
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轨道装置和驱动部,所述轨道装置沿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驱动部滑动设置在轨道装置上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带动所述检测装置沿所述轨道装置移动。
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带动所述升降装置沿所述轨道装置移动,所述升降装置沿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升降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支架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检测装置沿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方向移动。
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优选的,还包括位置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位置传感器和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行走装置和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待测管体的位置参数并提供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位置参数控制所述行走装置带动所述主体部行走,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检测装置移动。
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优选的,所述支架底部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的轴线沿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导向轮上形成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沿所述导向轮的周向延伸,所述弧形凹槽用于与所述待测管体表面相贴合。
所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优选的,所述行走装置为履带装置,所述履带装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履带装置平行且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所述吸附装置为磁铁,所述磁铁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底部,并位于两个所述履带装置之间。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装置,使用时,可将检测部对准待测管体表面进行检测,由于检测部呈内凹弧形,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可使待测管体位于内凹弧形所形成的凹槽内,从而使检测部能够对待测管体的部分表面形成围绕,扩大了检测面积,无需使检测部沿待测管体的周向频繁运动即可完成对于待测管体表面的检测作业,降低了检测作业的难度并能够减少漏检的几率,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检测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壁检测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壁检测机器人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壁检测机器人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壁检测机器人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壁检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检测装置; 102:支架; 103:检测部;
104:检测头; 105:主体部; 106:行走装置;
107:吸附装置; 108:驱动装置; 109:轨道装置;
110:驱动部; 111:升降装置; 112:位置传感器;
113:控制器; 114:导向轮; 115:弧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装置101,包括支架102和检测部103,所述检测部103设置在所述支架102上,所述检测部103呈内凹弧形,用于对待测管体201表面进行检测。
本实施例中的检测装置101,使用时,可将检测部103对准待测管体201表面进行检测,由于检测部103呈内凹弧形,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可使待测管体201位于内凹弧形所形成的凹槽内,从而使检测部103能够对待测管体201的部分表面形成围绕,扩大了检测面积,无需使检测部103沿待测管体201的周向频繁运动即可完成对于待测管体201表面的检测作业,降低了检测作业的难度并能够减少漏检的几率,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检测效果。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检测部103包括多个检测头104,多个所述检测头104沿弧线间隔排列以形成所述内凹弧形。由此,使检测部103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检测头104为三个,由此,使检测部103结构简单,且利于保证检测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爬壁检测机器人,包括主体部105、行走装置106、吸附装置107和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检测装置101,所述行走装置106、吸附装置107和检测装置101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05上,所述吸附装置107用于吸附在工作面上,所述行走装置106用于带动所述主体部105沿所述工作面行走。由此,通过吸附装置107能够吸附在工作面上,并通过行走装置106带动主体部105沿所述工作面行走,从而能够带动检测装置101沿待测管体201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完成对于待测管体201表面的检测,由此,无需人工操作,节省了人力并提高了检测效率。其中,由于锅炉的水冷壁由多个并排设置的管体组成,因此,当使用检测装置101对锅炉的水冷壁进行检测时,可通过吸附装置107能够吸附在水冷壁上,之后将检测部103对准水冷壁中的一个管体并使管体的部分表面位于内凹弧形所形成的凹槽内,通过行走装置106带动主体部105沿水冷壁行走,能够带动检测装置101沿该管体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完成对于管体的检测。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主体部105上设有驱动装置108,所述驱动装置108与所述支架102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检测装置101移动。由此,通过驱动装置108能够带动检测装置101移动至待测管体201处并对准待测管体201,因此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及便利性。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驱动装置108包括轨道装置109和驱动部110,所述轨道装置109沿所述主体部105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驱动部110滑动设置在轨道装置109上并与所述支架102连接,所述驱动部110用于带动所述检测装置101沿所述轨道装置109移动。由此,使驱动装置108结构简单、驱动可靠。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驱动装置108还包括升降装置111,所述升降装置111与所述驱动部110连接,所述驱动部110用于带动所述升降装置111沿所述轨道装置109移动,所述升降装置111沿所述主体部105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升降装置111的输出端与所述支架102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检测装置101沿所述主体部105的高度方向移动。由此,当检测装置101完成对于待测管体201表面的检测后,可通过升降装置111带动检测装置101沿主体部105的高度方向移动从而使检测装置101远离待测管体201,从而防止在检测装置101移动过程中检测装置101与待测管体201发生碰撞。
当使用检测装置101对锅炉的水冷壁进行检测时,可将检测装置101放置在的水冷壁上,并使主体部105的宽度方向与水冷壁中管体的排列方向相一致,当检测部103对准水冷壁中的一个管体,并通过行走装置106带动检测装置101沿该管体的长度方向移动,完成对于该管体的检测后,可通过升降装置111带动检测装置101沿主体部105的高度方向移动从而使检测装置101远离该管体,并通过驱动部110带动检测装置101沿轨道装置109移动,从而将检测装置101移动至相邻的管体处,之后再通过升降装置111带动检测装置101沿主体部105的高度方向移动从而使检测装置101靠近并对准该相邻的管体,之后通过行走装置106带动检测装置101沿该相邻的管体的长度方向移动,即可完成对于相邻的管体的检测,由此无需检测装置101沿管体的排列方向移动即可完成对于多个管体的检测。
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检测装置101还包括位置传感器112和控制器113,所述位置传感器112和控制器113相连接,所述控制器113与所述行走装置106和驱动装置108相连接,所述位置传感器112用于感测所述待测管体201的位置参数并提供给所述控制器113,所述控制器113用于根据所述位置参数控制所述行走装置106带动所述主体部105行走,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108带动所述检测装置101移动。由此,控制器113可根据待测管体201的位置参数控制行走装置106带动主体部105行走至目标位置,之后控制器113可根据待测管体201的位置参数控制驱动装置108带动检测装置101移动至待测管体201处并进行对准,从而提高了检测装置101使用的便利性和检测的准确性。其中,位置传感器112可为摄像头。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支架102底部设有导向轮114,所述导向轮114的轴线沿所述主体部105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导向轮114上形成有弧形凹槽115,所述弧形凹槽115沿所述导向轮114的周向延伸,所述弧形凹槽115用于与所述待测管体201表面相贴合。由此,当使用检测装置101对锅炉的水冷壁进行检测时,可将检测装置101放置在的水冷壁上,并使主体部105的宽度方向与水冷壁中管体的排列方向相一致,而导向轮114的弧形凹槽115与管体相贴合,当行走装置106带动主体部105沿管体的长度方向行走时,导向轮114在管体上滚动,从而使弧形凹槽115起到限位导向作用,防止支架102沿管体的宽度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行走装置106为履带装置,所述履带装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履带装置平行且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05的两侧,所述吸附装置107为磁铁,所述磁铁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05底部,并位于两个所述履带装置之间。由此,通过磁铁可对铁质或磁性工作面进行吸附,当使用检测装置101对锅炉的水冷壁进行检测时,可通过磁铁方便的吸附在水冷壁上,另外,履带装置能够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4822.4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512082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F23M 5/08
专利分类号:F23M5/08;B25J11/00
范畴分类:35B;
申请人:北京史河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史河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8号楼CG05-253号
发明人:许华旸;赵亮;王志超;姜雨
第一发明人:许华旸
当前权利人:北京史河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洋;李杏
代理机构:1173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乐知新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